1、XUESHU CHUBAN YU CHUANBO2022 年,第 1 卷 第 1 辑(总第 1 辑)Vol.1 No.1,2022(Sum No.1)专家视角收稿日期:2022-11-05作者简介:彭建国,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E-mail:1942171905 。欢迎按以下格式引用:彭建国.中国社科学术期刊影响力研究 基于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阐释J.学术出版与传播,2022,1(1):13-21.中国社科学术期刊影响力研究 基于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阐释彭建国(重庆大学 期刊社,重庆 400044)【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中国社会科学学术
2、期刊是传播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学术平台,更是生成、传播、塑造中华文明的重要学术场域,其整体影响力与学术传播力、学术引领力、学术话语权密切相关。学术期刊影响力不是简单的数据统计,而是数据、话语权、学术口碑、专家(评价机构)感受的综合性力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生成是系统动力生成与触发的过程,也是其结构体系、内容体系、话语体系等复杂完整体系形成的过程。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要在强化意识形态引领基础上,加强学术融合,提升学术引领力,并以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为契机,提升学术传播力。【关键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影响力;引领力;传播力;话语权;全媒体传播体系Research on the influenc
3、e of Chinese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journals: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spiri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PENG Jianguo(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P.R.China)Abstract The report to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learly requires
4、 that we should extend the reach and appeal of Chinese civilization.Academic journals of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are an important academic platform for spreading Chine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an important academic field for generating spreading and shaping Chinese civilization.Their ove
5、rall influen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academic communication academic leadership and academic discourse power.The influence of academic journals is not simply data statistics but a comprehensive force of data discourse academic reputation and the feelings of experts evaluation institutions.Therefore
6、the gener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academic journals is a process of generating and triggering system dynamics as well as the formation of its structural system content system discourse system and other complex and complete systems.Therefore to enhance the influence of academic journals we should st
7、rengthen academic integration and 31XUESHU CHUBAN YU CHUANBOacademic leadership on the basis of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guidance and take the opportunity of building an all-media communication system to enhance academic communication.Key words Chine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fluence of ac
8、ademic journals leadership communication power discourse power all-media communication system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一、研究背景与学术动态 2022 年 10 月 1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我们要继续奋斗,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我们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影响力”一词在二十大报告中被提
9、及 7 次,成为二十大精神的一大亮点。影响力是一种改变他人(组织)行为和思想的能力,政治家利用影响力赢得选举,商人利用影响力销售产品,教师利用影响力传授知识,出版人利用影响力传播新闻与信息,而文化影响力更是具有深层次改变他人(或组织)知情意行的能力。近年来,作为文化影响力之一的学术或学术期刊影响力,受到学术界和学术期刊界的高度重视,也一度成为辨识度极高的学术热词。就学术期刊影响力而言,目前的学术成果集中于 3 个方面:(1)基于中国知网一年一度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对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如:段尊雷基于中国知网发布的影响因子分析高校科技期刊影响力及发展策略2;郭亿华以地
10、理研究和地理科学进展两期刊为例,分析地理学精品科技期刊影响力3。(2)对学术期刊话语影响力进行分析,如:王旭、赵蓉英以中国英文学术期刊为例,研究学术期刊话语影响力相关指标的特征及其关系4;韩云波基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话语权问题5;赵超、王慧基于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分析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融合发展的可能性路径6。(3)对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与模型进行研究,如:王凯利、黄晓对融合 Altmetrics 和引文分析的期刊影响力综合评价进行研究7;王旭对多元融合视域下中国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进行研究8;张积玉对涉及学术期刊评价的定性与定量,学术标准与期刊影响力标准,学术期刊评
11、价与学术评价,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操作性,评价制度与评价伦理 5 对关系进行研究9。需要指出的是,学术期刊影响力不等于中国知网发布的学术期刊影响因子,也不等于期刊影响力指数(CI),两者虽显著相关,但在影响力内涵上、研究方法上、学者心理预期上仍存在较大落差。为此,本文基于上述研究成果的学术贡献,从另一个侧面对学术期刊整体影响力进行学理性分析,希望触及到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传播力、引领力与影响力的深层蕴涵。二、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意义边界 根据中国知网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的相关材料,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计算总体上属于计量分析,统计结果体现为影响力指数(CI)、载文量与可被引文献量(篇)、被
12、引频次、影响因子(JIF)及其他参考指标,涵盖了学术期刊的大部分影响力生成因子,具有相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学术期刊的影响力真的可以准确计算吗?影响因子学科排名靠前的期刊学术影响力也靠前吗?不同学科学术期刊真的不能比较吗?同为顶级刊物,经济研究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北京大学学报41彭建国 中国社科学术期刊影响力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影响力谁更大?近年来,不管是学术界还是期刊界对学术期刊的评价系统颇有争议,其争议焦点多指向各类评价系统的评价指标或计量方式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事实上,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评价远远不是指标问题,也不是计量方式问题,甚至也不完全是计量评价或质性评价问题,更深层
13、的问题在于模糊了对于学术期刊及其影响力边界的认识。何为学术期刊?一般认为有两个特征,一是学术价值,即学术论文需要经过学术同行评审,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二是定期出版,月刊、双月刊、季刊、半年刊不一而足。实践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学术期刊最本原的功能,即学术期刊是一个学术平台,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学术平台的影响力。学术期刊的办刊机构是期刊社或者编辑部,90%的人员构成是编辑人员,较少平台运营人员、推广人员、宣传人员。这就出现一个问题,充足的编辑人员或许可以保证学术期刊刊发的论文具有学术价值,但不能保证学术期刊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作为所刊发文章的单篇进入学术共同体。近年来,中国知网、维普、万方
14、数据库、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等是颇受学术界、期刊界诟病但又相爱相恨的论文传播平台,爱是因为可以通过这些学术平台查阅或穷尽学术信息进行文献分析,找出有创新价值的学术选题或出版主题,恨是因为查阅到的文献基本都是单篇文章,学术期刊很难形成整体形象,更别说形成学术期刊整体影响力了,至多只能看到载文期刊是不是 CSSCI、AMI、北大核心等信息。无论是经济研究还是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是因为具备整体学术风格而被学术界认知的,正是学术期刊的这种学术整体性,才使其所传播的学术信息以整体形象得到学术共同体的认可与接纳,其学术影响力绝不可能是单篇文章或单篇文章的总和所能比拟的。由此也可以认为
15、,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是一种整体影响力,这种整体影响力既是学术合力,也是编辑合力,还是传播合力。创造这种整体影响力合力的主体是作者,也是编辑,还是运营传播人员,三者缺一不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1。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其发展水平反映中华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以中国
16、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10。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是传播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学术平台,更是生成、传播、塑造中华文明的重要学术场域,其整体影响力与学术传播力、学术引领力、学术话语权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认为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学术传播力、学术引领力、学术话语权的整体合力。综上认为,学术期刊影响力是指在学术领域的影响能力,不仅是质性角度的评价、阅读首选项及口碑,也是量性角度的影响因子系列指标,更是学术传播力、学术引领力、学
17、术话语权的整体合力。这样就形成一种逻辑关系:学术期刊传播力、学术引领力(与学术共同体的融合能力)、学术话语权大,则学术期刊影响力大。三、学术期刊影响力的理论生成 2021 年 5 月 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强调,“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51XUESHU CHUBAN YU CHUANBO流”11。因此,高品质学术期刊一定是坚守初心、引领创新的学术期刊,一定是能够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的学术期刊,也一定是具有较强学术传播力、学术引领力、学术话语权的高影
18、响力学术期刊。但学术期刊影响力的生成是一个系统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由单维影响力向多维影响力,多维影响力向整体影响力不断生成的过程,其生成场域是学术、学术期刊及其学术平台。可以认为,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提升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需要,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需要,是加快构建中国学术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需要,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好中国学术形象的需要,也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学术话语权的需要。(一)生成动力学术期刊影响力的生成是一个系统发展的过程,也是系统动力生成与触发的过程。1.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
19、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2。由此,供需矛盾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反映在学术领域亦如此。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截至 2021 年底,全国共有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1 238 所,专任教师 126.97 万人,在学博士硕士研究生 333.24 万人13。以每年每人生产1 篇论文计,全国高校每年生产学术论文超过 450 万篇,而国家认定的有 CN 刊号的学术期刊仅为 6 430种。可见,中国学术期刊的论文容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中国庞大的学术生产力需要,学术市场的竞争与博弈势成必然。事实上,发
20、表学术论文特别是在高品质(高影响力)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已经成为高校师生的痛点和难点,写论文与发论文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这就进一步把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力推到了前场。当然,学术论文发表的供需矛盾,既是一个短期难以破解的难题,也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根本动力。2.内生动力我国期刊出版管理规定(2017 年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三条明确规定:“期刊出版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出版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
21、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的最大特征是主体上的意识形态导向,学术期刊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认为,意识形态上的导向性是提升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根本要求和内生动力。3.引领动力学术期刊不仅是宣传、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学术承续、学术思想、学术创新的平台,也是与学术界建立学术共同体、实现学术融合与学术引领的重要场域。尤其是在党的二十大强调的创新驱动发展新战略中,学术期刊承担着学术创新的引领责任。中宣部出版局连续主办的六届主题宣传好文章评选,推荐文
22、章数量从首届的 18 篇(组)扩大到 2022 年第六届的 93 篇(组)。这些获奖论文大多是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战略高度,服务国家大局,关注现实问题,引领学科前沿,突显学术研究的现实价值与理论意义的高影响力论文。在某种程度上,学术期刊可以在重大学术主题、重要学术创新61彭建国 中国社科学术期刊影响力研究和学科前沿领域对学术研究起到引领作用,这也是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动力所在。(二)理论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影响力不是一个简单的统计数据,而是一个系统概念,是数据、话语权、学术口碑、专家(评价机构)感受的综合性力量。这种综合性力量意味着中国社科学术期刊是一个复杂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包括结
23、构体系、内容体系、话语体系等。1.结构体系,或称容纳性结构体系中国学术期刊无论是专业期刊还是综合类期刊,大多高品质或高影响力期刊已形成容纳性或包容性的学术平台。从结构来看,这些期刊所刊发论文既研究学术前沿问题,也追溯历史纵向问题;既探索学术理论、价值与规律,也研究现实问题的实践路径;既有高站位、高引领的整体宏观问题研究,也有局部的阶段性问题研究;既有党和国家重大战略热点问题、重大时间节点主题宣传问题探讨,也有冷门绝学、小学科问题思考;既有现实与历史问题研究,又有对未来问题的规律把握与思考;既有计量研究方法的使用,又有质性研究的理性论述;既有集体成果,也有个体思考;既有学术大家的宏阔大论,也有学
24、界新人的学术新论。总体而言,高影响力学术期刊传播的学术成果既有时间的纵深,又有理论的宏阔。比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研究成果,在结构体系中既有对思想根源、理论源流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文化影响、当代中国实践),又有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新时代实践的指导与遵循思考,更有对未来五年、十五年、三十年,乃至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的规划与研究。2.内容体系高影响力学术期刊在内容体系上多推崇学科交叉和专题研究,常能从学科交叉中找到创新性选题和内容,获得学术界的理解与支持,得到和刊发有影响力的学术创新成果,内容上既关注经济思想、法治思想,也关注教育思想、生态
25、文明思想等。很多高品质的专业期刊针对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常能组织学术界对同一内容既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也从法学角度进行思考,既从社会学角度确立选题,也从伦理学角度展开研究。3.话语体系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外部形象体系的表达形式,是表达一定思想、观念、情感、理论、知识、文化等的字词、句式、信息载体或符号,话语体系或称话语范式。中国学术期刊的话语体系一般由期刊级别、期刊内容、期刊影响、期刊口碑(印象)等组成,期刊话语权是期刊话语体系的表现形式。期刊级别高,学术水平得到学术界认可,学术影响力大,期刊对学术界拥有一定学术引领力,期刊便能进入主流话语体系,便能得到较高的期刊话语
26、权。比如,在学术界,提及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顶级期刊都会产生由衷的敬意,说明这两种期刊不仅是学术界的话语范式,也是学术期刊界的话语范式,必然进入中国学术场域最优先的话语体系。由此,只有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具有正向引领力的学术话语体系,才能对内形成话语范式,指导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共同体的学术活动,生产更多高品质高影响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期刊,对外则发出中国学术声音,展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磅礴力量。(三)创新性:信息创生与学术增值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是中国学术生产共同体的重要一环,也是关键一环。如前所述,中国学术期刊的论文容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中国庞大的学术生产力需要,学术市场的竞争与博弈势成必
27、然。除了数量上的供需矛盾之外,学术论文高质与劣质的矛盾则更为突出。对一本普通 C 刊而言,年收稿量71XUESHU CHUBAN YU CHUANBO大多在 3 000 篇以上,而实际用稿仅 100 篇左右,用稿率约为 3%。在 100 篇实际用稿中,全部要经过专家审稿、编辑加工、校对等环节方能出版面世。这其中,学术期刊编辑至关重要,编辑不仅要审查来稿的选题,还要根据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学术同行审稿。最为重要的是,学术期刊编辑要对学术论文进行编辑加工,在编辑过程中既要对文字表达进行润色,对格式进行规范,还要对论文结构和学术信息进行调整,甚至对论文内容进行创新性增删,实现学术信息的创新性增值。事实
28、上,所有来稿或约稿都要历经信息创生的过程,即信息或知识都会在编辑处“过境”,无论何种内容何种形式的论文,也无论多么成熟多么高深的论文,在出版刊发前都不具有自然的沉淀性,只有经过系统加工的信息才成为知识,形成信息驻留,否则就是碎片化信息,更不是创新性的学术信息。约稿是主动加工专家信息、学科信息、研究前沿信息,进而作出期刊选题策划的一种行为。当然,学术创新需要包容性,编辑在处理过境信息即来稿时要用宽容之心对待不成熟甚至是劣质论文,因为包容性是文化进化的过程,是出现诸子百家盛世的文化土壤和伦理基础,是文化繁荣的逻辑起点,也是学术研究的伦理规则。经过编辑信息加工的论文不仅形式上更为规范,文字上更为通俗
29、,学术价值上也理应实现信息创生与学术增值。四、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实践路向 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块土壤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学术期刊,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部分,其学术影响力是学术传播力、学术引领力、学术话语权的整体合力,学术期刊传播力、学术引领力(与学术共同体的融合能力)大、拥有较强的学术话语权大,则学术期刊影响力大。(一)强化意识形态引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1。学术期刊既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阵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30、观的宣传平台,更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舆论引领的价值场域。因此,学术期刊要在学术领域、学术期刊领域营造社会主义舆论话语范式,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为人民服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的强大思想基础,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出贡献。中宣部出版局主办的第 16 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评选就是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的生动例子,获奖作品不仅政治站位高,学术引领力、学术影响力也很强,得到了期刊主管部门及学术界、期刊界的一致好评。可以认为,加强学术期刊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确保中国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及学术传播平台的正确舆论导向,不仅是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政治责任
31、,也是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前提。没有这样的政治责任和学术前提,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就是无源之水。(二)加强学术融合,提升学术引领力学术期刊是学术思想、学术创新的传播和宣传平台,高影响力学术期刊不仅能孕育学术思想、提升创新能力,还能在与学术界、期刊界的深度学术融合中提升期刊的学术引领力,这一深度融合过程本质上就是构建学术共同体,强化学术期刊学术话语权的过程。在现有国内关于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中,在高度重视计量统计评价基础上,已经开始关注学术同行、期刊同行的评价因素。比如: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AMI 综合评价报告”,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的“中文社会
32、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发布的“中文核心期刊81彭建国 中国社科学术期刊影响力研究要目总览”,以及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等,均不同程度地加入了同行评价或专家评价因素,同行评议或专家评议环节主要以对期刊的印象及期刊的口碑为评判标准,有一定的人情和弹性空间,但总体上赋予了质性评价的积极因素,对于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起到了一定的方向性引领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是一种纯粹的计量统计报告,按照一定的统计模型向学术期刊提供期刊影响力指数(CI)、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统计结果,其中的影响力指数学科排名、影响因子学科排名有
33、一定的参考价值。比如:改革杂志“影响力指数”学科排序为 1/43,其中“他引TC”“他引 JIF”均为学科最大值,改革也因此成为同类学科期刊的翘楚,形成了极大的学术影响力。但是,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只是提供了影响因子的计量统计数据,其间没有质性因素,缺乏同行审视过程。如前所述,高影响力学术期刊不仅是计量统计数据上的佼佼者,如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排名靠前具有高影响力,同时也理应成为孕育学术思想、提升学术创新能力的高影响力阵地。这个阵地需要与期刊界、学术界形成融合,构建一个有共同学术理念、共同学术目标的学术共同体,实现学术融合,朝着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这个共同学术理念和目标奋斗。学
34、术融合是学术共同体的生长母体,学术共同体是学术融合的实现形式,其逻辑构式是:学术期刊参与学术生产,与学术界建立深度融合关系,刊发有学术思想和创新元素的学术成果;学科专家参与学术平台建设过程,既成为学术期刊的学术储备基地,又是学术期刊的编委成员和审稿专家。1.学术期刊参与学术生产过程,强化期刊的学术融合与引领作用学术期刊编辑要有学术意识,尤其是应加强策划有助于彰显期刊影响力的学术选题或专题,而选题(专题)形成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编辑要主动与专家形成学术互动,共同商议、讨论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适应的选题方向,适时回应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关切,同时关注论文的创作进度,从期刊编辑和学术传播的角度提供
35、建议和帮助,以便组约相关高质量研究成果。尤其是在党和国家重大时间节点,可以提前与有关专家讨论商议可能的选题方向,以及可能约稿的专家,并适时关注相关进度。比如,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就可以参与到二十大精神的有关学术生产过程中,既调动学术期刊的积极性,又激发专家的写作热情,争取第一时间刊发(或网络首发)相关论文。据中国知网统计,截至 2022 年 11月 3 日,以“二十大精神”为篇名的5 篇下载率(均超过1 000 次)最高的期刊论文,全部是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后一周内实现网络首发,其选题和论文生产过程必然有学术期刊的参与和引领。当然,学术期刊参与学术生产过程也要注意期刊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期刊学术融合不是
36、受制于学界,而是借学术之船行学术之海,扩大期刊学术影响力。以选题为例,要站在期刊的角度紧盯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比如关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此外,期刊要树立刊文时机意识,增强期刊的学术敏感性与预见性,在与学界学术融合基础上实现学术引领。2.学科专家参与学术平台建设过程,强化学术期刊共同体作用学术共同体是指具有相同或相近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内在精神和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人,为了共同的价值理念或兴趣目标,并且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而构成的一个群体。学术期刊是学术传播平台,学科专家是学术生产组织,两者的共同价值理念或兴趣目标是学术成果,一个生产一个传播相得益彰。当然,学术界与
37、期刊界是相互独立的学术组织,学术界有自己的学术共同体,期刊界也有自己的期刊共同体,两者因为具有共同的学术属性,完全可以因为学术这个共同的价值理念和兴趣目标而形成新的91XUESHU CHUBAN YU CHUANBO学术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不是单纯的学术研究共同体,也不是单纯的期刊出版共同体,而是两个共同体的交叉性共同体,既具有学术属性,又具有期刊出版和传播属性。从学术期刊角度看,需要学术共同体提供学术资源和学术质量把关;从学科专家角度看,需要期刊共同体提供学术出版、传播平台,甚至需要从期刊角度提供学术引领和范式标准。学术与期刊交叉性的学术共同体既可以赋予期刊以充足的资源保障,又可以为学界提供高
38、影响力的学术出版平台,可谓相得益彰、互为助益。在学术与期刊共同体基础上,学术期刊要借力学科专家的强大学术资源,从制度上引领、吸引学科专家参与学术期刊建设过程。具体而言,可以吸纳相关领域学科专家成为期刊编委会成员、学术顾问或审稿专家,参与期刊办刊宗旨、办刊特色、办刊栏目、办刊目标的确定过程中,参与期刊选题(专题)策划过程中,将学科专家的丰富学术资源转化为学术期刊的丰富办刊资源,从而让期刊成为学科专家自己的期刊,成为学术界看得见、读得到、用得着的期刊,提升学术期刊在学术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可以认为,学术期刊参与学术生产的过程凸显了期刊的问题意识和学术参与意识,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期刊的学术引领力,有利
39、于在学术融合基础上形成期刊的学术话语权,扩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当然,学术界参与期刊平台的建设过程,既有利于学术期刊实现丰富的学术储备,又能确保学术期刊的论文质量,进一步扩大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三)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提升学术传播力学术期刊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平台,更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传播平台。因此,学术期刊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1方面肩负着时代责任,“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1已是学术期刊必须面对的历史选择。“全媒体”和“全媒体传播体系”目前尚无统一解释,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即“全媒体
40、”主要不是指媒体种类的“全”,而是强调当前人类信息交互的“全程、全息、全员、全效”14。早在 2019 年 1 月 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当前,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15。2020 年 6 月 30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把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作为深度融合的目标16。2022 年10 月16 日,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提出了“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大历史任务。学术期刊与其他新闻媒体虽各有特征,但人类信息
41、交互的“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特点却是共通的,学术信息与新闻信息同样地通过全媒体传播体系入脑入心。近年来,新兴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蓬勃发展,为媒体融合提供了强大的技术赋能,也为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带来了机遇。学术期刊的全媒体传播是一个新鲜事物,虽有一些探索但仍经验不足,期刊界同行还没有找到全媒体传播的规律和特征。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即社会整体传播环境和传播生态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包括学术思想的传播特点、学术界的需求及信息关注点、阅读习惯都发生或正在发生新的变化17。为此,学术期刊必须适应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颠覆性变化,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重构学术期刊与学术界及其整个学术共同体的学术
42、传播秩序,在全媒体视域下构建新的学术传播方式与路径。一是从制度上改变传统学术期刊注重编辑忽视传播的传统编辑部人员格局,设立专门的学术传播编制指标,学术传播人员要保持政治上的敏感性、思想上的开放性、学习上的主动性、行为上的进取性,努力研究全媒体传播体系的特征与规律,形成和提供具有颠覆性创新价值的学术传播制度与方式,02彭建国 中国社科学术期刊影响力研究构建学术期刊全媒体传播体系,较大提升学术传播力。近年来,“渝出版”平台的成功实践,或许可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探索新路。二是学术期刊编辑要适应新的全媒体传播要求,继续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期刊也宣传论文,继续加强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国家科技图书文献
43、中心、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以及网络首发、精准推送、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互联网新兴媒体快速传播学术思想。编辑部要通过作者宣传自己的学术成就,既向他的团队传播,也向他的同行传播,这样一来作者也有很高的宣传积极性。编辑部还要通过各种学术会议、期刊会议传播学术信息,提升学术论文的传播效率。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部分,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不完全等同于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不仅包括质性角度的评价、阅读首选项及口碑,也包括量性角度的影响因子系列指标,学术期刊影响力是学术期刊传播力、引领力、话语权的整体合力。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研究还很表浅,尤其是对全媒体传播体系的研究还需要更深入的探讨。参考文献:
44、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2段尊雷.高校科技期刊影响力分析及发展策略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4):537-544.3郭亿华.地理学精品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策略与启示:以地理研究和地理科学进展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1):77-82.4王旭,赵蓉英.学术期刊话语影响力相关指标的特征及其关系研究:以中国英文学术期刊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4):545-554.5韩云波.新征程上的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话语权:基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45、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03-120.6赵超,王慧.论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融合发展的可能性路径:基于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视角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41-150.7王凯利,黄晓,吴江.对融合 Altmetrics 和引文分析的期刊影响力综合评价进行研究J.情报科学,2021(2):169-177.8王旭.多元融合视域下中国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21-140.9张积玉.有关学术期刊评价研究的几个关系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69-176.10习近平.在哲学社
46、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11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EB/OL.(2021-05-11).http: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http: 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EB/OL.(2022-03-03)2022-06-09.https: hlMbTq2gJn5ocsBookyFaXUp7wjqUhIvT0I-GDCLDzkV7ZCB7qrOcSZgDqRhJV0wu3tB70XPUAGrcgwme55rIK7RqKEAesK8c8H3uZBff4VxES73FxS0MNWSwm&new=1.14宋建武.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内涵与媒体融合趋势J.青年记者,2020(27):12-13.1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EB/OL.(2019-01-25).http: 扭住关键鼓励探索突出实效EB/OL.(2020-06-30).http: 黄江华)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