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教案(1)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646731 上传时间:2025-01-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教案(1)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教案(1)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 寓言二则 课 题 五 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熟读《郑人买履》,翻译、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寓意,并对自己有所启示。 教学难点 读懂寓言,理解大意。 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注重引导。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学生 活动 一、导入新课 1、由生活中的一些固执己见、迷信教条导入本课。 二、关于寓言 寓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夸张、讽喻等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给人以劝诫作用。 (简言之:通过短小的故事,表达深刻的道理) 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亡羊补牢…… 三、学习第一则 《郑人买履》 1介绍作者韩非:战国末年著名的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在政治上主张变法图强,积极向韩国君主献计献策,却不被采用,于是他转而埋头著述之中。他的作品传到秦国后,受到了秦王的高度重视。继而受到秦王的重用。他的著作后人称《韩非子》。本篇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履 遂 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宁信度 3、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注意人物的语气。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 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5、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全文 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还要表现别人问话时的应表现出的疑惑之情。 6、合作探究 ①、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文中注解弄清重点词语的含义并翻译全文。 ②、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长记下来 等待全班讨论。 7、说说加点字的意思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合作探究(8分钟)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而忘操之。 3.吾忘持度。 4.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5.宁信度,无自信也。 听老师导课,进入新课的学习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课堂练习 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 (2)反归取之 (反通“返”,返回) 小提示:认识通假字 这是一种古文通假现象。在战国末期,还没有表示“座位”这个意思的“座”字,就借用同音字“坐”来代 替,直至后来有了“座”字为止。这就叫通假(借)现象。其中,“坐”就叫做“座”的通假字,“座”为本字。 注意:通假字要读本字的音,解释为本字的意思。 请指出“之”“而”在下列词语中的意思 (1) 至之市 (动词,到) (2)而忘操之(代词,指量好的尺码) (3)何不试之以足(代词,指“鞋”) (4)而置之其坐(连词,表示承接) (5)而忘操之(连词,表示转折) 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诵读课文,准备下节课展开讨论。 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翻译。 2、背诵有关内容 板 书 设 计 郑人买履 尺码 信 买履 遂不得履 足 不信 迷信教条 固执己见 教 学 反 思 《古代寓言二则》是一篇古文,两则寓言,在短小的故事里寄寓很深的道理。所以我制定的三个目标分别是: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2、了解寓言中所蕴涵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3、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4、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这四大点中我注重第二点和第三点。特别是第三点我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来解决。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读,学会看注释和用工具书辅导学习。其实古文的教学和古诗一样有很大的相同之处,那就是多读。多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了解,所以不管是古诗还是古文都应该多读。讨论完了之后学生举手发言,发言中主要以鼓励的方式来完成。之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文章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寓言的寓意是本篇课文的重点,理解过程中我问学生文章中两人的不正常行径,然后问学生他们的做法好不好,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样做才是正常人的做法,最后提问学生对两人的看法以达到对文章的理解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结束之前还让学生对文中的两人说一句话来劝说他们。整节课上完下来,学生的配合程度还算可以,所以本课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了。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