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狼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 2、学科:语文3、课时:24、学生课前准备:(1)借助网络和图书馆查阅有关狼的知识(参考关键词:狼的介绍,狼的成语俗语或歇后语,狼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等)(2) 预习狼专题,阅读专题中写狼的文章,了解所写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情感。(3)记下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5、教师准备:利用百度搜索有关狼的图片、知识等材料,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教学设计制作课件。二、教学课题专题狼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使学生了解狼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学生积累关于狼的成语、俗语、谚语、故事等。2、了解狼的形象及选文中作者对狼的评价。3、通过对狼的资料的搜集和阅
2、读,形成对狼的综合认识。4、通过对狼的相关问题的探讨,形成具有一定质量的小论文。三、教材分析这一专题是“建构主义”学习的集中体现,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践。它把听说读写打通,学科间打通,课内外打通,真正实现了大语文教学。教学重点:1、通过对狼的选文的阅读,了解狼的形象及作者对狼的评价。2、通过对狼的相关问题的探讨,形成具有一定质量的小论文。教学难点:1、通过对狼的资料的搜集和阅读,形成对狼的综合认识。2、通过对狼的相关问题的探讨,形成具有一定质量的小论文。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专题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教育与训练。在专题的训练中,学生的知识积累、语言实践、阅读
3、能力、思维能力都会得到加强。所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是最合适的方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识狼(导入)出示狼的图片:你知道图中的动物是什么吗?你对这种动物的印象如何呢?学生发言教师点评下面我们就进入专题 狼的学习。【投影】狼的图片过渡:首先,我们来说一说狼。古今中外有许多关于狼的成语、谚语和歇后语,你知道哪些呢?二、说狼说说你知道的关于狼的成语、谚语或歇后语。学生展示搜集的成语、谚语或歇后语教师点评并归纳整理成语、谚语或歇后语【投影】狼的成语、谚语或歇后语过渡:从这些成语、谚语中我们知道狼是狡猾的、凶残的,那么在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议一议狼。二、议狼1、自
4、由朗读选文狼,疏通文意,并用自己的话具体说说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说说作者笔下的狼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从文中找出依据)学生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全班交流,教师点评过渡:蒲松龄笔下的狼是贪婪的、狡猾的,但有一位作家却不这么认为,你们想知道吗?2、读一读选文母狼的智慧,说说作者毕淑敏对母狼的评价如何?作者这么说有什么依据吗?学生自由读课文,寻找依据全班交流,教师点评过渡:小结:作者由于写作目的和主观感受不同,作品中的动物往往被作者赋予一定的立场和情感态度,导致了写作的侧重点不同,蒲松龄的狼着重刻画了狼的兽性贪婪、狡猾,甚至愚蠢,而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着重描绘了狼具有的人性的一面聪明、机
5、智,具有母爱。3、你在平时的阅读中还搜集了哪些关于狼的文章呢?从中你体会到狼什么样的形象呢?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阅读文章、讨论辨析,对狼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文学作品中的狼都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如狼的狡黠、聪明、凶残;而科学家则能比较客观平实的态度来评价狼。学生展示搜集的狼的文章及谈狼的形象教师点评总结狼的形象。提问:你赞成哪一种呢?(学生产生不同意见,争执不下。自然引入下一个问题。)三、合作探究为什么不同的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会各不相同呢?小组讨论,请组长把小组的共同见解作好记录。小结:不同的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会各不相同,这取决于作者的生活经历、情感态度、选取角度,读者的情感、立场,狼的处境、
6、本性等因素,以及语言文字的魅力。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思考,全班交流教师小结:通过对“狼”这一话题的探讨,大家知道了要辨证地看待和分析问题。同时,同学们在查阅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也一定感受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多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探究、去思考、去发现、去收获! 五、作业布置请你继续搜集关于狼的成语、谚语或故事,形成对狼更深入的认识。【板书】 作者的生活经历、 贪婪 狡猾 凶残 情感态度、角度 差异 读者的情感 聪明 机智 慈爱 立场、角度 狼的处境、本性等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复习回顾二、写狼 1、世界上有的民族
7、崇拜虎,有的民族崇拜牛,有的民族崇拜蛇也有的民族非常崇拜狼。在蒙古和我国的新疆,一些故事和谚语中,狼是英雄的象征,有人喜欢以“狼”为人名;在欧洲一些国家的传说中,狼还被尊为人的保护神。比较一下另外一些民族对狼的态度,你能从中获得什么启示?说狼狼仇恨和狼崇拜谈谈狼和其他野生动物的生存关系【百度搜索】1967年,北京知青陈阵和杨克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从北京来到了内蒙古额仑大草原插队。在大草原上,他们结识了蒙古族牧民毕利格一家,也见识到了草原上最令人敬畏的动物:狼。在与狼群的接触过程中,陈阵对这一物种有了强烈的兴趣,甚至有了想自己养一只小狼的念头。就在此时,一群外来人贪婪地掠夺了狼群储存过冬的黄
8、羊,打破了狼群和牧民之间的生态平衡。而以场部主任包顺贵为首的生产队员更是发起了一场灭狼运动,让狼群和人类之间的关系陷入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三、搜集、整理学生的小论文成果六、教学反思本专题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教育与训练。专题的教学依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设计,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教学后,有以下几点感受。1、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专题的训练中,学生的知识积累、语言实践、阅读能力、思维能力都会得到加强。所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最合适的方法。在本专题的教学中,我就充分考虑到教材的特点,利用互联网搜索的优势,让学生通过自主搜集狼的资料(先是搜集狼的成语、谚语、歇后语,然
9、后到寻找写狼的文章,再到搜集狼的其他材料),由易到难地训练学生的知识积累、阅读能力等。而对于一些个人能力不足以解决的问题(如:为什么不同的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会各不相同呢?),则发挥小组合作的长处,通过集思广益,完善答案。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也确实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这也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2、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学生,努力让他们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这也符合专题的教材特点。而我则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最好的帮手。3、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和写作能力由于专题学习的知识容量较大,学生必须通过阅读、理解、筛选等过
10、程,才能获取有效信息;必须通过思考、理解、组织,才能交流信息;最后运用大脑的思维活动,才能将探究的问题成果写出来。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表达和写作能力都会得到训练和提高。而我在教学中,通过预习、课堂、课后作业问题的设计,将能力的训练贯穿始终。狼是动物世界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它既有凶残嗜血的天性,又有团结协作的特点。因此,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狼仇恨与狼崇拜两种观念。我们先来谈一谈人们为什么恨他们吧。狼由于对草原人重要资产的羊产生危害性,草原人对它们不得不大力猎杀。种种记载表明,它还危害家畜甚至吃人;它是寓言故事等文学作品中传说的恶魔,身性凶残,阴险狡诈,常常被贯以狼心狗肺、狼狈为奸、
11、狼子野心等等恶名。于是人类对狼大开杀戒,将其赶紧杀绝。接下来我们再来谈一谈人们对他们的崇拜。人们推崇的狼主要是因为狼有以下三个特征,首先,嗅觉敏锐,善于捕捉机会。在大草原上,狼似乎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它们的主要目标羊或羊群,窥视着羊的活动规律甚至牧羊者的状况,一有机会,马上出击。难怪人们常常将捕猎者形容为“恶狼似的眼睛”。其次,富于进取心和攻击性,且不轻言失败。狼袭击羊时,常常是死死咬住,不会轻易放弃。而且狼并不是咬死一只饱腹而已,而是在最短的时间里,能放倒多少就放倒多少。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应该是团队精神。狼很少单独出没,总是团队作战,所以才有“猛虎还怕群狼”之说。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人类社会,团队精
12、神的威力越来越受重视,这是人们尊崇狼性文化的又一个缘由。总之,有人仇恨狼,有人崇拜狼,的确,任何事物总是两面的。我们应该全面的看待这个极具个性的动物,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分析事物。狼图腾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一气呵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读者可从书中每一篇章、每个细节中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成长过程无不使我们联想到人类,进而思考人类历史中那些迄今县置未解的一个个疑问:当年区区十几万蒙古骑兵为什么能够横扫欧亚大陆?中华民族今日辽阔疆土由来的深层原因?历史上究竟是华夏文明征服了游牧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一次次为汉民族输血才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