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五柳先生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2、背诵全文过程与方法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教学重点: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 的含义。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总第 课时教学目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教学重点:疏通文意教学方法:调节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
2、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二、板书课题,展示目标(口述目标)三、自学释疑1学生自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小黑板出示)(6分钟) 嗜 辄 吝 褐 箪 汲 俦 觞 2、教师巡视指导。 3、检测生字读音四、训练操作 同学们,这篇文章内容比较多,生字也较多,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下面我们就来进行第一步的朗读训练。(一)、朗读课文,熟悉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 2、指导学生朗读3、挑生读课文4、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要注意学生
3、在朗读中出现的读错音,段错句的地方,及时纠正,并反复练习。(二)、结合课注,疏通文意1、生对照注释,翻译全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2、同桌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解决疑难。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疑难,并用小黑板出示重点词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 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不汲汲于富贵 汲汲: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俦:衔觞赋诗 衔觞:亦不详其姓字。 详:亲旧知其如此。 旧:或置酒而招之。 或:_置:_板书:翻译的重点句子每有会意: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教师要明确以上重点词句的翻译,通过提问、同桌检查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掌握。五、反馈矫正 (发页子 )给加横线的
4、字注音。性嗜酒而家贫()造饮辄尽()曾不吝情去留()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颇示己志()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无怀氏之民欤()2、解释词语颇示己志。颇:_亦不详其姓字 详: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萧然:_ 或置酒而招之。 或:_置: 3、翻译句子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翻译:他安闲宁静,很少说话,不贪慕荣华富贵。好读书,不求甚解。翻译:他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解词:造:到;辄:就;期:希望、愿望翻译:到(别人家里)喝酒就要尽兴,一定要喝醉。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翻译:粗布短衣打着补丁,常常贫困到乏食的地步,却
5、安然自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翻译: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其言,兹若人之俦乎。翻译:从这话来看,他应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翻译:一边喝酒,一边做诗,用来使自己的心情愉悦。学生做完后,同桌对改,教师对学生出现的“嗜”“俦”的字形,“颇”“或”的解释,要让他们及时纠正,并加以强调。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附: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嗜 辄 吝 褐 箪 汲 俦 觞每有会意: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理解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 的含义教学重点:理解五柳先
6、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教学方法:品读法 一、复习导入预设:课前检查文学常识,然后检查重点词语、句子的翻译,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大意,本节我们深入领悟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板书课题二、展示目标(口述目标)三、训练操作(一)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内容:(用原文回答)(1)五柳先生的衣着是什么样的?短褐穿结(2)五柳先生的居住条件是什么样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3)五柳先生的饮食是怎么样的?箪瓢屡空(4)五柳先生的称呼从何而来?宅边有五柳树预见:以上内容在上节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大部分同学都能找出答案(二)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教师
7、点拨: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教师点拨: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
8、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教师点拨: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教师点拨: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
9、有什么作用?教师点拨:“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教师明确: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结束语: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五、反馈矫正填空题:(小黑板出示)1、五柳先生传中表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环睹萧然,不蔽风日;短褐
10、穿结,箪瓢屡空。2、文中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 生活 志趣 3、引用前人之言,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并且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句子: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学生做完后,进行同桌对改,对易出错的五柳先生的志趣,以及第1、3题中的几个生字,要特别提出矫正。语句默写中六、延伸迁移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发表看法,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人格的高尚和学习方法上开拓思维。七、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附:板书设计:五柳先生性字、籍贯 无性字、无籍贯家境贫寒习性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求真知、会意于精神)卓尔不群志趣 好喝酒(任性旷达、不矫情、不放肆) 好写文章(颇示己见、忘怀得失)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