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简介:杨蓉(),女,浙江宁波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特聘研究员,南京体育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研究;王宗荣(),男,山西山阴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无特殊说明,本文数据均来源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载于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网址为 :,学术探索 年 月 ,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布局杨蓉,王宗
2、荣(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根植于深切的问题意识和深厚的实践基础,有着明确的战略定位、价值取向和目标指向,饱含人民性、文化性、开放性的理论特质,是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指导,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新时代新征程,需要从政策、立法、治理、市场与开放这五个维度统筹部署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布局,促进我国区域实现更高水平、高质量的协调发展。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新时代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关注的主题
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并具体阐述了区域协调发展这一重大命题的战略定位和路径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讲话中全面深刻地阐明了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现了我们党对于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邃思考,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的根本看法,是新时代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核心。一、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时代背景(一)不平衡不协调的发展问题促使区域协调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4、,()现阶段,我国不同层级的区域之间如南北方之间、区域内部省、市、区之间的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是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第一,东北地区与东、中、西部差距逐渐扩大。东部地区的生产总值一直领先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从地区生产总值看,年东北地区生产总值为 亿元,远低于东部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同时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生产总值。其次,从增长动力来看,东部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 ,中部增长 ,西部增长 ,而东北仅增长 ,东北的增长动力相较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来看,较为疲软,亟待进一步贯彻落实东北振兴战略。最后,从中、西部地区看,二者的地区生产总值基本持平,但中部的增长率要明显高于西部,中部地
5、区已事实上成为仅次于东部地区的次发达地区。第二,以长江为界,南北方之间的差距呈现阶段性演变。有学者研究发现我国南北方之间呈现三个阶段的差距演变过程。第一阶段以南方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略高于北方地区为表征,主要呈现于 年至 年之间;第二阶段以 年为界,北方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开始反超南方地区,并一直领先于南方地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 年;第三阶段从 年开始,南方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远高于北方地区,并一直延续至今。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经济向沿海地区的集聚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这似乎也难以避免地扩大了地区间发展差距”,南北方差距拉大的速率越来越快,应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任务也随之变大
6、,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中国问题。第三,作为发展动力源的重要城市群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口城市(镇)化率从 年的 提高到 年的 ,我国城市化水平取得长足发展,但总体来讲,仍然存在结构体系不合理的情形。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重要城市群的极化效应疲软。年全年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产总值分别比上年增长 、,城市作为集聚发展要素的动力略显不足。与此同时,三大城市群的发展态势也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仅从 年度数据来看,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远低于长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也就是说,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的生产总值之和也远远
7、低于长三角城市群的生产总值。第四,区域内部省、市、区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早在 世纪初,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区域内部各省、市、区相互之间的差距不是很大。但进入到 年之后,这种差距逐渐显著,如近年来,处于东北地区黑龙江省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甚至不及辽宁省的一半。这表明,次区域性经济发展动力源的城市带尚未形成。我们要进一步推进城市带的建设,使得在每个节点城市的分工与合作能更大限度地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二)社会演进与国土空间格局变迁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土空间格局在不断转变,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占比逐渐减少、生产空间占比迅速增加。国土空间格局深度演化将对社会、经济、生
8、态、治理等各个层面产生影响。同时,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固有藩篱,成为阻滞社会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快速发展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将缩小不同区域之间经济水平差距作为区域协调发展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新审视发展的目标,立足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主动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自觉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引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解决,顺应市场规律,着力解决在不同区域生活的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问题,鮸力推进欠发达地区的共同繁荣。年 月 日,党和国家更是直接将“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
9、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目标”写入 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 中,为破解区域协调发展的中国问题提供了更符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目标。当前,我国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已逐步建立起应对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为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些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回应了党和国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的要求。首先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先天的要素禀赋影响。由于不同区域的经济活动首先会受到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的影响,在空间上的分布本身就是不均衡的,过分强调快速缩小经济差距有可能会导致经济的粗放型增长。其次,更加注重民生底线,进
10、一步深化户籍、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一系列民生供给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对欠发达区域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同时,更加注重发展机会的公平,要求尽可能推动形成要素互动高、经济联系紧、市场一体化的城市群,以重要城市群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最后,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等事项,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指归。首先
11、,全国经济水平整体提高,重点区域在稳定增长中发挥了动力源功能。进入新时代以来,全国经济总量和增量都保持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从四大板块来看,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对全国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明显提升,东西方向的区域发展差距相对弱化,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作为全国经济增长“排头兵”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重点区域成为全国经济水平整体提高的“助推剂”。仅从 年的数据来看,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 亿元,京津冀占全国经济的比重为 ,长江经济带占全国经济的比重为 ,长江三角洲占全国经济的比重为 ,显示了沿海城市群已逐步成为国家生产总量提升的主要动力,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其次,区域科技自立自强取得了明显
12、突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成效显著。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四大板块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有效专利达到 万件,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同时,科技集群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了一批适应新节奏、开启新模式的科研平台。截至 年底,正在运行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 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 个,纳入新序列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个。此外,区域创新合作愈发紧密。如天津滨海新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功能区,以承接重点项目转移的形式积极吸引北京科创成果在津落地,年,滨海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重大项目 个,总投资 亿元,在多个行业为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最后,区域内城乡融合取得进展,精
13、准扶贫获取历史性胜利。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年,城镇化水平为 ;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年至 年 年时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 多元。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比上年缩小 ,城乡之间的相对差距逐渐减弱。这一结论,同样可以从消费数据得出。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元,比上年增长 ,远远超过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的增长率,表明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也在逐渐缩小。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全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元,比上年增长 。自我国在 年成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对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员仍保持持续稳定的政策支持,完善帮扶机制,防止脱贫人口陷入返贫的风险。二、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
14、的理论指导(一)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指导的主要内容 战略定位:积极应对区域发展不平衡,推进共同富裕 年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明确指出,“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不仅阐明了区域协调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也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动力源泉。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观之,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长期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治国理政的重要一环;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也是世界性难题,对全球治理将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是时代的潮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只有各区域积极
15、“加强同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务实合作”,才能实现有效治理。价值取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与人民息息相关。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全体人民全面发展是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突出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情怀。党的十九大报告鞭辟入里地指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要打造更多优质生态环境。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要最终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同时还要树立“环境就是民生”的理念,回应人民对生态安全的需要,
16、“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确保党和国家围绕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每项战略举措都朝着让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实现更多满足的方向大步前进。目标指向: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事业,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既包括市场要素、空间组织要素、政策要素、治理要素等,又包括确保跨区域融合互动的体制机制。要破除上述壁垒,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做到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明确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动构建优势互补、全方位开放、东中西部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17、。近年来,中央先后规划实施了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等文件,这些规划纲要强化了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顶层设计和制度规范。此外,习近平总书记用全球视野审视国内发展,要求以“一带一路”建设引领对外开放,更好地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大局。(二)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指导的理论特质 人民性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宗旨,也是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指导的灵魂。解决地区发展不协调不均衡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确保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
18、上一个都不掉队,在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全面振兴的发展实践中收获幸福。年 月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时表示,人民的信任不仅是其前进的动力,也是沉甸甸的责任。同时强调,我们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国东中西部梯次联动并进,各地齐心协力努力投入做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的伟大实践,凝聚起全国人民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磅礴力量。文化性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指导从文化上可以追溯到中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和“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忧患意识。中国作为一个疆土辽阔的多民
19、族国家,在不同地域之间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而这些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共同构筑了绚烂多彩的中华文明。在不同地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地域文化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以长江经济带为例对这一内容加以具体说明。在 年 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进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指明了长江所造就的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汇聚长江经济带发展力量的强大磁场,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丰厚沃土。由此可见,新时代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汇聚力量,用民族特色区域文化提供滋养。开放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重要论述蕴含着深厚的中
20、国智慧。但是,从时代背景来看,该论述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情境与全球治理形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积极应对区域协调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与全球政治经济关系变幻交织交汇,因而开放性成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指导不可回避的时代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重要论述明确了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理想与理念、战略与策略,成为中国共产党立足全球现实,以中国智慧助力世界问题解决的重要表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明确了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举措,并进一步部署统筹沿
21、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的方略。(三)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指导的现实意义 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充实了具体内容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就归根到底是“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经济发展领域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学同中国区域发展实际和区域性优秀民族文化实现了“两个结合”的产物,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指导,与中国积极应对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战略诉求高度契合,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同行同向,既是对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
22、,也为指导新征程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方向。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重点内容之一,着眼未来 年。这充分表明,经过新时代以来的成功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已经逐渐趋于稳定、成熟的状态,成为指引区域发展的科学指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到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只有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任务,我们党才能团结带领人民朝着既定目标大步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使区域协调发展的布局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与中国烙印。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标注了正途大道着眼于中国实际的区域协调发
23、展不仅直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终成色,也在主动塑造世界各国的新型政治经济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擘画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蓝图时强调,要“重点实施 一带一路 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这在表明战略支撑的同时,也说明了“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两者具有内在同构性,共同作用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调整。正是由于中国“一带一路”经济带的成功开辟,才为全球均衡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新动力,提供了新平台,从而引领了全球治理的伟大变革。作为中国实践同世界经验交流、融合、创新的重大成果,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指导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精华,在极大地丰富了
24、世界经济学理论谱系的同时,在实践上为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三、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布局(一)以更精准的政策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有效的政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来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审议通过了 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 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等诸多政策文件,为推进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新时代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关注点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区域分化明显的实际情况,为区域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制度、政策供给。一是促进政策配套一体化建设。目前我国区域发展面临的诸多深层次矛盾需要通过宏观调控政策来予
25、以化解。党和国家应当持续以主体功能区战略为引领,立足于各大板块、各个区域的实际需要、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重点推进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及东北全面振兴战略,并创新政策配合与配套。如 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 的制定,为完善东北全面振兴全局性策略提供了支持作用。二是用好用活区域政策。目前,各个区域的人民群众仍旧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存在难题,需要紧紧围绕“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以定向、定时的政策援助,不断改善区域内人民群众面临的问题。同时,加强区域政策的分类指导。如对于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在政策设计上要突出它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的优势,对于中小城市则要重
26、点关注其承接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提升宜居性。三是加强对北方地区的政策倾斜。现阶段“南强北弱”的局势已经越来越明晰,亟待尽快将北方地区发展置于政策管理的重要议程中。可以通过加大南方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对北方的帮扶,进一步加强北方省份与接壤国家的分工合作等方式助推北方地区实现较快发展。(二)以更全面的立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一体化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高级形态。”但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经济一体化的层面,而应当追求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生态、社会等一体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加强重要领域立法”的时代新要求,启发我们要进一步运用党中央赋予
27、地方的自主权,加强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进程中的立法协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区域不断展开立法协调的实践探索。如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实践中,京津冀三地共同关注立法理论研究,三地分别完成了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研究报告,为助力京津冀立法协作提供了理论支持。为进一步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至少要做好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注重专项立法协调制度和机制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的各个板块内部应当首先顺应本地发展需要开展立法的计划,随后与相关区域进行信息互通,并主动征求其他省市的相关意见,努力形成较为系统的协同立法规范性文件。二是聚焦重要领域部署立法项目。可以借助党和国家在区域发展协调部署过程中关注的领域立法,
28、带动其他领域立法合作的有序推进。如通过聚焦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立法协调合作,引领区域协调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三是突出关键领域为地方立法协调指引方向。在各板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以立法形式保障各板块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城市规划等关键领域的一体化建设。如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制定作出明确指引。(三)以更现代的治理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自 年党和国家提出“完善区域治理体系、提升区域治理能力”的要求后,区域治理成为一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来源。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要形成几个能够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的指示后,三大城市群积极发挥区
29、域的比较优势,努力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不仅促进有极化效应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形成,而且极大丰富了中国区域治理现代化的经验。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珠三角“采取了基于利益互补的伙伴式联合治理模式”,为城市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同时这种治理模式也存在重经济轻公共服务的问题,仍旧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为此,需要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治理模式。一是形成以公共性为导向的治理理念,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下,加大对公共服务尤其是关怀型服务的投入,增强治理过程中对人民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的体验。二是建立多元主体合作治理共同体。稳定的合作关系可以在产生规模经济的同时,减少机会主义行为。要厘清多元
30、主体的功能边界,在政府、市场与社会间建立新型伙伴关系,更要形成区域治理的管制权威,如明确党组织作为区域治理领导者的权威,鼓励城市间区域治理的主要参与者成立自由治理共同体。三是合理运用技术手段,实现区域治理现代化。可以通过建立区域间统一的数据信息平台和电子政务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建立政府与社会的网络信息沟通平台,实现社会关切的回应,为人民群众提供全面且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四)以更广阔的市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全国大市场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不仅要打破显性的行政区划区隔和行政性垄断,还要消除歧视性、隐蔽性的区域市场壁垒。面
31、向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推进全国统一要素市场构建是必由之路。为了巩固现有区域市场一体化的成绩,进一步强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年党和国家围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一主题,明确了拓展国内市场规模、营造可预期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科技产业升级、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五项主要目标,为着力构建统一大市场指明了方向。一是要破除土地、资本、数据、劳动要素等流通的机制梗阻,增加区域范围内统一要素在市场中自由流动。如适度进行土地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激发土地要素的活力;促进资本、技术、产权在省区间、区域内的流动,增加其对市场的直接支持作用;打造省际信息合作共享机制,促进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二是要强化大市场统筹区域生产
32、、分配、消费等多个领域发展的功能,为市场运行提供支撑。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尊重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前提下,打造大市场的要素集聚、要素配置、要素定价等功能,实现对要素流动的整合协调、设计规划。三是重点发挥经济带的辐射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东部率先发展的战略下,东部地区要素区位优势已经逐渐形成。为此,应当有效发挥东部经济带的辐射功能,持续促使东部地区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流通、顺利对接。同时要警惕受国内外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警惕区域经济出现滞胀风险。(五)以更融合的开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
33、大责任,注重从改革开放的思考中汲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灵感。“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推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抓手,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带,不仅有利于拓展东部地区的开放范围和力度,而且有助于为中西部、东北地区发展提供战略“前线”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发挥广西对外开放中的独特优势,“建设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由此可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部署统一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之中。一是树立新型区域开放思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长期发展变迁的结果,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自身发展放到协同发展的大局之中”,并且要进一步
34、把国内区域协调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相衔接,推动各个区域的高质量发展。二是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时强调,要“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肯定了长江经济带在吸引全球资源要素过程中的作用,为进一步释放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个“强动力”作出指引。三是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肯定东北地区国有经济在共同富裕中“压舱石”功能时提出的要求,指明了东北地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支点地位。因此,必须立足东北地区的资源、区位优势,在东北亚区域共同繁荣的实践中实现全面振兴。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始终将区域协调发展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使
35、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是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加的交织影响下和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凸显的背景下产生的,是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指导。在由党的二十大全面开启的征程上,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进行实践布局,在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奋进中开创发展新篇章。参考文献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人民日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陆铭,陈钊 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第三条道路”世界经济,
3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 人民日报,()习近平 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求是,()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人民日报,()习近平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人民日报,()习近平 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习近平 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习近平 在浦东开发开放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谈治国理政(第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凝聚更强大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人民日报,()孟静 以协同共治推进区域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现代经济探讨,()广西倾力建设一带一路重要门户 人民日报,(),(,):“”,:;责任编辑:李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