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三重维度.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45481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0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三重维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三重维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三重维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语言与文化研究教育教学63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三重维度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三重维度孟晗孙于麟(吉林大学,长春,130012)【摘要】劳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劳动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形成、继承与发展的宝贵财富。推进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对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创新、贯彻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仍存在融合度、认同度、协同度不高的困境,限制其育人效能的发挥。因此,高校应从“主体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出发,实现劳模精神与思政教育的

2、有机融合,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关键词】新时代;劳模精神;思政教育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模精神,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明确指出:“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习近平,2020)。劳模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形成、继承与发展的优秀传统和宝贵财富,为高校思政教育注入了崭新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动力。而大学生作为承载民族发展、国家繁荣的中坚力量,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新时代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

3、现实意义。一、为何融入: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一、为何融入: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术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习近平,2018)。劳模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新时代中国的生动体现,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凝聚着强大的精神伟力。将其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具有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创新、贯彻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重要意义。(一)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一)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

4、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2020:32)。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进路,无数文人骚客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和成果创造,为中华民族文明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闪耀的瑰宝之一,建构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脉路、思想体系;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推翻了封建主义,打败了帝国主义,这一阶段无数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以生命和汉水谱写了一首首壮丽诗歌,以梦想和追求绘出新中国的崭新图卷,塑造了独具时代特色的精神标识和价值底色;在中国的改革、建设过程中,无数英雄、人民群众为祖国的繁荣昌盛,鞠躬尽瘁、殚精竭虑,形成了具有鲜明的先进性、人民性、时代性和科

5、学性的社会主义文化。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共同铸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内容。而劳模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作为革命文化血脉的延续,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可以教育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其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心态。因此,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是促使大学生接受及领悟劳模精神的重要手段,亦是坚定其文化自信的关键途径。(二)厚植大学生爱国情怀的现实需要(二)厚植大学生爱国情怀的现实需要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劳动史,人们在劳动中创造了社会发展的一切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中华民族自己特有的精神文化(路丙辉、徐益亮,2022)

6、。劳模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研究教育教学64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奋斗史之中,融合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进程中的优秀文化基因,彰显了民族精神中深沉的爱国情怀。而爱国作为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当代大学生明德之源、报国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习近平,2018)。由此,将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下,可以讲明、讲好为建立新中国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为改革开放、脱贫攻坚倾尽心血的党员干部,以及为抗击新冠疫情勇往无前的中华儿女等模范事迹。这不仅为高校思政教育注入了全

7、新的理论内容和精神财富,为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赋予了时代内涵和文化基因,亦有助于大学生补足理想信念之“钙”,树立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职业精神,提升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担当精神,培养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拼搏精神,进而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使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将个人梦想熔铸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理想之中,使其不断奋发有为、砥砺奋斗,为实现民族复兴重任贡献青春力量。(三)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的有效举措(三)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的有效举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在教材中及时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坚

8、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新华社,2022)。劳模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中国的接续发展,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是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表现,这助推于高校思政课程的改革创新。一方面,将劳模精神融入思政课本,丰富教材的思想理论深度,不仅可以提升教育主体,即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劳动思维,也可以在教师授课时更好地推进劳模精神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影响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助力于学生未来就业发展。另一方面,劳模精神作为思政教育的宝贵资源,承载着“爱岗就业、争创一流、艰苦奋

9、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核心内涵,亦彰显着“精益求精、创新创造”的价值内涵,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成为连接教师课程讲授和学生实践操作的思想桥梁。思政课在劳模精神的贯通下,使教师的理论讲解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了现实结合点,从而提高思政课程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际性。(四)贯彻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必然要求(四)贯彻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必然要求“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2020),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在高校,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而劳模精神作为德智体美劳的有机统一,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一部分,是新时

10、代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宝贵资源。将劳模精神丰富内涵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首先,可以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爱岗就业、争创一流的精神,使大学生始终坚持以马克主义劳动观指引自身行为,在学习与就业中,始终保持热爱初心,不断拼搏向上。其次,可以指引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其为实现个人理想,不断于实践中突破自我,在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中实现个人追求。最后,可以引领大学生树立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使其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目标不断奋斗,将个人理想熔铸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理想中,在“大我”中实现“小我”的价值。只有将劳模精神全面、有效地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中,方可实现劳模精神铸魂育人的功效,实现高校立德

11、树人的教育任务。二、融入困境: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藩篱二、融入困境: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藩篱“劳模精神是劳模在工作中表现出的精神状态的综合体现,是时代精神的具体化和形象化展示”(雷冬海、朱瑞璟,2021:32)。劳模精神承载着重要的精神资源,具有强大的育人功效,但在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仍存在融合度、认知度、协同度困境。(一)融合度困境: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度有待增强(一)融合度困境: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度有待增强当前,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在课程设置、教师、学生方面皆有不足。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部分高校在思政课程设置中,未将劳模精

12、神融入到思政教学中,也未在专业语言与文化研究教育教学65课程中增加相关内容,而是将劳模精神的宣传放在零散的活动和课程中,缺乏系统性规划和统筹安排。其次,部分高校教师对劳模精神的理解和认识不深刻,难以在教学中传达好此种精神。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多元化教学方法,讲课固守传统模式,致使知识传递单一化、片面化,难以有效提高学生接受、理解劳模精神的水平。最后,多数学生限于知识传授模式和自身社会实践经验有限,往往对劳模精神的认知和理解比较片面。从书本及讲解中获取的知识,无法使学生将之与生活实践进行结合,从而难以将劳模精神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二)认同度困境:部分师生对劳模精神的认同度有待提升(二)

13、认同度困境:部分师生对劳模精神的认同度有待提升“清晰的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971:283),劳模精神育人效能的发挥受限于个人的认知、理论水平。一方面,从教师角度看。首先,部分教师缺乏对劳模精神的深入研究,对其真正意义和价值没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教课亦只是照本宣科、模糊了事。其次,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观念,因成长背景、实践经历,而存有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到他们对劳模精神的评价,部分教师将劳模形象停留在“老黄牛、出大力、流大汗”,对劳模精神内涵单纯理解为“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否定了劳模精神的发展性和现代价值(顾志勇,2023)。这制约其认同度的提升。最

14、后,高校竞争激烈、教学任务繁重,部分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职业疲劳和家庭负担,难以在空余时间深入研究、理解劳模精神,致使其对劳模精神育人功能深思不够,不能从根本上厘清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另一方面,从学生角度看。首先,高校中劳模精神普及力度较弱,如劳模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浮于表面,教师课程讲解过于敷衍,导致学生对劳模精神的了解程度不高,认同感不强,导致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劳模精神的内涵及意义。其次,缺乏将理论落实为实践的系列活动,劳模精神不是单纯地喊口号、讲故事,而是要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落实到实地,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切体会劳模精神,进而认识并认同于劳模精神。最后,来自于西方的“享乐

15、主义”“拜金主义”通过网络深刻地影响着学生思想,这极大地弱化了其对模范精神的民本特质理解,使其认为模范精神仅仅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工具。这些共同制约着劳模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并限制其育人功效的发挥。(三)协同度困境: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协同度有待完善(三)协同度困境: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协同度有待完善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多部门、多方面、多群体协同配合、推进。但是,目前仍存在系列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缺乏形成合力的有效机制,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及理念更新需要多个部门和机构的密切协作,而目前缺乏形成合力的有效机制,不同部门之间亦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协调机制,导致劳模

16、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难以统筹实施和推进。第二,部分高校忽视劳模精神对大学生的育人功效,没有及时设置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具体落实方案,或只采取单纯的宣传或短期的劳动教育活动。由于缺乏持续性推动的机制与方案,致使融入效果不够理想,教师及学生持续参与也难以维持。第三,学科交叉和综合性实践较少。高校教育主要以学科进行划分,而劳模精神适用于多个学科和领域,因此,将劳模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并不是单单融入思政教育,而应重视学科交叉和综合性实践,让学生在多学科、多实践中感悟劳模精神的伟力。三、何以融入: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三、何以融入: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将劳模精神有效地融入高

17、校思政教育,需要打造并完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为一体的思政系统育人体系,将劳模精神熔铸其中,充分发挥劳模精神的育人功效。在此育人体系下,应着重把握学生的教育中心地位,以主体课堂为主渠道、实践课题为主抓手、网络课堂为新方向,全面实现学生对劳模精神的理论思辨、现实感悟和理性认知,让学生深刻领会劳模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实现新时代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以(一)以“主体课堂主体课堂”为主渠道,增强学生对劳模精神的理论思辨为主渠道,增强学生对劳模精神的理论思辨劳模精神是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思想资源。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是增强思政课育人功效的重要手段

18、。因此,探索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有效途径,应立足于劳模精神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发挥其内在精神伟力,将劳模语言与文化研究教育教学66精神与思政课堂结合于铸魂育人这一基点上。推动劳模精神融入“主体课堂”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培育教育主体是关键之举。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其对劳模精神的理解与掌握,是思政课堂育人效能发挥的重要主体。因此,高校应定期开展以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教师集体培训,使教师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最新的教育方针,使其以情怀为本,争做新时代仁而爱人的教育者,坚定教书育人的持久信仰,争做时代的“燃灯人”。第二,创新教学方法是

19、核心之举。首先,要开展以劳模精神为中心的学习研讨会,在研讨会中加入劳模精神的实际案例和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使学生在研讨的整体过程中深化对劳模精神的理解。其次,要开展劳模观影活动,组织学生在课堂上集体观看焦裕禄黄大年铁人杨善洲等经典影片,使其在观影过程中感悟劳模和英雄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最后,建立并完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合理分配两大课堂的教育资源,落实协同育人方案,并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由此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进高校育人体系的转型升级。(二)以(二)以“实践课堂实践课堂”为主抓手,增强学生对劳模精神的现实感悟为主抓手,增强学生对劳模精

20、神的现实感悟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创新能力,增加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因此,将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当地的文化资源,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感悟劳模精神,可以更好地在学生中间传达和弘扬劳模精神,激发学生劳动热情,提升学生对劳模精神的认同感,从而在学习、工作中自觉地践行劳模精神。第一,在校园实践教学中,可以开展劳模精神主体文化活动,如举办劳模精神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鼓励学生通过不同实践活动,在不同角度、层面去思考、感悟劳模精神,激发其对劳模精神的现实感悟力;开展教学实践,

21、让学生在教学模拟场景中开展劳模精神讲授,通过模拟教学实践,使学生深入理解与吸纳劳模精神丰富内涵,并培养其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第二,在校外实践活动中,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的革命遗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实现对学生的育人功能;组织学生参观知名企业和劳动模范,让学生在企业的生产一线上,近距离感受劳动模范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表现;开展以劳模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支教、扶贫攻坚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劳模精神的伟大之处,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三)以(三)以“网络课堂网络课堂”为新方向,增强学生对劳模精神的理性认知为新方向,增强学生对劳模精神的理性认知随着经济社

22、会和网络媒介的高速发展,微博、微信、QQ 等社交媒体已然成为师生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因此,需要注重网络空间在学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塑造中所起到的潜移默化作用。因而,将劳模精神熔铸于网络空间,以“网络课堂”为新方向,占领网络育人高地,是新时代各高校的工作着力点。首先,高校应利用网络平台,开发以劳模精神为核心内容的在线课程、微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应涵盖劳模精神的内涵、价值、历史渊源等多个方面。如此,通过线上、线下课程的结合,可以拓展学生对劳模精神理想认知途径,提高高校思政育人水平。其次,开设微博、抖音、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官方账号,发布有关于劳模精神的热点资讯、古今案例、人生故事,应注

23、意内容设置应贴近于学生生活、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长期阅览习惯。同时,应注重学生的线上评论及反馈,在此基础上吸纳有益建议,提高发布内容的针对性、有效性。最后,基于现有技术,应将劳模精神与红色文化、红色故事相结合,搭建以 VR 技术为支撑,集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的 3D 线上展览馆,滚动播放相关题材电影,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使学生于亲身体验中深化对劳模精神的认知。四、结语四、结语劳模精神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任何困难面前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力量。将劳模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进行有效结合,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三重维度,并紧密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展开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劳模精神这一宝

24、贵思想财富在高校中的育人功能,同时也要语言与文化研究教育教学67清晰认识到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藩篱,进而不断拓展育人实践,实现劳模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25.2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4 路丙辉,徐益亮.劳模精神的生成逻辑与时代价值J.道德与文明,2022

25、,236(1):3948.5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1(1)6 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220510.https:/ 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23(2).8 雷冬海,朱瑞璟.高校弘扬劳模精神的时代意义与实践路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653(14):3234.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7 卷M

26、.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8310 顾志勇.高校弘扬劳模精神的三重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689(2):7577.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孟晗(1997),男,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E-mail:B。孙于麟(1997),男,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E-mail:。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ModelWorkers in the New Era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in Uni

27、versities and CollegesMeng HanSun Yulin(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130012)Abstract The spirit of model worker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piritual pedigree of theCommunist Party of China.It is the precious wealth formed,inherited and developed by theChinese working peopl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

28、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course ofrevolution,construction and reform.Promoting the spirit of model workers into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meets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and is of great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

29、ts,cultivate patriotism,promote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and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task ofmoral cultivation and educating people.However,model workers spirit is still in the dilemma oflow integration degree,recognition degree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when it is

30、integrated into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hich limits the play of its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Therefor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art from“subject class”,“practical class”and“network class”,realiz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model workers spirit and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cultivation andcultivate the people who can be worthy of the great task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Key words New era;Model worker spiri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