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背诵练习.docx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7403865 上传时间:2025-01-0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背诵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背诵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版八(下)25课之《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明月几时有 【教学目标】 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在读中感悟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在读中理解词所表达的感情。 3.在苏轼情感感染下熏陶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智慧引领 1.播放配乐朗读录音让学生欣赏,导入正课: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李白《月下独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陶渊明《归园田居》: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李白《床前明月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同学们肯定发现了这些诗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借月怀人抒情。今天一同走进具有此特点的《明月几时有》。 2.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1037--公元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 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因直谏得罪王安石,遂被贬黄州,曾写下《记承天寺夜游》,41岁时又被贬山东,中秋夜写下《水调歌头》,怀念七年未见的弟弟。 3.链接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即丙辰年)中秋节夜晚。当时,苏轼正被贬为密州太守(今山东诸城县)他的弟弟苏辙(子由)也因与变法派意见不合,远在山东济南,此时兄弟二人已有六、七年没有相见了。此时,苏轼开怀畅饮直到天明,禁不住思绪万千,乘着酒兴,写下了这篇千古名篇。 4.读准子音,写对字形 5.朗读练习及要求 (1) 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脑中浮现。 (2 ) 要有节奏,韵脚读出延长音。 (3) 有感情。 6.诵读词作,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学生代表反复朗读后,各组代表进行比拼,老师点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理解词意 明月什么时候才有呢?我举着酒杯仰问青天。不知天宫中今晚又是哪一年?我真想驾乘着长风回到月宫,又怕那美玉砌成的宫殿,太高太寒冷了,让人禁受不了。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人摇动,那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好呢?  月亮照过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着失眠的人。月亮对人世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变圆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只希望亲人能健康长寿,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月色。 8.分析小序 小序的作用:交代写词的时间及缘由。 9.整体感知,理解词作的主要内容 (1)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两者有何联系? (2) 词中哪些地方用了联想和想象 (3) 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板书: 上阙: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下阙:怀人(抒情) 情景交融 10.补充表现手法 二.智慧突破 读上片,回答问题。 1、词中哪一句体现了作者向往天上宫阙,不愿留在人间?为什么? “我欲乘风归去” 在人间,作者孤独、寂寞,感受到的只是失意与别离的折磨。 2、词中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词人的内心矛盾?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读下片,回答问题。 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无眠人是谁?为何无眠? 是作者苏轼 夜已深了,失意和离愁,涌上心头,使词人难以成眠。 2、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感情? 梳理感情 感情变化: 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 —回到现实、自叹自慰 —积极心态、发出祝福 【词作主旨】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三.智慧提升 背诵练习 丙辰  ,欢饮  ,大醉,作此篇,   。                 明月————?把酒————。 不知————,今夕————。我欲————,又恐————,高处—————。起舞————,何似———?   转——,低——,照——。不应——何事————?人有————,月有————,此事————。但愿————,千里————。 ) 四.阅读方法小结。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布置作业:背诵默写这首词,明天检测。 板书设计(见斜体部分)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试图突破传统的以知识本位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把文本仅仅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一个载本。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拓展学习空间,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等方面努力作出尝试。 在课堂上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联想,仔细体会和揣摩每首诗的意蕴,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能在日后的诗词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拓展他们的探究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