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十课 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教案2 教学过程:(播放视频广告) 当我们看到最后一滴水,也许就是我们的眼泪。提问:这个广告是否是杞人忧天呢?每当你看到这个广告时,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略。导入新课:2000年地球生态报告指出,人类如果继续按照目前的速度消耗地球资源,所有的自然资源会在2075年耗尽。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合理利用资源的问题。活动一:探究我国的资源形势(多媒体显示)我国的耕地、森林、水资源90%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至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我国资源组合差异较大,长江以北耕地多,水资源少,耕地资源占全国的63.9%,水资源占17.2%,长江以北煤炭占全国的75.2,石油占全国的84.2,而长
2、江以南则严重缺乏。我国生产1美元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是印度的2.3倍,韩国的2.1倍,日本的5倍,法国的3.71倍,美国的2.5倍。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的位次自然资源总量位次人均占有量位次占世界人均量位次耕地面积4126不到1/3森林面积61071/6淡水资源655不到1/4矿产资源380不到1/2问题探究:(1)分析以上材料,指出材料反映了哪些主要信息?(2)我们国家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采取了哪些对策?制定了哪些相关的法律?学生分析材料,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我国地大物博,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资源丰富、种类齐全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多增长快,人均资源严重短缺,且组合错位,地区
3、分布极不平衡。我国科学技术总体落后,长期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来获取经济的发展,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的浪费严重,加速了有限资源的耗竭。为了保护有限的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依法开发和合理保护资源。我国保护资源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要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活动二:“电荒”面前怎么办?(多媒体显示)电是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没有电的日子,着实令人苦恼。2004年酷夏的到来,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电
4、荒”。问题探究,(1)分析电荒产生的原因。(2)在电荒面前,不要惊慌,要提出相应的应对良策,你有什么好的计策?(3)我们在节约用电方面,能做到哪些?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人口多增长快,加速了对电的需求;科学技术的总体落后,电的利用率较低;节约意识不强,浪费严重,这是导致电荒的主要原因。相应措施,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压缩对电的需求;采取相关措施平衡资源的分配(如:西电东送,秸秆发电等);倡导节约,构建节约型社会;实行错峰用电等。我们要节约用电,随手关灯,不用的电器要把插头拔掉等。活动三:享受身边事(多媒体显示)生活情景:a你听说水费又要涨价,心里会怎么想?b家里要买一部车,你会给爸妈
5、提些什么建议?c在家里,你见到爸爸将电池、废纸、剩饭菜、烂酒瓶全放在一起准备去丢掉,你会怎么想怎么做?d在做值日生清理垃圾时,你发现同学们丢的废纸中大都是只写了几个字或就是乱画几下就丢掉的,你会怎么想、怎么做?e._f._问题:(1) 面对上述情景,你会怎么办?说明你这样做的理由。(2)依照上面情景问答的方式,出两道情景问答题,让其他的学生或老师回答。学生回答略。(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和问题设置进行评述,学生对所出问题的回答予以评述。总结:合理利用资源是每个人的良好道德风尚,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活动四:摆正垃圾的位置近20年来,我国城市垃圾以7%左右的速度增加。2000年全国668个城市
6、生活垃圾总积存量达60亿吨以上。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我们每家每户都与垃圾有着密切的关系。问题探究:(1)有人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你是如何理解的?(2)阅读教材关于垃圾分类的资料,想一想,你家里每天产生的垃圾分别属于哪一类?你家里的垃圾是如何处理的?你认为怎样处理更合理了学生回答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述。课堂小结:资源问题不仅仅是关系人民生活的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问题。作为未来国家的主人和建设者,关注和解决这一问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责任就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当中,节约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提出一个合理化的建议,劝止一次浪费行为都是我们珍惜保护资源的实际行动。秸秆焚烧带来的恶果是众所周知的,江苏不少地方正在积极探索秸秆变废为宝的做法:如东秸秆燃烧发电厂利用秸秆发电;赣榆利用水稻秸秆编织草帘已形成产业,每年加工稻草100万吨,销售收入3亿元;灌南县利用秸秆做原料生产板材,年消耗农作物秸秆3万吨左右;徐州市建成秸秆压缩饲料生产线,年消耗秸秆2万多吨等。问题探究:你认为材料中的这些做法有什么好处?学生讨论、分析回答。教师总结:有利于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