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匆匆教学目的:1、理解人生的匆促与时间的不可逆转性,知道珍惜时间的道理。2、体味文章拟人、排比的修饰手法及优美的语言。重点难点体味文章拟人、排比的修饰手法及优美的语言。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情感奠基。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教师选择性介绍)朱自清,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土、爱国知识分子。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2、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2、解题:不仅
3、人会“匆匆”,时间也会“匆匆”,而且是一去不复返。时间到底到那里去了呢?二、学生课文,初步感知三、课文分析(一)第一段1、作者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哪儿去了?2、作者用燕子去了再来,杨柳枯了再青,桃花谢了再开,是要说明什么?大千世界里的万物,有四季轮回,新老交替,有去有来。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生没有重复,谁都没有办法将时间留住,谁都没有办法将流逝的时间再挽回来。排比(二)第二段3、如何理解“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话。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4、为什
4、么“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呢?为时间的失去急得出汗,为时间一去不复返而流泪,写出面对时间流逝所感受到的紧张和失落。(三)第三段5、究竟时间是怎样溜走的呢?(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分析)如:a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水盆”“饭碗”“双眼”下面加点。排比、拟人日子就是这样在我们不经意中过去了,日子匆匆。b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时间能“跨”能“飞”,作者用排比、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小结: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除了运用了排比、拟人的手
5、法,写出时间像个小精灵,将时间流逝的特性揭示得栩栩如生。还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叠词,如“匆匆”“默默”“斜斜”“茫茫然”“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四)第四段6、理解“我留着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又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作者为自己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作者在时间重压下的感伤与苦闷。人生苦短,事业难成,青春易老。(五)第五段以一个问句结束全文,既与开头形成照应,又将读者引向更深远的思考。四、谈谈你的读后感。启发学生思考历史上惜时如金的典范,思考各时代做出杰出贡献的英雄,思考身患绝症而忘我奋斗的强人。与课文作者的感触融合起来,领悟到自己的责任感不光是眼前的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更重要的是将来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章以哀婉的笔调抒写了一个旧时代文人处于一个动乱的年代里,面对“逃走如飞”的匆匆时光而产生的那种无奈与怅惘。文章用语讲究:一是巧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可视可感的物象。二是句式口语叠词的运用,读来很有音乐的节奏美,典雅至致。本文也初步显示了朱自清散文特色:诗意的语言,细腻的感受。六、布置作业1、积累有关时间方面的散文、诗词、格言警句。2、课外阅读建议:阅读朱自清其他文章:如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