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 题死海不死1课型新授课主备教师二次备课教师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学习条理清晰、准确生动的说明事物的方法。2、理解题目的新颖与巧妙,理解神话传说在文章中的作用。教 学重 点难 点1、学习条理清晰、准确生动的说明事物的方法2、理解题目的新颖与巧妙,理解神话传说在文章中的作用。教学资源多媒体、导学案教法与学法自主、合作、探究通案内容设计个案内容设计教学内容一、导入(展示图片)你了解死海的哪些特点?学生交流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标清序号。(2)掌握字词。(3)筛选信息:文章主要介绍了死海的哪些内容?学生朗读,教师点评。2、师生交流:读准字音游弋、俘虏、安然无恙、狄杜、氯化钠、干涸
2、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审题:看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和想知道什么?学生读书,交流,教师板书: 死 不死海水中无鱼虾水草 淹不死人 咸度高 形成2、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咸水湖知识的科学小品文,文章紧紧抓住死海的特征,从“死”与“不死”人手,写了死海中没有鱼虾草木存活的“死”,和人不会被死海淹死的“不死”,然后层层分析,指出这是由于咸度高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接着指出死海的成因,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具体说明了死海的形成过程,最后说明了死海的过去荒凉(死),现在充满生机(不死),将来将会干涸(死),全文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揭示了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高。文中“死”字的不同含义: “死海”,鱼
3、虾草木不能存活,“死海不死”,人在海水中被淹死,“死海真的要死了”,干涸。 题目巧妙的把“死”与“不死”统一起来,新颖、引人人胜,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死海的特征,这样,标题既是文章的内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寸草不生的“死” 人不会被淹死 开发利用、出现生气的“不死” 干涸的“死”,这种写法耐人寻味。四、学生自读课文,小组探究完成下列练习1、每一自然段所写内容?2、文中引用了哪些神话、传说?作用?3、速读全文,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介绍死海的特征。 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说明死海的成因。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介绍死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4、本文的写作顺
4、序?作用?五、课堂小结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借鉴到一条宝贵的写作经验:(1)由现象到本质,条理清晰。我们再读课文,让这两条经验在我们头脑中再深刻、再清晰一些。六、布置作业:课后搜集有关死海的知识,进一步理解死海特征课前演讲一、明确目标朗读课文,理解题目的新颖与巧妙,理解神话传说在文章中的作用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词语2、题目三、学生自读课文,小组探究解决(1)读第1自然段,它交代了什么? (2)依照第1自然段的思路,同学们自己说说学第2自然段的所得。 (3)读第34自然段,做以下练习。第3自然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4自然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4自然段明顺序是什么? (4)读第5-6
5、自然段,的说回答下列问题。 第5自然段讲述的是不是死海的成因?用原文回答。死海真正的成因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具体说明死海的形成的? 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死海的形成。 (5)读第78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用书上的词语说明死海的过去、现在、将来。文中是怎样写死海对人体健康有利的? 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能否回答海水有何治病功能? (6)讨论以下问题。 文章结尾写到:“长此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那时,死海真的死了。”如何挽救死海呢?(提示:看课文中所给的图示。) 死海真的会干涸吗? 【明确】(1)死海的地理位置,死海得名的原因。追问:“死海”一词
6、中的“死”是什么意思?鱼虾草木不能存活。(2)交代死海的另一特征:不死。(3)、主要内容是:引用传说,说明死海浮力之大,既形象,又神奇。 主要内容是说明死海浮力大的原因。从结果到原因的逻辑顺序。(4)、不是,这只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死海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地理位置 长度、宽度、深度 源头 形成。(5、)过去:荒凉。现在:生气。将来:干涸。死海上空艳阳高照,海面空气清新,含氧量高,对人体健康有利。海水中的盐类、矿物质丰富,具有比温泉更为理想的杀菌作用。(6)、由于蒸发量大于输入量,致使水面下降,随着水面下降,蒸发量也在减少,况且还有约旦河水输入,所以死海不会干涸。4、本文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有吸引力。五、课堂小结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借鉴到一条宝贵的写作经验:(1)由现象到本质,条理清晰。我们再读课文,让这两条经验在我们头脑中再深刻、再清晰一些。六、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现象) 海水中无鱼虾水草 淹不死人逻辑 咸度高(本质) 形成课外作业布置必作伴你学选作阅读名著教后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