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六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景不一样、心境不同,却都是感时伤怀,借景言情的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抒发了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学情分析:八年级下册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阅读基础,可以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对古诗词有一定的积累,同时有一定的诵读能力。教学目标:
2、1.知识与能力目标: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重要文言词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品味文中的景物特点,以及景物描写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感悟作者的孤寂凄清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通过诵读,品味文中的景物特点,以及景物描写的方法。2、对作者情感的解读。教学准备:朗读视频、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 导语: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我们一起游历山水,感悟千古文人山水梦! 随着杜甫登上泰山之巅,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与诗仙一起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或与陶渊明一起,于落英缤纷中穿行,忘却世俗的流年“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还
3、是与张岱同做痴人,温一壶暖酒,同去湖心亭赏雪。 文人与山水,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柳宗元的脚步去小石潭游览,感受小石潭别样的风景。二、知读-知意1、听范读,正字音,明句读。(注意语速 、语调、情感)2、自读: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3、作为山水游记,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用小标题概括。明确:发现小潭潭中之景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三、品读-入景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2、作者描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用“我喜欢-,因为-(修辞、手法、
4、炼字、情感、特点等赏析美景)”明确:(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作者选取了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等景物描绘出了小石潭的概貌。作者由潭写到水,由水写到石,由石写到树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2)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这是全文写景物最精彩的一段。作者首先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又使人感到象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则从另一个角度写水澄澈空明。“似与游者同乐”,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写得维妙维肖。句句写鱼
5、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写来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一扫作者被贬后郁闷沉痛的心情,而对小石潭这一奇趣感到轻松、快慰。四、深读-悟情1、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作者坐在小石潭上有什么感受?“坐潭上悄怆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静坐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2、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描写美景时,作者的情感经历“一波三折”,前写“乐”,后又“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乎难以相容,如何理解?五、以诗小结,拓展延伸:“两乐 关情,一清明心;小潭如 梦,乐 难遣忧。”千古文人山水梦:“仕 不 得 志,便 寄 情 山 水”。拓展: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独往湖心亭看雪。(张岱湖心亭看雪)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六、 板书: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乐 悲 触景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