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网校(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 期数: 05 09 YWG3 009学科:语文 年级:高三 编稿老师:冯银江 审稿老师:潘晓娟 同步教学信息预 习 篇第17课:李杜诗五首(预习篇)【教材阅读提示】 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体会诗中诗人所表达的各种不同的情感。 2品味这五首诗各自不同的艺术创作风格,深入感知诗歌的意境。【教材内容赏析】(一)峨眉山月歌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
2、”,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
3、,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
4、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二)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创作的地点在洛城,也就是洛阳,它是唐代的东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千家万户大大
5、小小的灯盏,也渐次熄灭了,偌大的城市已经进入了睡梦。然而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灯火阑珊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出了一阵玉笛之声。笛子,原来是羌族的乐器,到了唐朝时,已经在广大中原地区非常流行了。诗人在这里着意刻画的就是题目中的“闻”字。在一开始,诗人并没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么曲调,但是慢慢地细听,这凄清婉转的笛声随着春风在夜幕中听得越来越清楚了,原来是一曲思乡怀家的折杨柳呀,“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园,即是故乡。本来李白只是在被动地欣赏着一曲从不知什么地方传来的悠扬的笛声而已,但当他一旦听清了曲子之后,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杨柳的情调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沉思,
6、是谁人在这连空气中都蕴含着无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这令人感伤的曲调呀!这笛声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这就是“暗飞声”,是“随风潜入夜”,也许有的人会无动于衷,那是因为她或他,此时正在与家人同处一室,甚至已经安然入梦,当然无由听得,但是“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从折柳,回忆起离别时的情景;从春风,想起家人的亲情。“何人不起”,这是一个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心态的句式,口气反而更加强烈,也就是说,只要是听了这春夜中的玉笛之声,每一个离家的人都会被它勾
7、起对家的怀念。中华民族是一个故土难离的民族,李白也是一个和你、和他、和我们大家一样的、有血有肉的人,所以,这首诗也就使得那些不论是古时,还是现代的游子们,经常挂在嘴边心头的诗篇之一了。(三)客至: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一、二两句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但见群鸥日日来”点出了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是“只见”,即不见其他的来访者,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穿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颔联把笔触转
8、向庭院,引出“客至”。这里采用了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的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一下。下句说,一向禁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称呼)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使后面的二人酣畅欢快有了着落。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分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杯酒家贫只旧醅”,让我们可到杜甫延客就餐、频频劝酒的情景,听到作者对酒菜欠丰盛而说的话语,家常话听来十分亲切,让我们感受到那种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
9、待的深厚情谊,彼此款曲相通,气氛十分融洽。“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把席间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人们可以想见,这两位和友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气氛相当热烈。这是从侧面写宴饮欢悦的场面,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显出特点,吸引着后代的读者。(四)旅夜抒怀:公元765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这首诗大概是他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后半是“书怀”。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
10、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开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正月,他辞去节度参谋职务,四月,他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空寂寞。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的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
11、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又老又多病,但的休官,却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生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一字一泪,感人至深。这首旅夜书怀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五)登岳阳楼:大历三年(768)冬,杜甫飘泊湖湘一带,登岳阳楼而作此诗。时年57岁,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12、。”从过去闻名到今日身临其地,表现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向往和得上岳阳楼观赏湖景的兴奋。用的是对偶句而很自然。接着写登楼所见:“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中一般。只用了横死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这俩句诗,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同为咏洞庭湖名句,诗的五六句说:“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是因登楼而生感。这两句对仗极其工稳而自然,并意相连属。一“无”一“有”,而同堪悲伤,“孤舟”又正好和前面洞庭湖景相应。两句互为辅翼,“无一字”而觉此舟之“孤”,而此“孤舟”之寄更觉“亲朋
13、无一字”之可悲。究竟是什么缘故使杜甫与亲朋隔绝,消息完全不通,老病漂流湖上呢?他说“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可见杜甫在老病孤寂的境遇里伤时忧世之深。【教材习题解答】一、1属正格的有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属偏格的有咏怀古迹(其三)。2首联用对仗的有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尾联用对仗的有阁夜。3(1)旅夜书怀:前一层写孤舟夜泊河岸的图景;后一层抒发自伤飘泊之情。(2)咏怀古迹(其三):前一层写昭君出生地和远嫁异国;后一层写昭君怨情。(3)阁夜:前一层写阁夜景象;后一层抒发伤时感世之情。(4)登岳阳楼:
14、前一层写登楼及洞庭景观;后一层抒发忧国之情。二、1.例如阁夜中,以“鼓角”“野哭”写乱世之音,以星影“动摇”暗写乱世之象,都寄托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在这样的景况下,他独处天涯,远方亲友,音信全无,这自然又勾起了身世凄凉之感,然亦无可奈何,只能“强移栖息一枝安”而已。详见“鉴赏要点”。2.例如“星垂”一联,出句写天地之广大,对句以江流暗示岁月的流逝。天地虽大,而诗人不过是其间的一只沙鸥而已,这景况又何等凄凉;更何况岁月不停流逝,此时他已到垂暮之年,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可见,此联虽是写景,却又寄托了诗人的身世凄凉之感。三、1第一问:表达了诗人亲切而又轻快的感情。第二问: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绝句(“两
15、个黄鹂鸣翠柳”)等。2白诗明快浅显,立意巧妙,先说昭君为胡地风沙所困,已变得憔悴,但不愿让汉帝知道,只希望回国,有恋主之情。跟白诗相比,杜诗深沉得多。杜诗好就好在有沉郁一面(就内容而言),又有绵丽一面。【本课强化训练】1客至尾联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突然撇开客人不提,“顾左右而言他”,这样写是不是离题了?答: 。2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答: 。3对于阁夜中的抒情,喻守真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20世纪40年代出版)说:“杜老之诗,随处关系国事民生,虽在极小的题目,也能发出极大的感慨来,诗人多
16、感,杜老尤甚。读了此等诗,觉得无病的呻吟,未免多费笔墨啊!”对这个评价你如何认识?谈谈你的理解。答: 。4对于登岳阳楼中颔联的景物描写,喻守真在其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中这样评论:“诗人写景状物,往往喜欢夸大形容,因此就不免有牵强失真的地方。本诗颔联就犯此病。照地理上讲,洞庭湖四周均为楚地,那(哪)能说是与吴分界之处。乾坤日夜浮,倘用来咏大海,那还相当,若咏洞庭,未免不称。后人虽加以曲解,究与事理未当。”你怎样看待他的评价?说说你的理解。答: 。【参考答案】1表面上看是把客人撇开了,可仔细一想,却发现这是在进一步写客人,是想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
17、,好好地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快,玩个尽兴!这种写法既巧妙,又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回味不尽。所以这种忽转别意不是离题,倒是别开生面,别有情趣。2王昭君有倾城倾国之貌却无人省识,汉元帝不辨美丑,竟要靠“画图省识”;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而这些都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借写王昭君的不幸暗寓自己的不幸。古人对此有多家点评。黄叔灿唐诗箴注云:“此咏明妃以自悲。”郭曾祈读杜札记云:“琵琶胡语,怨恨谁论?亦隐寓知音寥落之感。”佚名杜诗言志云:“此第三首,则专咏明妃之事,无一字及于己怀,乃吾正谓此为少陵自咏己怀,非咏明妃。夫明妃抱此怨恨,不可明言,只以托之千载琵琶;而少陵之怨恨,
18、不可明言,又以托之明妃。通篇只重写怨恨二字,乃所以写明妃,即所以写己怀也。”3这样的评价虽然新颖,但有失偏颇。只要了解了诗人的写作背景,理解了作者此时此刻的思想和情感,就会明白,这是历经磨难的作者在特定的流浪背景下发出的感慨,决不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4这种评价未免太“现实主义”了,若都要与事理相当,那么文学作品就不能有夸张,就不能有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等极富渲染力的诗句了。事实上,凡是能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能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能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想像的,就应该是好的夸张。同时,从阅读时间上说,经得起读者的推敲和时间的考验的,能流传到今天并且仍然脍炙人口的,就证明它是名句,说明它的夸张是用得成功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