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石潭记第二课时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山水来表达自己被贬的心情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二走进课文(一) 齐读第一段,然后教师提示应注意的读音,回答问题:1、 翻译大意,然后教师纠正错误,点拨重点词语。 西:向西 篁竹:竹林 乐:以为乐 尤:格外 冽:凉 卷:弯曲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堪:不平的岩石 翠蔓:翠绿的藤蔓2、 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发现小潭的?发现小谭:隔闻伐取见(经过、状貌、四周景色)。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
2、的心情也欢乐起来;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移步换景: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或者同一对象观察的角度、距离不断变化。3、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4、 作者发现小石潭的心情是什么?小石潭给你有什么感觉? “乐” (二) 、合作探究第二自然段1、 抽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并翻译,教师给与适当点拨。可:大约 许:来 空:在空中 怡然:呆呆的样子 俶尔远逝:忽然向远处游去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乐:嬉戏,逗乐 2、 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分别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特写镜头(近景)潭水:清澈(侧面描写)游鱼:活泼(动静结
3、合)谭中景物本段仍在写乐,“似与游者相乐”的“相乐”表明不仅写鱼的乐,也写人之乐,鱼之乐即人之乐。(三) 合作探究第三自然段1、 齐读本段,老师翻译,并指出重点词意西南:向西南 斗:像北斗星那样 蛇:像蛇那样 岸势:两岸的地势犬牙差互: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2、 本段写了什么内容?溪身:曲折蜿蜒形象比喻(远景)小溪源流岸势:参差不齐 到本段为止,作者都在写乐景。(四) 合作探究第四自然段1、 齐读本段,学生翻译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悄怆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记:题字2、 本段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谭中气氛:幽深冷寂 孤凄悲凉3、 读到这,小
4、石潭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我们的感受与作者有区别? 处境不一样4、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前面的乐是短时间的,是作者为眼前美景所陶醉,暂时忘却了心中的郁闷而已。而忧愁郁闷是作者贬谪生活中感情的主调。所以,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那种深藏心底的忧伤与悲凉又会自然流露出来。于是便有了后来的“悄怆幽邃”。(五) 第五自然段写了什么?记录同游者;这是游记的一种常用格式。五、 总结1、 本文的写作特色 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组织材料。 作
5、者善于抓住具体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善于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写出事物的特征。 寓情于景52、 古今异义词 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 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特色3、 特殊句式 倒装句: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宾语前置) 翻译:以整块石头为底 省略句: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影布石上”前面省略了主语“鱼”。 翻译:太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呆呆地一动不动;4、 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 潭西南而望 西南:向西南 斗折蛇行 斗:像北斗星一样 蛇:像蛇那样 其岸势
6、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牙一样动词作名词:如鸣佩环 鸣:佩环相碰撞发出的声音意动用法: 心乐之 乐:以为乐(感到快乐)使动用法:凄神寒骨 凄:使凄 寒:使寒5、 一词多义 水尤清冽 (清澈) 全石底以为出(作为) 清 为 以其境过清(冷清 ) 为坻,为屿 (成为) 全石以为底 (用)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以 卷石底以为出(而) 可 不可知其源 (能够) 以其境过清 (因为)六、 作业 背诵全文,完成本课练习七、 板书设计 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 移步换景 潭水:清澈 (侧面描写) 谭中景物 特写镜头(近景) 游鱼:活泼(动静结合) 溪身:曲折蜿蜒 小谭源流 形象比喻(远景) 岸势:参差不齐 小石潭记 谭中气氛: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记录同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