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影响因素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4696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影响因素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影响因素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影响因素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计与决策2023年第19期总第631期专 题 研 究0引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由此可见,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不仅要从理论层面探讨共同富裕的具体内涵和时代特征,而且还要在深刻理解共同富裕具体目标的基础上,通过科学严谨的评价方法来构建多维度、多主体的指标体系,进而有利于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估全国总体以及各区域共同富裕的发展水平、特征及趋势。目前关于共同富裕的文献主要围绕理论探讨和实证探索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基于共同富裕理论层面的内涵与时代特征探讨,刘培林等(2021)1认为共同富裕的内涵可以从政治、经济及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概括

2、,其中政治内涵是指国强民富的社会主义社会契约,经济内涵是指人民共创共享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社会内涵是指中等收入阶层在数量上占主体的和谐而稳定的社会结构。发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是共同富裕的三大特征。二是基于共同富裕实证层面的指标体系构建以及影响因素探索。刘培林等(2021)1认为构建我国共同富裕指标体系可以从总体富裕程度和发展成果共享程度两个方面出发,之后有等学者进一步提出了富裕、共享、可持续这三个评价共同富裕水平的维度,丰富了共同富裕指标体系的维度建设。在不断完善我国共同富裕指标体系建设的基础上,部分学者利用宏观和微观数据实证检验了影响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因素。在宏观层面,数字经济2

3、、数字普惠金融3、金融科技4等均是能够显著提升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因素。在微观层面,张金林等(2022)5、刘伟等(2023)6分别探讨了数字金融、新型城镇化对家庭微观共同富裕的影响。综上所述,虽然现有研究已在理论探讨和实证探索方面研究较多,但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在指标体系构建上,基于对我国共同富裕具体目标和微观层面的考虑,以及为丰富和完善共同富裕指标体系的维度建设,利用我国20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从物质、精神、共享、可持续四个层面,全方位、多角度地构建了共同富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测度了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具体指数。第二,在研究内容上,考虑到我国地域辽阔、区

4、域间自然资源禀赋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等现实情况,在划分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基础上,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核密度估计方法探讨了不同区域共同富裕水平的空间差异及来源、动态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并进一步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影响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因素,为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稳步实现提供参考。1研究设计1.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本文参考陈丽君等(2021)7、王小娟和陈曦(2023)8的研究,从富裕、共享、可持续三个维度构建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该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基于宏观层面的视角,缺乏对微观个体层面的考察,因此,有必要将富裕维度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影响因素

5、分析史依铭1,黎思琦2,潘韵婷1(1.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合肥 230601;2.四川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成都 610065)摘要:文章基于20112019年我国20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测度了共同富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核密度估计方法以及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以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内差异均呈现显著的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影响总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共同富裕水平显著提升,不过各综合经济区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异。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劳动力投入以及政府干预对我国共同富裕

6、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关键词:共同富裕;八大综合经济区;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487(2023)19-0017-05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AHSKZ2019D026)作者简介:史依铭(1995),男,吉林长春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学。黎思琦(1995),女,青海西宁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潘韵婷(1997),女,安徽池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学。DOI:10.13546/ki.tjyjc.2023.19.00317统计与决策2023年第19期总第631期专 题 研 究进一步细分为物质和

7、精神两个层面。基于此,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层级划分,本文尝试从物质、精神、共享、可持续这四个层面多维度、多主体地构建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具体思路如下:物质层面考虑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条件;精神层面考虑了个人提升和权益保障;共享层面考虑了公平和均衡发展;可持续层面考虑了经济与社会、资源与环境等方面长远的发展潜力。最后,使用熵值法对我国地级市的共同富裕指数进行测度。表1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物质精神共享可持续二级指标收入水平财富水平消费水平教育水平医疗水平社会保障城乡差距区域差距金融发展水平市场化水平开放程度财政投入科教投入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生态环境三级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8、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最低工资标准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教育支出人均医疗床位数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存款与贷款之和占GDP比重市场化指数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科教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人均公共汽车拥有量互联网普及率人均绿地面积属性+-+-+1.2数据来源本文采用20112019年我国20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考虑到地级市的体量和规模特征,剔除北京、天津、上海以及重庆四个直辖市,并剔除掉数据严重缺失的地级市样本。地级市数据来源于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并以各省份与各地级市的统计公报

9、以及Wind数据库进行补充。为考察共同富裕水平在不同区域的差异性特征,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划分标准将全国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2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来源本文参考Dagum(1997)9的研究,使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分析了全国以及八大综合经济区共同富裕水平的差异特征以及差异来源。2.1共同富裕水平的总体与区域内差异根据表2和图1可知,全国总体的共同富裕水平差异呈现稳步下降的趋势。具体来看,20112017年,全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基尼系数逐年下降,数值从0.1800下降到0.1009,并且在样本期内由0.1800下降到0.1153。这说明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的总体差异、区域差异在不断

10、缩小,全国各省份共同富裕水平的协同性逐步增强。表2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基尼系数年份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全国0.18000.16530.15850.14070.13350.12760.10090.11830.1153北部沿海0.12010.11110.11400.10310.09650.08950.06900.08240.0732东北0.11620.09900.09770.08800.08260.08570.06030.08590.0829东部沿海0.08520.08200.08460.07730.07880.07920.07080.07630

11、.0738黄河中游0.13120.12580.11960.10510.09720.09570.06070.08040.0764南部沿海0.12100.11410.12130.10180.09840.10260.08960.10030.0993长江中游0.13180.12220.11510.10360.09490.09070.06770.08070.0793大西南0.17310.15340.14410.12220.10960.10170.07490.10060.0940大西北0.18020.15200.14500.12070.11510.10620.07320.09680.0885全国北部沿海东

12、北东部沿海黄河中游南部沿海长江中游大西南大西北0.200.180.160.140.120.100.080.060.040.02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图1 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基尼系数变化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全国以及八大综合经济区共同富裕水平的基尼系数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发展趋势和较为明显的分层状态,并且各综合经济区的基尼系数变化幅度也存在较大差距。从各综合经济区基尼系数的分层状态来看,20112013年,大西南与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的基尼系数与全国平均水平较为接近,而其他六大综合经济区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42019年,全国平均水平明显

13、高于八大综合经济区,不过各综合经济区内的差距逐渐缩小。从各综合经济区基尼系数的变化幅度来看,样本期内大西北、大西南、黄河中游、长江中游以及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基尼系数下降幅度较大,这表明共同富裕水平在上述五大综合经济区内的差距显著缩小,且缩小程度较大,即这些综合经济区内各省份的共同富裕水平在逐渐靠拢;而东北、南部沿海以及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下降幅度较小,这说明这些综合经济区内各省份的共同富裕水平协调度较高。整体来看,20112019年全国以及八大综合经济区共同富裕水平的差异均呈现缩小的趋势,不过仍然有个别年份和个别综合经济区表现出扩大的趋势,故在注重提高共同富裕水平的同时,也要关注各综合经济区

14、之间和各综合经济区内部的协调发展。2.2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间差异根据下页图2可知,八大综合经济区区域间基尼系数依然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不过各综合经济区之间的变化趋势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区域间基尼系数均值较小的前三位分别是东北-黄河中游、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北部沿海-东北,这说明上述综合经济区在共同富裕发展方面的协同性表现较好。而区域间基尼系数均值较大的前三位分别是东部沿海-大西南、东部沿海-大西北、东部沿海-长江中游,这表明上述这些综合经济区的共同富裕水平协同性较弱。因此,虽然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区域间差异18统计与决策2023年第19期总第631期专 题 研 究表现出显著的缩小趋势,但仍然存

15、在区域间发展协调性不够理想的情况。大西南-大西北北部沿海-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长江中游-大西北长江中游-大西南南部沿海-大西北南部沿海-大西南南部沿海-长江中游黄河中游-大西北黄河中游-大西南黄河中游-长江中游黄河中游-南部沿海东部沿海-大西北东部沿海-大西南东部沿海-长江中游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北部沿海-黄河中游北部沿海-南部沿海北部沿海-长江中游北部沿海-大西南北部沿海-大西北东北-东部沿海东北-黄河中游东北-南部沿海东北-长江中游东北-大西南东北-大西北东部沿海-黄河中游0.250.200.150.100.050图2 八大综合经济区共同富裕水平区域间差异均值2.3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差异来

16、源及其贡献率如表3和图3所示,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的整体差异以区域间差异为主,超变密度的贡献率次之,区域内差异的贡献率最低,并且走势较为平稳。首先,从区域间差异及其贡献率来看,在样本期内,虽然区域间差异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但其均值仍然高达0.0897,同时其平均贡献率为64.79%,远高于超变密度和区域内差异的贡献率。这表明区域间差异依然是影响我国共同富裕水平整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其次,从超变密度及其贡献率来看,超变密度呈现下降趋势,但其贡献率却呈现波动的小幅上升趋势,由2011年的21.16%提升到2019年的26.54%,这说明不同区域间的交叉重叠现象对整体差异的影响正在逐渐增强。最后,从区域内

17、差异及其贡献率来看,区域内差异在样本期内一直在0.00980.0174波动,并且表现出稳定的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区域内差异的贡献率最低,变化幅度也最小,即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影响相对较小。表3共同富裕水平差异来源及其贡献率年份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区域内差异0.01740.01620.01590.01420.01330.01300.00980.01190.0115贡献率(%)9.679.8010.0310.099.9610.199.7110.069.97区域间差异0.12450.11330.10500.09030.08420.07770.06

18、740.07180.0732贡献率(%)69.1768.5466.2564.1863.0760.8966.8060.6963.49超变密度0.03810.03580.03760.03620.03600.03690.02370.03460.0306贡献率(%)21.1621.6623.7225.7326.9728.9223.4929.2526.543共同富裕水平的动态演进为探讨全国以及八大综合经济区共同富裕水平的动态演进特征,本文使用核密度估计方法从分布位置、分布形态、分布延展性以及极化趋势四个方面对共同富裕水平的核密度曲线进行分析,具体变化趋势如图4所示。(1)分布位置。首先,样本期内全国总体

19、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共同富裕水平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即图4中所有共同富裕水平的核密度曲线均向右侧移动。其次,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共同富裕水平的上升幅度不尽相同,0.80.70.60.50.40.3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区域内差异区域内差异贡献率区域间差异区域间差异贡献率超变密度超变密度贡献率图3 共同富裕水平差异来源及其贡献率演变趋势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10008006004002000核密度02468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1000

20、8006004002000核密度12345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120010008006004002000核密度12345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7006005004003002001000核密度02468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00150010005000核密度12345共同富裕水平(10-3)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120010008006004002000核密度0246820112012201

2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120010008006004002000核密度012453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1400120010008006004002000核密度01245共同富裕水平(10-3)3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7006005004003002001000核密度012453共同富裕水平(10-3)年份共同富裕水平(10-3)共同富裕水平(10-3)共同富裕水平(10-3)年份共同富裕水平(10-3)年份共同富裕水平(10-3)年份共同富裕水平(10-3)年份年份

22、年份年份年份(a)全国(b)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c)东北综合经济区(d)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e)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f)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g)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h)大西南综合经济区(i)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图4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共同富裕水平的核密度曲线19统计与决策2023年第19期总第631期专 题 研 究即核密度曲线向右侧移动的幅度存在差异。其中,东部沿海、南部沿海等综合经济区的移动幅度相对较大,这表明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共同富裕水平提升程度较大。因此,未来应继续加强东部和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与其他综合经济区的联动机制,鼓励“先富帮后富”。(2)分布形态。一方面是在主峰的高度变化

23、上,全国和北部沿海、东北、黄河中游、南部沿海、长江中游、大西南以及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共同富裕水平的核密度曲线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均表现出先下降再上升然后又下降的趋势。而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主峰高度表现为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是在波宽幅度上,全国和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大西南以及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均呈现宽度变窄的趋势,这表明全国以及上述综合经济区共同富裕水平的绝对差异呈缩小趋势。而东北、东部沿海以及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宽度表现出变宽的趋势,即上述综合经济区的绝对差异存在扩大趋势。因此,进一步缩小各综合经济区之间的差距并促进其协调均衡发展对于提升我国共同富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3)分布延展性。在共

24、性方面,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共同富裕水平的核密度曲线均呈现显著的右拖尾特征,这表明全国及各综合经济区共同富裕水平较高的省份和水平较低的省份存在差异扩大的趋势。在差异性方面,共同富裕水平核密度曲线的延展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全国和东北、东部沿海、黄河中游以及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呈现延展收敛的趋势,即共同富裕水平较高的省份和水平较低的省份之间的差异在显著缩小。而北部沿海、南部沿海、长江中游以及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却呈现由延展收敛变为延展拓宽的趋势,这表明这四个综合经济区内各省份的共同富裕水平差异存在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故应加强对区域内各省份平衡发展的重视,扎实推动我国实现共同富裕。(4)极化趋势。根据全国以

25、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的核密度曲线可知,在波峰数量变化以及极化特征方面,主要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全国共同富裕水平的核密度曲线虽然存在双峰现象,但其双峰均表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并且双峰之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这表明全国两极分化的趋势在弱化。二是东部沿海与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呈现明显的单峰情况,即不存在极化现象。三是以其他六大综合经济区为主,其核密度曲线表现出显著的双峰或多峰现象,即存在两极分化或多极分化现象。综合来看,虽然全国的极化现象有所减弱,但各综合经济区间的极化现象依然存在,下一步应着重强化各综合经济区间共同富裕水平的均衡发展。4共同富裕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4.1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4.1.1模型构建为分析

26、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影响因素,本文构建了如下计量模型:cmwit=0+1finit+2isit+3indit+4labit+5gdpit+6govit+i+t+it(1)式(1)中,cmw表示我国地级市的共同富裕水平,ui表示地级市的个体效应,t表示年份的时间效应,it表示随机误差项。本文对所有连续型变量进行1%和99%的缩尾处理。4.1.2变量定义(1)金融资源配置效率(fin)由于金融具有减贫增收的作用,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又深刻影响金融服务供给与实体经济需求的有效对接,对我国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参考王晓莉和韩立岩(2008)10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测度方法,采用Su-per-SBM

27、模型对我国地级市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度。(2)产业结构(is)较高且较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显著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此基础上经济高质量发展又可以通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等途径助力我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故选取我国地级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3)工业化水平(ind)工业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之一,工业化水平越高、市场主体活力越充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越强,有助于推动我国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故选取我国地级市工业企业数量的对数表示。(4)劳动力投入(lab)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函数)可知,劳动力投入是影响经济增长

28、的重要因素,自然也是影响我国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对于我国共同富裕的稳步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选取我国地级市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数的对数表示。(5)经济发展水平(gdp)经济发展水平与富裕程度息息相关,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该地区的富裕程度也就越高。由此可见,经济发展水平是助力我国稳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采用我国地级市GDP的对数表示。(6)政府干预(gov)根据袁晓玲等(2022)11的研究,财政支出不仅是衡量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不断提质增效、保障民生的重要因素,更是提高我国人民满意度和幸福感的有效支持手段。因此,采用我国地级市财政支出的对数

29、表示。4.2实证结果分析下页表4中列(1)至列(3)分别显示的是仅控制个体效应、控制个体和时间效应、同时控制个体和时间效应以及聚类稳健标准误的回归结果。根据列(1)的回归结果可知,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劳动力投20统计与决策2023年第19期总第631期专 题 研 究入、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府干预的系数均为正数,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从列(3)可知,在同时控制了个体效应、时间效应以及聚类稳健标准误后,经济发展水平的系数虽然依旧为正数但不显著;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劳动力投入以及政府干预的系数依然显著为正,这表明在进一步完善模型的各类控制因素后,显著影响并促

30、进我国共同富裕的因素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劳动力投入以及政府干预。为保障基准回归结果的可靠性,本文通过更换为OLS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本文的实证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表4基准回归结果变量finisindlabgdpgovcon个体效应时间效应聚类稳健标准误样本量FE(1)0.0014*(12.64)0.0023*(20.24)0.0001*(6.49)0.0001*(8.16)0.0001*(6.08)0.0009*(31.75)-0.0154*(-51.15)控制1863FE(2)0.0010*(13.08)0.0003*(2.77)0.0003*(15.17)0

31、.0000*(2.44)0.0000(1.03)0.0002*(7.08)-0.0029*(-7.11)控制控制1863FE(3)0.0010*(4.90)0.0003*(1.85)0.0003*(7.06)0.0000*(1.76)0.0000(0.60)0.0002*(2.99)-0.0029*(-3.35)控制控制控制1863注:括号内为t值,*、*、*分别表示在 1%、5%、10%的水平上显著。5结论与启示本文采用20112019年我国20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全国以及八大综合经济区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来源、动态分布趋势与演进规律以及影响因素与作用效果。研究发现:(1)全

32、国以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共同富裕水平差异均表现出显著的缩小趋势,在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上,区域间差异最大、超变密度次之、区域内差异最小。(2)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共同富裕水平显著提升,不过各综合经济区之间仍存在较大差异。(3)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劳动力投入以及政府干预对我国共同富裕水平具有显著影响以及促进效应。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得到如下启示:第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对于八大综合经济区而言,现阶段要重点支持大西南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的发展。一方面,政府应注重资源在区域空间范围内的有效配置,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并给予适当的资源倾斜支持,加大对欠发达

33、的大西南、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在金融、财政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大西南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自身也应充分寻找各自的比较优势,深入挖掘自身发展潜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助力我国共同富裕稳步实现。第二,缓解区域极化现象,推进区域间均衡发展。对于欠发达综合经济区的省份,应以加强自身弱项、补足自身短板为主,积极寻求与较发达省份的联动与合作,弥补自身发展劣势,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对于较发达综合经济区的省份,应以巩固自身发展基础,强化自身发展优势为主,其中,应重点加强东部沿海、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与其他综合经济区的联动机制,强化正向溢出效应,鼓励“先富帮后富”。第三,强化

34、各要素的激励效应,赋能共同富裕发展。要进一步缓解金融资源错配并强化金融资源整合,提高财政支出的经济效应和社会保障效能,增加就业并鼓励创业,推进产业数字化以及数字产业化发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提升全国及各综合经济区共同富裕水平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切实推动我国实现共同富裕。参考文献:1刘培林,钱滔,黄先海,等.共同富裕的内涵、实现路径与测度方法J.管理世界,2021,37(8).2向云,陆倩,李芷萱.数字经济发展赋能共同富裕: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J.证券市场导报,2022,(5).3史依铭,黎思琦.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22,(5).4崔婕,李

35、瑞田,韩启春.金融科技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基于数字普惠金融赋能视角J.经济问题,2023,(5).5张金林,董小凡,李健.数字普惠金融能否推进共同富裕?基于微观家庭数据的经验研究J.财经研究,2022,48(7).6刘伟,吕婷,陈阳.新型城镇化对推进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基于微观家庭数据的经验分析J.城市问题,2023,(3).7陈丽君,郁建兴,徐铱娜.共同富裕指数模型的构建J.治理研究,2021,37(4).8王小娟,陈曦.数字普惠金融、创新驱动与共同富裕J.统计与决策,2023,(13).9Dagum C.A New Approach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Gin

36、i IncomeInequality Ratio J.Empirical Economics,1997,22(4).10王晓莉,韩立岩.基于DEA的中国各地区金融资源分布有效性评价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1袁晓玲,王军,张江洋.中国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与比较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43(4).(责任编辑/方思)21统计与决策2023年第19期总第631期专 题 研 究0引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奋斗目标。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万海远和陈基平(2021)1认为共同富裕

37、的内涵包括发展和共享两个方面。韩保江(2021)2认为共同富裕的内涵包括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富裕和渐进富裕四个方面。张占斌和吴正海(2022)3认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公平正义和差别有序的富裕。本文认为共同富裕是差别有序的全民富裕、全面富裕,既包括物质富裕,也包括精神富裕。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对共同富裕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宋群(2014)4提出要构建反映我国发展总体水平、差距存在与消除程度水平、与国际比较后水平的共同富裕指标体系。刘培林等(2021)5提出共同富裕应从总体富裕程度和发展成果共享程度两个方面来测量。韩保江(2021)2构建了包括经济、社会结构、居民收入与财产、收入分

38、配公平、人民生活质量、公共产品和生命健康六大维度的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胡鞍钢和周绍杰(2022)6构建了包括沿海省份共同富裕进程的综合评价王忠辉1a,王梦1a,王嘉琪1b,陈铭浩2(1.山东工商学院a.统计学院;b.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2.滨州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摘要: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了综合评价沿海11个省份的共同富裕实现进程,文章构建了由经济发展质量、精神文化建设、社会民生共享、公共服务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5个一级指标组成的共同富裕实现进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

39、熵权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并运用综合指数法对2020年沿海11个省份的共同富裕实现进程进行测算,综合分析沿海11个省份的共同富裕实现情况,从而明晰沿海各省份在共同富裕实现进程中的优势与劣势。关键词:共同富裕;综合评价;沿海省份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487(2023)19-0022-06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21BTJJ02)作者简介:王忠辉(1964),男,河南信阳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社会经济统计。王梦(1997),女,江苏淮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经济统计。王嘉琪(1992),女,山东烟台人,硕士,实验师,研究方向:信息管理

40、。(通讯作者)陈铭浩(1989),男,山东淄博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Analysis on Regional Differences,Dynamic Evol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of China s Common Affluence LevelShi Yiming1,Li Siqi2,Pan Yunting1(1.School of Economics,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2.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Sichuan University,Chen

41、gdu 610065,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207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China from 2011 to 2019,this paper measures the levelof common affluence,and analyze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dynamic evol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na s common afflu-ence level by using Dagum Gini coeffici

42、ent and its decomposition method,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method and fixed effect mod-el.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ing:The intra-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common affluence level of the whole country andeight comprehensive economic zones show a significant narrowing trend,and the inter-re

43、gional differences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overall differences.The level of common affluence of the whole country and the eight comprehensive economic zonesh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but there are still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mprehensive economic zones.Financial re-source

44、 allocation efficiency,industrial structure,industrialization level,labor input and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have significantimpact on China s common affluence level.Key words:common affluence;eight comprehensive economic zones;Dagum Gini coefficient;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DOI:10.13546/ki.tjyjc.2023.19.004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