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教学难点揣摩诗歌的清丽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有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文艺论文集关于现实主义。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镰刀(lin) 背篓(lu) 肥硕(shu) 栖息(q) 鳊鱼(bin)蟋蟀
2、(xshui) 乌桕(ji ) 寥阔(lio) 枯涸(h) 清洌(li) 梦寐(mi) (zhng )丁丁 ( b)停泊 (ch)处所(1) 丁 ( dng )壮丁 (2)泊 ( p)水泊 (3)处 (ch )处理2.解词。丁丁:形容伐木、弹琴等声音。 肥硕:文中指果实又大又饱满。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寥阔:高远空旷。也作“寥廓”。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清洌:水清。 梦寐:睡梦。幽谷:幽深的山谷。 归泊:(渔船)返回,停船靠岸。 3.朗读提示: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氛围和神韵,表达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在诵读中把握、表现诗歌的这种
3、情感,诗歌的朗读节奏有两种划分标准:按节拍划分和按意义划分。秋天可按意义标准划分朗读节奏。如: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4.全诗描绘了三幅图,请分别加以概括。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四、内容研讨1学生研读全诗,说出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句子?并谈出理由。学生畅谈,教师归纳:(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句中“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泽 、形声兼具的画面。(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
4、瓜果。”“稻香”使人满口生香。“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是收割的形象说法。“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诗句中是拟人,将秋天视象化,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意味隽永。(4)“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耐人寻味。(5)“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6)“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是(愉快地)劳
5、作的形象说法,虚实相生。(7)“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梦寐”名作动,喻安详、奇妙之义。3逐节品析诗歌的意境美。讲解:“农家丰收图”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山谷伐木和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丁丁之声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伴随背瓜果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是欣欣然、笑盈盈的。具有清静、清远的氛围。“霜晨归渔图”画面包括撒网、收渔、摇桨平常活动,在诗人笔下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的。“
6、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续言是少女心怀恋情。这一节五行诗,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视角,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里初恋少女似恋非恋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较三节诗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的景物与人事,第三节写人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具有清甜的氛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三句互为呼应,均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笔下秋天的宁静、悠远的特点。4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体悟何其芳秋天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体验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的诗句绘写出心中的秋景。5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五、概括主旨全诗通过描写幽谷、农家、渔船、牧羊女,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营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秋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