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3.学习虚词的用法,识别偏正短语。4.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教学设想:1.本课教学重点应放在叙事的详略上,至于人物性格特点只要稍作了解。2.本文开头和结尾是学习的难点,二者对表达中心又很有作用,可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与看“社戏”这一主要情节有何关系。3.本文篇幅较长,可以用讲读研讨之法突出重点,再加进课堂练习,深化巩固,以达到教学目的。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
2、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文章社戏。(板书并解释课题)社戏:“社”原指土地庙。从前,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社戏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因此,文中的“我”(迅哥儿)以及其他一些人物都是作者塑造出来的。二、预习课文: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见预习提示)(归)省:xng 行辈:hng 惮:dn 絮叨:xdo 怠(慢):di 撺掇:cundu 凫(水):f 潺潺:chn (歌)吹:chi 蕴藻:ynzo (家)眷:jun 皎(洁):jio 漂渺:piomio 纠葛:jig 2
3、.根据课后练习一所提示的内容,快读课文。再按课文叙述的先后重新编排顺序。明确:课文叙述顺序是:G、F、C、B、A、D、E 3.讨论课文段落层次。(1)课题为社戏,由此可见小说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提问: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2)除了看社戏以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提示:开头写: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的乡间生活。(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结尾写:六一公公送豆。 小结: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时间、地点的转移,因此,本篇小说内容可分为三段。三、研习课文着重理解前后两部分与中心情节的关系。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答案在第一节里可以找到:“离海不远”,“偏僻”,“临河”,“不
4、满三十家”,都是“种田”,“打鱼”的,“只有一个杂货店”。2.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为什么是“我”的“乐土”呢?讨论归纳:(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来到自由天地欢乐地生活。(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3.这一部分与中心情节有什么关系?这一部分为中心情节的展开作了重要的铺垫。4.在中心情节“看社戏”叙述完之后,为什么又写“六一公公送豆”呢?孩子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第二天六一公公“不料竟非常感激起来”,并又送上一大碗罗汉豆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人的宽厚慈爱,进一步说明“我”之所以爱平桥村,正是因为平桥村的人善良可爱,从而深化了主题。四、课堂练习:习题七1、2(了解连词的作用)五、布置作业:根据课后练习习题三2、3,四、五、六预习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