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戏 教学设计普安县第二中学 张和娅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3、体会语言的生动性。4、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格。教学重难点1、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2、 理清故事的情节,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江南水乡图片导入。(板书课题)二、明确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3、体会语言的生动性。4、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善
2、良、友爱、无私的品格。三、检查预习情况1、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鲁迅的有关知识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着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多种。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dn du p xng hng cun duo f chn chn wn惮 踱 颇 归 省 行 辈 撺 掇凫水 潺 潺 宛 转3、解释下列词语。惮:怕、畏惧。踱:来回的走。颇:很。归省:回家看望父母。行辈:排行和辈份。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凫水:游泳。潺潺: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絮叨:翻来复去的说。怠慢:冷淡,招等不周。蕴藻:水草。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踊
3、跃:跳跃。弥散:弥漫消散。4、解释课题四、整体感知、阅读课文思考问题。1)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情?2)除了看社戏以外,文中还写了其他活动或事件吗?3)哪些事件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4)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集体讨论后明确:1)看社戏:戏前波折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2)开头写了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捉虾等有趣的乡间生活。结尾写了六一公公送豆。3)详写的是:戏前波折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略写的是: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捉虾六一公公送豆。这样写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中心意思。4)三个部分:一、(1一3段)盼看社戏;二、(430段)去看社戏;三、(3-40段)怀
4、念社戏。、合作探究。1、朗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有关段落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感的美句分别摘出来。(1)视觉:月色“朦胧”,连山“淡黑”“起伏”“仿佛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戏台“漂渺得像仙山楼阁”(2)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3)听觉:“歌吹” 、“是横笛,宛转,悠扬”(4)感觉:“轻松”“舒展”“沉静”“自失” 2、自选一段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然后用“我觉得 (美词)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或表现了)”形式对你选读的美词进行品味、讨论、交流。(1)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5、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3)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4)“朦胧在水气里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 “几点火”这些景物描写突出了江南水乡夜景的什么特征?还有哪些作用?(提示:还可从心情、感情、写作手法等角度思考)这些景物描写从视觉、嗅觉、听觉、感觉等角度写出了江南水乡夏夜景色的清新优美,也写出了小朋友们行船之快, 同时也很好地烘托了“我”看社戏的愉快和急迫的心情。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3、评人物 感受美好乡情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人物),因为他_(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来评议人物形象双喜:胆大心细、聪明伶俐
6、、敢于负责、善解人意、考虑周到。阿发:纯洁、无私。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热情好客。小伙伴们:热情、友爱、能干。4、抓文眼 明主旨本文主要写社戏,那我们来看社戏好看吗?不好看:正面:想看老生翻筋头,但他没翻想看蛇精和跳老虎,但许久都不见最怕看老旦,但她偏不停地唱。侧面:“喃喃地骂”、“不停地嘘气”、“打起呵欠”。但文章结尾写道“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如何理解?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明主旨:“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情谊,那独特的农村风光,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课后习题你是否有过愉快的或难忘的探亲故事?学习了社戏这一课后,是否激发了你写作的冲动。那就写下来吧。让大家都看看。板书鲁迅(回忆、留恋童年)序幕:时间、地点、人、事主体:看社(430) 戏前波折:(410)月夜行船:(1013)船头看戏:(1421)月下归航、偷豆(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