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教案 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张树扬单元说明:我们在第六单元中,已经感受到我国古代诗歌散文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学习第七单元,会进一步加深这方面的体会。卖油翁用淡淡的笔墨揭示了耐人寻味的人生道理。三峡描绘了长江两岸的壮丽景色,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蔡勉旃信守诺言,始终不渝。戴震好学深思,后生可畏。罗敷才貌双全,智胜“使君”。诗五首记事,写景,抒情,各尽其妙。学习古代诗文,背诵尤为重要。这对理解诗文,积累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26 卖油翁教学目的:一、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领悟“熟能生巧”的道理。二、 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了解本文以主要人物衬
2、托次要人物的写法。三、 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做到有长处、优点不自夸,善于向他人学习。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故事的重要意义教学时数 二教时课前准备(1) 搜集资料:了解欧阳修的生平简历及著作;了解卖油翁的主要内容。(2)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课文的故事梗概。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我们学习了第六单元,已了解了有关文言知识,尤其是学习了论语六则,知道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能提出这样深刻、精辟的见解,实在难能可贵。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一位古代大学问家欧阳修,他巧妙地借一则故事卖油翁也阐明了这个道理,与论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简介作者1、 学生看注释(1),
3、识记有关知识。2、 指名学生补充介绍: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著作很多,著有新五代史等。欧阳文忠公集是他最重要的著作,收入各种杂著、散文、诗词等,计有一百五十三卷,文忠是他的谥号。3、 教师补充,欧阳修,字永叔,40岁时自号醉翁,晚年又自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对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贫苦,母亲郑氏亲自教其读书,因生活贫困,用荻管画地学书。少年时代就很崇拜韩愈的古文,并立志学韩愈“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由于他胸有大志,学习刻苦,二十四岁中了进士。初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后调馆阁校勘,累迁龙图阁学士,知制诰,官
4、至枢密使、参知政事等职。整体感知 1、 教师放读、学生听清朗读节奏的划分、停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自渎课文内容,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义。4、 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提出疑问,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师生共同探讨。5、 学生齐读,用自己的话概述故事。概述故事要求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学生研读课文 思考、讨论1、 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2、 文章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3、 陈尧咨与卖油翁分别是怎样的人?4、 “康肃笑而遣之”,着一结局,以一般常情来判断,是理所当然的:但在这个特殊的冲突中达到这样的结局却特别不容易,因而在这看似轻松的
5、一笔里却包含着一层深意,你能理解吗?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朗读、思考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学习文言文一定要重视读、背。布置作业1、 背诵、默写、翻译全文2、 思考“熟能生巧”的道理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本课目标1、 学生背诵全文2、 掌握重点词语、翻译重点句子3、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 教学过程一、 复习旧知识 学生齐读课文、复述课文故事梗概二、 指名读各段、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咨 zi 矜jin 睨 ni 矢 shi 颔 han 圃 pu 勺 shao 三、 掌握以下词语、句子词语:自矜:自夸。矜,夸耀。 释担:放下担子。释,放下 睨:斜着眼睛看。 但:只是。 颔:下巴颏。这里指“点头” 尔:(1)罢了
6、(2)你 忿然:恼怒的样子 轻:轻视 以: (1)凭 (2)用 。 乃:就,于是。 置:放 覆:盖。 徐:漫漫地。沥:注入 因:这里指“接着”的意思 句子:1、公亦以此自矜 2、但微颔之3、尔安敢轻吾射?4、康肃笑而遣之5以我酌油知之四、 归纳文中“以”“尔”的意思公亦以此自矜(因为) 但手熟尔(通“耳”, 罢了)以我酌油知之(凭) 惟手熟尔(同上)徐以勺酌油沥之(用) 尔安敢轻吾射(你)五、 指名学生翻译全文六、 思考、讨论1、 课文中哪几处写陈尧咨和卖油翁的神态?2、 陈尧咨和卖油翁都可算身怀绝技,他们成功的经验是什么?你在学习、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3、 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
7、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你想起哪些名言警句?4、 本文除了说明熟能生巧这个道理外,可以体味的东西很多,颇令读者饶兴咀嚼。你还能领悟到文中蕴涵哪些人生哲理?七、 总结这个故事虽然短小,却蕴涵丰富的人生哲理:情节简单,但波澜起伏;文字浅显,却韵味无穷。同学可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八、 布置作业1、 背诵全文2、 完成课后练习三补充练习1、 解释下列句中带点的词。(1) 睨之,久而不去。( )(2)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3)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4) 尝射于家圃。( )(5) 公亦以此自矜。( ) (6) 但微颔之 。( )2、 填空(1)卖油翁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是 。 (2)卖油翁是个 的
8、劳动者。陈尧咨是个 的人。3、 翻译下列句子(1) 吾射不亦精乎?(2) 以我酌油知之。(3)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教学反思27 三峡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2、 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3、 欣赏课文问,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教学重难点1、 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来表现三峡之美的,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2、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教学时数 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薪课导入 同学们,有谁到过三峡呢?请同学说有关三峡的风光。三峡是十分秀美的,无论在古时侯,还是现在,三峡的美让多少人为之倾倒。古时候的三峡既秀美又奇险,多少文人骚客留下了他们绝美的诗
9、篇,如李白的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以及杜甫的秋兴等等。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写的一篇散文三峡,通过学习,我们一方面感受到了三峡的绮丽的风光,另一方面可以学习他的写作手法,看作者是如何表现三峡之美的。简介作者及出处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曾任安南将军、御史中尉等职,执法严格,后为关佑大使,被雍州刺史萧宝寅杀害。有水经注传世。 本文选自水经注。水经注是一部记载地理的专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郦道元通过实地考察,探寻祖国山川之美,写出了富有生命力的内容。题目解说 此文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篇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背景资料水经是我国古代
10、教完整的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著作,作者已不可考。由于它记叙简略,郦道元在“访渎搜渠”、亲自考察后为其补订作注,名曰“水经注”。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也是一部文学珍品。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三峡是水经注的代表作。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字词的读音及节奏、停顿。2、 指名学生读、师生齐读、划分课文的朗读节奏,体会语言美。3、 学生自渎课文,注意以下节奏划分(1) 自/山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1、。(3)则/素湍/绿潭,回请倒影。绝崦/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4)每至/晴初霜旦;故/鱼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4、 掌握课文重要词汇、理解词义自:在。 略无:一点没有,完全没有。阙:通“缺”,断缺。隐:遮蔽。襄:冲上,漫上。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或:(1)如果(2)有时(3)或者、或许(4)有的、有的人。宣:宣布、传达。虽:即使。奔:这里指“奔驰的快马”。以:如此、这么“。疾:快”素:白色。漱:这里指“冲淡”。良:确实、实在肃:寂静。属:连续、连缀。引:(1)拉(2)延长。响:回声。绝:(1)断绝,消失(2)与世隔绝的地方
12、(3)停止5学生诵读全文,特别注意描写景物的语句,体会作者对三峡的热爱之情。5、 根据注释学生说说课文大意6、 学生理解基础上背诵全文课堂小姐 这节课主要诵读、扫请文字障碍。理解重点实词,句子停顿节奏划分布置作业1、 课后背诵全文。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 背诵全文讲授新课 一、思考讨论1、 本文作者主要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来表现三峡壮丽风光的?2、 作者在描绘三峡的壮丽景色时为什么要从山写起呢?作者是写山的?3、 作者在写山的同时,又写了环绕着山的水,作者又是如何写水的?4、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奇异风光的?二、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三、结合实际,描写一处风景名胜或家乡秀
13、美的景色四、 教后小结 三峡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散文,作者以骈散结合的形式勾画出两岸连绵不断的险峻山峰,环绕群山之间的既迅疾又色彩斑斓、多资多彩的流水,山泉瀑布冲荡于绝谳怪柏之间,将静态的山与流动的水融合在一起,突出表现三峡极具特色的山与水,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三峡两岸秀丽如画的四季风光。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事物,选取能表现三峡特征的地方,有重点、有粗细、有远近、有俯仰,各个角度,不同侧面,描绘图景。布置作业1、 将李白的诗补充完整,体会一下它和本文的联系。朝辞白帝彩云间, 。两岸猿声啼不住, 。2、 用“/”标明朗读节奏。(1)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14、(3)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教学反思28 古文二则教学目标1、 借助注释,读懂古文,并能复述两个小故事。2、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懂故事蕴涵的道理。教学时数 二课时教学方法第一课时主要采取学生读读讲讲,教师出示幻灯片结合画面进行引导、点拨的方法完成文意的疏通;第二课时围绕第一课时对戴震的“问”存在不同看法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辩论,让同学们思考在求学过程中如何通过更艺术的“问“与人交流和沟通,从而把做人与求学联系起来,完成对文章主旨的拓展和延伸。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想告诉你们这样两个人的故事:一位是年长的老人在“天知、地知、老友知“
15、而老友又不幸去世的情况下却坚持将一大笔钱还给了老友之子;另一位是尚为 稚龄的孩子在课堂上当众质疑老师,使得老师无言以对,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认识着两个人吧!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旃( ) 券( )辇( )亡( )2、 解释文言字词亡友: 敦风义: 千金: 寄之: 立券: 亡何: 愕然: 未尝语我: 致之:3、 指名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 讲述大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理解课文。各小组推荐一人复述故事内容,老师加以评述。讲解重点文言语句1、 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翻译:思考讨论 友人之子当时是什么表情? “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这句话是什么语气?他
16、为什么不相信这是事实? “父未尝语“是何原因?2、 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思考讨论 蔡勉旃的“笑“有什么含义? 从“券在心,不在纸”这一点看,蔡勉旃这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从当今社会看,“不在纸”的做法值得不值得提倡?怎样避免老师所讲的小故事中出现的借条纠纷? 什么叫“一诺千金”,中学生如何讲诚信?讨论文章主旨 学了这篇故事,大家有什么收获或感想,请大家谈一谈。教后小结 这节课主要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思考重点文言语句。布置作业 背诵全篇课文,复述故事梗概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戴震难师引用典故 导入新课 大学问家孔子在东方巡游时,遇到两小孩讨论太阳离地球远近的问题,在今天这种看似
17、简单的问题,却难住了孔大圣人。其实,做学问就要善于思考,敢于大胆质疑。历史有惊人的巧合,今天又有一小孩难住了老师。让我们一起学习戴震难师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2、 学生齐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1、 掌握文言字词是年: 乃能言: 何以: 述之: 应之曰: 书塾: 然则: 相去: 几何时: 无以应: 2、 学生自读,理请课文思路熟悉课文、改写对话1、 将文中对话改写成白话体的人物对话。2、 重点提示:注意长句的音节停顿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3、 学生再读课文,体会情节的生动性现场讨论1、 你对
18、这位老师有何评价?2、 你认为老师最后的赞语合适吗?3、 从戴震难师这个小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拓展迁移 学生课后认识顾炎武、徐珂、朱熹等事迹布置作业 预习陌上桑教学反思 29陌上桑教学目标1、 熟悉诗歌内容,能复述课文所叙述的故事。2、 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人物表现手法。3、 探讨诗歌主题,欣赏罗敷机智善辩、不慕权贵的古代妇女形象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方法 运用整体感知的导读法,形象、生动的故事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匠心;体会侧面描写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理解本诗夸张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学生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就一系列思考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
19、时目标 1熟悉诗歌内容,能复述课文所叙述的故事。3、 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人物表现手法。4、 探讨诗歌主题,欣赏罗敷机智善辩、不慕权贵的古代妇女形象。导入新课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智勇双全、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对,她就是乐府诗集中的木兰。今天,我将介绍给大家另一位女中豪杰-秦罗敷,她同样来自乐府诗集,诗歌陌上桑将为我们揭开这名女子神秘的面纱。解题1、 乐府及乐府诗集简介汉乐府是汉武帝时开设的一个专门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它既包括采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创作的诗歌。这些诗,一般都是配乐歌唱。2、 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
20、乐府总集。辑录汉魏到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多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内容有描述征人思乡的,暴露战争罪恶的;有鞭挞封建婚姻制度,讴歌男女爱情的;有披露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欺压百姓的。这些诗,都有教深的思想意义。在艺术创作上乐府诗格律比较自由,杂言、五言诗兼而有之,其中有些是不用韵的,叙事性强。最突出的特点刚健清新、质朴简练、文辞自然。3、 关于陌上桑这是一首在东汉时期民间广为流传的诗歌,诗中故事带有浓厚的传说性。过去有人对诗里的故事做过猜测,认为:陌上桑讲的是赵王的家人王仁妻子罗敷出门采桑被赵王看见,赵王想把她霸占为妾,于
21、是罗敷作陌上桑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制止了赵王的卑劣行为。 也有人认为陌上桑和“秋明行”中的故事有关。秋明的故事最早见于刘向的烈女传,这个故事是说:有一个叫秋明的人,娶妻五日便出外做官,五年后才回家,路上见到一个漂亮的女子在采桑,下车对她说:“力田不如运丰年,力桑不如见国卿。”便要娶她为妻,女子不从。秋明来到家里,母亲引他见其妻,正是路遇的采桑女,妻子见秋明是个负心人,便含恨投河而死。 这两则故事跟陌上桑有什么关系,现已难考证,可见陌上桑的故事,并不是生活中具体事件的记载或改写,而是漫长的文化变迁的产物。罗敷这个人物,也是综合了各种因素才形成的,他年轻、美丽、高贵、富有、幸福、坚贞、纯洁,寄托着那
22、些民间无名作者的人生理想。也因为她是理想化的,所以她并不严格遵循现实生活的逻辑。她既是一个贵妇人,又是一个采桑女。其实这并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实际是代表着普遍民众的心愿。教师放录音,学生听读 注意生字生词,注意语句的节奏划分学生齐读分角色朗读,感知诗中的人物形象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并请学生翻译全文课堂小结这节课主要进行作者及陌上桑作品的介绍,整体感知课文布置作业课后背诵全文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 详细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掌握重点诗句教学内容 复习旧课 学生齐背全诗 思考讨论1、 罗敷的身份是什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2、 作品的前半部分是如何写罗敷
23、的美貌的?3、 诗歌围绕罗敷写了几件事?4、 诗歌中出现的“使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5、 罗敷是怎样拒绝使君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罗敷什面么样的性格?6、 罗敷是如何夸耀自己的夫婿的?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7、 本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8、 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背诵全文课堂小结罗敷是一个年轻貌美、忠于爱情、敢于反抗、善于斗争的采桑女子。这首民歌通过严词拒绝使君无理要求的故事,歌颂了劳动妇女坚贞不阿的品质和勇敢机智的性格,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腐朽的丑恶灵魂。布置作业 想象罗敷的貌美,写一段话。教学反思诗五首教学目标1、 学习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2、 理解诗歌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3、 熟
24、读成诵,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谐美。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方法 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情趣和美好情感。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到盛唐时期的李、杜,无一不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其中的五首诗,感受古诗精练的语言、和谐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教师放录音 学生听读1、 注意诗句节奏划分 2、 注意读准字音岱( )宗 青未了( ) 决眦( ) 碣( )石 澹( )澹 竦( )峙3、 注意诗句节奏划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4、
25、指名学生朗读五首诗 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 解题:诗人王昌龄清白无辜,却“左迁龙标尉”。正在江南漫游的李白得知这一消息后,写下这首诗远道相寄,以表达自己的关切同情之心。2、 入境动情,领会意境美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学生质疑,师生合作讨论解决疑难问题(1) 诗人眼前可写之景很多,为什么仅写“杨花”“子规”?明确:“杨花“即柳絮,寓意为”漂泊不定“,使诗歌更具有形象美;”子规“即杜鹃,而子规鸣叫,是用其“不如归去”的谐音。这种写法,既合事理,又能表现李白当时的心情;对王昌龄被贬一事的同情和悲哀。(2)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朋友远去,本当相送
26、,无奈相隔千山万水,只好相托明月,随风送你到被贬之地了。诗句抒发了作者“寄情明月,托月送友”的情怀。3、 推敲词句,品味语言美(1) 再次推敲选取“杨花”“子规”的写景之妙。(2) 体会“闻道龙标过五溪”中“闻”、“过五溪”着急妙。明确:“闻”,听说而已,友人被贬远谪,自己不能相送,只“闻”不“见”,显示无奈之情。“五溪”均在湖南境内,“过五溪”表面友人远去了,为下文”的“寄愁心”作衬笔。(3) 体会“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之意。明确:友人一去久别,只能寄情与明月,托明月以达情,一时分不清谁是李白,谁是明月。明月已成为李白的化身,一直在形影相随地送老朋友远去。通过诗人的想象,使明月人
27、格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行为动作。因此,此句成为送别友人的千古名句。4、 反复朗读,背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总结学习古诗的过程方法反复朗读,感知形象美入境动情,领悟意境美推敲词句,品味语言美 布置作业诵读其他4首诗,查阅有关作者及与诗相关的资料。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另外四首古诗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忆阅读古诗的方法,齐背第一首 学习另外四首1、 指明朗读各首,注意诗句的节奏划分2、 介绍各首诗作者及写作背景3、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1) 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诗句,理解诗句内容(2) 识记各首诗作的名句4、 体会各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江南春通过对景物典型化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江南景物无限赞美和向往的情怀,表现了他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登飞来峰写作者登塔远望,表现了他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望月表现了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观沧海通过写大海之景象,表现了曹操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伟大气概。5、 引导学生品读4首古诗的名句。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喜欢其中的哪些诗,或哪些诗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只要说得合情合理,老师就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二”。2、 背诵4 首故诗,并用正楷或行揩默写诗五首。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