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6.1 二次函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1.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
2.会求一些简单的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和它的定义域;
3.体验用函数思想去描述、研究变量之间变化规律的意义.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由实际问题确定函数解析式和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设计
一、温故
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 (y=kx+b,其中k≠0)
表达式中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常量是什么?为什么要有k≠0的条件? k值对函数性质有什么影响?
二、引入新课
例题1 正方形的边长是x(cm),面积y(cm2)与边长x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何表示?
解:函数关系式是y=x2(x>0).
例题2 农机厂第一个月水泵的产量为50(台)第三个月的产量y(台)与月平均增长率x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何表示?
解:函数关系式是y=50(1+x)2,即
y=50x2+100x+50.
[说明]由以上两例,引导启发学生归纳出
(1)函数解析式的一边均为整式(表明这种函数与一次函数有共同的特征).
(2)自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这与一次函数不同).
本处设计了两个问题,学生容易分析其中的变量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也不难列出函数解析式.通过归纳解析式特点,自然引出二次函数的定义.
三、学习新课
1、二次函数的定义:形如y=ax2+bx+c(a≠0,a、b、c为常数)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强调“形如”,即由形来定义函数名称.二次函数即y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对定义中的“形如”的理解,与一次函数类似地,仍然要注意二次函数的自变量与函数不仅仅局限于只用x、y来表示.
(2)在y=ax2+bx+c中自变量是x,它的取值范围是一切实数.但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应是使实际问题有意义的值.如例1中,x>0.
(3)为什么二次函数定义中要求a≠0?(若a=0,ax2+bx+c就不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了)
2、概念巩固
(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哪些不是二次函数?若是二次函数,指出a、b、c.
; y=x(x-1);
)y=3x(2-x)+3x2;
; )y=x4+2x2+1; ;
.
(2)已知函数,
当m为何值时,这个函数是二次函数?当m为何值时,这个函数是一次函数?
(3)圆柱的体积V的计算公式是,其中是圆柱底面的半径,是圆柱的高.
当是常量时,V是的什么函数?
当是常量时,V是的什么函数?
[说明]通过练习,巩固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 书P85练习26.1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何收获?
六、作业布置 练习册 习题26.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