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6.3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三)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认知要求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能力训练要求
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由五个教学环节组成,它们是:①情境激趣,适时点题;②合作交流,探究新知;③双基训练 巩固提高;④ 师生交流,归纳小结;⑤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情境激趣,适时点题
活动内容:一、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呢?本节课我们将进行探索.
活动目的:
加强学生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以达到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铺垫,引入新课.
活动效果:
通过学生完成情况,能正确地反映出学生以往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能够达到复习旧知识和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的效果.
第二环节、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内容:
(1)、甲以5 km/h的速度进行有氧体育锻炼,2 h后,乙骑自行车从同地出发沿同一条路追赶甲.根据他们两人的约定,乙最快不早于1 h追上甲,最慢不晚于1 h15 min追上甲.乙骑车的速度应当控制在什么范围?
活动目的:
通过大家互相交流后列出不等式组求解的过程,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不等式组在生活中的运用的作用.
活动效果:
学生讨论列出下列不等式组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目中的一些关键语句,让学生从中找出解题的突破口.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教师千万不要包办.这样就达不到这一效果.(学生列出后,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出下列结果)
解:设乙骑车的速度为x km/h,根据题意,得
解不等式组得13≤x≤15
答:骑车的速度应当控制在13km/h到15km/h这个范围。.
完成(1)后,教师相继给出下列情景题,这样会更进一步体现不等式组的生活化.
(2)、
第三环节、双基训练 巩固提高
活动内容:
1.一堆玩具分给若干个小朋友,若每人分2件,则剩余3件;若前面每人分3件,则最后一个人得到的玩具数不足2件.求小朋友的人数与玩具数.
2.已知利民服装厂现有A种布料70米,B种布料52米,现计划用这两种布料生产M,N两种型号的时装共80套,已知做一套M型号时装需A种布料0.6米,B种布料0.9米,做一套N型号时装需用A种布料1.1米,B种布料0.4米,若设生产N型号的时装套数为x,用这批布料生产这两种型号的时装有几种方案?
活动目的:
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生活化,并能利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效果:
能达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学生完成后,教师展示出以下答案,以达到学生对照正误的目的和效果)
1.解:设小朋友的人数为x,则玩具数为(2x+3)件,根据题意,得
解不等式组,得
4<x≤6
因为x是整数,所以x=5,6,则2x+3为13,15.
因此,当有5个小朋友时,玩具数为13个;当有 6个小朋友时,玩具数为15个.
2.解:生产N型号的时装套数为x时,则生产M型号的时装套数为(80-x),根据题意,得
解不等式组,得40≤x≤44
因为x是整数,所以x的取值为40,41,42,43,44.
因此,生产方案有五种.
(1)生产M型40套,N型40套;
(2)生产M型39套,N型41套;
(3)生产M型38套,N型42套;
(4)生产M型37套,N型43套;
(5)生产M型36套,N型44套.
第四环节、师生交流,归纳小结
活动内容:
结合课本的内容,讨论有关的问题,并说说学习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同时谈谈
运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活动目的:
师生交流、归纳小结的目的是让学生准确全面的表述自己的观点,培养及时归纳
知识的习惯。
活动效果:课堂上,学生发言非常积极,而且能够准确全面的表述。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四、教学反思
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大致对不等式组的解法和不等式组的运用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大体体会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本节课的例题较多,教学时可以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