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6课小石潭记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作者,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积累“如”“若”“似”“以”“为”等文言词语,了解作者,背诵课文。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作者,理解课文大意。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与刘禹锡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作品语言
2、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代表作有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及绝句江雪等。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
3、,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从:自,由 。西:向西,名词作状语。行:走。篁(hung)竹:成林的竹子。鸣,使发出声音。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冽,凉。清冽,清凉。以,把。为,当作。近,靠近。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坻(ch):水中高地。嵁(kn),不平的岩石。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皆:全,都。澈,穿透,一作“彻”。佁(y)然,呆呆的样子。俶(ch)尔,忽然。翕(x):迅疾。斗折,像北斗
4、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犬牙差(c)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相交错。悄(qio)怆(chung):忧伤的样子。以,因为。其,那。清,凄清。居,待、停留。乃,于是就。去,离开。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作为随从,动词。二、整体理解1请为每个自然段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大意,并点明最主要的手法或写作的角度明确:发现小潭(移步换景)潭中景物(特写镜头)小潭源流(形象比喻)潭中气氛(寓情于景)记同游者2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明确:通过记叙作者游玩的过程与描绘“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5、第二步,细读课文,梳理文意:1抽学生翻译课文2教师评点、强化重点语句的翻译白话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
6、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总结固趣这篇游记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幽美清静的景色,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短时的山水之乐,长时的孤凄悲怆的心情。本节的学习要注意梳理积累相关的文
7、言词语。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2背诵课文。第2课时教学目的背诵课文,并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柳宗元行文尚洁,他既吸收左传、史记中尚闹尚朴的描写手法,也非常注意借鉴辞赋和诗歌中描写形象的技巧,注重形象描绘,追求“漱涤万物,牢笼百态”的创作境界。因此他的游记作品在描绘自然景物上极研穷态,博显物象,细腻而不伤于雕琢,优美而不沈于靡华,善以清词丽句状画山水、树石的细微之处,又能用明快的笔触,勾勒出整体形象,做到细微处,纤毫毕现。这一特点在小石潭记中表现得尤其鲜明。小石潭记历来受到高度评价。沈德潜评价说:记潭中鱼数语,动定俱妙。后全在不尽,故意境弥深。(唐宋八大家文读本)陈衍认
8、为:小石潭记极短篇,不过百许字,亦无特别风景可以出色,始终写水竹凄清之景而已。而前言“心乐”,中言潭中鱼与游者相乐,后“凄神寒骨”,理似相反,然乐而生悲,游者常情。大而汾水,小而兰亭,此物此志也。其写鱼云:“潭中鱼可百许头,皆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工于写鱼,工于写水之情也。(石遗室论文)今天我们将背诵课文,在背诵中领略前人评价的好处,也作出自己的评价:探究生趣第三步,背诵课文,并深入理解一、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然后思考:1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2作者是
9、怎样描写小石潭的全貌的?小结:作者由潭写到水,由水写到石,由石写到树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二、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然后思考:1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2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小鱼的?明确:动静结合。先描写其动静状态,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再写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三、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然后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明确:借景写情。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
10、哀深沉。四、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然后思考: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明确: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游者和鱼儿共同欢乐感到忧伤悲凉。小结: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先写外景环境,后写内心感受,写得情景交融,构成一种特异的境界。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作者突出了一个“静”字,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
11、,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五、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然后思考:本段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写了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六、背诵全文,探究手法1本文构思新巧,结构严谨,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加以分析。明确: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这种构思既新颖,又自然,真是匠心独具。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再写小潭源流(
12、溪身、溪岸)及潭中气氛,最后记录了同游者,使全篇游记结构完整。2本文是如何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明确: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
13、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七、个性解读1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2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总结固趣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文中调动各种技法营造小石潭幽清秀美的景致:有移步换景,有定点特写;有简笔勾勒,有浓墨重彩;有动静相生,有化静为动;有正面烘托,有侧面映衬,有融情人景,有因情造景这些手法值得我们借鉴。柳宗元的个人遭际,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可以借此了解一千多年前知识分子的立身处世,间接接触社会,丰富人生阅历。布置作业:预习岳阳楼记,要求背诵,理解文意,列出不懂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