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年级数学下册没有括号的同级运算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科书下册第五单元P47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二 第一、二题。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综合算式。 2、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过程。 四、教学难点:正确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 、课前三分钟,1、谈话引入课前三分钟,出示课件,在阅览室看书需要注意什么?2、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2、师:同学们快速的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连加连减是什么样子的,怎么进行连加连减的计算。 学生思考。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看谁能又快又好的说出这些题的运算顺序和运算结果。起来回答的同学先念题目,再说运算顺序,最后说出这个题的结果。 出示课件课件出示下面题目:16+9+8= 32-10-6= 25+20-10= 48-8+17=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口算。【设计意图:设计这样的练习,主要是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一环节学习同级的混合运算奠定基础。】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情境中获取信息借助问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看到屏幕,图上画的
3、是在什么地方,都有谁,在干什么? 学生观察以后回答。 1.课件出示第47页例1。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师: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下题目,读得过程中,请大家找出条件和问题? 学生读。师:同学们,你找到的第一个条件是?第二个条件是?第三个条件是?问题是? 师:要求阅览室下午有多少人。要先求出什么?(中午有多少人。) 师:所以,中午有多少人该怎么求?(53-24=29(人) 师:然后用中午的29人加上上去又来了的38人,就可以求出下午的人数,列式是? 29+34=63(人) 师:还可以怎么列式? 2.
4、运用规定,让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1)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生:53-24+38=63(人) 师:同学们,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同学们,你能说说这样的综合算式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吗? 学生说。 师: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53-24+38 =29+38 =67 3.明确概念,揭示课题。(1)什么样的算式是
5、综合算式?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呢?(2)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4.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1)课件出示:1535,指定学生说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2)教师指出:加与减、乘与除分别是同一级运算。(3)学生尝试计算,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设计意图: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唤起学生对已有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回忆,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注重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的规范,为以后学习不同类型的脱式计算打下基础。同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1、屏幕上的练习题。2、教材第47页做一做,注意顺序和格式。 23+6-11 284 7283= = = = = = 1.指定学生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2.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3.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堂作业:教材第50页的第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