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自尊自爱课 题1.1 自尊自爱备课日期课 型新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自尊的涵义,认识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石。明白自尊心与羞耻心的关系,懂得做人必须有羞耻心,能够识别什么是卑下无耻的行为,学会节制自己,拒绝卑下,维护自尊。能够分辨自尊与自负、自尊与虚荣的区别;学会正确看待自己,懂得正确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能够克服自卑,摈弃自负和虚荣,自觉维护自尊的人格。过程与方法从“探究园”中的“寓言透视”开始进入课程内容,从寓言故事中初步探讨“自尊”究竟意味着什么,从故事中的三个情节引导学生探究:人必须维护自己的仪表和心灵,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情,这样做就是有尊严。结合心灵导航的
2、第一、第二节,让学生理解自尊的涵义,思考什么是健康高尚的人格,懂得自尊与知耻的关系,维护自尊必须有所不为。 通过“探究园”中的“班级风景”展现的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三个情节,结合心灵导航的第三、第四节,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走出自卑,建立自尊自信;懂得自尊与自负、自尊与虚荣的区别,克服自负与虚荣,培养真正的自尊。 通过“实践与评价”的个案研讨,结合弗兰克林的事例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认识自卑心理的危害,掌握克服自卑、树立自尊自信的方法。 通过“提笔思考”,写短文,引导学生对树立自尊人格做理性思考,体会“傲气”与“傲骨”的区别,懂得人要有自尊,却不能自傲。郑燮诗及“竹石图”可作为启发思路的材料
3、。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阅读与感悟”中的两篇文章,更深刻地领悟自尊自信是做人之本,是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力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自尊是人格之本,是促进人的道德健全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人的基本价值。懂得怎样的人格才是健康高尚的人格,形成对健康高尚人格的追求和向往;懂得什么是有损人格的卑下的行为,有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明确意识,对庸俗卑贱的行为能够加以抵制。养成自尊自信、积极健康的心态,能够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克服消极的自卑心态,懂得自负与虚荣的危害,培养不慕虚名、脚踏实地的良好品德,塑造自己的健康人格。教学重点自尊的内涵和意义教学难点自卑的危害、自尊与自负、虚荣的区别教学方法讲授哲理小故事、小品表演、讨论
4、相结合教学用具黑板、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 学 内 容设计与反思板书设计: 教 学 内 容设计与反思第一课时自尊是健康人格的基石一、兴趣导入:师:当你穿戴整洁而神采奕奕、受到表扬而心情舒畅、无端受辱而气愤恼怒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推动着你情绪涨落的,是人的自尊心?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探究的问题。二、讲授新课:活动一:寓言透视人的尊严(1)活动目的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人的尊严的内涵和意义,领会人的尊严感是来自羞耻心,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情,懂得洁身自爱,才能从身体、仪表到心灵维护人的尊严。(2)活动内容分析知耻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道德意识,人有了知耻之心,无论自己做人,与他人相处,处理事情,才会
5、自觉受道德节制,有所不为。这样就是确立自尊,维护自尊。少年向智者提出“什么是人的尊严”的问题,智者不作正面回答,反而提出三件有损尊严的耻辱的事,试探少年,启发少年自己去思考,认识到人要知耻,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情,才能有尊严。如果作了第一件事情,就将丧失身体和仪表的尊严,如果做了第二、第三件事,就会损害道德的自尊。少年理解了智者的用心,找到了答案。(3)过程指导 第一步:指导学生细读教材材料;第二步:让学生思考并与同桌交流书本中的问题;第三步:全班自由发言,逐一讨论各道问题,并引导学生举出社会生活中相类似的事例;第四步:结合问题三,学习心灵导航第一、第二节,让学生归纳人的尊严的含义;第五步:教师总
6、结。(4)评价指导本活动把侧重点放在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中,是否能领会到自尊始于知耻,是否能从活动中理解到尊严的真正内涵和意义,并能加以灵活应用,懂得辨别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事例,不做有损人格尊严的事情。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评价学生是否积极思考,是否积极交流,是否受到启发,注意聆听学生的回答,从中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对自尊的内涵有了初步了解。活动二:找找描述自尊自信的格言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尊自信的内涵 一、自尊是健康人格的基石1、“自尊”的内涵人从幼年就会表现出自尊心。由此引入自尊的涵义自尊是对自己的人格重视和肯定的情感。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爱护自己的身体、仪表,维护自己的
7、行为、心灵的表现来理解以上涵义的表述。2、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为什么说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从个人体验可以感受到自尊对人的情绪的影响:当自尊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快乐、振奋、自信这种积极、肯定的情绪;相反,当自尊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失望、忧愁,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 3、自尊对于健康人格形成的意义自尊心是人进步的动力。自尊能够推动青少年蓬勃向上、力争上游、不甘落后。自尊也会阻止人去做损害自尊的卑下的事情。自尊对于健康人格形成的意义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即自尊使人有所为,有所不为。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人格是健康人格,什么样的人格是不健康的,健康人格为什么必须通过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形成,加深学
8、生对自尊作用的理解,并且自然过度到下一部分内容。教学反思:八年级学生对自尊已经有了体验性的认识,但是对于自尊的内涵还缺乏理性认识,不懂得如何正确地维护自尊。因此,本节内容可以运用榜样示范法,让学生搜集伟人自尊的故事,收集有关自尊的格言,结合自身实际谈体会。 二、自尊始于知耻(1)自尊心与羞耻心的关系“人无耻,无以立”。人之所以成为人,是从知耻开始。结合“探究园”的第一个活动“人的尊严”引出羞耻心包括什么:在身体和仪表方面,比如在公共场合不能赤身露体,保持衣冠整洁等。在心灵方面,不去做阿谀奉承、卑躬屈膝的事情。有了羞耻心,不做耻辱的事,庸俗卑贱的事,才能有尊严。自尊的人必定有所不为,必定不以庸俗
9、卑贱的方式做事,这说明自尊的心理品质与道德品质是紧密联系的。(2)羞耻心对于形成良好品德的作用“羞耻心是所有品德的源泉”。让学生思考,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感到难为情,会感到惭愧,会感到内疚。如果无论做出什么错事、丑事都不懂得难为情、惭愧、内疚,就是所谓“恬不知耻”,也就谈不上有道德,更谈不上有尊严了。也就是说,知耻才能有道德,有道德才能有尊严。(3)拒绝卑下,有所不为,才能维护自尊人的尊严要依靠自己的言行来维护。节制自己的言行,不做有损于自己荣誉、形象的事,就维护了自尊。相反,没有羞耻感,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就会损害自己的尊严。这里可引导学生思考哪些事情是“耻”,是应该拒绝的,不可为的;怎样做才能洁身自爱,维护自己的尊严。比如,例举和分析中学生生活中可见的一些现象: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守交通规则、举止粗鲁、形象邋遢、言辞污秽、打架斗殴、恃强凌弱、说谎成性、偷窃、损坏公物、吸烟酗酒、赌博吸毒、盲目攀比、爱慕虚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