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媒体直播在新闻媒体发展中的应用与创新.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49301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媒体直播在新闻媒体发展中的应用与创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媒体直播在新闻媒体发展中的应用与创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媒体直播在新闻媒体发展中的应用与创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9NEWS CULTURE CONSTRUCTION 新闻文化建设新 闻 文 化 论 坛作者简介:李丽,女,汉族,浙江绍兴人,上虞区融媒体中心,全媒体指挥中心副主任,记者,本科,短视频、直播。新媒体直播在新闻媒体发展中的 应用与创新李丽摘要:随着文化市场以及场景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类型的数字产品涌入传播领域。新媒体直播作为引人注目的焦点,在受到用户广泛认可的同时也逐渐吸纳越来越多的行业主动参与。受市场发展影响,新闻业也主动融入到直播热潮,逐步探索与实践“新闻+直播”的全新形式。作为新颖的新闻形式,直播式新闻在保证新闻真实性和时效性的基础上,能够以立体生动的画面效果为用户提供身临其境的场景

2、体验,以互联互动的交互方式满足用户的社交需求,这也正是其独特价值所在。本文基于直播新闻的传播优势,紧扣新闻业守正创新的主题,深度分析新媒体直播在电视新闻领域的运用方式和创新路径,为打造强力新闻品牌、唤醒新闻活力提供研究借鉴。关键词:新媒体直播;直播新闻;创新新媒体直播作为全新的传播载体,已然与文化市场呈现出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相比较传统的采编方式,直播新闻在技术手段、互动方式、新闻内容等多个关键方面都实现了优化升级,不仅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完成实时制作、同步播出,同时具有极强的形象性和互动性,能够赋予用户二次价值。随着用户文化消费理念及消费方式的转变,直播新闻在未来发展中大有可为,因此分析新媒体直

3、播在电视新闻领域的运用方式和创新路径具有高度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一、“直播式”新闻的模式特征自 2016 年以来,各式各样的视频直播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在为用户带来丰富收视体验的同时,也极大促进了文化市场的繁荣。从新闻现场的实时直播到注重原生态的慢直播,从元素丰富主题鲜明的定制直播到融合新潮技术展现澎湃活力的 VR 直播,越来越多类型的直播形态逐渐融入新闻直播中,极大提升了新闻信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相较传统的电视新闻,直播新闻融合网络直播的互动性、社交性、形象性以及实时性的特点,能够灵活运用诸如 5K、VR、大数据、定位系统等各类技术手段,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呈现新闻内容,在实现实时观看的同时

4、不断塑造用户的场景体验,为用户带来沉浸式的丰富体验。结合新闻直播作品分析,新闻直播具备以下特征。(一)高效传播性实时传输、在线呈现是新闻直播的主要特征,相较传统电视新闻受拍摄设备及流程的影响,新闻直播借助畅通的卫星信号及普遍化的移动设备,能够支撑新闻记者将现场画面进行实时输出,从而有效缩短新闻时差,消解滞后问题。同时,借助新闻设备强大的传输能力,直播新闻能够消除篇幅小、跨距长、流程繁等问题,即使是身处全球两端也能实时联通,而记者更是可以对新闻内容做详尽报道,有效强化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二)多元场景化追求多元新闻场景的呈现是新闻作品长期追求的目标,而直播新闻则是借助新媒体技术有效糅合各类拟态

5、符号和语言要素,极大丰富新闻的场景效果,如 AR、VR 技术与新闻报道的融合,能够打造风格多样的直播间,充分调动用户的视觉和听觉,为用户带来沉浸式的收视体验;如 5K、5G 等科技手段的发展保障了新闻画面的清晰度,借助直播画面能够将用户与高山大川、云海雪山相互连接,为用户塑造咫尺之间的真实感受。可以说,直播新闻的发展极大调动了用户的多感官体验,丰富多元、灵活多变的新闻场景让新闻报道在保持真实性的同时更显得多姿多彩1。(三)双向互动性直播新闻的本质是一种由信息和信息反馈所共同组成的双向循环,即新闻记者可以实现与用户的互动交流。直播新闻的发展30新闻文化建设 2023.8 下新 闻 文 化 论 坛

6、改写了传统电视新闻的单向性特征,新闻实时传播、用户实时反馈,同时记者可以依据用户的反馈进行及时的评论、交流或是置换直播画面等活动。这种互动机制的设置为新闻增设了社交属性,使新闻由封闭式传播状态走向互动式传播状态,而这种互动方式更能真实呈现用户对新闻的情感态度及价值需求,从而推动高质量新闻作品的出现。二、智媒时代直播新闻的创新策略(一)优化直播主题选择,坚持价值导向浓厚的真实性是新闻直播能够取得用户广泛认可的核心元素,新闻直播通过实时传递、保持原貌的方式引导人们对新闻事件内容作出全面的了解,能够有效激发用户的情感共鸣,建立起稳定的情感连接。因此,直播新闻在主题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用户与内容

7、间的情感纽带,以用户价值观念为导向,选择更具有时代性、生活性以及情感性的新闻内容进行直播报道,以充分发挥新闻的社会价值2。例如,澎湃新闻推出的慢直播丨落雪倾城,大寒节气北京迎来2022第一场雪 想和你漫步上海武康路,落叶缤纷中感受诗意烟火等系列作品,就是利用摄像头、航拍、车载支架、固定机位等方式对富有诗意的生活场景进行直播报道,让用户能够通过直播镜头感受到诗意的缓缓流动,体悟纷繁岁月的静美;这种慢直播的方式抛却了记者的讲述,突出“生活诗意”的价值理念,引领用户从别样的视角感受生活,带来沉浸式的体验效果3;又如,浙江上虞融媒中心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的“聚焦二十大我们这十年”主题直播,采取“以小

8、见大”的叙事方式,围绕时代发展变化的大主线,分别从医疗、交通、乡村振兴等领域进行专题报道,在经过精细的信息收集、背景调研、特别策划、场景模拟后为用户呈现出精彩纷呈的新闻作品。主题直播要素满满,既有与医务人员、城市建设者和乡村书记等人物的深入交流,也有对生活面貌、乡镇建筑、交通网系的画面呈现,伴随着记者的生动讲述和内容要素的呈现,十年的时代变革在直播中缓缓展露,成功勾动广大市民的浓浓回忆。不论新闻形式如何变化,优质内容始终是新闻的核心竞争力。直播新闻突破传统固定拍摄视角的局限性,使得记者能够依据用户需求灵活展开报道,这就愈发凸显了直播主题的重要价值。这要求新闻记者在策划直播内容的过程中,要能够深

9、入解读用户价值需求,并结合科技手段从不同视角去进行直播报道,真正让新闻直播成为用户认识生活、拓宽视野、链接世界的重要渠道。(二)重点聚焦互动向度,实现情绪传播开放的互动空间和网络舆论的发展在提升新闻用户参与度的同时,也使用户和内容生产者的身份界限逐渐模糊。直播新闻作为新型新闻形式,自然也承袭新媒体高效互动性的特征,这也正是直播新闻能够凝聚用户的价值所在。例如,澎湃新闻在 2022 年联合上海动物园推出云看上海动物园萌萌“小脑斧”慢直播,就是在直播小老虎动物园日常生活的过程中融合互动元素。如在直播标题中加入征名元素,号召广大用户为萌宠取名;如利用工具软件对直播录像进行快速选段和精剪,推出系列虎娃

10、花絮或生活片段;如借助实时评论和用户进行互动交流,并接受用户的网络馈赠进行合理投喂等。在用户观看新闻直播的过程中,不同形式的互动能够有效激发用户的情感能量,而这种稳定的情感能量在持续的聚集下能够让用户在新闻直播过程中寻找到参与感与归属感,达到强化身份认同的效果;同时情感能量的相互传递、激荡,能够有效带动新闻直播的氛围,持续吸引更多的用户产生情感价值的认同,这也正是情绪传播的底层规律4。随着新闻技术的发展,交互活动在直播新闻中的作用将会愈发凸显,该如何与用户展开有效互动,达到高效传播的目标?应当充分发挥共享情感的核心价值。新闻主持人在支持用户评论、留言的同时,也要持续创新,以积极有为的互动形式唤

11、醒用户情感体验,情怀互动情境。可以结合直播内容发布互动话题,引导大众主动参与,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现场点评和解答;可以创设互动仪式,以简易游戏的方式有效调动用户体验,或是结合奖励设置激发用户积极性等。在新闻直播的过程中要能够灵活运用互动方式强化用户的情感连接,增强用户的“在场感”,强化其观看的意愿。(三)加强技术融合创新,优化新闻场景学者郜书锴将场景定义为“人、物、景三位一体的立体维度空间”,充分揭示了场景的重要性。随着数据可视化技术和多媒体融合技术的发展,更加丰富多元的场景形态被持续创新,相比较传统新闻以文字图片为主的静态传播模式,新闻场景能够深度融合各类语言要素,为读者带来良好的沉浸式体验,

12、因此塑造富有创新性的新闻场景也随之成为直播新闻的重要价值追求。例如,浙江山区 26 县融媒体中心和对应支援的县(市、区)融媒体中心,共同开展“山海 1+1 接力大连麦”主题新闻行动,在新闻场景的设计上就采取了访谈直播间的背景,以对话访谈为新闻主线,通过“视频直播+前方记者发回报道+观察团专家点”的方式带来用户解读 26 县共同富裕的时代故事。这种以聊天对话为主的直播场景,在结构形式上更为灵活多变,同时直播氛围也更加轻松和谐,既有即兴而谈的随意性,也不乏专业的深度点评,可以说是情理并重,能够有效丰富用户的收视体验。对用户而言,沉浸式直播观看体验绝大部分都是来自新闻交互场景,在互动的过程中,风格独

13、特、元素丰富的新闻场景往往能够直击人心,让用户的情感与浓厚的场景氛围实现共鸣。在31NEWS CULTURE CONSTRUCTION 新闻文化建设新 闻 文 化 论 坛2022 年全国“两会”报道中人民网就利用 5G 技术,以“云采访”模式联机前方记者和受访代表,成功塑造多屏互动的新闻直播场景;如新华社则是结合 3D 建模技术及动态视频,高度还原人民大会堂新闻场景,极具真实性;央视制作的新闻节目两会C+时刻则是融合 VR、AL 等多项可视化技术,不仅打造极具科技感的虚拟演播室空间,为节目增添浓厚的艺术气息,同时数字人“小 C”也体现了对新闻直播高度的驾驭性,精彩的问答为用户带来新颖的视觉体验

14、。新媒体技术是新闻直播场景构建的内在支撑,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新闻场景的形态也会愈发多元。从高清现实场景到 VR虚拟背景,从同屏呈现到数字人主持,从静态背景画面到动态H5 页面,新闻场景的蓬勃发展极大增强了用户的视觉感知,更为用户带来强烈的临场体验,从而达到沉浸式的收视效果。因此,新闻媒体在进行直播活动的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新闻场景的构建,要能够结合新闻直播主题,灵活选取与之相符合的新闻场景类型,以适应新闻直播主题的需要;同时要深度挖掘可视化技术的价值,要能够结合数据的抓取、统计、分析以及可视化呈现探索不同形态的新闻场景,让数据化场景构建成为新闻直播重点发展的对象。(四)塑造多元语言风格,满足

15、个性需求在新闻直播过程中,直播语言风格是决定节目质量的关键。相比传统电视新闻的静态传播方式,直播新闻更注重感官的即时满足,因此在语言特点上应当倾向大众的价值选择,展现出个性化表达特征。第一,直播的语言表达应当依附语境。新闻直播具有信息碎片化和连续性的特征,即在直播过程中会经常性遇见画面转换、场景变化等现象,这要求记者有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能够随场景的变化而重新组织语言要素,保持稳定输出;同时直播叙事逻辑不同于传统新闻报道方式,多是从个体视角出发进行实时报道,因此在直播的过程中记者还应当适应身份的转变,以不同的角色定位去进行报道,如在重大突发事件的直播报道中要求记者能够从第一人称视角

16、对新闻事件做出客观叙述;在户外实地直播的过程中,记者则要承担“导游”的角色,要能够以解说式的语言进行报道。而在互动过程中,记者则转变为朋友的身份,语言风格也自然随之而变。新媒体直播方式的融合使新闻报道呈现出灵活多变的特征,因此记者的语言表达要能够适应直播新闻特点,依附不同语境进行自由转换,以呈现良好的直播效果5。第二,直播的语言风格应当展现个性化。学界将新闻直播的语言传播界定为虚拟语境和拟态人际传播状态,即认为新闻直播等同于人际交流。基于此角度分析,直播新闻要想突出社交属性就应当塑造不同的语言风格,以此提升新闻的辨识度。例如,央视直播新闻港珠澳大桥通车运营全程记录首辆通关货车直达香港在语言风格

17、上就呈现出通俗灵动的特征,记者采取边走边播的即兴讲述方式,往往是镜头抵达何方就随机展开介绍,用词较为随便、语气也较为轻松,宛如在缓缓叙事,给人轻松自在的体验。这种自主随意式的语言风格也正是多数直播新闻所具备的特征,但也要求记者要能够对整体节奏有较强的掌控力。在聊天式的叙述方式外,记者可以在直播的过程中结合内容进行深度拓展,如在户外直播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穿插本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故事,让语言表达更具知识厚度;可以融入网言网语,或是灵活运用网络新词、热梗,让新闻更具潮流感;可以结合手势动作丰富表现方式,增加直播新闻的趣味性等。语言风格是新闻内容与表达方式的集中体现,塑造独特的语言风格能够更好地发挥贴

18、近性的原则,为用户塑造独特的收视体验,提升直播新闻的魅力。三、结束语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新闻直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能够实现新闻直播形态的多样化发展,扩大新闻的宣传力和传播力。但也为直播新闻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新闻媒体想要维护自身的影响力,就要积极融合新元素、新技术、新形式,大力推动直播新闻、短视频新闻等各类新闻形式的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沉浸式体验以及收视价值。参考文献:1 张宇,石磊.移动新闻直播在媒体融合中的应用与发展 J.新闻论坛,2022(6):35-37.2 刘雅雯,栾靖.媒体融合环境下新闻直播类节目传播策略创新探索 J.新闻文化建设,2023(1):181-183.3 忻勤.硬核新闻场景的慢直播:澎湃新闻上直播栏目的实践探索 J.青年记者,2023(1):43-44.4 邵蓝.网络新闻直播内容与传播优化策略 J.西部广播电视,2022(23):49-51.5 刘畅.主题预设式移动直播的出镜记者语言规划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6):39-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