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时代“三个务必”研究述评与展望.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46044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三个务必”研究述评与展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时代“三个务必”研究述评与展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时代“三个务必”研究述评与展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时代“三个务必”研究述评与展望*潘 晔 文法权(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摘 要:党的二十大以来,理论界迅速掀起了对“三个务必”相关问题的研究热潮。研究者围绕这一主题从生成逻辑、思想内涵、价值意义、实践路径及其与“两个务必”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研讨,产生了一批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深化本专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三个务必”正式提出时限较短,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理论深度挖掘不够、观点内容大同小异、视野相对狭窄和成果实效性不足等问题和短板。展望未来,理论界应从加强研究力度、完善研究内容、拓宽研究视野、创新研究方法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拓展“三个务必”相

2、关研究的深度,为贯彻和践行“三个务必”提供坚实学理支撑和科学方法指导。关键词:党的二十大“三个务必”研究述评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4641.2023.03.04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三个务必”照映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和风骨品质,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和新时代十年征途中形成的政治智慧和经验,也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党的二十大的创新理论成果,“三个务必”正式提出后,

3、便受到了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在理论界迅速掀起了一波研究热潮。以CNKI为例,2022年10月22日2023年4月7日,以“三个务必”为主题的期刊论文和报纸就达到了243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共有35篇,这充分凸显了这一理论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但由于“三个务必”正式提出时限较短,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不足和可优化的学术空间。对此,本文对既有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尝试勾勒出相关研究的学术图景,以期为深刻把握这一思想的深邃内涵和价值意义,推动“三个务必”的研究向纵深发展提供理论镜鉴。一、从何而来:关于“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研究树高千丈必有其根,水流万里必有其源。“三个务必”的生成具有

4、深厚的理论逻辑、文化底蕴、历史土收稿日期:2023-04-10基金项目:教育部2020年度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抗疫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及其实现研究”(20JDSZK018)。作者简介:潘晔,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法权,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23年第3期总第292期SEEK TRUTH FROM FACTSNo.3,2023General No.29233壤以及特定的时空坐标。目前,研究者对于“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从不同维度进行了梳理和考察。(一)马克思主义党建说这类观点认为,“

5、三个务必”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下形成的。李祺、梁大伟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立党、治国理政的理论指导和行动遵循,“三个务必”正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基础上形成的。2王润涵、陶林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三个务必”这一理论,但在其党建思想的科学著述中蕴藏着许多关于初心使命、艰苦奋斗、阶级斗争的思想意蕴。3曹贤平也认为,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包括对政党性质、指导理论、基本纲领等内容,系统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何以存在、如何构建等基本问题,“三个务必”的形成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的自觉延伸、开拓与贯通。4研究者对于

6、“三个务必”源于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认识基本一致,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经典引证和方法论侧重不同上。(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根植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1王润涵、陶林认为,在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流淌着人民至上、奋发图强和敢于斗争的文化因子,这些都为新时代践行“三个务必”奠定了理论基石。3马小飞认为,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继承者和弘扬者,党的思想理论创新都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三个务必”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大同理想、治国安邦古训、修身

7、治国平天下等重要思想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5张新宇也认为,“三个务必”是对中华文明中的“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的民本思想、“在上不娇、高而不危”的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攻坚克难”的精神毅力的赓续和转化。6概言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三个务必”的生成提供了充足的文化养料,赋予了“三个务必”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民族气韵。(三)管党治党实践经验说研究者一致认为,“三个务必”来自中国共产党对百年管党治党实践的深刻思考和经验总结。刁海青认为,“三个务必”充分展现了对“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的秉持,发扬了党风建设的优良传统,遵循了执政党建设规律,延续了党以作风建设推动政风民

8、风的战略思路。7程丽琴、方正认为,“三个务必”继承了百年大党在曲折发展中沉淀的政治智慧,以历史兴衰轮转的规律性经验确保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方向与最终成功,让党在永葆初心使命中激发自我革命动力;在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中把握自我革命方向;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中开辟自我革命道路。8邓亦林、刘金林也认为,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特别是新时代十年来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牢记并践行“三个务必”,中国共产党就能在革命性锻造中变得更加坚强有力,就能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又一个历史伟业。9概言之,“三个务必”的生成不仅扎根于五千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更是对百年管党治党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四)党实现目标使命说这类

9、观点认为,坚持“三个务必”,是基于对我国当前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对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颜晓峰认为,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了党的中心任务,也就是对全党提出了相应的政治要求、思想要求、作风34要求,而“三个务必”与新时代新征程中心任务相适应,并服务于这一中心任务的总要求。10李芳、王丹竹也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三个务必”的实践之维。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价值内核高度统一;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10、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于关键阶段的清醒把握;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从容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面临的复杂环境的必然要求。11二、是何要义:关于“三个务必”的思想内涵研究“三个务必”是一个内涵深邃、系统完整和联系贯通的有机整体。它既与“两个务必”有着共同的基因遗传、本质特征,又结合新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具有更高的政治要求、更新的思想内涵。目前,关于“三个务必”思想内涵的研究,研究者主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和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出发进行了分析、阐释和总结。(一)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理论界普遍认为,“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刘建军、韦玮对“初心”“使

11、命”二词的逻辑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回答了我们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一根本问题,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目标使命和价值追求。12陶文昭则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认为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和实践上的不断推进,党的二十大才将“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三个务必”的第一条,是水到渠成的探索结晶。13汤志华认为,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庄严宣告人民至上是党的永恒宗旨,就是要求新时代共产党人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摆在心中最高位置。14(二)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研究者普遍认

12、为,“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使命目标的作风保障。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风尘仆仆专程到陕西延安等地考察调研,他在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时满怀深情说到,这次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来延安,“就是要宣誓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继承和发扬延安时期党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作风”。15丁俊萍、李泽鑫认为,党员干部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就能够最大限度团结一切力量,将党和人民同心同德的初心恒心付诸于人民对幸福生活追求的践履中,为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懈奋斗。16赵卯生、范明洋也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务

13、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对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党“为何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风保障,昭示党始终不断增强执政能力、提高执政水平的优秀品质。17(三)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研究者普遍认为,“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凸显了问题意识与路径方法,是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策略方法。丁俊萍、李泽鑫认为,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依靠斗争创造了历史、也将依靠斗争走向未来,必须坚守初心在胜利面前保持谦虚谨慎,牢记使命在成绩面前踔厉奋发,发扬斗争精神在困难面前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断擘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16杨敏、沈泉鑫认为,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

14、中,伟大斗争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等多个方面,这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坚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掌握斗争艺术,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以自信昂扬姿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努力成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共产主义战士。18此外,还有研究者从政党性质的角度出发,认为35“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深刻内涵,包含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品格的基本内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精神力量,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重大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处理棘手难题的智慧策略和高超艺术。19三、为何重要:关于“三个务必”的价值意义研究“三个务必”是在继承与发扬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的基础上,深刻总结党的百年

15、奋斗经验,科学辨析国内外发展大势,向全党同志郑重发出的思想号召和政治动员,具有重要现实价值。目前,理论界关于“三个务必”的价值意义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行动指南说理论界普遍认为,“三个务必”是党迈向新征程,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行动指南。赵卯生认为,新时代新征程,既鼓舞人心,又面临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还有许多需要去解决的风险和挑战。因而,要时刻保持“赶考”的认知和状态,牢记“三个务必”,始终永葆勤政为民的初心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始终发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品格,踏上新征程、接续奋斗路。20高振进一步认为,“三个务必”对新征程上全体党员干部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奋

16、斗姿态和精神状态提出了期望、作出了要求。“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把牢记初心使命作为终身课题,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确保党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方向上不出问题;“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警醒广大党员干部恪守政治本色、弘扬艰苦奋斗作风,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民风向上向善;“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锤炼共产党人坚强的党性和顽强品质,进而依靠斗争开创事业新天地。21(二)重要法宝说以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切入点,研究者普遍认为“三个务必”是深入推进自我革命、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重要法宝。齐卫平、刘號认为,“三个务必”的

17、重要意义在于着眼于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既将“两个务必”的优良作风加以传承,又强调践行初心使命、敢于斗争,这就为坚持党的性质宗旨树立了鲜明的导向,为确保“三个不变”筑牢了根基。22黄广友、赵虎从新时代管党治党实践出发,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但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问题在党内依然存在,“三个务必”蕴含着的强烈责任担当、使命意识、清醒自觉、斗争精神等内容,对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具有重要作用。23宋知寰从“跳出历史周期率”角度出发,认为中国共产党历经百余年发展后,以建党百年成绩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根本原则回答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兴亡论;用“谦虚谨

18、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解开了初时聚精会神,继而惰性发作的难题;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和“自我革命”的强大定力回答了艰于应付的衰亡论。24(三)精神动力说“三个务必”不仅是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行动指南和永葆党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法宝,也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有研究者认为,只有全体党员干部真正做到了“三个务必”,人民群众才会矢志不渝跟党走,党和人民群众才能够同心同德、团结奋斗,汇聚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磅礴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任务一定能够如期实现。25还有研究者认为,“三个务必”虽然是对全体党员干部提出的,但不代表只有党员才能够执行,不意味着影响范围局

19、限在党内,事实上全体人民都应当积极践行“三个务必”。积极践行“三个务必”不仅有利于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且36能够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实干热情,更能够提振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意志。11综上,关于“三个务必”的重要价值,研究者主要从国家、政党、人民这三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基本达成了一致的共识,反映出理论界对我们党始终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的高度肯定。四、如何实现:关于“三个务必”的实践路径研究深入学习领会“三个务必”,不仅是要明白其逻辑理路、把握其内涵意蕴,更为重要的是融入到新时代管党治党实践中去,在常管常严、常学常新中内化为每一位党员同志的素养和情操。对此

20、,理论界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主要概括为以下两个部分。(一)“三元路径”说丁俊萍、李泽鑫认为,“三个务必”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弘扬优良作风、淬炼斗争精神的行动指南,要从深入开展“三个务必”主题教育、建立健全“三个务必”制度规范体系、增强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战略定力这三个方面构建符合其基本要求和内在结构的实践路径,使之真正成为新时代管党治党的重要实践法宝。16沈港、李安峰也认为,“三个务必”的重大意义,就是为新的“赶考之路”上的中国共产党人,分别从价值旨向、优良作风、精神意蕴等方面筑牢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根基、优良政治品格和良好精神风貌的行动自觉。为此,贯彻落实“三

21、个务必”,就必须扎实推进“三个务必”思想学习、务实健全“三个务必”制度体系、夯实践行“三个务必”实践基础。26王润涵、陶林则认为,切实将“三个务必”落实到实践中去,需要坚持内在自觉和外在约束的有机统一原则:一要加强践行“三个务必”的理论学习,二要提升践行“三个务必”的能力素养,三要完善践行“三个务必”的制度体系。3(二)“四元路径”说朱继东、李泽中认为,“三个务必”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开出的一剂“良方”,必须以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将“三个务必”落实到实处,使之在全党全社会蔚然成风,产生源源不断的奋进动力、真正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为此,要从改造党员干部的主观世界着手,夯

22、实坚持“三个务必”的思想基础;从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建设着手,健全坚持“三个务必”的制度保障;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明确坚持“三个务必”现实指向;坚持重用敢于斗争的党员干部,营造坚持“三个务必”的良好政治生态。27陈子飞、骆丹也认为,“三个务必”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重要行动指南,在推动“三个务必”这一思想转化为实践力量过程中,要深入研究阐释,为推进“三个务必”提供理论指引;加强党性教育,为推进“三个务必”激发内生动力;融入“四个伟大”,为推进“三个务必”提供实践力量;强化党的领导,为推进“三个务必”提供坚强保障。28还有研究者立足于党性修养层面,认为要强化理论学习,为践行

23、“三个务必”夯实理想信念基础;要提升人生境界,为践行“三个务必”筑牢道德操守根基;要练就真才实学,为践行“三个务必”畅通工作实效渠道;要激励与惩戒并举,为践行“三个务必”健全党性监督机制。20五、有何联系:关于“两个务必”与“三个务必”的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出,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绝不能片面化、孤立化地看待问题,要始终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因此,牢记和践行“三个务必”,必须要深入剖析、准确把握同“两个务必”的辩证关系。目前,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研究者普遍认为,“三个务必”是在充分继承“两个务必”思想精髓、核心要义等基础上,紧密结合新时代任务和要

24、求对这一思想的创37新发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一)从一脉相承方面来看陈玉军认为,“两个务必”与“三个务必”历史背景不同,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本色一以贯之;所处环境不同,但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面临形势不同,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斗争精神一如既往。29巩茹敏、徐熒罄也认为,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始终如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优良作风的始终如一,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始终如一。30尚英萌、孙迪亮则认为,“两个务必”与“三个务必”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蕴含着深刻的战略思维、底线思

25、维和辩证思维,包含有对人民政权长治久安和党长期执政的深刻忧思。31(二)从与时俱进方面来看沈成飞认为,“三个务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完成新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它是对“两个务必”内涵的发展,是党完成时代挑战和考验的主体自为和行动自觉。32尚英萌、孙迪亮也认为,“三个务必”使得“两个务必”的内涵更加完善,指明了新时代全体党员“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动因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31王玮泽、李祥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务必”是对“两个务必”的创新发展,实现了党的自我革命话语的与时俱进。具体而言,“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26、的提出,在初心使命方面拓展创新了对“两个务必”的要求,使践行“两个务必”更有底气、更有方向;“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提出,在斗争精神方面拓展创新了“两个务必”的要求,使践行“两个务必”更有勇气、更有智慧。33六、研究评析与未来展望党的二十大以来,理论界对“三个务必”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研究和深入阐释,产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高质量的期刊论文,为进一步推动本专题研究向纵深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形成了“三个务必”生成逻辑、思想内涵、价值意义、实践路径及其与“两个务必”的辩证关系的基本理论框架。但也留下了许多值得优化和深入探索的学术空间。展望未来,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重点发力。(一)固本强基要持

27、续加强“三个务必”的研究力度通过梳理党的二十大以来理论界关于“三个务必”的研究现状,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由于这一研究时限仍相对较短,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期刊论文、报纸这两大类,相关学位论文、学术著作基本没有,使得研究缺乏一定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在对CNKI数据库中相关的243篇文献进行手动筛别和整理分析后发现,解读宣传性研究成果有将近140篇,明显多于学理性研究成果,导致现有研究对一些基本问题、重要范畴挖掘还不够深入。如在探讨“三个务必”历史形成问题上,多数研究者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至党的二十大召开这一时期,对党的创建至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期间的管党治

28、党实践少有涉及,挖掘不深。在未来研究中,理论界还应继续加强对本专题的研究力度,拓展理论深度、完善研究体系、提升研究质量、扩大研究影响,进而推动“三个务必”研究迈向更高水平。(二)有的放矢要着力完善“三个务必”的研究内容目前,理论界围绕“三个务必”进行了多层次探讨和多角度解读,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方面,研究者38对于本专题的研究主要侧重在“是何要义”“为何重要”“如何实现”这三个层面,论文题目多有类似、论文框架有些重复、观点内容大同小异,而对“从何而来”“有何联系”等层面关注和研讨较少。如对于“三个务必”与“两个务必”的政治要求的区别上解读仍不够清晰。另一方面,在对这一主题的研究上,鲜有研究者

29、从其中某一个务必出发,对其核心要义、践行要求、重要价值进行专门研究。因而,在未来研究中,理论界应坚持问题导向、树立问题意识,有针对性加强对“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及其与“两个务必”的关系研究,对症下药、补足短板。如从党的百年历史视域出发深刻把握“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内涵,紧密结合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深入分析践行“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必要性,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斗争观点科学阐释“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哲学意蕴等。(三)博采众长要全面拓宽“三个务必”的研究视野就目前研究成果情况来看,理论界在对“三个务必”相关问题的研讨和阐释过程中,研究视野相对狭窄,成果创新性有些不足:一是从国内视

30、域来看,研究者在对“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思想内涵的研究过程中,少有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联系起来,深入阐述“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伟大建党精神、“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西柏坡精神、“开拓创新、敢于担当”的改革开放精神等对这一思想形成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二是从国外视域来看,鲜有研究者关注到国外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并借鉴到“三个务必”的实践路径中。因而,在未来研究中,理论界应积极拓宽研究视野,既要不忘本来,积极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汲取充分文化养料,不断为本专题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又要面向未来,具备恢弘世界眼光,准确辨析

31、人类发展前进航向,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世界政党治理提供可鉴可行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同时,要密切注意国外执政党建设实效,做好优秀成果翻译转化工作,博采众长、去糟取精,更好推进“三个务必”的贯彻落实。(四)守正创新要不断创新“三个务必”的研究方法审视目前现有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相关研究还存在研究方法较单一、实证研究欠缺等问题。一方面,研究者在对这一专题的研讨过程中主要采用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来对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历史文献读本、党的政策文件进行分析和解读,对比较研究法、交叉学科研究法、系统研究法等使用较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研究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工作作风、精神品质

32、、政治要求,引导党员干部贯彻落实“三个务必”,也需要结合各地区部门实际,出台相应的量化管理考核办法。但在“三个务必”实践路径研究中,尚无研究者通过实地走访、发放问卷、社会调查等个案和实证研究方法来解决“三个务必”贯彻落实中存在的痛点、难点等现实问题。因而,在未来研究中,理论界既要大胆打破思维壁垒,积极采用比较研究法、交叉学科研究法、系统研究法,从而深入、全面地探析“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思想内涵,不断推进本专题研究的思维创新、理论创新、学术创新。如借助心理学科视角,通过对信息化时代下青年群体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分析,从而明确年轻干部牢记和践行“三个务必”的思想要求、政治标准、行为规范。同时,又要

33、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原则,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技术及时抓取各地区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态、行为特征、认知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贯彻落实“三个务必”的具体路径,进一步增强研究成果的说服力、实效性。参考文献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39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2李祺,梁大伟.“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1).3王润涵,陶林.“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径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1).4曹贤平.“三

34、个务必”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4).5马小飞.“三个务必”的理论渊源、现实意义与实践理路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23(01).6张新宇.“三个务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价值、行动自觉J.大庆社会科学,2023(01).7刁海青.论“三个务必”的三重逻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02).8程丽琴,方正.“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内涵演绎与实践意蕴J.青海社会科学,2022(06).9邓亦林,刘金林.“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1).10颜晓峰.牢记

35、“三个务必”创造新的伟业J.党建,2023(01).11李芳,王丹竹.论“三个务必”的三维向度:逻辑、特征及价值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2).12刘建军,韦玮.“三个务必”的理论内涵、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3(03).13陶文昭.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J.思想教育研究,2022(12).14汤志华.“三个务必”的深刻内涵、内在关系和重大意义J.新视野,2023(01).15习近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8.16丁俊萍,李泽鑫.新时代“三个务必”的内涵、结构与进路J.新疆师范大学

36、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1).17赵卯生,范明洋.“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赶考路上的新图景、新要求、新期待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4).18杨敏,沈泉鑫.“三个务必”的生成、机理与进路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2).19杨明伟.深刻理解“三个务必”中的斗争精神和斗争内涵J.现代哲学,2022(06).20赵卯生.“三个务必”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指向J.人民论坛,2022(20).21高振.“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及时代价值J.理论建设,2023(02).22齐卫平,刘號.“三个务必”的理论思考:思想逻辑、内在关系、时代意

37、蕴J.理论视野,2023(01).23黄广友,赵虎.科学把握“三个务必”深邃思想的四个维度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6).24宋知寰.“三个务必”:新赶考路的时代要求J.理论建设,2023(01).25尚英萌,孙迪亮.“三个务必”的四维向度探析J.理论建设,2022(06).26沈港,李安峰.新时代“三个务必”的科学内涵、生成逻辑及实践进路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04).27朱继东,李泽中.“三个务必”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主要着力点J.治理现代化研究,2023(01).28陈子飞,骆丹.新时代“三个务必”的由来、内涵及进路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01).29陈玉军.辩证把握“三个务必”与“两个务必”的统一关系J.学习月刊,2022(11).30巩茹敏,徐熒罄.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变与不变J.奋斗,2022(22).31尚英萌,孙迪亮.“三个务必”与“两个务必”的关系论析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3(01).32沈成飞.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与价值指向J.学术研究,2023(01).33王玮泽,李祥兴.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党的自我革命话语的继承与创新J.新东方,2023(01).(责任编辑赵 斌)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