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 幼时记趣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895877 上传时间:2025-01-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 幼时记趣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 幼时记趣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 幼时记趣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 幼时记趣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 幼时记趣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七课幼时记趣【理论支持】 我们学好文言文是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丰富语言表达,提高审美修养。因此要多读,培养语感;多背,加强积累。朗读时在语气、语调、节奏、感情等方面进行训练。“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情境,教出情趣,激发情感。冯格拉塞斯菲尔德说过“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所以要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情绪,使学生从不会学、怕学、厌学到会学,爱学到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钻研经典古文,并从中获得走进古典文化的趣味。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应该是由兴趣、知识、记忆、情感、感知、反省、行动、平衡、摄动、重建、迁移等组建而成的循环过程。这表明知识的拥有必须有

2、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三维目标中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并充分关注到学生构建知识提高能力的动态性变化。学生在懂得鉴赏富有魅力的古代文化之后,内在文化素养将不断提高,语言表达也将更有韵味,更具内涵。【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正确朗读课文,朗读时学会断句,注意感情和节奏;理解重点字词含义,并学会翻译文章。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合作探究。3理解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年生活和乐趣。 4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以及丰富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

3、真的感情。2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以及丰富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1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及文中注释掌握生字读音和书写,掌握文言文语句停顿。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3罗列疑难问题,以供合作探究。课内探究第一课时一、学1. 导入新课。用一系列比喻话童年,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齐声朗读课文。2检查预习。依次让学生在黑板上(或口头提问)完成预习题,师生共同释疑解难。3. 圈点批注。(1)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白板显示】能准确朗读全文,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学会翻译文章。本文语言自然、生动,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加以赏

4、析。课文以什么为中心?依次写了哪三件事?作者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设计第题的目的让学生达到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要求;设计题是让学生去品读赏析语言;设计第题是让学生感知课文的结构和内容;设计第题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情感。】(2)自主阅读,圈点批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揣摩语意及作者的童趣。根据学习任务自学课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白板显示】批注要点 1朗读停顿处用斜线。2不能理解的词语用横线。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5在书页的空白处写批注。(教师在学生个体阅读时巡视) 【这一环节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充分对话,培养学生边读书边动笔的习惯;另一

5、方面,为合作交流学习提供充分的准备。此外,提高了学生阅读与赏析文言文的能力。】4小组合作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六人分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并进行合作学习。【各小组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列出遇到的疑难问题,以便在班内讨论交流时,对这四题的探究形成共识,】。第二课时二、导1班内探究。(1)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呈交小组学习中的疑难问题。(2)对各小组的学习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通过组内同学间的合作和探讨,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成果,学会倾听和批评别人意见,学会表达和反省自己的观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

6、。对学生认识上的明显偏差,也应该给予必要的评说与指导。】2精讲点拨。a.对学生自主思考题的点拨:(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故时有物外之趣使与台齐盖一癞蛤蟆也【点拨方法】文言文朗读停顿 是有规律可寻的。连词和发语词在句首,可在连词和发语词后作停顿,如“夫”、“盖”、“故”等;在句中省略处作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停顿,在动宾之间停顿;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可在此名词前作停顿。如“其一/犬坐于前”。【参考答案】故/时有/物外之趣使/(之)与台齐盖/一癞蛤蟆也(2)解释下列句中“之”的用法故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心之所向【点拨方法】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有代词,代人

7、、事、物。结构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句末语气助词,凑足音节,可不译。动词,去,往。宾语前置的标志。【参考答案】故时有物外之趣(结构助词,的)昂首观之(代词,指“群鹤舞空”的景象)心之所向(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3)翻译下列句子: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点拨方法】文言文的翻译,是训练和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检查和考核古汉语水平的重要手段。所谓直译,是指基本上按照原文的字句来翻译,努力使原文中的每个词都能在译文中得到反映。所谓意译,是指不全按照原文字句、只按照原文的大意,笼统地加以翻译。总之,文言文翻译必

8、须力求直译,准确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做到“信”;译文必须通顺、晓畅,必须以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不能用似通非通、半文半白的语言表述,做到“达”;讲究修辞文采,使译文的语言典雅优美,并能反映原文的语体风格,做到“雅”。【参考答案】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4)本文语言自然、生动,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加以赏析。【点拨方法】可采用如此格式,这个(词、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感觉角度),生动形象(突出)地写出事物的特点,表现了思想感情,起到了作用。【参考答案

9、】a“夏蚊成雷”运用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蚊子之多,声音之大。“私拟作群鹤舞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痛恨的蚊子比成美丽的仙鹤,表现了儿童的天真纯洁,体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c“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里连用“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5)课文描写了童年时期的哪些趣事?【点拨方法】首先要通读、读懂、读透、从读中悟其义、明其理。通过阅读,摸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参考答案】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

10、b.对重点、难点的讲解点拨:(1)作者的“物外之趣”是如何产生的? 【点拨方法】通读全文,作者“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脖子都酸了,可见其观察是多么专注,时间多么长久。作者善于联想、想象、玩赏,怀着极大的热情创造着种种属于自己的世界。正因如此,在他的眼中,才会出现“夏蚊成雷”“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等等景象,使他获得自我满足,产生“物外之趣”。【参考答案】观察联想、想象玩赏。 (2)“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点拨方法】要注意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的信息来理解文章,让学生找到问题出现的段落或句子,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参考答案】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

11、的童趣。【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者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模式,学生接触文言文还不多,教者精心点拨,提供学习的方法和规律,】3深度探究。探究题: 作者在文中所写的“昆虫”司空见惯、平凡至极,却写得如此意兴盎然、充满生机,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点拨方法】可结合文章主旨、艺术特色综合分析,以及联系生活的体验和经历来思考。做到由课内向课外,由课本向社会延伸。【参考答案】a. 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b. 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c. 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

12、究的基础上,学会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完善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三、练1涵咏积累。(1)当堂熟读全文,做到准确朗读,充满感情,体味语言的魅力。(2)赏读优美语段。(3)汉语中某些动物的叫声有其相对固定的词来描绘,如本文中的“鹤唳”。请写出下列动物的叫声。马_ 犬_ 狼_ 虎_ 猿_ 狮_ 鸟_ 【参考答案】嘶 吠 嗥 啸 啼 吼 鸣(4)鹤”在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请你写出带有“鹤”字的成语。【参考答案】风声鹤唳、鹤立鸡群、朱颜鹤发、闲云野鹤。2重点检测。学生完成课堂重点检测。3反馈矫正。学习小组互改,教者反馈评讲。课后提升1完成作业。完成相关教辅用书中的作业。2同步阅读。

13、螳螂捕蝉(聊斋志异卷五),蜘蛛与蛇(庸庵笔记)。3反馈评价。教者批阅学生的课后作业,并进行反馈矫正。课案(学生用)【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自学辅助资料,通读课文,朗读时学会断句,注意感情和节奏。 2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3翻译全文。4同步阅读:自学辅助资料一、作者介绍作者沈复(17631807年以后),字三白,号梅逸,清代苏州人,文学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浪游各地的见闻,以及他们的坎坷遭遇,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作者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象、幻想的性格特点二、文章主旨以“记趣”为中心,生

14、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三、写作特色这篇文章脉络清楚,结构严谨。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使文章前后呼应,脉络清楚,结构严谨。“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是总述,是面上的记述。再用三个典型事例分述了“物外之趣”,从点上具体记述了幼时的趣事。作者观察细致,想像奇特。文中很注意观察的描写,对藐小微物,“细察”其纹理;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目细视”;对二虫相斗,观之“出神”。这样的观察,实际上是“观”与“察”同时进行的。“察”这个动作本身就含有思考的意思。因此,观察促进了想像和联想。观察越细致,联想就越丰富,想像

15、就越奇特。而这里的联想和想像,又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因而事物形象的描写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例如“夏蚊成雷”。写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吐”“吞”两个动词,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里连用“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另外,有些词语用得也很准确。如“冲烟飞鸣”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鹤唳云端”的“

16、唳”字,仿佛使人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拔山倒树”,形容蛤蟆扑来的气势和力量,虽然在成人看来有违事理,但以儿童的眼光看却是自然、贴切,所以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预习练习题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童稚 ( ) mio( )小 项为之强 ( ) 鹤l( ) y( )然土l( ) 丘壑( ) png( )然 凹t( ) li( )蛤蟆2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使与台齐盖一癞蛤蟆也3解释下列加线字词。(8分)昂首观之( ) 项为之强( )徐喷以烟( ) 以丛草为林( ) 凹者为壑( ) 鞭数十( ) 盖一癞蛤蟆也(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17、 )4填空:课文幼时记趣选自_代作家_著的_。5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解释它们的意思。(1)明察秋毫:_。(2)怡然自得:_。(3)庞然大物:_。 6找寻诗、词、歌、赋中有关童年的经典句子。【参考答案】1zh、藐、jing、唳、怡、砾、h、庞、凸、癞 2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使/与台齐盖/一癞蛤蟆也3“群鹤舞空”的景象/强同“僵”/用/把当做/山沟/用鞭子打/原来是/连词,表顺接。4清代、沈复、浮生六记5(1) 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2)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3)庞然:高大的样子。指高大笨重的东

18、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6如:“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课堂思考题一、自学思考题翻译下列句子: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解释下列句中“之”的用法故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心之所向本文语言自然、生动,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加以赏析。课文描写了童年时期的哪些趣事? 作者儿时“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二、深度探究题: 作者在文中所写的“昆虫”司空见惯、平凡至极,却写得这样意兴盎然、充满生机,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课堂达标测评题1解释下列实

19、词的多义 : 察:明察秋毫 必细察其纹理观:昂首观之 作青云鹤观神:定神细视 神游其中时:余忆童稚时 故时有物外之趣【参考答案】看到、看清/观察 看/景象、景观精神、注意力/感受、想象力 时候/经常【思路点拨】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可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实

20、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注意文言实词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四是通假字。2 你认为文中能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一件事例,它好在哪里?【参考答案】可以有不同的答案。【思路点拨】在这一题中可发挥自己想象,你从文中某一事例想到了什么,可自由发挥。如可以说自己对“观蚊如鹤”这幅图画印象深刻,平时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蚊子想到的是快把它赶走,以免被叮咬,而儿时的沈复却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不但把蚊子联想成同样细腿细脚的仙鹤,还把它们特意赶到蚊帐中,用烟喷蚊子,造成美妙的青云白鹤景观,而自得其乐,这些都是大人们想象不到的,正因为有着天真的童趣,沈复才凭借着

21、丰富的想象力让自己的童年生活充满了无穷趣味。3揭示本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参考答案】物外之趣 【思路点拨】通常的判断方法有:找标志词如“故”;或根据上下文内容的关系来判断如“概括和具体”;或根据上下文的结构来判断如“总分”结构等。本文在第一自然段“故时有物外之趣”中 出现“故”,再通过读全文,发现第一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说和概括,故可得出本文中心的词语是“物外之趣”。课后提升1.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22、(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1)“似有物制之”一句中的“物”就是_,“之”指代_。(2)找出文中有“看”这一意思的词:_(3)在文中用横线划出直接描写螳螂的句子。(4)概括故事内容,把它作为本文的标题:_【参考答案】(1)螳螂蛇(2)觇审视视(3)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之不去(4)螳螂捕蛇 2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太zh户(开门)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笑(微笑),连呼则则(赞叹的声音),此七月望日(夏历每月十五日)事也。逾三年,予披宫锦(中进士)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

23、科(国都北京,考中进士),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1)给下列字注音。 憩 ( ) 瞠( ) 莞 ( )(2)解释下列词句。同临其穴 瞠视而笑 予 汝(3)概括这段文字三个层次的大意。(层次已用“”在文中标明) (掌握主要内容,学会概括)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参考答案】(1)q chn 莞wn(2)同到蟋蟀处凭吊;瞪着眼看,相视而笑;我;你(3)第一层:一同捉蟋蟀 第二层:一同读诗书 第三层:兄中进士妹观闹3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趣事,把它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参考答案】让学生展开自由想象,如骑在竹竿上想象成挥鞭策马驰骋沙场的场面,看到天上的白云所产生的连篇的浮想等。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