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格律诗八首登高教学内容二、格律诗八首登高序号No.4教学时间2016年 月 日教具多媒体教 内学 容目 要标 求1、情感价值观:学习杜甫忧国忧民、忧时伤世的伟大情怀2、知识与技能:学习登高,通过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3、过程与方法:自主预习、小组交流、教师指导、课堂展示,反馈巩固重 难 点1、诵读并背诵、默写诗歌。2、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教学流程教 学 内 容教法学法设计导入预习展示一预习展示二学习登高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
2、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代表作: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二、写作背景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
3、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简要介绍。通过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话叙述诗的大意。教学流程教 学 内 容教法学法设计小结预习展示三小结反馈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写成了登高。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三、朗读,叙述诗歌大意。教师范读一遍全班朗读。四、整体感知:(1)首联:写了几种景物?诗人借助这些景物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2)颔联: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这联使用了什么写法?(3)颈联:“登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登台?它又蕴涵着怎样的情感?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4)尾联: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这是一首很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所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背诵、默写这两首诗。板书:情感蕴藏:首联 哀婉孤独颔联 沉郁 高昂颈联 愁苦沉痛尾联 忧愤 无奈抓住关键词语分析诗歌,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质疑、答疑,相互交流。学生搜集、整理,简要介绍。小组探究,集体交流,培养学生发表个人的见解与看法。教师总结教 学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