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孝经》教学PPT课件.ppt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738340 上传时间:2024-02-28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25.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孝经》教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孝经》教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孝经》教学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孝经》教学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孝经》教学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1.典籍简介孝经是中国第一部伦理道德专著,全书共十八章,一千九百零三字。篇幅虽小,却全面而又系统地论述了儒家所倡导的“孝道”思想,分别叙述了在“事亲”的前提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应遵守的“孝道”及推广“孝道”的方法和步骤,同时对以“孝”修身、治家、治官、治国的目的进行了充分的阐述。2 2.“孝孝”的思想和的思想和观观念,在中国究竟念,在中国究竟产产生于何生于何时时?目前学目前学术术界有两种看法:界有两种看法:、认为产认为产生于原始社会,其理由是原始氏族公社,无生于原始社会,其理由是原始氏族公社,无论论是母系氏族是母系氏族还还是父系氏族,母是父系氏族,母亲亲或父或父亲亲的的权权威

2、都是至高无上的。威都是至高无上的。这这种种权权威的建立,必然要威的建立,必然要求晚求晚辈对长辈辈对长辈的信的信赖赖和自和自觉觉服从。特服从。特别别是到了父系氏族公社,随着家庭和私是到了父系氏族公社,随着家庭和私有有财产财产的出的出现现,也就有了按父,也就有了按父亲亲血血统继统继承承财产财产的的问题问题,这时这时父父亲亲要求子女要求子女对对自己尽自己尽“孝孝”;子女;子女为为了了获获得得财产继财产继承承权权,也必然会,也必然会对对父父亲亲克尽孝道。(刘克尽孝道。(刘君达君达试论试论中中华华民族孝的民族孝的传统传统美德的批判与美德的批判与继继承,学承,学术论坛术论坛19841984年第年第5 5期

3、。)期。)、原始社会根本不可能、原始社会根本不可能产产生生“孝孝”的的观观念,因念,因为为那那时时的人的人们们,过过的是的是群体生活,以采集野果草群体生活,以采集野果草实实充充饥饥,或集体共同,或集体共同渔猎渔猎享用。当遭外族或猛享用。当遭外族或猛兽兽侵侵袭时袭时,只有集体抵抗,方能生存。,只有集体抵抗,方能生存。这时这时的人的人们们崇拜力量和勇敢,崇拜力量和勇敢,视视力大勇敢力大勇敢为为美德。所以,年美德。所以,年轻轻、健壮、健壮、刚刚强强无畏的人被尊敬;而年老、体弱、怯懦的无畏的人被尊敬;而年老、体弱、怯懦的人,不人,不仅仅得不到尊敬,甚至得不到尊敬,甚至还还会成会成为牺为牺牲品。(牲品。

4、(张张琳漫琳漫谈谈“孝孝”的道德,的道德,孔子研究孔子研究19881988年第年第4 4期。)期。)一、“孝”的产生、发展及孝经的形成及研究的历史状况(一)孝的产生、发展及孝经的形成3 3.它它们们均出于推均出于推测测,无可,无可靠的文献靠的文献资资料作料作为为佐佐证证,我,我们们不敢姑妄不敢姑妄论论之。但是,只之。但是,只要翻开有文字以来的最早的要翻开有文字以来的最早的历历史史记载记载,我,我们虽们虽没有没有发现发现殷商殷商时时代用代用“孝孝”字来概括字来概括“孝道孝道”的的实实例,但从考古例,但从考古发发掘中,可以看到殷商掘中,可以看到殷商时时代代厚葬的厚葬的习习俗,如湖北黄陂俗,如湖北黄

5、陂盘盘龙龙城城东墙东墙外李家嘴的丙种中外李家嘴的丙种中型墓型墓“李李”M2”M2,随葬的器,随葬的器物,物,仅铜仅铜器就有六十三件,器就有六十三件,还还有玉器、陶器和木器等;有玉器、陶器和木器等;此墓此墓还发现还发现殉人三具殉人三具 如何对待以上两种意见?4 4.河南安阳小屯墓河南安阳小屯墓M5M5,据,据统计统计有青有青铜铜器和玉石器各器和玉石器各约约四百余件,骨角四百余件,骨角牙器,亦达二百余件,海牙器,亦达二百余件,海贝贝六千余枚;小屯墓的椁六千余枚;小屯墓的椁顶顶及其周及其周围围就殉葬了就殉葬了十五人之多。(北京大学十五人之多。(北京大学历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编组编

6、著商周考古,著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文物出版社19791979年版。)年版。)5 5.6 6.从甲骨卜辞中,也可以看到殷商从甲骨卜辞中,也可以看到殷商时时代代人人们们尊祖、敬宗的活尊祖、敬宗的活动记录动记录。譬如:。譬如:(1)(1)辛巳卜,其告水入于上甲,祝大乙,辛巳卜,其告水入于上甲,祝大乙,二牛,王受又。二牛,王受又。(粹粹148)148)(2)(2)召方来,告于文丁。召方来,告于文丁。(甲甲810)810)(3)(3)贞贞,祖丁若,祖丁若,贞贞,祖丁弗若。,祖丁弗若。(乙乙3422)3422)殷人殷人对对祖先的祖先的这这种厚葬及虔种厚葬及虔诚诚的祭祀的祭祀活活动动,实际实际上表上表现现出

7、出对对祖先的崇敬、孝敬祖先的崇敬、孝敬思想,其目的是思想,其目的是为为了求得祖先亡灵了求得祖先亡灵对对自己自己的庇的庇护护和保佑。和保佑。礼礼记记表表记记中也有中也有类类似的似的记载记载:“殷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思而后礼,先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思而后礼,先罚罚而后而后赏赏,尊而不,尊而不亲亲。”说说明向祖先卜明向祖先卜问问,对对祖先祖先进进行祭祀,更多地是行祭祀,更多地是为为了祛灾、除了祛灾、除祸祸、求福,希望永、求福,希望永远远保持世保持世袭统袭统治的地位。治的地位。7 7.尽管从殷人对祖先态度看,虽不同于周人的“孝”,但却有了周人“孝”的某些内容和活动。从孝慈的伦理观念方面来看,殷人

8、在这方面虽然表现得朦胧、淡薄,但却可以认为是“孝道”思想的萌芽阶段。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把“孝”作为伦理道德的标准,用它来概括“孝道”的内容,这是由周人首先提出的。西周典籍及青铜铭文中就有关于“孝”的记载:(1)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尚书康诰)(2)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尚书酒诰)(3)用追孝侃前文人。(井人钟0056)周人对祖先的虔诚祭祀,其目的同殷人一样,也是为了得到祖先的保佑,以达到世袭统治的目的。从这一点来讲,应该说周人继承了殷人“孝道”的思想,这也是西周时期“孝道”的主导方面。国语周语上所谓的“言孝必及神”,国语鲁语下所谓的“各致齐敬于皇祖,昭孝之

9、至也”,正是这种现实的概括。上引三例,不仅反映了周人对“孝养”的重视,对“孝道”的发展,而且预示着“孝”的内容将发生重大的变化,这便是由对死者的祭祀、祈求鬼神的保佑,向善事父母、孝敬活人的方向过渡。这种过渡,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考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周初汲取了殷亡的教训,一方面看到了“人”的力量的重要,因而,在建国初期,特别重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有了史家所谓的“成康之世”;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人”的繁衍教育同父母息息相关,家庭的稳固,同社会的安定息息相关。所以,“孝”就增加了“善事父母”的内容。8 8.春秋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旧有的政治、经济、思想

10、、文化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固有的天命、神权等观念发生了动摇,人的价值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们逐渐从对虚无的天神世界的期望,回到现实生活中。所以对祖先的虔诚祭祀、祈求保佑的观念已居于次要地位,而“父慈子孝”却成了这一时期“孝道”的主要内容。关于这一点,在左传的隐公三年、昭公二十六年和国语晋语中都有明确的记载,仅论语一书,孔子论“孝”的言论就多达十四处。分析孔子的这些言论,我们认为,孔子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为孝道的完善和丰富作出了贡献。第一,强调“敬”在实行“孝道”时的重要性。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这是孔子论“孝”的核心,也是孔子所赋予“孝

11、道”的不同于前人的新内容。第二,强调“不违”。他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第三,把“孝道”推向社会,并上升为治国安邦之本。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第四,强调“孝”和“忠”结合。他说:“孝慈则忠。”(论语为政)这是孔子将“孝”推广到社会以后提出的一种做人的原则,绝非后世所谓的“忠君”之意。第五,“孝”作为一种伦理道德标准,不只限于一般人,而是包括了各个阶层的人。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9 9.战国初期,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

12、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孝道”学说,主要表现为:一,孟子提出“亲亲”的“孝道”原则。孟子所讲的“尊亲”、“事亲”、“得亲”、“顺亲”都是从这一原则出发的。二,孟子把孔子所倡导的“孝”,扩充为评价一切是非的最高标准,他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孟子离娄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又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离娄上)三,孟子还极力反对“不孝”,提出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的箴言,并历数了世俗所谓的五不孝:“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财货,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纵耳

13、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除孟子外,这一时期的作品如大戴礼记、礼记乃至荀子中,都有不少论证“孝道”的言论。由于儒家学派对“孝道”的重视和倡导,专门阐述儒家“孝道”的专著孝经在战国末期便应运而生,这部著作的问世,充分反映了儒家学派决心通过进一步推进“孝道”,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儒家“孝道”思想发展的必然。1010.历历来众来众说纷纭说纷纭。概括起来有八种:。概括起来有八种:1 1、孔子、孔子说说。汉汉班固班固汉书汉书艺艺文志:文志:“孝孝经经者,孔子者,孔子为为曾子曾子陈陈孝道也。孝道也。”孝孝经经的作者的作者11

14、11.2 2、曾子、曾子说说。汉汉司司马马迁史迁史记记仲尼弟子列仲尼弟子列传传:曾参,:曾参,“孔子以孔子以为为能通孝道,故授之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业,作孝,作孝经经”。1212.3 3、曾子、曾子门门人人说说。宋胡寅:。宋胡寅:“曾子曾子问问孝于仲尼,退而与孝于仲尼,退而与门门弟子言之,弟子言之,门门弟子弟子类类而成而成书书。”(”(参参见见朱彝尊朱彝尊经义经义考卷二二二考卷二二二)1313.4 4、子思、子思说说。宋。宋冯冯椅:椅:“子思作中庸,子思作中庸,追述其祖之追述其祖之语语乃称字,是乃称字,是书书(指孝指孝经经)当成于当成于子思之手。子思之手。”(”(参参见见王王应应麟困学麟困学纪闻

15、纪闻)1414.5 5、孔子、孔子门门人人说说。宋司。宋司马马光古文孝光古文孝经经指解指解序:序:“故孔子与曾参故孔子与曾参论论孝,孝,而而门门人人书书之,之,谓谓之孝之孝经经。”1515.6 6、齐鲁间齐鲁间儒者儒者说说。宋朱熹:。宋朱熹:“孝孝经经独篇首六、七章独篇首六、七章为为本本经经,其,其后乃后乃传传文,然皆文,然皆齐鲁间齐鲁间陋儒陋儒篡篡取左氏取左氏诸书诸书之之语为语为之。之。”(”(参参见见朱彝尊朱彝尊经义经义考卷二二二考卷二二二)1616.7 7 7 7、孟子、孟子、孟子、孟子门门门门人人人人说说说说。近人王正己孝。近人王正己孝。近人王正己孝。近人王正己孝经经经经今考:今考:今

16、考:今考:“总总总总之孝之孝之孝之孝经经经经的内容,很的内容,很的内容,很的内容,很接近孟子的思想,所以孝接近孟子的思想,所以孝接近孟子的思想,所以孝接近孟子的思想,所以孝经经经经大概可以断定是孟子大概可以断定是孟子大概可以断定是孟子大概可以断定是孟子门门门门弟子所著的。弟子所著的。弟子所著的。弟子所著的。”(”(”(”(参参参参见见见见顾颉刚顾颉刚顾颉刚顾颉刚主主主主编编编编古史辨第四册古史辨第四册古史辨第四册古史辨第四册)孟子孟子门门弟子弟子1717.8 8、汉汉儒儒说说。清姚。清姚际际恒恒古今古今伪书伪书考:考:“是是书书(指指孝孝经经)来来历历出于出于汉汉儒,不惟儒,不惟非孔子作,并非

17、周秦之言也。非孔子作,并非周秦之言也。”以上几种以上几种说说法,皆可法,皆可备备一一说说。我。我们认为们认为:孝:孝经经是孔是孔子向曾子子向曾子讲讲述孝道的言述孝道的言论论,上,上古著古著书书就是口耳相就是口耳相传传,孔子,孔子应应是孝是孝经经的当然作者。孝的当然作者。孝经经的最后成的最后成书书是是经过经过孔子、孔子、曾子的弟子曾子的弟子归纳归纳整理,整理,记录记录而而成的。成的。1818.孝孝经经的成的成书书年代年代当在当在战战国末期,至少不会晚于国末期,至少不会晚于吕吕氏春秋氏春秋(公元前公元前241241年修成年修成)。因因为为吕吕氏春秋氏春秋察微篇和孝察微篇和孝行行览览中均引用了孝中均

18、引用了孝经经。孝经的“经”和和诗诗、书书、易称、易称“经经”不同。不同。诗经诗经、书经书经、易易经经是是汉汉人把儒家著作奉人把儒家著作奉为经为经典后加上去的,孝典后加上去的,孝经经的的“经经”是是“原原则则”、“方法方法”的意思,并的意思,并非后人所加。清非后人所加。清马马国翰玉函山房国翰玉函山房辑辑佚佚书书皇侃孝皇侃孝经经皇氏皇氏义义疏:疏:“经经者,常也,法也。者,常也,法也。孝孝为为百百行之本,故名曰孝行之本,故名曰孝经经。”吕吕氏春秋中已明确引用孝氏春秋中已明确引用孝经经这这一名称,可一名称,可见见它在成它在成书时书时就是如此。就是如此。1919.孝孝经经一一书书,从成,从成书书之日起

19、,之日起,绵绵延至今,一直延至今,一直受到人受到人们们的重的重视视。四四库库全全书总书总目目记记载载,东汉东汉蔡邕在他的明蔡邕在他的明堂堂论论中,曾引用中,曾引用战战国国时时期魏国国君魏文侯的孝期魏国国君魏文侯的孝经传经传。秦始皇焚秦始皇焚书书坑儒后,坑儒后,同其他几部同其他几部经书经书一一样样,孝孝经经亦有今古文之分,亦有今古文之分,相相传传古文有孔安国注本,古文有孔安国注本,今文有今文有郑郑玄注本。自玄注本。自汉汉代代以降,作以降,作为为儒家的儒家的经经典,典,历历代君王推崇代君王推崇备备至。至。(二)孝经研究的历史状况蔡邕2020.汉汉文帝文帝时时,孝孝经经不不仅仅被列入官学,被列入官学

20、,置博士,而且置博士,而且成成为为儿童儿童识识字字以后的必以后的必读书读书。2121.晋元帝作孝经传2222.晋武帝作总明馆孝经讲义一卷2323.梁梁武武帝帝作作孝孝经经义义疏疏十十八八卷卷2424.梁简文帝作孝经义疏五卷2525.唐玄宗于开元十年唐玄宗于开元十年(722)(722)用今文本作御注,又于天宝二年用今文本作御注,又于天宝二年(743)(743)增增补补修修订订,作作为为定本,定本,颁颁布天下;并于天宝四年布天下;并于天宝四年(745)(745)九月将御注孝九月将御注孝经经刻石于太学,即刻石于太学,即所所谓谓的的石台孝石台孝经经,现现保存于西安碑林;宋代邢昺又保存于西安碑林;宋代邢

21、昺又为为御注孝御注孝经经作疏,作疏,即今通行的清阮刻十三即今通行的清阮刻十三经经注疏本中的孝注疏本中的孝经经注疏。注疏。石台孝经2626.清顺治皇帝御注孝经一卷2727.雍正皇帝御纂孝经集注一卷2828.据四据四库库全全书总书总目目记载记载,关于,关于孝孝经经:“自魏文侯而下,至唐宋,自魏文侯而下,至唐宋,有名可有名可纪纪者,凡九十九部,二百二卷。者,凡九十九部,二百二卷。元明两代不元明两代不预预焉。近焉。近时时曹庭曹庭栋栋孝孝经经通通释释所引,尚于唐得五家,宋得十所引,尚于唐得五家,宋得十七家,元得四家,明得二十六家,国七家,元得四家,明得二十六家,国朝四家。朝四家。”又据清史稿又据清史稿艺

22、艺文志文志统计统计,清代的孝,清代的孝经经注本,有三十注本,有三十三部,七十四卷。三部,七十四卷。根据以上根据以上记载记载,我,我们们可以可以这样说这样说,自魏文侯至清,孝自魏文侯至清,孝经经的注本,有的注本,有名可名可记记者者约约一百六十二部,三百余卷,一百六十二部,三百余卷,真可真可谓谓汗牛充汗牛充栋栋,虽虽然然这这些注本大都些注本大都亡佚了,但从中可以亡佚了,但从中可以窥窥得得历历代皇帝和代皇帝和文人学士文人学士对对孝孝经经的重的重视视和研究的和研究的盛况。盛况。辛亥革命后,辛亥革命后,孙孙中山在民族中山在民族主主义义一一书书中中对对孝孝经经亦作了高度亦作了高度评评价,他价,他说说:“讲

23、讲到孝字,我到孝字,我们们中国中国尤尤为为特特长长,比其他各国,比其他各国进进步得多,步得多,孝孝经经里所里所讲讲的孝字,几乎无所不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包,无所不至。现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国家,讲讲到孝字,到孝字,还还没有像中国没有像中国讲讲的的这样这样完全。完全。”292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近三十年间,对于孝经,学术界无人问津,不仅没有新注本,就连阐述“孝道”的论文,也少得可怜。可以说关于孝经的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经书浅谈一书,其中收集了已故学术界老前辈杨伯峻的孝经一文。杨氏在这篇文章中,对孝经采取了全面否定的态度,他说:

24、“孝经这部书,内容陈腐,文字简陋,实在值不得一读。”杨氏的这种评价,未免失之偏颇。这种现象之所以出现,和“左”的思想对学术界的影响不无关系。有人总喜欢把“孝”和封建社会联系在一起,把“孝”和“封建”混为一谈,视“孝”为一切愚昧落后的根源,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正是有了这种误解,所以学术界就视“孝”为禁区,不少人怕抓辫子,怕打棍子,怕戴帽子,因而不敢贸然涉足。但是,铸成民族性格的“孝道”思想,并不因此而窒息。它作为人类的伦理道德,只要人类存在,它将永远存在下去,只不过由于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其内容会有所增减,但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思想永远不会变。有关孝经的各种著述,朱彝尊经义考卷二百二十二至二百

25、三十,收录详备。蔡汝堃孝经通考也有孝经集目表略。日本学者林秀一的日本孝经年谱(汉学会杂志第三卷第2号),记述了孝经在日本的流传及版本,可参。3030.孝经作为儒家学派专门阐发“孝道”的专著,它汲取了儒家先辈们论述“孝”的言论,加以综合和概括,使之成为儒家学派的“集大成”之作。下面,我们将从七个方面对孝经思想内容作一简要的述评。第一,论述了“孝”的重要性。首章开宗明义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说明“孝”是道德的根本,教化的源泉。三才章:“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其大意是说“孝”充满于宇宙天地之间,是人的基本行为,具有永恒性。圣治章:“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26、。”“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其大意是说,在天地之间,人最宝贵,最重要,而人的行为又以“孝”为最重要。为了强调“孝”的重要性,孝经还竭力反对“不孝”。圣治章:“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其大意是说,对自己的父母不敬不爱的人,要他去爱敬别人的父母,根本是不可能的。从以上分析可知,孝经强调“孝”重视“孝”,是对的,但片面夸大“孝”的作用,甚至把它说成是神圣的,万能的,则无疑是错误的。二、孝经思想内容的述评3131.第二,论述了实行“孝道”的必要性。首先是时代的需要,前文已提到孝经成书于战国末期,由于从春秋到战国的数百年间,诸侯之间的弱肉强食,你争我夺,

27、兼并战争迭起,战火纷飞,搞得民不聊生。人心思定,人心思统一,这是当时的大局。如何顺应这种历史潮流,各个学派都根据自己所代表的阶级和利益,在思索、在提方案。这时的儒家学派公开打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这固然出自维护宗法世袭统治的目的,但从当时现实考察,这也不失为一种稳定社会,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案。孝经中不乏这方面的论述。三才章:“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孝治章认为只有推行孝道才会达到“天下太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总之,孝经的作者认为,只有推行“孝道”方能使社会得到安定。以孝治天下,可得万国之欢心;如若

28、不孝,乃大乱之道。3232.第三,论述了在“事亲”的总前提下,各个不同阶层的人,应该实行各自的“孝道”。天子要做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唯其如此,德教方能“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要做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才能使“富贵不离其身”,才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卿大夫要做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然后才能“守其宗庙”;士要做到“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这样,就可以“保其禄位,守其祭祀”;庶人要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以上这些要求,能否实行?作者在庶人章

29、的最后,作了回答:“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始终,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经为什么对不同阶层的人实行“孝道”,有不同的要求?从上述引用的材料可以看出,孝经是现实主义的,承认社会的人的等级差别,所以它从“以孝治天下”的主导思想出发,认为只要自天子至庶人,在“事亲”的原则下,各依其职,各尽其责,各自尽自己该尽的“孝道”,就能够立身、行道、平天下。3333.第四,第四,论论述了述了“移孝于忠移孝于忠”开宗明开宗明义义章指出:章指出:“夫孝,始于事夫孝,始于事亲亲,中于事君,中于事君,终终于立于立身。身。”就是就是说说,“孝孝”首先表首先表现为现为“事事亲亲”,进进而表而表现为现为“事君事君”。“事君

30、事君”就是事奉国君,就是事奉国君,为为国家做事,通国家做事,通过过事事亲亲、事君,最后才能、事君,最后才能“立身立身”,达到事,达到事业业有所成就的地步。其中所有所成就的地步。其中所说说的的“事君事君”,涉及到臣下如,涉及到臣下如何何对对待国君的待国君的问题问题,这这也就是如何也就是如何“移孝于忠移孝于忠”的的问题问题,也是被后,也是被后世世统统治治阶级阶级利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士章中有利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士章中有“资资于事父以事君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而敬同,故以孝事君,故以孝事君,则则忠忠”,广,广扬扬名章中名章中还还有有“君子之君子之事事亲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孝,故忠可移于君”,这这两例明确指

31、出君子两例明确指出君子对对父母能父母能够够尽尽“孝孝道道”,也就可以把,也就可以把对对父母尽父母尽“孝孝”之情,移于国君,效忠国君。之情,移于国君,效忠国君。对对于于这这两例,我两例,我们们不能小不能小视视,因,因为为“孝孝”本来是家庭范畴内的本来是家庭范畴内的伦伦理道德理道德规规范,同朝廷之事,同范,同朝廷之事,同“忠忠”没有没有联联系。后来,由于系。后来,由于“孝孝”的含的含义义和作和作用逐用逐渐扩渐扩大,便由家庭而社会,而国家。大,便由家庭而社会,而国家。“孝孝”的内涵不但反映了的内涵不但反映了亲亲子之子之间间的关系,也用以指君臣之的关系,也用以指君臣之间间的关系。孝的关系。孝经经倡倡导

32、导“移孝移孝于忠于忠”,实际实际上是将上是将“治家治家”移于移于“治国治国”,目的目的还还是是为为了社会安定,了社会安定,政政权稳权稳固。固。3434.第五,论述了推广“孝道”的主要内容。既然要“以孝治天下”,就必须推广“孝道”。“孝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广至德章指出,如果把首章所讲的先王的“至德”、“要道”加以推广,国家就能得到安定,天下就会得到太平。这里所说的“至德”和“要道”就是指“孝”而言。广至德章则是把首章所说的“至德”的意义加以发挥。说明敬父母,敬长上,敬人君之“孝道”,没有至德的人,是不会做到的。广扬名章是对首章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的进一步发挥。第六,旗

33、帜鲜明地反对愚忠、愚孝。孝经主张“以孝治天下”,倡导“移孝于忠”,但它却旗帜鲜明地反对愚忠愚孝,这是先秦儒家的基本思想,这种思想是十分可贵的。谏诤章有一段很精彩的记述:“曾子问: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这就是说,在朝廷做官,必须想着如何尽忠,为国效力;从朝廷退居在家,也应想着如何匡救补正国君的过失。对于国君的优点,要帮助他发扬

34、,对其缺点必须纠正。只有这样,才能“上下相亲”。3535.第七,第七,论论述了述了丧丧葬之礼。葬之礼。死,是人生的死,是人生的终结终结,也是一件大事。孝,也是一件大事。孝经经对这对这个个问题问题很重很重视视,在,在丧亲丧亲章中,作了章中,作了专门论专门论述。其主旨在于述。其主旨在于说说明明举举行行丧丧葬之礼的目的,不是葬之礼的目的,不是神化祖先,而是神化祖先,而是为为了慎了慎终终追追远远,不忘祖先恩德。,不忘祖先恩德。以上是以上是对对孝孝经经思想内容的思想内容的简简要述要述评评。由此我。由此我们们可以看出,孝可以看出,孝经经不不仅对仅对殷周以来逐殷周以来逐渐产渐产生、形成的生、形成的“孝道孝道

35、”,有,有扬扬弃,有弃,有继继承,有承,有发发展,更展,更重要的是它概括了先秦儒家学派重要的是它概括了先秦儒家学派论论“孝孝”的全部内容,充分地反映了先秦儒的全部内容,充分地反映了先秦儒家学派的家学派的“孝道孝道”观观。其思想之深刻,。其思想之深刻,论证论证之充分,都是之充分,都是值值得我得我们们很好研究很好研究的。的。3636.三、通过述评引出的思考目前,学术界评论孝经,论述“孝道”的文章,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少得可怜。纵观这些论者,大都只肯定其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如此而已。而对儒家在倡导“孝道”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与之相关的问题,未作深入的研究,所以对孝经、对“孝道”肯定的少,否定的多。对此,

36、我们不打算一一论述,只想根据述评引出的思考,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孝经倡导的“孝道”,重在活人,而不是重在死人。它突出地强调了对父母的“孝养”、“孝敬”。而对故去的祖灵的祭祀,并不是祈求保佑,而是为了慎终追远,以表示不忘祖宗的恩德之意。这充分反映了对人的价值观的重视。第二,孝经把本来作为维系家庭伦理观的“孝道”推向社会。所主张的“广敬”、“博爱”,就是要求每个人对待别人的父母、兄弟、姊妹,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一样,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群体意识。第三,孝经的“移孝于忠”,就是提倡“忠君”。这里的“忠君”,即尽心竭力事奉国君,与后世的愚忠绝不相同。而国君又常常和国家联系在一起,是国家的象征

37、,所以这里“忠君”的实际含义是尽心竭力为国家效力。因而对孝经的“移孝于忠”应该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否则,对历史上许多人物的所作所为就无法解释。3737.第四,孝第四,孝经经倡倡导导“孝孝”并提出并提出“移孝于忠移孝于忠”,但反,但反对对愚孝愚忠。愚孝愚忠。它要求天子、国君、卿大夫要有争臣,士要有争友,父要有争子。它要求天子、国君、卿大夫要有争臣,士要有争友,父要有争子。这实这实际际上是民主意上是民主意识识的反映。的反映。第五,孝第五,孝经经对对不同不同阶层阶层的人在事的人在事亲亲的前提下,的前提下,对对他他们实们实行行“孝道孝道”提出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了不同的要求。这这些要求都是双向的,如:要求

38、些要求都是双向的,如:要求“子孝子孝”,还还要求要求“父慈父慈”,其目的是,其目的是为为了了“上上下相下相亲亲”。这这种种“上下相上下相亲亲”的的观观念,念,实际实际上反映了和睦相上反映了和睦相处处、安定、安定团结团结的意的意识识。第六,第六,为为了推行了推行“孝道孝道”,非常,非常强强调调教化和自身的表率作用。教化和自身的表率作用。这这也是也是值值得十得十分重分重视视的。的。孝孝经经作作为战为战国末期的著作,它所倡国末期的著作,它所倡导导的的“孝道孝道”,无疑打着那个,无疑打着那个时时代的烙印。今天我代的烙印。今天我们们如何如何对对待它,待它,杨杨伯峻的伯峻的观观点,我点,我们认为们认为不可

39、取,但台湾不可取,但台湾学者学者严协严协和又把它奉和又把它奉为为“治国平天下之大治国平天下之大经经大法大法”,(,(严协严协和孝和孝经经白白话话注注释释自序,三秦出版社自序,三秦出版社19891989年版。)同年版。)同样样不足取。怎不足取。怎样样才能从中汲取精才能从中汲取精华华、剔除糟粕剔除糟粕?这这就需要我就需要我们们运用运用历历史唯物主史唯物主义义的的观观点,采取点,采取实实事求是的事求是的态态度,仔度,仔细细地研究,全面地分析,只有地研究,全面地分析,只有这样这样,才能,才能对对孝孝经经作出正确的作出正确的评评价,才能价,才能继继承和承和发扬发扬儒家所倡儒家所倡导导的的“孝道孝道”,使

40、之古,使之古为为今用。今用。3838.经典章节 开宗明开宗明义义章第一章第一 疏疏 正正义义曰:开,曰:开,张张也。宗,本也。明,也。宗,本也。明,显显也。也。义义,理也。言此章开,理也。言此章开张张一一经经之宗本,之宗本,显显明五孝之明五孝之义义理,故曰开宗明理,故曰开宗明义义章也。第,次也。一,数之始也。章也。第,次也。一,数之始也。以此章以此章总标总标,诸诸章以次章以次结结之,故之,故为为第一,冠第一,冠诸诸章之首焉。案孝章之首焉。案孝经经遭秦坑焚遭秦坑焚之后,之后,为为河河间颜间颜芝所藏,初除挟芝所藏,初除挟书书之律,芝子之律,芝子贞贞始出之。始出之。长孙长孙氏及江翁、后氏及江翁、后仓

41、仓、翼奉、翼奉、张张禹等所禹等所说说皆十八章。及皆十八章。及鲁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古文二十二章,孔安国作恭王坏孔子宅,得古文二十二章,孔安国作传传。刘向校。刘向校经经籍,比量二本,除其籍,比量二本,除其烦烦惑,以十八章惑,以十八章为为定,而不列名。又有荀昶定,而不列名。又有荀昶集其集其录录及及诸诸家疏,并无章名,而援神契自天子至庶人五章,唯皇家疏,并无章名,而援神契自天子至庶人五章,唯皇侃侃标标其目而冠於章首。今其目而冠於章首。今郑郑注注见见章名,章名,岂岂先有改除,近人追先有改除,近人追远远而而为为之也?御注之也?御注依古今集依古今集详议详议,儒官,儒官连连状状题题其章名,重加商量,遂依所其章

42、名,重加商量,遂依所请请。“章章”者,明也,者,明也,谓谓分析科段,使理章明。分析科段,使理章明。说说文曰:文曰:“乐乐歌竟歌竟为为一章,章字从音,从十。一章,章字从音,从十。”谓谓从一至十,十,数之从一至十,十,数之终终。诸书诸书言章者,盖因言章者,盖因风风、雅,凡有科段,皆、雅,凡有科段,皆谓谓之章焉。言天子、庶人之章焉。言天子、庶人虽虽列列贵贱贵贱,而立身行道,无限高卑。故次首章先,而立身行道,无限高卑。故次首章先陈陈天天子,等差其子,等差其贵贱贵贱以至庶人,次及三才、孝治、圣治三章,并叙德以至庶人,次及三才、孝治、圣治三章,并叙德教之所由生也。教之所由生也。纪纪孝行章叙孝子事孝行章叙孝

43、子事亲为亲为先,与五刑相因,即夫孝始於事先,与五刑相因,即夫孝始於事亲亲也。广要道章、广也。广要道章、广扬扬名章即先王有至德要道,名章即先王有至德要道,扬扬名於后世也。名於后世也。扬扬名之名之上,因上,因谏谏争之臣,从争之臣,从谏谏之君,必有之君,必有应应感。三章相次,不离於感。三章相次,不离於扬扬名。事君章名。事君章即忠於事君也。即忠於事君也。丧亲丧亲章章继继於於诸诸章之末,言孝子事章之末,言孝子事亲亲之道之道纪纪也。皇侃以开也。皇侃以开宗及宗及纪纪孝行、孝行、丧亲丧亲等三章通於等三章通於贵贱贵贱。今案。今案谏谏争章大夫已上皆有争章大夫已上皆有争臣,而士有争友,父有争子,亦争臣,而士有争友,

44、父有争子,亦该贵贱该贵贱。则则通於通於贵贱贵贱者有四焉。者有四焉。3939.於事於事亲亲也。广要道章、广也。广要道章、广扬扬名章即先王有至德要道,名章即先王有至德要道,扬扬名於后名於后世也。世也。扬扬名之上,因名之上,因谏谏争之臣,从争之臣,从谏谏之君,必有之君,必有应应感。三章相次,不离於感。三章相次,不离於扬扬名。事君章即忠於事君也。名。事君章即忠於事君也。丧亲丧亲章章继继於於诸诸章之末,言孝子事章之末,言孝子事亲亲之道之道纪纪也。皇侃以开宗及也。皇侃以开宗及纪纪孝行、孝行、丧亲丧亲等三章通於等三章通於贵贱贵贱。今案。今案谏谏争章大夫已上皆有争臣,而士有争友,父有争子,亦争章大夫已上皆有争

45、臣,而士有争友,父有争子,亦该贵贱该贵贱。则则通於通於贵贱贵贱者有四焉。者有四焉。仲尼居,仲尼,孔子字。居,仲尼居,仲尼,孔子字。居,谓闲谓闲居。曾子侍,曾子,孔子弟子。侍,居。曾子侍,曾子,孔子弟子。侍,谓谓侍坐。侍坐。疏疏 仲尼居,曾子侍。正仲尼居,曾子侍。正义义曰:夫子以六曰:夫子以六经设经设教,随事表名。教,随事表名。虽虽道由孝道由孝生,而孝生,而孝纲纲未未举举,将欲开明其道,垂之来裔。以曾参之孝,先有重名,乃假,将欲开明其道,垂之来裔。以曾参之孝,先有重名,乃假因閒居,因閒居,为为之之陈说陈说。自摽已字,称。自摽已字,称“仲尼居仲尼居”;呼参;呼参为为子,称子,称“曾子侍曾子侍”。建

46、此两句,以起建此两句,以起师资问师资问答之体,似若答之体,似若别别有承受而有承受而记录记录之。之。注仲尼至閒居。注仲尼至閒居。正正义义曰:云曰:云“仲尼,孔子字仲尼,孔子字”者,案家者,案家语语云:云:“孔子父叔梁孔子父叔梁纥纥,娶,娶颜颜氏之女徵在。徵在既往氏之女徵在。徵在既往庙见庙见,以夫年,以夫年长长,惧不,惧不时时有男,而私祷尼丘山以祈焉。有男,而私祷尼丘山以祈焉。孔子故名丘,字仲尼。夫伯仲者,孔子故名丘,字仲尼。夫伯仲者,长长幼之次也。仲尼有兄字伯,故曰仲。幼之次也。仲尼有兄字伯,故曰仲。”其名其名则则案桓六年左案桓六年左传传:“申繻曰:名有五,其三曰以申繻曰:名有五,其三曰以类类命

47、命为为象。象。”杜注杜注云:云:“若孔子首象尼丘,盖以孔子生而圩若孔子首象尼丘,盖以孔子生而圩顶顶,象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象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而刘瓛述而刘瓛述张张禹之禹之义义,以,以为为仲者中也,尼者和也。言孔子有中和之德,故曰仲者中也,尼者和也。言孔子有中和之德,故曰仲尼。殷仲文又云:仲尼。殷仲文又云:“失子深敬孝道,故称表德之字。失子深敬孝道,故称表德之字。”及梁武帝又以丘及梁武帝又以丘为为聚,以尼聚,以尼为为和。今并不取。仲尼之先,殷之后也。案史和。今并不取。仲尼之先,殷之后也。案史记记殷本殷本纪纪曰:曰:“帝帝喾喾之子契之子契为尧为尧司徒,司徒,4040.有功,有功,尧尧

48、封之於商,封之於商,赐赐姓子氏。契后世姓子氏。契后世孙汤灭孙汤灭夏而夏而为为天子,至天子,至汤汤裔裔孙孙有位无有位无道。周武王道。周武王杀杀之,封其庶兄微子启於宋。之,封其庶兄微子启於宋。”案家案家语语又孔子世家皆云:又孔子世家皆云:“孔子其先宋人也。宋襄公有子弗父何,孔子其先宋人也。宋襄公有子弗父何,长长而当立,而当立,让让其弟其弟厉厉公。何生宋父公。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周,周生世子胜胜,胜胜生正考父,正考父受命生正考父,正考父受命为为宋卿,生孔父嘉。嘉宋卿,生孔父嘉。嘉别为别为公族,公族,故其后以孔故其后以孔为为氏。氏。”或以或以为为用乙配子,或以滴溜穿石,其言不用乙配子,或以滴溜穿石,其

49、言不经经,今不取也。,今不取也。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皋夷父,皋夷父生防叔,避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皋夷父,皋夷父生防叔,避华华氏之氏之祸祸而奔而奔鲁鲁。防。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纥纥生孔子也。云生孔子也。云“居,居,谓谓閒居閒居”者,古文孝者,古文孝经经云云“仲尼閒居仲尼閒居”,盖,盖为为乘閒居而坐,与乘閒居而坐,与论语论语云云“居!吾居!吾语语汝汝”义义同,同,而与下章而与下章“居居则则致其敬致其敬”不同。不同。注曾子至侍坐。注曾子至侍坐。正正义义曰:云曰:云“曾子,孔曾子,孔子弟子子弟子”者,案史者,案史记记仲尼弟子仲尼弟子传传称:称:“曾参,南武城人,字子

50、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舆,少孔,少孔子四十六子四十六岁岁。孔子以。孔子以为为能通孝道,故授之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业,作孝,作孝经经,死於,死於鲁鲁。”故知是故知是仲尼弟子也。云仲尼弟子也。云“侍,侍,谓谓侍坐侍坐”者,言侍孔子而坐也。案古文云者,言侍孔子而坐也。案古文云“曾子侍坐曾子侍坐”,故,故知侍知侍谓谓侍坐也。卑者在尊侍坐也。卑者在尊侧侧曰侍,故曰侍,故经谓经谓之侍。凡侍有坐有立,此曾子侍即之侍。凡侍有坐有立,此曾子侍即侍坐也。曲礼有侍坐於先生,侍坐於所尊,侍坐於君子。据此而言,明侍坐也。曲礼有侍坐於先生,侍坐於所尊,侍坐於君子。据此而言,明侍坐於夫子也。侍坐於夫子也。子曰:子曰:“先王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