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扬琴独奏曲《茶山情》音乐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55630 上传时间:2024-03-0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扬琴独奏曲《茶山情》音乐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扬琴独奏曲《茶山情》音乐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扬琴独奏曲《茶山情》音乐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黄钟大吕44一、乐曲简介(一)作曲家简介甘永康老师是我国著名的扬琴演奏家、教育家,曾任武汉音乐学院扬琴专业副教授。为武汉音乐学院扬琴专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与贡献,对中国扬琴事业的发展与教学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留校执教三十余年来,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扬琴人才,如今遍布全国各地。康纪胜老师曾任武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扬琴专业副教授,中国扬琴学会理事,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武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器乐教研室主任。(二)作品介绍茶山情创作于 20 世纪 80 年代。是甘永康老师 1979 年在西安向王沂甫先生学习扬琴时学习了东北扬琴代表曲目“苏武牧羊”,此曲中就加入了“滑抹音”新技法的使用。

2、甘永康老师深受启发,在创作茶山情时也加入了“滑音指套”,为乐曲增添柔美婉转的音乐表现力。而乐曲的旋律部分采用了鄂西民间音乐素材,这与甘永康老师在宜昌地区几年的工作经历有关,甘永康老师在湖北艺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前身)本科毕业后,自 1970 年开始在湖北省宜昌地区工作,工作期间,接触到了鄂西地区土家族人民的音乐,这也是茶山情乐曲创作的灵感来源。茶山情 除了扬琴独奏版本外,甘永康老师还为其编配了弦乐五重奏的伴奏,收录于解骏老师 扬琴总谱集一书中,这种形式使得这首作品的音乐效果更为丰富,适用于音乐会等演出场合。二、茶山情作品分析茶山情是一首三部性结构的作品,并带有引子和连接。整体的调式进行为 C-

3、D-G-C,旋律优美婉转,节奏明快,描绘了土家人民喜摘新茶的丰收情景。龚 格 武汉音乐学院扬琴独奏曲茶山情音乐分析摘 要扬琴独奏曲茶山情由武汉音乐学院扬琴专业教师甘永康老师与康纪胜老师共同创作,该作品采用了鄂西民间音乐素材,是一首具有地方风格特色的乐曲。乐曲独特之处在于乐曲中加入了“滑音指套”扬琴技法的使用,进一步提高了乐曲演奏的表现力,增强了耐人寻味的感染力。本文通过对作品结构、扬琴技法运用以及演奏处理的分析和研究,试图为此作品的演奏者提供一些理论支撑,以便更好地演奏这首作品。关键词扬琴;茶山情;扬琴曲黄钟大吕45茶山情曲式结构图(一)引子引子是音乐风格较为自由的一段式结构,调式为 C 调。

4、乐曲以一个自由延长的轮音开始,轮音要密也要匀。接着一长串分解和弦音从低到高由慢渐快向上推动,情绪也随之递增。之后的乐句音乐处理相同,旋律演奏要更具有表现力。在演奏长串音时作由慢渐快的处理,增加了音乐的流动性,但同时要注意渐快的处理,不要做成了突快,击弦要松弛,做到弱而不虚,弱也要做到音色的饱满。在演奏连续的双音时,首先要注意每个双音的不同音程关系基本上是三、四度音程之间来回变化,击弦位置准确才能演奏出正确的和声效果。引子部分共有三处连续双音进行,从十连音缩短至八连音再到最后的七连音,音乐发展得越来越紧凑。(二)慢板慢板部分调性延续之前的 C 调,是由 16 小节的呈示段及 18 小节(16 小

5、节+2 小节补充)的变化重复乐段构成。呈示段为 8 个小节为一句的两个乐句,第一个乐句中大量使用扬琴轮音技法弹奏,演奏是轮音要具有连贯性,在双手力度均衡的同时要达到一定的密度,否则无法演奏出悠扬婉转的音乐旋律。第二个乐句开始加入了“滑音指套”扬琴技法的使用,“滑音指套”由原天津音乐学院教授郑宝恒先生所发明,并创造一套“扬琴滑抹音演奏新技法”。以往扬琴在演奏乐曲时以“点”状发音为主,听起来像一个“直嗓子”,“滑音指套”的使用,可以将扬琴的发音变得犹如古筝的揉弦以及琵琶的推拉弦那般婉转动听,用它来演奏按、压、揉等音时,具有令人惊喜的效果。使用“滑音指套”演奏“滑抹音”时要格外注意音准问题,因此可以

6、提前在原滑音旁边的琴弦上做好滑动的记号。在这一乐句中分别出现了“上滑音”与“下滑音”,演奏上滑音时,右手琴竹击弦后,左手带着指套从滚珠的左侧,顺着符号箭头方向上行滑抹到谱中指定音高上;下滑音则是在音符上方原位弦音上,用指套按出该音音高,再击弦后用指套按规定下滑至滚珠左侧。变化重复乐段是以八个小节为句的两个乐句构成,并带有两个小节的补充。第一个乐句开始音乐织体变为了双声部旋律,右手低音为分解和弦的伴奏声部,左手旋律优美如歌。第二个乐句将呈示段的第二个乐句主题旋律与第一个乐句节奏织体变化结合构成,最后两个小节的补充,出现了引子中的音乐元素与之呼应。(三)对比中段对比中段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7、小快板,调式从 C 调转入了 D 调,结构一级引子呈现段对比中段连接再现段二级A16A18第一阶段第二阶段A18三级a8+a8 a8+a8+补2 b4+b8+b8+rell+b9 C8+c8+c8+c8a8+a8+补2小节116184032418调性CCCDGCC速度自由慢板快板自由慢板黄钟大吕46由 18 小节+11 小节连接+9 小节三个部分构成。呈示句整体从节奏上看,xxx xx 的节奏型具有明显的鄂西土家族音乐的节奏特征,明快活泼的节奏,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土家劳动人民喜摘新茶的丰收情景。133 31 和 355 53 呈上拱形的旋律外形,前 8 个小节的乐句整体具有大山形旋律特征,后一个

8、乐句是在呈示句上向上四度模进变化而来,旋律的向上递增同时也推动了情绪的发展。连接句在呈示句前八后十六节奏型的基础上,发展为四十六节奏型,旋律变得更为紧凑。最后一个乐句为呈示句的动力再现。这一乐段演奏中的难点在于双声部左右手之间的配合,左手前八后十六节奏型与右手二八节奏型在合第二拍上容易出现节奏不稳,双音不齐两手错开的情况。练习这一段时要加强双手间的配合,在突出高音声部旋律的同时低音不要过弱,注意声部之间音量的平衡。对比中段的第二个阶段调性由 D 调转入了 G 调,是由 8+8 的乐段及其变化重复的乐段构成。第一个乐段是 G 调主和弦的分解式旋律,整体保留了第一个阶段中的大山形旋律特征,但通过轮

9、音演奏技法的旋律更为婉转悠长。此段演奏时左手使用了“反竹”技巧,难点在反竹的基础上弹奏轮音。演奏时要注意高低声部间的音量均衡。在使用反竹演奏时格外注意琴竹头击弦位置,否则容易发出刺耳的音色,既要双手之间配合默契也要突出旋律线条的清晰。变化重复乐段将第一个乐段的旋律进行变化重复,主要体现在前一乐句中旋律向上发展,音乐织体并未发生大的改变。笔者认为此段的演奏难点在于左手演奏反竹轮音时要保持匀且密,右手演奏分解和弦时左手节奏容易滞后。整个中段是乐曲最突出的高潮部分,将两个阶段旋律音乐分析比较来看,第一阶段的节奏及旋律织体呈现“点”状,“点”的发音是扬琴的基本发音形态。在击弦时,我们要将击弹琴竹时的力

10、在琴竹头触碰到琴弦的瞬间释放出来,具有爆发力与颗粒感。在扬琴演奏中,“点”能够很好地表现音乐的活泼性,而节奏与节拍更突出表现其活泼性。因此演奏这一段旋律时,我们要抓住 xxx xx 节奏型的特点,突出音符的强弱,从而增强音乐的活泼性,在这个节奏当中,最强的“点”应该在第一个音上。第二个阶段的音乐织体整体呈“线”状。为了增强“线”的表现手段,这里用到了“单轮”,在此段中用左手琴竹演奏轮音,右手弹奏分解和弦。因此这一个乐段也可以看成是“点线结合”的发音形式,这种发音形式丰富了扬琴演奏多声织体的表现能力。演奏此段旋律时,要加快左手轮音的密度,除了轮音达到一定的密度,还要有均匀度,也就是每个“点”之间

11、的距离平均,力度均衡。在演奏双声部旋律时,无论音乐处理是“点”状还是“线”状,我们双手都要各自独立地演奏,互相不受影响,能相互配合。整段音乐为我们刻画出了土家人民喜摘新茶的丰收情景,表达了劳动人民欢快愉悦的心情。(四)连接乐曲连接调性由中段第二阶段的 G 调转回主调 C 调,为近关系的属主调性布局,调性转换流畅自然,且为最后的再现段做了调性准备,整体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节奏较处理为自由。加入了连续的强有力的三连音,使节拍具有一定的 3/8 拍特征,增强了音乐再现前的动力,是一段具有华彩音乐特征的旋律乐段。353、131 的三连音旋律使用了中段音乐的主题动机,与中段快板中上拱形旋律外形相同

12、。在乐曲中突然加入三连音会给人一种节奏“错位”,不稳定的感觉,也恰好符合连接的自由音乐风格,连接的最后一个小节,作曲家利用连续的八度双音,由慢渐快由弱渐强的以一个延长轮音强收结束,弹奏八度双音时琴竹过弦的准确点,以及击弦到高音处要具有爆发力。(五)再现段再现段是对慢板乐段的一个缩减再现,调式回归到了主调上,演奏速度也从连接部分的自由处理回到了原速演奏。与慢板部分不同之处在于“滑音指套”演奏部分。慢板处演奏“滑抹音”时,是右手琴竹击弦后左手利用“滑音指套”在琴弦上滑动演奏出谱面音高。再现段演奏黄钟大吕47“滑抹音”的方式变为了右手琴竹拨弦后,左手使用“滑音指套”演奏。以琴竹尾拨弦代替了琴竹头击弦

13、,音色发生了改变。在用琴竹尾部拨弦时要注意,琴竹尾部接触琴弦的位置应当是琴竹尾 1cm 至 1.5cm 处,同时琴竹与琴弦之间的角度以 45为最佳。在拨弦时要让琴竹的尾部尽可能触碰到此音上的所有琴弦,如此才能保证音色的饱满与立体感。如果角度过大或过小,拨弦时没有碰到全部的琴弦,会出现声音不扎实,音色发虚的情况。三、乐曲演奏心得茶山情是一首具有鄂西土家族音乐风格特征的扬琴曲,曲调旋律优美、婉转、动听,节奏欢快、活泼。鄂西土家族地区是一个歌舞之乡,鄂西土家族民歌,反映了土家族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民族风情。采茶歌在鄂西地区土家族山歌中占有很大的份量,采茶歌是一种成套唱腔的山歌,并非专指采茶时唱的歌。

14、笔者认为在演奏茶山情时,可以欣赏一些鄂西土家族采茶山歌的音频资料,以便更好地演奏出这首乐曲的音乐风格。同时笔者认为,演奏时应当将具有鄂西地区节奏特点的 xxx xx 节奏型演奏准确,表现出该节奏所带来的动力感。此外乐曲中所加入的“滑音指套”特色技法的使用,丰富了扬琴音色的表现力,增强了演奏中旋律的柔美以及感染力。但“滑音指套”的演奏方法需要演奏者多加练习,笔者认为可以参考以下几篇文章,如郑宝恒扬琴滑音指套、谢玉虹的扬琴滑抹音新技法及学习中的若干问题、邱怀生如何掌握扬琴演奏新技法滑抹音等文章,以此帮助演奏者更好掌握“滑音指套”扬琴技法的使用。(责任编辑:杨建)参考文献:郑宝恒.扬琴滑音指套J.乐器科技,1979(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