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3 年第 4 期(总第 264 期)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融入了审美品位、人文关怀、地域特色、社会影响力等元素的公共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复合体,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2021 年 4 月在苏州召开的全国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工作总结部署会议明确提出要“着力构筑公共文化新型空间”,意味着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文化策略1。而随着社会力量参与程度的深入与公共文化服务研究内涵和外延的不断丰富和扩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破了政府主导模式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单一性和低效性,发挥社会力量充分参与的作用,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有审美品位的公共空间和服务对象融为一体,
2、空间与文化、服务与产品、提供方与需求方的界线趋于模糊。随着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参与的融合,以及空间与文化内涵、文化服务的相互交融,公共文化服务原本相对固定的传播内容和服务边界被打破,用户、生产者、提供者都可以去更改和修正,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成为一种动态的呈现,并从空间延伸到创意产品和个性化服务,进而引导体验,从而创造需求。从图书馆等传统公共文化空间到“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其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结构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为此,本研究通过开展相关的梳理研究,探究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内涵、形成过程和结构特点,试图勾画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整体概念。基金项目 本文系 2022 年浙江省文化和旅游
3、厅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发展专项课题“文旅融合背景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生成逻辑与发展趋向”(项目编号:2022KGY033)研究成果之一。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概念、生成过程及结构何义珠(丽水学院图书与信息服务中心)摘要:文章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概念生成脉络进行系统梳理,并结合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人文性、开放性、公益性、传播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的分析,界定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内涵和生成过程。同时以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和政府政策性文件对近年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结构的不同说法的归纳总结和相关理论为分析依据,提出由物质系统、制度系统和价值系统构成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结构。关键词: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概念;形成过程;
4、结构中图分类号:G24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8214(2023)04004106New Public Cultural Space:Concept,Formation Process and StructureHe YizhuAbstract:New public cultural space is an indispensable and a key part of the social and public cultural activities,whose pro-posal undoubtedly enriches and expands the scope of p
5、ublic cultural service.Therefore,on the basis of systematically sorting the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new public cultural space concept,the article combines the analysis of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humanity,openness,public welfare,transmission and aesthetic appreciation,and defines the concept
6、 connotation and generationprocess of new public cultural space.At the same time,based on the summary of domestic relevant studies and different talks onnew public cultural spatial structure by official policy documents in recent years and relevant theories,the structure of new publiccultural space
7、is proposed,which is composed of material,institutional and value system.Keywords:New Public Cultural Space;Concept;Formation Process;Structure学术探讨 工作研究041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3 年第 4 期(总第 264 期)1文献回顾一般而言,公共文化空间包括公共文化空间、准公共文化空间和准私人文化空间(又称半公共文化空间)2。国内学者对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发展演变、特征和价值等方面,大多依据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和以特里 克拉克为代表的研究团
8、队提出的场景理论3。关于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演变,何璇认为近代报界公会构建公共舆论的过程也是一个推动公共文化空间成长的过程,并使文化运动和政治运动在公共领域里实现了汇合4,方坤认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趋势是从单一的政治性空间走向多样化“杂交”空间的公共文化空间的重建5,房亚明等认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演变反映的是乡村治理模式与社会关系的变迁,呈现出从政治到生活的发展逻辑6。从公共文化空间来看,有研究认为诸如图书馆等传统公共文化空间具有平等性、公益性、开放性和人文性的文化特质,伦理性、社会性和人文性是其特征7-8。与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相比,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延伸出了功能性与审美性,现代性和艺术性等特征。随
9、着公共文化空间研究的深入推进,学术界开始关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问题,相关成果主要聚焦于影响因素、案例分析等方面。何兰萍认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滞后是导致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空间退化的主要原因,可以通过培养农村文化生活组织、加强政府引导等重构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空间9;马永强认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重建路径包括挖掘传统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影响力、整合拓展现代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发展社群文化和重建文化传播机制等10;倪跃达认为优化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资源供给、加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价值主体、创新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运行机制、创建乡村公共文化数字空间的路径等做法可以重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11;陈波等提出乡村公共文化空
10、间,诸如“池塘群落型”“设施助推型”“信仰聚落型”“活动召集型”等四种具体的再造模式12。学术界对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主要涉及生成逻辑、案例、评价等。王海英从影响因素、可行性等方面探讨了郑州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发生条件和理论逻辑13;胡静怡认为,城市街角绿地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类型,是城市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公共性、文化性、开放性等功能14;程遂营等认为国家文化公园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延伸15。洪文梅以佛山城市综合文化空间“智能文化家”为例,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运营情况进行了研究,如政府与社会合作、运营方式统一、民间力量主导等16;刘涛等以宋都古城为例,研究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推动
11、城市更新的策略17;邓璐等依托具体的实践案例,从空间、服务、功能、传播等视角探讨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评价标准18。2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及特征2.1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内涵新型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公共是指文化服务对象具有公共性的存在状态,文化空间是一个物理空间也是一种文化形式,与特定的历史场景、文化活动、文化产品和用户密切相关。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政策性文件里(见表 1),2021 年 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明确提出,“鼓励将符合条件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分馆”19。“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要求,“创新打造一批小而美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
12、、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20。其后,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迅速兴起,同时依托最美文化空间案例评选活动也使其影响力迅速扩大,人们越来越接受和喜欢,并主动参与相关活动和事务。但目前,学术界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明确的解释,也没有普遍认同的定义。只是在一般意义上认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一个融合了审美、设计、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的公共文化场所,有别于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的政府主导、文化产品固化、群众参与感和获得感不足等特征。结合上述文献梳理,本研究认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指由政府、社会力量等相关利益主体共同构建的集合了人文学术探讨 工作研究042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
13、023 年第 4 期(总第 264 期)时间表述相关词组及频次来源2021.03“立足城乡特点,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鼓励将符合条件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公 共 文 化 服 务(29),公共文化空间(2),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文化和旅游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 见 (文 旅 公 共 发2021 21 号)2021.04“创新打造一批 小而美 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文 旅 政法 发2021 40 号)2021.11“打造 嵌入式
14、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支持 晓风书屋 等社会化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支持推进未来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公 共 文 化 服 务(15),公共文化空间(1),精神富裕(2),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社会化公共文化空间(1)文化和旅游部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高质量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 年)性、开放性、公益性、传播性、审美性等特征的实体空间和精神空间,是一个具有文化产品生产供给、个体参与、群体互动、价值认同等多项功能的有机循环系统,物质系统、制度系统、价值系统是其组成结构。表 1有关“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公共文化空间”等政策文本的表述2.2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
15、基本特征作为一种新型文化业态,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新时代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产物,离不开诸多社会文化现象和经济环境所构成的特定的社会生态环境。可以说,“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公共文化空间”转型升级和抢占公共文化消费主导权的核心所在,从依靠书、设备等有形资产向依靠公共意识、群体认同等无形资产转变。公共文化空间主要是指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以下简称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第十四条所规定的公共文化设施,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美术馆等 15 类场所,其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预算拨款,归属于公益事业,涉及常规性的包括报刊阅读、科普、展览、戏曲表演、文化体育活动等文化活动21。
16、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强调的是“新”,除了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规定的政府主导建设的场所外,还有民间和社会力量主导的民宿书吧、文化驿站、主题图书馆、书店等文化空间,经费来源的方式更加多样化,既有来自政府预算的款项,也有社会力量的投入,但依旧保留了开放和公益的属性,相关文化交流活动和创意设计让文化的在地性演绎和体验性更加强烈。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人文性。人文性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公共属性,主要通过交流、陈列展览、群体参与等来体现。开放性。这是公共文化空间最原始最基本的特征,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主要体现在服务对象不受限制、资源开放不受限制、个人行为和思想在法律、道德和伦理允许
17、范围内不受任何限制。公益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得到国家政策肯定与保护的,已经被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益性是其根本属性。传播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强调的场景式导入、群体参与和精神信仰,放大了传播的天然属性。审美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人本位”的精神空间,空间设计的美学可以唤醒个体文化品位,审美品质响应了全民美育的号召,审美性是其动态属性。3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生成过程从字面上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包含了“新型”“公共空间”和“文化空间”三层含义。“新型”表示是动态的、更新的;“公共空间”强调的是公共性、开放性、社会性和公益性的公共场所;“文化空间”最早出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被指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
18、要形态,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是兼具时间性和空间性的产生、传承文化并随文化的发展不断拓展的空间形态。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这一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实践探索、学术讨论到政策肯定再到普遍认同的渐进过程,体现了政府与民间力量从单独到结合,再到融合发展的演进。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生成的因素是多元的、复杂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高度关联性,其需求主体是公众和政府,实践的主体是民间力量和学术组织。公众从对空间、设施和活动的物质需求转向对文化价值和公共信念的精神需求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生成的内在推动力量。随着民间社会力量承担公共服务能力的增强,公共文化空间的主体被重新塑造、定位,成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生成的实践力量。
19、政府行政力量的介入,让市场力量、民间学术探讨 工作研究043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3 年第 4 期(总第 264 期)力量和学术界组织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是其生成的引导力量。2021 年 11 月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的 关于高质量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明确提出,“支持晓风书屋等社会化公共文化空间建设”22。有鉴于此,为了更好地呈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概念内涵的生成过程,特选取杭州晓风书屋这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论证。“晓风书屋”成立于 1996 年,最初只是一家经营人文社科图书的连锁民营书店,连锁门店主要分布
20、在景区、街道、学校、医院和博物馆等地,成立 20 多年来,“晓风书屋”在结合社区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建设幸福书房,开展“读”创书香文旅、特殊读者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再通过创意文化主题体验的设计风格和产品提供,不断尝试多业态发展,目前的“晓风书屋”不仅成为一家有情怀、有胸怀、有创意和责任的书店,也是具有开放性、公益性和公共精神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更是杭州文化地标和地貌,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3。2014 年 11 月,李克强总理到访晓风书屋位于运河畔的分店,对实体书店的生存状态表示了关心24。2015 年 CCTV 新闻周刊对晓风书屋医院书店的点滴服务进行了多次报道。2016 以来,晓风书屋
21、多次接待了各国的贵宾和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2018 年 11 月,晓风书屋荣获全国 20 家“中国改革开放 40 年影响力民营书店品牌”。2021 年“晓风书屋”被写入了政府政策性文件。由此可见,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生成基于社会关系、功能转型、政府介入、社会力量主导、群众参与等要素,只有在社会内部形成的自然需求与外部推动融合才能形成一种新型的状态(见图 1)。4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结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具有文化空间、文化功能和文化价值三个结构层面。同时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由有形形态和无形形态两个部分组成,前者主要包括文化空间组织和面貌,以及通过具体的文化活动、现实的文化载体和客观的空间布局表现出来的实
22、体和虚拟的几何形态。后者是指文化、社会价值等无形要素的空间分布形式,包括各类文化活动、社会关系、制度与机制等现象,例如由经济水平、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产生的社会分层、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感。可见,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由物质系统、制度系统、价值系统这三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组成的。4.1物质系统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物质系统是由可感知且有形的广场、功能空间、智能设施设备、文化资源等构成,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最直观、最形象的物质展现。这是一个开放、有序的物质系统,书、人、空间和设计元素等都是一种包含和交互的关系,能使人感受到文化、创意、美学的韵味和内涵,如王希孟的 千里江山图
23、被演绎为创意音乐舞蹈节目 只此青绿 ,其中蕴含着的审美典范,能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宋韵文化的人文内涵、美学风格,同时也能从中感受到现代文化与古代文化碰撞的创意。也就是说,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物质系统直接体现着这一空间的整体结构、特色风貌,是文化在公共空间结构中最真实的呈现状态。4.2制度系统制度系统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中层结构和运行基础,是公共文化空间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表现,对塑造公共价值、公共精神和归属认同具有重要的引导性,制度系统包括政府政策、社会力量自发组织和个体参与三个层级的内容。公共文化空间从传统到新型的转化是通过各种制度的变迁表现出来的,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图 1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24、的生成过程学术探讨 工作研究044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3 年第 4 期(总第 264 期)务保障法21、“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20、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19、关于高质量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22和 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25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的发布,推动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从纯粹的民间力量实践探索到政府与民间力量、社会团队融合发展的转变,杭州晓风书屋、郑州文化街区的“创意工厂”及“生活秀场”等都是典型代表13。制度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特定的价值目标和多个层次的治理架构。从决策层面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制
25、度的规范与治理的价值目标高度指向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旨在引导社会力量、社会组织和个人进入新型文化业态;从秩序层面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相关制度的制定与具体实践的协调,是国家政策与文化空间运营协同的基础保证;从组织层面看,国家和省级层面制度的指导性与文化治理行动的一致性,有助于制度在文化空间建设和运营实践中的落实与执行。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制度系统,是政策制度与实践工作的平衡结构,以实现政府相关部门与民间力量或社会力量的协调统一,进而推动群众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情感融合。4.3价值系统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自身所蕴含的人文性、传播性和审美性特征,体现的是人与活动、文化和空间等的交流互动关系,具有
26、文化载体和公共意识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指向价值积累引起的价值系统的构建。价值系统构成了公共文化服务最核心的内容,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结构的深层结构。根据罗基奇价值系统理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系统是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对文化、创意、美学和生活品质理想状态追求的动态过程。即不同群体本着一致的目标要求,在可持续运行的系统环境里,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输送价值,并推动价值系统向着工具性价值和终极价值靠近。5结论本研究在与传统公共文化空间对比的基础上,探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阐述其形成过程,剖析其结构,呈现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整体架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界定了新型公共文化
27、空间的概念特征。基于空间与文化融合、文化与旅游融合、服务与设计融合的属性,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定义为多维的有机循环系统,指出开放性、公益性、服务性、传播性和审美性为其基本特征。(2)阐明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生成过程。在指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三个层面含义的基础上,梳理了其从空间到人、从文化到价值理念的生成过程。(3)明晰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组成结构。以公共文化空间为参照,提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组成结构包括物质系统、制度系统和价值系统。其中,物质系统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外在表现与载体,呈现其风格和面貌,制度系统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运行的基础框架,价值系统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结构。研究呈现的新型公共文
28、化空间的概念、生成过程与结构,为建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理论体系奠定了逻辑基础,研究成果有助于全面、整体认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属性和结构,并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实践发展提供更为广泛与深刻的解释与指引。参考文献 1 邰子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更优质更公平 N 中国旅游报,20210427(2).2 张亚运上海近代小报对其文化公共空间的构造以 晶报 为例 J 新闻传播,2016,(20):1819.3 陈波,侯雪言公共文化空间与文化参与:基于文化场景理论的实证研究 J 湖南社会科学,2017(2):168174.4 何璇近代报界公会与公共文化空间的成长(19021937)D 武汉:武汉大学,201
29、7.5 方坤重塑文化空间: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空间转向 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6):26学术探讨 工作研究045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3 年第 4 期(总第 264 期)49 李新,杨现民,晋欣泉美国教师数据素养发展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J 现代教育技术,2019,29(4):511.50 张璐,盛兴军中外数据馆员培训实践调研与比较研究 J 新世纪图书馆,2020(2):3135.51 邓李君,杨文建基于岗位职能与需求特征分析的数据馆员培养策略研究 J 图书馆学研究,2021(23):1119.52 蔡惠霞数据馆员:内涵、核心角色与培养策略 J 图书馆,2022(1):4553.53
30、孟祥保,符玉霜美国数据素养课题剖析与启示 J 图书与情报,2018(5):126133.作者简介 赵芳(1972),女,博士,郑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研究。收稿日期 20230202 责任编辑 闵星星31,53.6 房亚明,刘远晶软治理:新时代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拓展 J 长白学刊,2019(6):138145.7 肖希明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 J 图书馆论坛,2011(6):6267.8 王晴论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特征及优化策略 J 图书馆建设,2013(2):7780.9 何兰萍关于重构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空间的思考 J 学习与实践,2007(1
31、1):122126.10 马永强重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意义与实现途径 J 甘肃社会科学,2011(3):179183.11 倪跃达场景理论视角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重构 J 领导科学论坛,2022(10):7984.12 陈波,李婷婷城镇化加速期我国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再造:理论与模式构建 J 艺术百家,2015(6):6471,112.13 王海英文旅融合背景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分析探索郑州的城市美学新范式 J 河南图书馆学刊,2022(2):99101.14 胡静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探究以甘肃白银市白银区纺织路街角绿地景观为例 J 现代园艺,2022(10):151153,156.15 程遂
32、营,张野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J 旅游学刊,2022,37(2):810.16 洪文梅智能文化家: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 J 图书馆论坛,2018(6):35.17 刘涛,王小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视域下宋都古城文旅融合与城市更新互促发展对策研究 J 上海城市管理,2022(5):6568.18 邓璐,陈丽苹,袁玉明,等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服务群众“最美一公里”以盘龙区推进“最美文化空间”建设为例 J 社会主义论坛,2022(9):5960.19 中国政府网文化和旅游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EB/OL.20221219 https:/ 中国政府网.“十
33、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EB/OL.20221219 https:/ 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EB/OL.20221223 https:/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关于高质量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 年)的通知 EB/OL.20221219 https:/ 张福财晓风书屋:政策红利助书店快速转型 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0213(7).24 曾杨希.“纸质书永远会有市场的”探访李克强总理走进的杭州晓风书屋 N 新民晚报.20141208(A23).25 中国政府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 EB/OL.20190827 http:/ 何义珠(1980),女,丽水学院图书与信息服务中心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务。收稿日期 20230221 责任编辑 李海燕(上接第 40 页)学术探讨 工作研究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