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权劝学教学目的: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2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
2、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人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迫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陂(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剧,艰难、困苦)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
3、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结合注释,梳通文意。1指导学生将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文中相关位置处,并将不懂之处作上符号。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初当初。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3请学生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老师指导学生强化对一些语句的把握。(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去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另有目的。)(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
4、强调。)(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第二步,学生精读课文:课堂探究:1孙权如何劝吕蒙学习的?讨论并归纳: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孙权劝学可谓善劝。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有什么特点?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讶的神态。”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尸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
5、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现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这些话表明孙权劝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讨论并归纳;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是东吴周瑜之下的二号人物。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也是从侧面表现劝学的结果,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4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5请解释词语“吴下阿蒙”并造
6、句。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说:非复吴下阿蒙。造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6请解释词语“刮目相待”并造句。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现在也有用“刮目相看”的。造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第三步,背诵课文,现代审视。你对文中阐述的观点有怎样的理解?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总结固趣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才
7、识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布置作业:预习谈骨气,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趣味教学资料关于司马光的轶闻趣事一、司马光砸缸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
8、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二、功名早成宋仁宗宝元初年,年仅二十岁的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科,可谓功名早成。然而,他却不以此自满自傲,而是豪迈地提出:“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这一席话反映出青年司马光不图虚名,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成圣称贤。此后,他也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司马光历来朴素节俭,不喜欢奢侈浮华的东西。考中进士后,皇上赏赐喜宴,在宴席上只有他一人不戴红花,同伴们对他说:“这是圣上赏赐的,不能违背君命。”这时他才插上一枝花。这件事,到了司马光晚年,被他写进家训来教育他
9、的儿子司马康要注意节俭。此外,司马光对双亲特别孝顺。他被任命为奉礼郎时,他的父亲在杭州做官,他便请命要求改任苏州判官,以便离父亲近些,可以奉养双亲。司马光还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他担任并州通判时,西夏人经常入侵这里,成为当地一大祸患。于是,司马光向上司庞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控制西夏人,然后招募百姓来此地耕种。”庞藉听从了他的建议,派郭恩去办理此事。但郭恩是一个莽汉,带领部队连夜过河,因为不注意设防,被敌人消灭。庞藉因为此事被罢免了。司马光过意不去,三次上书朝廷自责,并要求辞职,没得到允许。庞藉死后,司马光便把他的妻子拜为自己的母亲,抚养庞藉的儿子像抚养自己的亲兄弟一样,当时人们一致认为司马
10、光是一个贤德之人。三、经世致用步人仕途后的司马光仍然潜心学习,力求博古通今,他通晓音乐、律历、天文、数学,而对经学和史学的研究尤其用心。当时北宋建国近百年,己出现种种危机,具有浓厚儒家思想的司马光,以积极入世的态度,参与政事,力图拯救国家。四、直谏忠臣司马光秉性刚直,在从政活动中亦能坚持原则,积极贯彻执行有利于国家的决策方略。而在举荐贤人、斥责奸人的斗争中,他也敢触犯龙颜,宁死直谏,当廷与皇上争执,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仁宗得病之初,皇位继承人还没确定下来。因为怕提起继位的事会触犯正在病中的皇上的忌讳,群臣都缄口不言。司马光此前在并州任通判时就三次上奏提及此事,这次又当面跟仁宗说起。仁宗没有批评他
11、,但还是迟迟不下诏书。司马光沉不住气,又一次上书说:“我从前上呈给您的建议,马上应实行,现在寂无声息,不见动静,这一定是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何必马上做这种不吉利的事。那些小人们都没远见,只想在匆忙的时候,拥立一个和他们关系好的王子当继承人,像定策国老、门生天子这样大权旁落的灾祸,真是说都说不完。”仁宗看后大为感动,不久就立英宗为皇子。司马光在他的从政生涯中,一直坚持这种原则,被称为“社穆之臣”,宋神宗也感慨地说:“像司马光这样的人,如果常在我的左右,我就可以不犯错误了。”五、高谋远略司马光经常上书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大致是以人才、礼治、仁政、信义作为安邦治国的根本措施。他曾说修心有三条要旨:
12、仁义,明智,武略;治国也有三要旨:善于用人,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司马光的这一主张很完备,在当时有一定积极意义。朝廷下诏在陕西征兵二十万,民心大乱。司马光认为此举不妥当,便向掌管军事的韩琦询问。韩琦说想用突然增兵二十万来吓唬敌人。司马光认为这只能欺骗一时,而且庆历年间征兵戍守边地,已经把老百姓吓怕了。韩琦说他不会用老百姓戍边,司马光表示不信。不出十年,事情果然如司马光所料。司马光对于朝廷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带病处理各种事务,不分昼夜地工作。别人劝他注意身体,他却说:“人的生死是命中注定的。”病危时,他在失去知觉的情况下,还不停地呓语,说的全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
13、),司马光逝世,终年六十八岁。太皇太后听到消息后,和哲宗亲自去吊唁,追赠司马光为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赐碑“忠清粹德”。京城的人听到噩耗,都停工前往吊祭;岭南封州的父老乡亲,也都备办祭祖;都城和周围地区都画了司马光的遗像祭祖,吃饭时必定为之祈祷。六、盖棺定论司马光一生忠孝节义、恭俭正直,他安居有法、行事有礼。在洛阳时,司马光每回去夏县老家扫墓,都要去看他的哥哥司马旦。司马旦年近八十,司马光不仅像尊敬父亲一样尊敬他,还像照顾婴孩一样照顾他。司马光一生从不说谎话,他评价自己时说:“我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平生的所作所为,皆问心无愧。百姓全部敬仰信服他,陕州、洛阳一带的百姓被他的德行所感化,一做
14、错事,就说:“司马君实会不知道吗?”司马光一生清廉简朴,不喜华靡。史书上记载着他这方面的许多小故事,传为美谈。就连他的政敌王安石也很钦佩他的品德,愿意与他为邻。据说,司马光的妻子死后,家里没有钱办丧事,儿子司马康和亲戚主张借些钱,把丧事办得排场一点,司马光不同意,并且教训儿子处世立身应以节俭为可贵,不能动不动就借贷。最后,他还是把自己的一块地典当出去,才草草办了丧事。这就是民间流传的所谓司马光“典地葬妻”的故事。司马光的警枕与乐园司马光,生于北宋,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他曾经做过宰相,还主持编写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司马光自幼聪慧机警,他五岁时破缸救人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然而,他的聪慧
15、却与喜爱读书的个性很有关系;即使他当了官,仍旧勤于学习。他在白天公务繁忙,只好夜来念书,为免自己睡得太久,他竟用一段圆木头来代替枕头。这圆木枕硬梆梆的,与脑袋接触面又小,睡久了便会感到不适,想转动一下,但当头一离开圆木枕,圆木枕就滚开,头自然碰撞到床板上。于是,司马光便会清醒过来,继续读书或写作。后来,他给这个枕头取名为“警枕”。司马光爱读书,也爱藏书。他家建了一座藏书楼,内有各种文史书籍万卷以上;他埋首于这座藏书楼达数十年之久,还给它的所在地取名为独乐园。他很爱惜书本,每次读书前,为免把书弄脏,总要先揩抹桌面,铺上一层毡毯,然后小心地把书平放在毯子上,这才开始阅读。每当他看完一页,总是先用大
16、拇指轻轻托起书页边缘,然后加上食指,小心地翻过,从来不用指甲去刮书页。他轻易不肯捧着书读,更反对人家把书卷起来读或把书页折角。司马光荐才北宋名相司马光并非一直春风得意,在他失意赋闲在家时,他曾一度消沉。好在他热爱读书,喜欢交朋友,与友人一起举杯小酌,谈古论今,时光也好打发。司马光当宰相后日理万机,案头文书堆积如山,其中有不少是旧友来函。这些人在给司马光的信中,多半是回忆旧情,欲勾起司马光的怀旧情结,然后就是叙述个人目前处境如何不好,大有怀才不遇的感叹,继而或暗示或者恬不知耻地表示希望得到司马光的提携司马光对这些来信并不是每函必复,对其中啼饥号寒者有时也给以恰当的接济;对有意进取功名者复函表示鼓
17、励;对厚颜讨官要爵者则置之不理。司马光也并非全然不念旧情,公余,他也有时忆起故旧,对旧友中那些德行好、有才气的,他是忘不掉的。这一天,史馆的刘器之来拜望司马光,谈完公事后,司马光问刘器之道:“器之,你可曾知道,你是怎样进入史馆的?”“知道知道!若不是君实(司马光字君实)兄为荐,器之将依旧是布衣寒士”不等刘器之说完感恩图报之类的话,司马光又问他道:“那你可知我为何要推荐你呢?”“知道知道!这完全是君实兄有念旧之情”“哈哈!这点你就说错了!我的故友旧交倒确实不少,如果仅因念旧而荐人,那朝廷里不到处都会有我的旧友?”刘器之听后一时茫然,他静待司马光说下去。司马光接着说道:“在我赋闲居家时,你经常去我
18、那里。我们在一起谈文论史,各抒己见,有时还争得面红耳赤。嘻嘻,回想起那段生活,还真有些意思。我当时心境不好,你常常宽慰我,鼓励我。我那时无权无势,能有你这样的朋友,真是幸事!后来我做了官,如今已是宰相,那些过去的泛泛之交,甚至仅见过一面、对答过几句话的人,都纷纷给我来信,借叙旧为名,行要官之实。可只有你是从不给我来信的人!你并不因为我居高位而生依附之心,你对我一无所求,依旧读书做学问!对失意人不踩,对得意人不捧,这就是你与其他人的最不同处。我就是冲这一点竭力向朝廷推荐你的”刘器之听罢,起身对司马光深深一揖:“君实兄知我,我由此更知君实兄!”孙权简介孙权(182-252),字仲谋,吴大帝,吴郡富
19、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生于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卒于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孙坚次子,幼年跟随长兄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208年,孙权起兵西进,收复甘宁,剿灭了黄祖。同年,曹操南下,刘备大败,曹操占了荆襄后给孙权写信,直意要取下东吴。东吴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主战以黄盖为首,主和以张昭为首。张昭在当时是很有说服力的,但孙权却有意一战。此时,鲁肃从江夏带来诸葛亮,表明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周瑜及时返回,说明曹操的种种弊端,说明战有望获胜。孙权果断决定,以周瑜为主帅,出兵三江口,与曹操决战。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
20、之战。赤壁战后,孙权为联合刘备,将其妹孙尚香嫁给刘备。后又从鲁肃之计,将荆州借给刘备。后刘备取川成功,孙权让刘备归还荆州,刘备不从。鲁肃单刀会后讨回了三郡。后孙权出战合淝,被张辽击败。217年,魏吴大战于濡须口,双方均不能获胜。濡须口之战后,孙权与曹操和睦,并签定了魏吴秘密同盟,共伐关羽。219年,关羽攻打樊城,孙权任命吕蒙取下荆州。吕蒙用白衣渡江之计取下荆州,又在麦城生擒了关羽。关羽被带到建业后,孙权将关羽杀害,并将头颅送给曹操。220年,曹丕代汉。孙权宣称东吴是魏国的附庸,曹丕授予孙权九赐。221年,刘备称帝,然后立即起兵攻打东吴,名曰为关羽报仇,实为争夺荆州。孙权果断任命39岁的陆逊为都
21、督,迎战刘备。陆逊在彝陵火攻大破刘备。223年,刘备病逝,诸葛亮为了北伐,派邓芝过江讲和。孙权与蜀汉和睦,共伐曹魏。224年曹丕大军攻打东吴。孙权让徐盛火攻破敌。226年,曹丕病逝。孙权亲自率军攻打江夏,却因太守文聘的坚守而败。229年,孙权称帝,东吴政权正式成立。234年,孙权响应了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御驾亲征合淝,却败于扬州都督满宠。称帝后的孙权日益骄奢,宠信吕壹,丞相顾雍无故被杀,大将军陆逊忧愤而卒。在立太子方面,孙权犯了很大的错误。太子孙登夭折后,孙权先是废了孙和,又赐死孙霸,最后立孙亮为太子,这为日后的吴宫政变埋下了祸根。252年,孙权病逝,终年71岁。孙权的故事张昭是托孤大臣,孙
22、权称之为师傅,但师徒俩酒后所做的事的确令人刮目。一次,孙权大宴群臣,喝大了,将酒泼在群臣的脸上并用发硬的舌头说,今天一醉方休,不醉倒在桌子底下任何人都不许走。张昭正色不言,出外车中坐。孙权一愣,赶忙派人追回陪着笑脸说,一起乐乐而已,公为何发怒嘛?张昭说,昔纣王作糟丘酒池夜夜沉迷酒色,当时也说只是乐一乐,没有认为是什么丑事。孙权面有惭愧之色,酒宴不欢而散。辽东公孙渊要求归顺东吴,孙权很高兴立即封公孙渊为燕王并派人带了珍宝印绶前往,张昭劝谏说,公孙渊并非真心降吴,我们如此重视,一旦他改变主意将我们的使节扣押,以此讨好魏主,昧下我们的财物事小,被别人耻笑事大。孙权与之争论,张昭固执己见,孙权大怒按住
23、佩剑曰,东吴士大夫入宫朝拜我,而出宫就拜你,我对你已经够尊敬的,你却每次都跟我过不去,为什么?张昭也毫不示弱怒目圆睁吼道,我知道你不会听我的劝谏,但我依然要尽职尽责,因为太后临终呼老臣於床下,遗诏顾命之言故在耳。说完泪流满面,孙权也扔掉掷佩剑,与昭对泣,可事后依然派人前往,张昭一气之下称疾不朝,孙权恨之,故意土塞其门,张昭更倔,将门里面也用土堵塞。结果公孙渊果然诈降,孙权理屈,前往张家赔礼,张昭不见,孙权故意火烧其门逼他出来,张昭誓死不出,孙权赶紧命人灭火,张昭的儿子怕事情不可收拾忙扶出父亲,孙权嬉皮笑脸地拉张昭上车请回宫中,摆开赔罪宴,当着文武百官满饮三大斛,不知不觉又有些大了,说:“孤与张
24、公言,不敢妄也。”师旷劝学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晚了?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燃呢?”平公说:“哪里有作为臣子的人来戏弄君主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烛照明。拿着蜡烛在走路和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平公说:“说得好!”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学习从什么时间开始都不晚,学与不学不一样,而荀子在劝学篇中更提出了终身学习观点,我们对待学习应有一个什么态度呢?这是我们本节课应探讨的问题之一。附原文:晋平公问于
25、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孔子劝学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谁能比得上呢?”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读书人如果没有能够指正自己缺点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对性情狂放的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的檠。树木如果以墨绳来牵
26、引就能长得笔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导认真多问,没有什么学不成的。违背仁德专行恶事的人,随时要接受国法的制裁。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附原文: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御狂马者不
27、得释棰策也操弓不反檠。弓不反于檠然后可持也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仕,必近于刑。谤毁仁者憎怒士人必主于刑也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古代的“劝学诗”劝其立志的“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勉励刻苦勤学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代颜真卿 劝学)“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代刘过 书院)劝勉惜时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乐府”诗长歌行)“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东晋陶渊明杂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金缕衣)劝其讲究学习方法的“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强调读书切戒慌忙,贵“涵泳”。(宋代陆九渊读书)“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劝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