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财政道路与发展经验.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90632 上传时间:2024-03-19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财政道路与发展经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财政道路与发展经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财政道路与发展经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年第 期财政税务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现代财政金融结合框架下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研究”()作者简介朱军()江苏建湖人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宏观财政政策、中国财税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财政道路与发展经验朱 军(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江苏 南京)摘 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历史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财政工作遵循并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服务 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之中的财政发展道路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财政发展经验 最后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展望未来提出了中国财政发展的政策建议 中国的财政发展需要进一步丰富财政基础理论

2、创新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以统筹财政资源规划中长期的财政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预算制度、税收制度改革以完善现代财政制度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道路历史经验财政道路 编码././.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人民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奋斗历程经历了从逐步解决温饱问题到走向小康社会再到规划走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党的领导是人们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力量 在这其中财政工作是支持党和政府事业的重要力量是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

3、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同时立足中国国情形成中国特色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的财政工作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改革开放各个时期的现实需求有机结合逐步构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财政体系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要义下的财政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财政道路与整个国家的改革发展逻辑是一致的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治理制度越来越完善 认识中国财政道路的内涵、总结中国财政发展的经验对于进一步完善经济与管理评论财政税务中国式现代化之中的财政功

4、能、认识财政是国家治理基础和支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二、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财政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凸显了制度改革与理论总结相互交错、并行的过程体现了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和经济体系“适宜匹配”的特征 整个财政理论和财政工作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逐渐在中国式现代化框架下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财政道路 基于本国国情创新财政基础理论结合人口规模巨大、物质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的特征推进财政体制、预算管理和税收制度的改革发展 这一过程中中国的财政道路还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适宜匹配”社会民生事业渐进探索走向共同富裕目标(一)财政基础理论的创新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财政理论并没有被苏联

5、教材所束缚而是立足于中国国情进行不断创新 众多财政学者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地提出了新的理论推动了财政基础理论创新实现治国理政实践和理论创新的并驾齐驱 具体理论创新的演化脉络如下.国家分配论 许廷星()分别从国家职能、分配关系与国家主体三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国家分配理论推动了国家分配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而将“国家分配论”集大成、深入总结和形成一定影响力的是邓子基教授和许毅教授 邓子基()提出财政与国家有本质联系的观点 许毅()认为“国家分配论”正确认识了财政的本质、主体、目的搞清了财政分配与其他分配形式的制约关系以及分配与交换特别是商品交换中的价值运动和物资运动的关系 邓子基()认为“分配论”高

6、度概括了各种社会形态国家财政的共性或“财政一般”的本质可涵盖特定社会形态国家的“财政特殊”邓子基()从“财政本质论、财政起源与存在论、财政要素论、财政职能论、财政模式(类型)论和财政属性论”等六个方面归纳了“国家分配论”的基本内涵.公共财政论 张馨()最早提出了“公共财政论”学说认为市场经济要求和呼唤着公共财政只有公共财政才能够适应于、服务于并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张馨()讨论了“公共财政”的定义、基本特征和内涵认为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同时反过来也是确保市场经济得以正常存在和顺利运转的关键条件 公共财政具有弥补市场失效、“一视同仁”服务、非营利性和法治化四个基本特征.财政风险论 刘尚

7、希等()较早提出了财政存在风险的学说认为国家财政是全社会风险的最终承担者 刘尚希()针对财政风险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认为财政风险来自收入确定对应支出的不确定性支出确定对应收入的不确定性以及两者皆不确定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认为财政风险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有清晰的认识厘清产生机理、传导渠道和表现形式尽可能从源头出发来解决风险源.国家治理财政论 高培勇()建议把财政从政府收入和支出的活动中转移到国家治理的平台上把财税制度的改革目标纳入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之中 随后国内财政学学者也开始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框架下的财政基础理论建设 针对“国家治理财政论”从公共物品到公共秩序

8、的视角吕冰洋()沿着“财政制度增进公共秩序国家能力支柱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的逻辑建立起“国家治理财政论”的基本框架 崔潮 年第 期财政税务()吸收国家财政学、市场财政学和社会财政学这三大流派的观点特别是将公共选择理论中国化立足国家主体性理论再创新构建国家治理财政学说 进一步地崔潮()从政府市场社会三维互动视角对财政现象进行观察对财政主体、财政客体、财政目标和财政过程进行全面研究讨论了国家治理财政学的学说渊源、理论基础及主要特征.新市场财政论 在对市场失灵理论批判和解剖的基础上李俊生()重新定义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市场财政学”马海涛和陈珊珊()认为新市场财政学继承了传统的财

9、政理论摒弃了主流财政学政府与市场的对立而转向“市场平台说”并运用“剩余控制权”和“约定控制权”理论来界定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李俊生和姚东旻()讨论重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出了市场平台观他们认为“市场平台观”不仅可以为政府制定旨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的决定性作用的财政政策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而且也将财政学中国学派的理论建设向前不断推进.系统平衡财政论 朱军()最早提出“系统平衡财政论”他认为财政政策和财政工作应该是一个系统平衡的过程是一个经济社会系统相互运动、相互适应、相互演化的一个维持、体现、保障“系统平衡”的公共行为 具体而言财政政策的发起、制定、执行和绩效评价全流程应该是一个拥有科学方

10、法论基础的系统过程要综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进行系统思考并达成整个系统的平衡 系统平衡财政论的提出是基于现有的财政实践还不能够得到理论的有力解释(二)现代财政体制的建设财政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一财政体制改革的渐进历程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进程和成功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管理机构并建立了统一的财政体制和财政制度其特征是“财权集中、统收统支、税种单一”年中国开始采取了“放权让利”的改革逐步改变“财权过度集中、分配统收统支、税种过于单一”的传统格局采取了“分灶吃饭”“财政包干”等向地方放权的形式 年中国采取了分税制的财政体制划分了中央地方财政收

11、入分设中央和地方税收征管部门强调中央财力集中 年中国财政走向体现弥补市场失灵、“一视同仁”服务、非营利性和法治化四个基本特征的公共财政模式开始构建公共财政的体制框架 年中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开启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时期围绕形成“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推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地方财政关系方面中国正在逐步推进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以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事权范围和

12、支出责任系统地提出从政府公共权力纵向配置角度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的通知明确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关系调整和健全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增强财政资金转移支付的针对性 新时代以经济与管理评论财政税务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逐步明晰收入划分进一步理顺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较好地发挥了“两个积极性”在宏观调控方面中国积极采取刺激微观经济主体的政策稳定经济增长更加注重定向调控的思路加强预期引导发挥政策的传导效率突出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其他政策为辅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 在这一时期各级政府部门全力加强宏观调控积极落实减税降费、增进民

13、生福祉 特别地面对 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各级财政部门持续加大对疫情防控的资金投入中央政府以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压缩行政经费等形式稳定政府财力、抗击疫情 譬如在 年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财税政策落实和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通知、推出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按照国务院部署纳入直达机制管理实行特殊转移支付的财政资金)等制度加强对疫情防控资金的监督管理及时对资金使用开展绩效评价(马蔡琛、赵笛)同时通过提高赤字率、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加大税收减免力度等一系列举措有效地解决了短期内的冲击与挑战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的建设现代预算制度是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基础是现代财政运行的核

14、心 预算制度嵌入国家治理结构之中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家战略的完成、支出制度的规范、支出效率的提升、民主监督功能的发挥做出了突出贡献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预算制度与当时的财政体制相匹配体现了“生产建设型”财政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预算正经历由“国家预算”向“预算国家”转变预算管理经历了 年、年两次大的修改 年预算法修改与“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相匹配 年预算法修改与探索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相匹配强调财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建设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作用在具体的预算制度建设方面 年中国完成预算法的修订 年发布预算法实施条例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局奠定了法律基础 年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

15、意见在预算收入统筹力度、预算支出管理、预算编制管理、预算执行和绩效管理、风险防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各地政府预算绩效改革指明了方向在预算监管方面进一步强化财政监督职能的发挥 年国务院关于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意见提出了全国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加强对年度预算的约束作用 年以来全国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一期)正式上线并在各地的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创新预算监管方式(李旭红、刘启帆)在预算配置方面不断完善配置效率机制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出台随后财政部印发了中央部门预算绩效运行监控管理暂行办法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办法持续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 此外中国预算管

16、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年财政部关于印发预算管理一体化规范(试行)的通知制定了统一的预算管理体系技术规范初步实现了全国预算数据的自动汇总和动态反映 年 月财政部启动改革试点中央部门的预算管理一体化 截止至 年 月个中央部门正式上线预算执行业务的中央部门已上线一体化系统(四)现代税收制度体系的建设 年第 期财政税务税收制度是现代财政制度的收入保证和调控手段在国家治理中具有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 税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财力支撑税收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税收制度经历了优化税种设置、调整优化税率、规范优惠政策、完善征管措施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颁布了全国税政实

17、施要则统一了全国税政、税务设置了包括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等税种在内的 个税种 年中国初步形成了流转税和所得税双主体的税制结构相关税种进行了合并税制的改革取消了农业税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完善税收制度”的要求包括改革税制、稳定税负 年 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完善现代税收制度”的任务要求并强调了“优化税制结构健全直接税体系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在总体建设成效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税收法定原则落实加快税制结构优化税种更

18、科学合理税负不断减轻 特别是在税收法制化建设方面中国全面推进税收法制化建设目前已经有 个税种完成立法增值税、房产税等税种的立法工作正在推进在所得税改革方面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于 年正式施行围绕优化调整扣除项目和税率、提高基本费用扣除标准等初步构建了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对于企业所得税制度在创业投资、创新主体、研发活动等方面完善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持续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力度为经济发展注入内驱动力三、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财政发展经验回顾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历程中国财政经历了从理论创新到实践探索、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从聚焦国内到放眼全球的光辉历程 可以归纳出

19、以下财政发展的经验如图 所示图 中国特色财政发展中的财政经验框架经济与管理评论财政税务(一)不忘初心坚持党对财政工作的全面领导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党的重要会议决议中关于财政工作的要求是党对财政工作领导的直接体现之一 确立和加强党对财政工作的全面领导是中国财政事业稳定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是推进财政现代化的独特组织优势 坚持党对财政工作的领导体现为财政工作坚持履行政治责任坚持“以政领财”即财政部门首先是政治机关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履行好新时代的政治责任和使命财政部门首先要在政治上过硬、要对党绝对忠诚把旗帜鲜明讲政治的要求贯穿到财政工

20、作全过程、各方面 财政为党奠基立业、治国理政发挥相应职能各项财政制度安排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服务顶层设计战略 党的领导为财政改革发展事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指导财政实践工作使财政经济持续地在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环境中发展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二)立足国情坚持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中国财政发展更多地体现坚持中国理论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中国财政的改革和发展首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中国财政发展遵循服务总体战略、提高法制化、明确受托责任、提高透明性、适应时代需求的发展原则 其次在坚持中国发展道路的过程

21、中坚持立足国情确定税收负担安排财政支出 具体体现为财政工作凸显量力而行、统筹兼顾、讲求节约、讲求绩效、渐进改革根据中国国情不断完善政策措施 最后立足中国的国情党的十八大站在历史和全局的战略高度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做了全面部署 相应地从高质量发展、国家治理能力建设、支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事业投入、打好大气、水、土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等方面新时代的财政工作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战略目标的实现(三)适应需求匹配国家治理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的财政工作与现代经济体系、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相结合从经济领域上升到国家治理领域财政体系从经济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上

22、升到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高培勇)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财政部门以相应的财政、税收改革服务了顶层设计体现了“跟随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模式在进入新时代之后中国财政超越了过去的“跟随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模式把财税制度的改革放在全面深化改革之中与国家治理相联系、并作为一个部分共同推动财政体制改革(四)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新形势在“跟随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中国财政工作与时俱进地顺应形势变化动态调整财政政策以增强财政政策的协调性和准确性 财政工作更多地体现在财政体制改革和财政政策的调整上顺应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形势以适应不同时期人民的需要(朱军)适应新的形势中国财政政策正在围绕完善投资驱动的增长方式积极

23、转向消费驱动、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创新财政政策正在优化科技创新的支持模式、增加支出力度 适应新的形势中国财政政策积极围绕“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发展思路突出逐步改善民生凸显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是“以人民为中心”以 年为例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教 年第 期财政税务育占比达.适应新的形势面对全球投资竞争、高新技术竞争中国加强财政对基础科学创新、引领性科学创新工作的支持增强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财政支持力度(五)聚焦问题解决突出矛盾在保证总体财政平衡的过程中聚焦当期的突出问题、解决突出矛盾是中国财政发展的显著特征也体现了大国财政的独特优势 面向重大自然灾害中国迅速组织应急资金加强对灾害地区的财政援

24、助和重建发展 在抗击“非典()”、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发传染病的过程中财政部门及时提供抗疫资金 譬如为抗击“非典”财政部门设立专项防治基金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财政部发行了“年抗疫特别国债”财政部门积极配合国家实现“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六稳目标”实现“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六保目标”面对贸易战中国积极调整关税政策采取减税降费的政策吸引投资回流和全球投资稳定对外贸易此外面对 年亚洲金融危机、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积极强化危机应对的财政政策调整推进稳定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财政政策 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畅通信息和资

25、金的流转渠道 年抗击“非典”之后中国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年为有效应对疫情影响、支持地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中国开始建立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四、未来发展面向未来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同时世界政治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加中国的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 在中国式现代化下面对未来经济发展中国需要超前谋划重点围绕市场体系建设、创新体系建设、全民共同富裕等方面改革发展这也对中国财政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建议未来的财政发展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丰富财政基础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基础理论有助于突显中国

26、式现代化之中独有的理论价值为丰富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启示 面向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财政基础理论创新要丰富形成面向社会治理的多元讨论 结合中国顶层设计、地方创新实践的国情从多种角度、多种维度、多种学派、多种视角总结、创新财政基础理论以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来指导实践 一方面针对中国“大政府、小社会”的特征要展现中国“政府公众”而不是“政府社会自治组织公众”的模式特征进一步提高中国财政基础理论创新的解释力 另一方面从财政社会学、财政政治学等作为新时代财政理论创新的新方面进而运用多元和发展的眼光推动中国财政理论创新丰富财政基础理论创新指导实践(二)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统筹资

27、源配置面向未来中国式现代将进一步围绕市场体系、创新体系进行重点建设因而配置好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相匹配的财政资源实现优化重整、统筹配置非常重要 为促进财政平衡、化解财政压力建议在界定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统筹财政资源配置 首先进一步深化民生类支出包括养老、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方面经济与管理评论财政税务改革将政府承担的较多的社会事业职能、公共需求职能交由社会来承担 如对于养老事业、医疗事业、公共服务设施事业等增加更多的社会化供给减少政府过多的行政许可方面的限制 其次政府的财政资源要集中于科技创新、民生服务、社会公平等方面 积极增加这方面财政资源的投入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8、提供重点的财力配置 最后进一步压缩、简化政府的行政职能减少政府冗余机构降低财政负担 重点保证社会公平领域、民生服务领域、市场监管领域的人员配置加强社会公共秩序治理方面的投入(三)规划中长期的财政发展战略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面对超大规模人口的发展问题需要具备应对当期经济发展突出问题的能力又要具备应对外部各种危机冲击的能力 这其中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中国财政发展的规划短期内的财政政策更多地体现为非系统的、零碎式的政策供给缺乏系统性、规划性安排 面向未来规划中长期的财政发展战略以应对超大规模人口发展的挑战、提升基础发展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系统平衡发展非常重要 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规划中长

29、期的财政发展战略:第一规划中长期的财政收入安排稳定中长期的财政收入以稳定地方财力推动民生发展、挖掘消费潜力等方面 第二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重整财政支出 减少政府承担的过多的社会职能交由社会承担或者社会自发组织承担据此进一步谋划中长期的财政职能边界 第三规划中长期的财政重点支出安排 面对收入分配问题、出生人口下降问题、城市居民住房生活支出过高问题等方面要突出重点、有针对性的重新配置财政资源 第四谋划侧重基础科学研究、基础能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提升的财政规划为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储备力量、储备潜能 特别是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优化中长期基础科学研究的财政支持模式和考核机制提高相应支出的效率(四)继续完善财

30、政体制促进公平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财政政策与财政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民生和社会保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未来需要继续完善财政体制通过理顺体制机制关系激发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保障地方政府在解决收入分配、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的财政能力 面向第二个百年目标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基础创新能力不足和收入分配不公平 要通过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强化企业、雇主承担员工社会保障的法律意识发挥财政在初次分配中的监督管理职能要通过理顺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重新配置财政资源发挥好财政的第二次分配职能要利用大数据、社会化的监督提高财政社会救助、社会抚恤、社会优抚的针对性实现对受助者的精准识别 通过完善财政体制提高地方

31、财政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 统筹好积累和消费、储蓄和消费的关系统筹好提供教育资源、养老保障、生育保障等方面的民生支出进一步巩固、扩大中产阶级群体促进生育率的提高减缓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五)继续深化预算制度的改革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财政制度的支撑和保障完善预算制度、税收制度是以财政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现代化和精神文明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以预算绩效管理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强化对财政支出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实现“有支出必有绩效”要继续提高政府绩效考核结果的公开化、透明化将项目、政策和部门的业绩考核传递到业务部门及其部门员工以形成更多的受 年第 期财政税务托责任压力通过提高行政效率促发展在预算监管方面继续完善财权约束机

32、制增加预算透明度 一方面不断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法定约束 全面推行零基础预算改革完善基础费用限额制度 要坚持长期过“紧日子”的方针严格管控行政性开支压缩非必要的会议费、培训费将非急需和非刚性支出进一步压缩转移到急需的、新生的公共服务需求 另一方面配合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划分来强化预算资源的重整瞄准中长期的财政发展战略以达成相应目标 全面实施中期预算框架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具体可操作性提高资金与项目的适配程度与国家规划相衔接促进财政与经济的统筹协调(匡小平、熊高鹏)完善预算公开工作机制增强预算公开的全面性、及时性、完整性 预算支出公开的级次越低支出行为的规范越好支出效率越高预算支出公

33、开的级别越高对基层的情况就难以把握对支出行为就难以规范支出效率就越低 因此这方面要更多地体现在基层单位部门预算的内设机构体现在基层政府方面譬如村民委员会和居民社区委员会的预算支出(六)继续优化税收制度结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未来要继续推进现代税收制度建设优化税制结构 首先优化税制结构的一个方面是降低间接税的税负即降低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的平均税率水平在增值税方面加快推进“三档并两档”的税率改革在进口环节关税方面进一步降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企业研发部门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方面的关税税率水平 在直接税方面稳妥、积极地推进财产税制改革对应更加公平的公共服务来提高财产税的接受度为共同富裕提供良好的社

34、会环境 其次税收优惠政策要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相适应 围绕中国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继续采取有利于能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推进构建绿色税收制度以促进企业的绿色发展在支持创新发展的过程中继续实施对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增加基础科研项目的所得税优惠扩大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的行业推动更广泛的市场主体参与科技创新 最后推进地方税制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地方税的主体税种 进一步研究房产税、土地增值税等税收制度合并整合为新的房产税类强化地方政府的收入保障 通过对中央与地方共同分享的税收分配进行调节以弥补地方财政的不足 按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支出责任的明确划分重新优化共享税分成的比例参考文献:许廷星.关于

35、财政学的对象问题.财经科学():.邓子基.为国家分配论答疑.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许毅.“国家分配论”的产生与发展.财政研究():.邓子基.坚持、发展“国家分配论”.财政研究():.邓子基.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国家财政与构建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财贸经济():.张馨.论公共财政.经济学家():.张馨.公共财政论纲.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刘尚希隆武华赵全厚.论财政风险.财经问题研究():.刘尚希.财政风险:一个分析框架.经济研究():.经济与管理评论财政税务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财政风险指数框架研究.财政科学():.高培勇.论国家治理现代化框架下的财政基础理

36、论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吕冰洋.“国家治理财政论”:从公共物品到公共秩序.财贸经济():.崔潮.财政学三大流派与国家治理财政学建构.地方财政研究():.崔潮.国家治理财政学:学说渊源、理论基础及主要特征.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李俊生.新市场财政学:旨在增强财政学解释力的新范式.中央财经大学学报():.马海涛陈珊珊.新市场财政学:批判、继承与开拓.经济与管理评论():.李俊生姚东旻.财政学需要什么样的理论基础?兼评市场失灵理论的“失灵”.经济研究():.朱军.“系统平衡财政观”是财政基础理论创新的新综合.云南社会科学():.马蔡琛赵笛.党的十八大以来预算制度改革的重要成就与展望.财政研究():.李旭红刘启帆.党的十九大以来现代财税体制改革回顾与展望.财政监督():.高培勇.中国财税改革 年.基本轨迹、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经济研究():.朱军.百年党史中的中国财政经验与未来发展 “系统平衡财政观”的视角.学习与探索():.匡小平熊高鹏.中国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当代财经():.(责任编辑:路春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