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西夏雕塑多民族人物造型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5529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2.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夏雕塑多民族人物造型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西夏雕塑多民族人物造型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西夏雕塑多民族人物造型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01重大项目专栏西夏雕塑多民族人物造型研究汤晓芳 摘要:西夏是多民族地区,西夏雕塑的世俗人物造型中,通过对脸形容貌、服饰、色彩、仪态等不同形态的解析,可以辨别出其民族的归属,如党项人、汉人、吐蕃人、回鹘人等。但在每一尊特定民族人物的雕、塑、绘、铸的线条与色彩构成的不同造型中,普遍带有其他民族文化的痕迹,显现出西夏雕塑世俗人物造型具有多民族文化杂糅于一身的特点。深入解析西夏雕塑人物造型的民族特征及其文化渊源,为研究西夏境内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实物资料依据。关键词:西夏雕塑;世俗人物;民族 西夏雕塑造像题材,除佛神外还有不少世俗人物。从其出土遗址地当时民族聚居特点以及人物造型的形态如脸

2、形、服饰、仪态等,大致可以辨别出民族的归属,如党项人、汉人、吐蕃人、回鹘人等。但在每一尊特定民族人物的雕、塑、绘、铸的线条与色彩构成的不同造型中,普遍带有其他民族文化的痕迹,显现出西夏雕塑世俗人物造型具有多民族文化杂糅于一身的特点。深入解析西夏雕塑人物造型的面部表情、衣着样式等的文化渊源,为研究西夏境内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实物资料依据。西夏雕塑中的各族人物,多出土于陵墓、寺庙、窑址:宁夏西夏陵区、灵武窑、贺兰县宏佛塔;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附近的寺庙遗址;甘肃敦煌石窟、武威亥母洞石窟等。人物有陵墓石雕石像生仪仗,寺庙彩塑罗汉、上师、高僧、供养人;瓷窑遗址中的妇女及童子残头像;金属铸造高

3、僧像等。本文以考古发掘出的各族雕塑人物造型为例,通过人物面部容貌、着装、手持器具等,阐释单一民族文化个性和各民族文化相交、杂糅所表现的共性,揭示西夏雕塑中各族人物造型艺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鲜明特点,以及各族造型艺术的独特特征和传承中国传统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西夏多元文化及其历史地位研究”(项目编号:16JZDW020)子课题西夏雕塑研究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汤晓芳(1945),宁夏人民出版社编审,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北方民族史、西夏艺术史研究。002002西夏学二二二年第二期总第二十五辑审美的表现形式。一、党项人雕造党项人的作品有贵族武官、秃发童子、高髻命妇等

4、。1.党项武官石雕党项武官,两尊,均为立于内蒙古乌海市黑龙贵沟西夏朝行武出身的某参知政事墓前的石像生。两尊石像造型相似:立姿,面相略显长圆,头戴盔,身着窄袖战袍,外披铠甲,腰佩带,双手抱于腰间,一身手中执剑,另一身手中执斧。西夏陵六号陵出土12孔长铁甲片乌海市黑龙贵沟武官立像,白砂岩质,高2.045米,肩宽0.56米,腰厚0.245米。西夏陵六号陵出土9孔短铁甲片石像上的阴刻鱼鳞纹铠甲,与西夏陵六号陵出土铁甲片形状相同。西夏陵出土的甲片,一头呈圆弧形,另一头呈方形,长甲片上打 12 孔,短甲片上打 9 孔,用皮绳穿结叠压后形成如同雕塑中鱼鳞状排布。西夏甲胄用料有法律规定。戴锡章 西夏记 卷七记

5、载:“夏人铠甲以冷锻法制成。”敦煌榆林窟第 3 窟壁画 五十一面千手观音变 中绘有西夏锻铁图。关于甲片的形状在俄罗斯藏西夏文献编号 3861 号的版画中也是这样描绘的。甲胄的长叶片由铁片用皮绳编缀成札甲,穿札密集,叠压外形成鱼鳞纹。这在中唐时期绘的榆林窟第 25 窟北方毗沙门天王、南方增长天王的甲裙为条形甲片编缀成札甲的图像一样。可见西夏甲片的形状及穿札造型工艺来源于唐朝西夏仁宗李仁孝时期修订的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 第五章载,甲胄用粗线、细线、兽皮缝制;卷十七 物离库门 对“斩刀”“剑”“枪下”等冶铁器生产,“分生熟铁”“粗细料”及所耗铁斤两等都有严格规定。参见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第 55

6、3555 页,科学出版社,1994 年。003重大项目专栏甲胄。在 2018 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 大唐风华 展中,出土于宝鸡的鎏金天王像身上甲片造型也如此。人物面部造型同榆林窟第 29 窟壁画中西夏文题名的西夏武官形象,面相长圆,佩剑、斧,着靴;体魄魁伟,突出党项人剽悍尚武的民族气质。2018年9月4日至11月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大唐风华展中陕西出土唐代文物鎏金铜天王像以上武官雕像确定为党项人,在武汉大学陈国灿教授对此两尊石像生同时出土的汉文残碑的碑文考证中得到了佐证。碑文刻于西夏天盛七年(1155)七月三日,所载与墓主有关的人物中,有“麻奴氏”“尹遇氏”“兀轻何七顺”“吴何悝”等西夏党项部

7、族姓氏。墓主曾祖为“灵州节度使”,墓主活动年代在李乾顺、李仁孝父子两朝,辞世于 11491158 年,即天盛年间。墓主是“常侍皇帝左右的侍奉官”“充任车常侍”,是一位曾“驻守朔方边城”又做过某州“团练使”、参与“西征”的武将,官至“参知政事”掌任副宰相,曾与天子对话谈论政事,是一位出入宫廷的党项显贵、勋爵。碑文由西夏某位吏部侍郎奉皇帝敕令而撰,又有王室亲王助葬于族帐故里坟茔。根据唐制,“参知政事”属三品以上的军政官,位高权重,其死后筑墓规格很高。根据 1963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的调查,地面石像生遗物中,有文臣武将 6 身。武将高 2.045 米,文臣高1.83 米,石狮 2 对,石羊 1 对,

8、石马 1 对。在这批遗存石像生中,武官雕像体量最为高大,突出了党项武士的崇高英姿。铠甲、剑、斧等配置具有写实性,是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石像生雕刻作品。其美学特征以巨大的体量造型,显示武将压倒之势的威力,以展现西夏社会生活中的英雄人物,也是对中国传统美学中“崇高”审美特征的传承。参见陈国灿乌海所出西夏某参知政事碑考释,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 年第 4 期。004004西夏学二二二年第二期总第二十五辑乌海市黑龙贵沟石雕武官文臣立像体量比较,中间一尊为文臣。通高183厘米,肩宽45厘米。2.秃发童子宁夏灵武窑出土了数个瓷质秃发童子残头像,发施酱黑色釉。秃发样式数种:发式一发式二发式

9、三发式四发式五发式六发式七宁夏灵武窑出土各式党项秃发童子头残像以上秃发样式,或秃顶,耳后披发或辫发,前额留一条形短发,太阳穴两侧蓄有两撮长发(发式一),即类似安西榆林窟第 29 窟南壁东侧上层所绘男供养人身后秃发侍从发型;或顶部于耳后头发皆剃光,仅留前额处头发结束于额顶,剩余的两撮头发从发结两段垂搭在前两侧,在耳部上方各留一撮短发,额前结发(发式二);或将前额余发分为三部分,前额一撮绾结拢起,两耳上方各留一撮下垂(发式三);或头顶中央留有一撮短发,周边剃光(发式四);或头顶秃发,两侧余发下垂于耳(发式五);或前额两撮长发,在额前绾成两个环状(发式六);或将两额005重大项目专栏角所蓄长发,辫成

10、两个小辫结束于头顶(发式七)。西夏雕塑的秃发童子形象,在西夏绘画中也多有展现。如俄藏黑水城出土卷轴绢画 观音菩萨图 水月观音图 普贤菩萨图 接引男正行者于阿弥陀净土途中,唐卡 魔利支,莫高窟第97窟 童子飞天,榆林窟第29窟 普贤变 引路童子等。这些绘画中秃发童子发型各异。西夏政权建立初,元昊下秃发令,与鲜卑、契丹髡发习俗不无关系。早在李德明时期,李德明利用宋辽矛盾,派出使者请辽册封,辽封他为西平王,后来又封为夏国王。1028 年元昊 24岁时,德明派元昊征河西回鹘,取胜后立元昊为太子。1029 年德明又向辽为元昊请婚,辽兴宗将宗室女封为新平公主嫁元昊,也会带来契丹风俗男子髡发。1032 年元

11、昊继位后,自认祖宗为鲜卑拓跋。鲜卑、契丹男子习俗髡发,对元昊向境内下秃发令有影响,强令党项部族三日秃发。主要发型为头顶、脑后的发剃掉,仅留脑前发,脑门发中间短,两鬓各有一绺长发,于耳前垂肩。元昊自己率先剃发,穿耳戴重环,以示尊崇祖先文化,别于他族。鲜卑、契丹髡发与党项秃发基本相似,略有变化。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喇嘛沟辽墓壁画 契丹贵族春猎图 和五代胡环 卓歇图卷 中的发型样式是契丹髡发,秃顶前垂短发,两侧留发辫。西夏童子秃发造型多种多样,不排除受到西夏境内鲜卑后裔及契丹等北方民族发式文化的影响。党项童子的秃发造型,其顶部秃发是统一的,其余部分的头发,前发可以垂耳,后发可以披肩,也可以绾结于顶部,或

12、于额前两侧对称结辫,余发的处理形式丰富多样。西夏雕塑童子秃发造型反映了党项发型艺术既吸收其他民族的形式,也具有多样审美追求。3.高髻妇女宁夏灵武窑出土的人物头像残件中,有数件是高髻妇人。党项妇女梳高髻的发型,在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甘肃武威、宁夏银川等地出土的西夏绘画中,此种造型显示得更为清楚。发式一:于头顶束发绾髻发式二:于头顶绾双螺髻并缠绕巾带发式三:于头顶斜绾高髻宁夏灵武窑党项妇女高髻发式 参见陈育宁、汤晓芳西夏艺术史第二章第 9195 页,第五章第 293295 页,第七章第 354 页等童子秃发造型。参见陈育宁、汤晓芳西夏艺术史第五章第 285 页,图 5.12-3、5.12-4。0

13、06006西夏学二二二年第二期总第二十五辑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收藏的黑水城出土西夏绢画 普贤菩萨图 中,普贤左下方绘有两个党项命妇供养人,均双手合十,头梳高髻。画中两人物都有西夏文榜题介绍:前者手持牡丹花者榜题汉译为“白氏桃花”,后者双手合十者榜题汉译为“新妇高氏引儿香”。此画意义明确,表达的是婆婆领着新媳妇拜普贤菩萨求子。从西夏文榜题推测,画中妇女是党项命妇。两命妇梳高髻外饰金丝编织的桃形莲蕾冠,鬓侧垂金珠带,冠下中分长发披于肩后。女供养人两颊涂胭脂。俄藏黑水城出土 高僧图,下方左右角绘一对夫妇,高僧左下方女供养人着装、形象、发型、头饰与前图中“白氏”“高氏”几乎相同。俄藏 慈悲道场忏罪法

14、 插有版画,画中宫内梁王身边女侍从头梳高髻,高髻上对称插有两朵大花。俄藏 高王观世音经 插有一幅变相图,图中绘有男女供养人,女供养人头梳高髻,余发后披,髻前插一鸟形簪,髻边垂一条饰带。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普贤菩萨和供养人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高僧像局部放大的供养人白氏桃花和新妇高氏局部放大的高僧像中女供养人007重大项目专栏以上灵武窑出土高髻妇女头像,与俄藏黑水城绘画中党项命妇发型可两相对照印证。女子高髻不仅是党项妇女的发型,也是河西各族妇女普遍的发型。文献记载,至元初遗风仍存。元代马祖常 河西歌 诵:“贺兰山下河西地,女郎十八梳高髻”。在甘肃武威西夏墓出土的木板画 五侍女图 中,除最后

15、面一位矮小者没有梳高髻,其他 4 女均梳高髻,但髻上没有装饰。该木板画出土于西路经略司都案刘德仁、刘仲达火葬墓。刘为汉人,祖籍彭城(今徐州),在凉州当差,木板画中的妇女应该是汉族侍女。由此说明河西多民族杂居,女子发型相互影响,都梳有高髻。黑水城出土绘画中的西夏命妇,大多在高髻上罩金丝莲蕾小帽,或插上金质花簪。榆林窟第 29 窟南壁西侧女供养人,高髻外部饰有金边花钗冠,她们是瓜沙二州监军司官员的夫人和女儿等,属命妇。高髻外饰金丝小帽,是党项妇女发型的一个特色。灵武窑出土的雕塑高髻妇女头像,高髻发型上有装饰件,属党项妇女特点。头像塑造虽较粗糙,但具有写实性,直接刻画党项妇女把花簪、金丝小帽套戴在高

16、髻上,体现了现实社会生活中党项命妇的审美观。二、汉人雕塑汉人的作品,有石雕文臣、金属铸高僧、彩塑供养人等。1.文臣西夏陵三区 107 号墓出土的文臣残头像,其造型:头戴文臣官帽,脸型方正,眉眼略长,颧骨略平,八字胡须,下唇略厚,嘴角略上翘示笑意,五官端正,神情自若。雕塑造型刻画出该人物具有忠厚静穆、深思熟虑的文人气质。俄藏慈悲道场忏罪法梁皇宝忏图宫内侍女俄藏高王观世音经变相图女供养人008008西夏学二二二年第二期总第二十五辑西夏陵三区107号墓出土的文臣残头像,残高31厘米,面阔17厘米,厚24厘米。乌海市黑龙贵沟石雕文臣立像,头戴文臣官帽,面相方正,身着宽袖朝服,衣袖着地,后身腰系细长带,

17、足蹬方头笏头履,双手持玉圭。持圭之器,表明此尊文臣为执祭祀礼器、崇中原汉礼的文官。雕塑文官立像比武官矮小,显示其地位不如武官尊贵。2.高僧铜铸寒山、拾得像。铜铸寒山像通高55厘米,身宽26厘米。铜铸拾得像通高54厘米,身宽25厘米。宁夏银川市新华街出土西夏铜铸寒山、拾得鎏金立像在西夏的铜铸雕像中,数汉僧寒山、拾得造像最为上乘。寒山造像,青铜鎏金,其造型:面相方正丰腴,长耳下垂,眼视远方,大笑露齿,神态高傲自若;身着交领宽袖法袍,从左肩斜向右腋挂串五葫芦,右腰胯垂一锦袋,腰系带结扭下垂,左手持经卷(残),右手持笔(残),赤脚立于六边形须弥台上。拾得造像,青铜鎏金,其造型:面相方正丰腴,两耳长垂,

18、厚唇咧嘴,笑容满面可掬。身着交领宽袖法袍,从左肩向右腋下挂串五葫芦,腰系带脐下结纽,余下垂;右手上举,食指向上,左手执笤帚,赤脚立于六边形须弥台上。圭为玉器。古代帝王诸侯在祭祀丧葬典礼时拿的礼器。009重大项目专栏银川出土的寒山、拾得二位禅宗名僧鎏金铜像,与俄藏黑水城西夏文文献 修禅要论 禅源 等禅宗文献,为禅宗在西夏的广泛传播,留下了文献和实物见证。寒山、拾得的造像,面部造型天庭饱满,下颌方正,嘴唇宽厚,突出北方汉人形象。袍服衣袖口宽,线条向身外侧飘扬,表现出袖口随着手动而扬起,线条具有风动感;赤脚表示禅僧逍遥自在,居无定处,游走山林,具有行脚僧的特点;站立于须弥台,意表佛教造诣很深,达到罗

19、汉境界;寒山执笔、经卷,拾得执扫帚,表明他们各自的文化阅历和在寺庙中所从事的事务和身份。南宋谢守灏编 混元圣纪 载:“天台寒山子,文殊化身也仙书一两卷,树下读喃喃手把两卷书,一道而一德。常侍智慧剑,自破烦恼贼。”寒山、拾得以诵诗的方式传播佛教禅宗思想,诗文用白话五言、七言,以唱偈的韵律吟诵。造型以笑口大张、衣袖飘动,形容吟诵时的状态,体现了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灵动传神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人们通过观赏造像,潜移默化地在思想感情上得到感染、熏陶,从而达到接受禅宗信仰的目的。3.石窟群像浮雕在西夏党项人杂居之地的今陕北中小型石窟中留存多组以唐僧取经为题材的浮雕群像。延安钟山石窟第2窟北宋政和二年(

20、1112)唐僧取经浮雕像这组浮雕中主要凿刻的人物是唐僧。唐僧的造型特征:脸面呈长圆形,着宽袖长袍,衣服褶皱线条分布稀疏,刻痕较深,显长袍为厚重的棉袍。其余人物或双膝跪地,或双手合十,脚蹬毡靴。创作者以北方长期处于寒冷季节中的人物为模特而雕凿。由于破坏严重,造像大多只见轮廓,细部难以管窥。西夏时期陕北地区长期为宋夏争战之地,中小石窟的碑刻中留有许多党项姓氏,其雕塑不排除为西夏时期留存。作品题材产生于唐宋时期高僧西去求经的背景,汤晓芳:西夏艺术论集,上海三联出版社,2021 年,第 293 页。转引自叶朱红寒山巧料类编,台北秀威资讯科技出版社,2005 年,第 70 页。杜建录、邓文韬:宋夏沿边熟

21、户若干问题研究以陕西志丹县何家坬石窟党项题记为中心,西夏学第十五辑,2017 年第 2 期,甘肃文化出版社,第 118 页。石建刚、杨军:延安宋金石窟玄奘取经图像考察兼论宋金夏元时期玄奘取经图像的流变,西夏学第十五辑,2017 年第 2 期,甘肃文化出版社,第 129142 页。010010西夏学二二二年第二期总第二十五辑源于社会对佛教经典的需求。宋朝推进佛教民间化,开展译经活动,成就了开宝年间 大藏经的雕印。作品是为当时政治服务的,人物缺少造型美,且唐僧取经人物布局于观音菩萨造像的一个角落,位置次于观音,在观音信仰至上的环境下,取经人物往往被观者忽略,难以达到艺术欣赏的效果。4.供养人西夏雕

22、塑中汉人形象在寺庙彩塑供养人的造型上比较生动、活泼。莫高窟第 491 窟有一尊 67 厘米高的彩塑女子供养人,其造型:头梳环髻,面相额宽腮小,月牙形的眼睑显秀气、稚嫩,眼珠向上视佛与菩萨,心露信佛之虔诚;上着交领衫,下着裙,裙边有花饰。在诸多华丽着装菩萨群前不失光彩。西夏彩塑供养人,最精彩的是内蒙古额济纳旗达来库布镇东 40 公里处西夏时期小庙出土的造型各异的男女供养人(可惜在运输过程中遭损)。女供养人身高 123 厘米。造型:面相长方圆润,两腮饱满;发型向上拢起束包丽髻,中间带一花箍,侧发向后;胸佩珠宝缨珞,下着长裙和绣花襳褵,外披宽袖袍,密集的垂褶衣质轻薄,着装华丽,为贵妇装扮。男供养人身

23、高 127 厘米,面相丰腴,冠带绾结于颌下,内着交领衫,下着长裙,外披大袍,一手将大袍宽袖轻轻提起,显衣质轻薄。垂须老者身高 129 厘米,束发,面相宽额尖颌,面目清瘦,略低头,须髯自然下垂于胸,显心情平和。蹲姿老者,首戴东坡帽,面相长方,衣袖和袍服捋于两腿之间,圆肚凸起。莫高窟第491窟彩塑女供养人女供养人男供养人立姿垂须老者蹲姿老者内蒙古额济纳旗小庙出土的各式男女供养人此组彩塑供养人男、女、老、壮,有站有蹲。人物比例真实自然,体态静中有动。女供养人福态优雅,老者稳重传神,衣褶线条拿捏得娴熟流畅,凸显写实风格。塑绘工艺技术比较成熟精致,把西北人物的大气稳重、神情盎然的性格塑造得淋漓尽致。可称

24、西夏彩塑精品。匠人从011重大项目专栏西北汉人富裕者生活中突出了敷彩描金的着装,以形式之美丰富了供养人的精神世界。与山西晋祠圣母殿仕女着装配饰简单相比,额济纳旗供养人的着装艳丽,配饰繁缛,受到西北少数民族佩珠戴金风俗的影响。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在服饰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三、回鹘人石像生番酋头像。西夏陵一号陵东北亭遗址采集。头像残高25.5厘米,面宽15.5厘米头像造型:留一帽檐,眉骨凸起,眉间距短,双眼皮,眼窝深陷,高准,高鼻梁,嘴残,唇外凸,脸部轮廓显宽额、尖颌、长眉、深目。深凹的双目具有突厥系回鹘人特征,尤其是外凸的眼球,刻画了回鹘番酋受惊吓的一刹那。帝王陵墓前置石像生是中原王朝的礼制。一号陵

25、守陵仪仗番酋石像生,彰显了党项征战回鹘、回鹘归顺的战绩。工匠明察失败者的恐慌,感知雕塑对象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印象而创作。石像生是守陵仪仗,陵园在祭祀时开放,观像者有皇室成员、贵戚、高官和礼仪侍者,通过这一作品回味征服回鹘战争的场景,得到胜利者情感上的满足和享受。统治者不仅得到了审美享受,也是对其他民族起到昭示归顺安抚的作用。考古工作者盖山林描述道:“泥塑在出土时尚保存着极完好的灿烂色彩,塑像不仅有强烈的体积感,更具有美妙的色彩感。肤色的柔丽与服饰的金碧使艺术品不仅具有雕塑的特点,而且也具备一些绘画的特性。作者利用色彩加强作品的表现与感染力。”参见盖山林绚丽多彩的艺术奇葩记额济纳旗西夏

26、彩塑,草原文物1981 年第 1 期,第 90 页。公元10世纪,回鹘势力控制了河西地区,建立了甘州回鹘政权,甘州政权的强大,使原控制该地区的曹氏政权曹贤顺也自称“沙洲回鹘”出使宋朝(辽史记载 1029 年)。从公元 11 世纪起,西夏势力向西发展,主要攻打回鹘政权,自李继迁经李德明至李元昊,三代人打了 30 年,李继迁在攻打回鹘的过程中受伤致死,最后由李元昊在 10281036 年亲自领兵将回鹘并灭。自 10081036 年,西夏对甘州回鹘的征服战争进行了 7 次,终于 1036 年在瓜州设西平军,甘州回鹘政权投降党项,受党项统治。012012西夏学二二二年第二期总第二十五辑四、吐蕃人米拉日

27、巴彩塑像和额济纳旗小庙出土的彩塑上师像。甘肃武威亥母洞遗址出土米拉日巴彩塑像,像高30厘米,肩宽11厘米。额济纳旗小庙出土的彩塑上师像1.彩塑米拉日巴像甘肃武威亥母洞遗址出土。坐姿造型,面相长方,条状卷发,额前数道皱纹,发际线平直,颧骨突出,眉眼上翘,鼻端直,嘴呈月牙形。颧下颌上有两道比较深的凹线,脖长显极瘦;袒胸肚瘪凹下,左肩向右胯下披白色袈裟,绿边外翻,右臂上举,手作说法印;裸露右腿与脚,左臂向下弯曲、手残;左腿断缺,左、右肩装饰彩绘石绿忍冬纹。人物造型特点:身架清瘦,衣着单薄,白色简洁;发际线宽而平直,为藏传佛教上师典型造型特点。与俄藏黑水城出土唐卡 释迦牟尼佛说般若波罗蜜 布局于下方的

28、 4 位上师发型相同;与国家图书馆藏元代重刊的西夏文 悲华经 经律异相 说一切有部阿毗达摩顺正理论 经首释迦牟尼说法图下方左右对称的各 5 位上师发际线一致。彩塑上师造型比较简单,其左右肩装饰各塑绘一朵石绿忍冬纹,这在同时期人物彩绘彩塑中是少见的。忍冬纹是由多裂叶片组成的植物纹样。敦煌莫高窟第 251 窟北壁有北魏忍冬纹装饰,两叶片反向敷于波状茎上,纹样颇似忍冬藤,即金银花。米拉日巴肩上是单个纹样,侧视叶形,受敦煌装饰纹影响,而敦煌忍冬纹源自西域,同时也受中原影响。2.彩塑上师坐像额济纳旗小庙出土的彩塑坐姿上师由于在运输过程中损失严重,只留下出土时的照片,不见彩塑实物全貌。从照片看,上师低头坐

29、禅,外披大袍,坐于莲花台上,也是一位有佛学造诣的高僧上师。藏传佛教对信徒有特定的信教仪轨,在修习藏密时,信徒必须观想根本上师,被观之上师 参见樊锦诗主编,关友惠著敦煌装饰图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第 71 页图 1-8-3。013重大项目专栏称为传法上师,是信徒入教前必须选择的引入教门的高僧。选择被观想的上师,也称上师相应法,是修行事续的重要步骤。因此信众对根本上师人像造型只有恭敬观想。观想者必须摆脱日常意识状态,具有宁静的接纳上师的心胸,抱有安宁、坦荡、专注的精神状态,才能进入欣赏状态。由于观者胸无杂念,注意力不可轻易地移动和干扰,使欣赏崇敬上师造型的心理发生巨大的作用。审美态

30、度对上师造型的专一达到了雕像造型的功利目的。藏密传教事续繁杂,目的是信仰上师。在西夏,皇帝崇拜的上师称为帝师。帝师、国师制度在西夏晚期应运而生。吐蕃上师造像艺术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不言而明。五、各族共处的雕塑群在西夏彩塑和影塑中,有各族人物共处一雕塑群,存于一寺一塔遗址,其面貌相似,着装细节略有不同。宏佛塔罗汉群彩塑各尊罗汉面部轮廓造型相似,细部眼神、额前皱纹等略有区别。乍看同一族属,但从体型和着装上的团花装饰图案所包含的显示回鹘和党项民族民俗习惯,着装与敦煌五代回鹘窟壁画回鹘王室服饰图案、榆林窟西夏党项供养人衣饰团花图案相似。此两塑罗汉有回鹘、党项衣服装饰图案的特征。有几尊罗汉内着素色交领衫,

31、外披袈裟,与山东灵岩寺庐山莲社慧远老和尚的服饰相同,从服饰上考虑应属于汉人。不同民族服饰的罗汉聚居在同一寺庙,番僧、西蕃僧、汉僧等各族高僧和谐相处。贺兰县宏佛塔彩塑团花交领衣罗汉贺兰县宏佛塔彩塑团花交领衣罗汉贺兰县宏佛塔彩塑罗汉山东长清灵岩寺罗汉彩塑慧远老和尚藏传佛教讲究传承师授,通过观想上师的形象,双方灵通以后,可以进行灌顶仪式,灌顶以后,上师显示教法,选择一位本尊神。结手印念咒语,接受秘密真言,便可立即成佛。这种修炼的速成法,被西夏统治者利用,作为加强统治的手段。西夏中期以后,藏传佛教在朝廷大力推广,仁宗时期(11401193),派人到康区楚布寺邀请噶玛噶举派祖师噶玛巴杜松钦巴到西夏传教。

32、杜松钦巴派其弟子格西藏波瓦到西夏传教,被仁宗尊为上师。吐蕃高僧在西夏的政治地位很高。据萨迦世系史记载,该派觉本应邀担任了西夏国师。据红史记载,蔡巴噶举的热巴多巴雍苏萨哇分别担任了西夏的帝师和国师。贺兰山拜寺口双塔的西塔第三、四层,每面龛内影塑弟子罗汉,大多着交领袍,有供养人题款西夏字,也不能排除影塑人物中有党项人。014014西夏学二二二年第二期总第二十五辑以上同一地点出土和遗存的罗汉群雕塑,有多民族造型的特征,显示创作者对各民族和谐相处的审美意识和趣味,也反映西夏社会多民族共存的社会属性。综上所述,通过对西夏雕塑中多民族人物造型具体特征的分析,对解读其深层的文化内涵,尤其是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33、交往、交融具有实证的意义,对深入探讨西夏雕塑审美意识和艺术风格的来源和传统具有学术判断的积极意义。从中可以看出,西夏民族人物雕塑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民族人物雕塑作品源于中国传统礼制文化和外来佛教文化的相交,造型表现的文化内涵不是单一民族的,而是多个民族文化交流、相互吸收汇合交融的。这个现象体现在每尊作品中。如石像生党项武士属于中原王朝礼制性作品,其长方形面相、体型高大的轮廓表现了党项人特征,而占这尊石雕大部分面积的武士着装是传承了唐朝的铠甲装。武士头戴兜鍪,甲衣长至膝下,有护膊臂鞴等,是表现实战铠甲,这种式样一直沿用到宋代。童子的秃发造型,头顶秃发,前额和两鬓留一周短发,耳后留一绺长发,

34、是西夏绘画中党项人的发式。但陶塑童子残头像发式表现出的各种秃发造型又具有鲜卑、契丹髡发的造型特点。党项命妇高髻外或罩有小帽或簪花,这种发型是从回鹘贵妇桃形帽改样而成。额济纳小庙穿戴讲究的宽袖盛装汉族妇女,头束包丽髻,是中原宋朝妇女首服的常见样式,上襦下裙为唐服遗风,垂绣花襳褵突破了一般妇女装礼制,胸佩多重瑟瑟珠,又具有西北草原民族的风格。与中原典型汉族妇女宋代晋祠彩塑仕女着装简洁相比,额济纳小庙刻画的汉族女供养人由于生活地域民族杂居,受到草原民族佩饰繁缛风气的影响。吐蕃上师米拉日巴,造型和着装为嘎玛噶举派特色,恰似一尊肖像作品,但其两肩绘有石绿色忍冬纹,是西域、敦煌装饰纹样,而敦煌的忍冬纹又具

35、有中原特色,这两处忍冬纹装饰,使肖像作品含有多民族、多地域的文化,变成了多民族文化杂糅的艺术作品。宏佛塔罗汉表现多民族人物特征,其中着团花交领衣的两尊,其织锦团花纹饰在西夏壁画、绢画中表现回鹘、党项贵族着装。从这些西夏雕塑民族人物造型中可以看出,很难找出只表现某一民族独一文化的作品,每一尊人物造型的文化内涵都具有不同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征。第二,雕塑的艺术风格和精神传承唐宋,突出儒道美学。崇尚自然,以写实为主,注重表现人物的自然属性;同时突出世俗化,表现各族文化相互吸收、社会和谐。在技法上以线造型,以形传神,突出神韵和意韵。无论单体和群体作品,各自达到了人与社会的平衡与和谐。铜铸寒山

36、、拾得造像,造型真实生动、神情活现,串葫芦是盛水器物,显现行脚僧居无定所;手持笔、帚,以区别两人不同身份;开怀畅笑示吟诗时生动自如,宽袖飘扬的线条,节奏明快,突出了僧人诗意化的生活态度和佛教世俗化、儒化的特点。宏佛塔罗汉彩塑,均作坐姿,忽略下半身造型,刻画头部的眼神、额上皱纹,群塑营造修炼的境界和静谧的气氛,突出了各族罗汉苦修禅015重大项目专栏学、走入意境的修行过程,这也是宋代中国传统美学突出内在神韵的“传神”之作。额济纳旗小庙的一组西夏彩塑供养人物,男女人物面相造型无一类雷同,站、蹲之势,动态洒脱;突破服饰伦理,吸收民族装饰,衣装华丽,装銮精致,具有地方服饰文化相互吸收的视觉效果,显现了匠师对现实生活的熟悉和对人物状态的真实模拟。作品由生活中提炼,造型细节体现对地方人物具有不同民族元素相互杂糅达到和谐的审美意识。西夏境内黄河自西向东流经,各族杂居于黄河南北,黄河流域乃中华文化发祥、发展之地,不同民族只要进入黄河流域,就会入乡随俗,产生“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结果,文化的差异性缩小,共同性增长。西夏雕塑中民族人物艺术造型的多元文化特征实证了这一点。(责任编辑:杨浣)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画品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