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科学家203 年第 期【教育新探索】收稿日期:2023-03-16基金项目:本文系 2018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研究”(项目编号:BMA180037)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张进清(1971-),女,广西玉林人,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族教育、比较教育。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张进清(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南宁530006)摘要:心理健康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是集边疆性、民族性、乡村性于一体的独特场域,其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教育环境
2、的民族地域复杂性与教育对象行为群体的特殊性二重属性。基于广西边疆县(市、区)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前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心理辅导室建有率较低且设施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家校社协同机制不健全等现实困境。面对这些困境,需要通过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并规范学校心理辅导室的设立、建设高质量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开展本土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共同提高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切实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民族文化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文章
3、编号:(3)00 一、引言乡村小规模学校是指学生人数不足 100 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1,主要分布在边远乡村地区,具有学生少、班级少和教师少等基本特征。作为乡村儿童的重要教育场所,乡村小规模学校是满足乡村儿童就近接受义务教育的常态化教育形式,更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升乡村人口整体素质的重要载体。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是集边疆性、民族性、乡村性于一体的独特场域,就读的儿童受边疆安全稳定、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多元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因此,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扶贫重点工作是扶持学生心理脱贫,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着力破解
4、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问题。目前,学者们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多维度的相关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有学者指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着“工作开展不均衡、形式较单一、未形成校园危机干预长效机制、学科渗透困难等问题”。2有学者通过中东部省份调查发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城区开展最好,镇区次之,乡村最差,针对在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学校只有半数左右,且内容和形式单一。3有学者通过中部地区中小学调查指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对落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4二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基于现实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心
5、理健康教育对策,或主张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体、推进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5,或提出数字技术赋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6,或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力7,或开设心理微课8。为开展好农村中小学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203 年 月(第 期,总第 3 期),203(No.,eneral No.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学者提出可建设“心理吧”。9三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研究发现,中小学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不足且负担较重、专业水平偏低。10还有研究发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数量偏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分布不均衡,中学优于小学,城市优于农村;心理健康教育
6、教师工作开展情况总体不佳。11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针对我国民族地区,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鲜有关注。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现状如何?存在哪些困境?如何解决这些困境?这些问题还需深入研究。为此,笔者开展了专项调查研究,在对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心理建康教育特质品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乡村小规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以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全面提升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二、特质品性: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二重属性边疆民族地区属于国家重要而又具有特殊战略意义的地域,其教
7、育发展有其独特的一面。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显著的二重属性:从教育环境看,这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显著的边疆民族地域性;从教育对象看,这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显著的行为群体特殊性。(一)教育环境:心理健康教育民族地域的复杂性边疆民族地区教育肩负着民族性、教育性、安全性三重性质,既要在民族文化传承中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也承担着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职责。乡村小规模学校作为边疆民族地区“促进乡村教育振兴、供给义务教育服务的重要载体”12,其处于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的复杂环境且具有小规模性的特性决定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其一,处于复杂的外部环境。我国绝
8、大部分边疆地区是民族地区。广西边疆地区有那坡县、靖西市、大新县、龙州县、宁明县、凭祥市、防城港市防城区和东兴市 8 个县(市、区),面积 1.8 万平方公里,辖 103 个乡镇。其中,与越南接壤的乡镇有 41 个,行政村有 389 个。13据 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广西边疆 8 县(市、区)的少数民族人口有 169.78 万人,占常住总人口 223.18 万人的 76.07%,聚居着汉、壮、瑶、苗、京等12 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众多,境内外居民联系密切,在生活习惯、民族语言和心理归属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族群文化特征,这就决定当地学校在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复杂性。边疆民
9、族地区地处偏远,交通、经济、基建薄弱是其主要特征。此外,边疆民族地区还存在着非传统安全问题,如毒品贩卖、跨境赌博和买卖人口等犯罪活动。这一系列特殊而复杂的外部环境因素对当地的学校教育和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提出了严峻挑战。其二,具有特殊的内部环境。乡村小规模学校,顾名思义,最大的特点即是学生人数少、班级规模小。2021 年,广西边疆民族地区共有 373 所乡村小规模学校,校均班级数 2.8 个,校均学生数 32.2 人,班均学生数 11.4 人。其中 75.60%的学校学生数在 50 人及以下,30.29%的学校学生数在 10 人及以下,学校班额在 25人及以下占总数的 96.21%。学校心理健康
10、教育的目的是培育每个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个性自由的发展”14。而“小规模班级更有利于个体化教学、个体化关注、减少纪律问题、运用创新的教学策略”。15小校小班的特殊性使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师生之间更容易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结,有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二)教育对象:心理健康教育行为群体的特殊性其一,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高。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大都是壮、瑶、苗、京等少数民族学生。统计数据显示,2015-2021 年,广西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分别为 20456、18649、17535、14568、11513、9424、8882 人,占当年学
11、校在校生人数的比例均超过 7 成,明显高于同期全国小学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学生的占比。少数民族学生长期生活在本民族文化土壤中,最先接受的是本民族传统社区文化教育,进入现代学校后才开始接受主流文化占主导的教育。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学校后面临个体生活文化背景发生转变,可能会因为文化中断、文化冲突使得他们容易出现不适应、茫然、焦虑甚至排斥心理,1?通过广西边疆地区各县(市、区)政府网站数据统计得出。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张进清社会科学家203 年第 期文化背景的差异成为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二,留守儿童比例高。在边疆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部分村民为了生计选择长期外出务工,
12、其孩子便成为留守儿童。统计数据显示,2015-2021 年,广西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留守儿童人数分别为 9858、8217、7996、5987、4434、3523、3065 人,占当年学校在校生人数的比例均超过四分之一,明显高于同期全国小学在校生中留守儿童的占比。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有效监护,属于亲子关系缺失、精神上缺少寄托的特殊群体,比一般儿童更容易在学习生活上产生心理发展异常,具有孤独感、自卑感、任性、逆反心理和性格内向等心理特点。正如课题组在边疆 LZH 县的调研中,SHJ 乡 YSH 完小的 W 老师谈道:“他(留守儿童)都是爷爷奶奶带着,我们说的话一重了,他马上跑回
13、家,都是这样,但是你要是不管他,他又什么都不懂。还有就是打游戏之类的现象很严重。”SHK 镇 HP 教学点的 ZH 老师谈道:“父母不在身边,家长经常是联系不上,(留守儿童)还是比较缺乏管教,内心比较敏感。”其三,低年级儿童比例高。统计数据显示,2015-2021 年,广西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低年级儿童(一、二年级)人数占比均超过一半,中年级儿童(三、四年级)人数占比为 30%左右,高年级儿童(五、六年级)人数占比为 14%左右,且学生人数随年级增高而递减。人的心理发展有阶段性,不同年龄段有不同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小学阶段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旺盛、变化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时期。
14、低年级儿童独立性和自觉性较差,处于他律道德阶段,需要成人的监护和具体指导。此阶段的儿童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尊敬和依恋心理,会严格遵守老师的行为规则标准,但还不能客观评价自己和别人,很少能顾及客观外界与自我的关系,只会以自我为中心。因此,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关注人数占比超过一半的低年级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和心理需求,为其进入中、高年级后的心理发展铺设良好道路,预防各种潜在的心理问题。三、现实困境:广西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证结果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包括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人力资源)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基础与前提。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神经末梢”,边疆民族
15、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以下现实困境。(一)心理辅导室建有率低且设施不足,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载体心理辅导室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一个标准且配套设施齐全的心理辅导室的建立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由于缺乏专项资金的投入和支持,广西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心理辅导室建有率偏低且专用设备欠缺。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20 年在广西边疆民族地区的 407 所乡村小规模学校中,建有心理辅导室的学校仅 37 所,建有率为 9.09%,比 2018 年广西 44.1%的农村学校建有专门心理辅导室16还低35.01 个百分点。在已建有心理辅导室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中,虽然心理辅导室的面积平均为 4
16、0 平方米,但绝大多数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心理辅导室没有划分专门的功能区域,办公接待区和咨询区没有明确边界,不利于个体咨询中学生的隐私保护。此外,心理辅导室需配置的心理测评系统、辅助器材、放松类器材等也不足。调查显示,广西边疆民族地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认为学校心理辅导室存在“心理测评或心理辅导专用系统/软件不足”“心理辅导专用设备不足”“功能分区不足”等问题。心理辅导室及相关设施设备的缺乏既让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缺乏可用专业资源,也导致学生遇到困难没有求助途径。(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心理健康工作开展受限其一,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短缺,兼职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调查发现,2021 年广西边疆
17、地区 373 所乡村小规模学校中,没有一所学校配备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仅有 26 所学校配备了 35 位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即仅有 6.98%的学校配备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校均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 0.09 人。在这些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中,从接受专业教育来看,仅有 34.28%的教师接受过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教育;从学历上看,高达 77.14%的教师为专科以下学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很强,专职心理教师短缺,兼职教师缺乏心理学、教育学专业背景,专业化程度不高,这不利于学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于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缺乏,广西边疆民族地区绝大部分乡村小规模学校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
18、二,教师队伍心理健康素养不足。课题组 2020 年 1 月的调研发现,广西边疆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大部分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及技术,心理健康教育普遍较弱,而“如果教师缺乏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知识和判断相关症状的能力,当学生出现不良心理状态时,教师往往不能及时发现,不能及时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17。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缺乏,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课题调研中,YSH 完小的 W 老师在访谈中说道:“我没学过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只能自己上网看看视频课,也不知道怎样做。”一位村完小的 H 老师叹道:“问题学生比较难搞,很难引导他们。”教师们普
19、遍对于“该如何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感到茫然,处于一种“又要管,又不敢管”的两难境地。而在边疆地区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培训中,教师更多接受的是语数外教学的培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培训很少。(三)家校社协同机制不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协力不足其一,家庭教育缺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不力。家庭承担着对学龄儿童抚养和教育的责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榜样作用等方式无形中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情绪情感、认知思维及个性特征等各种心理素养起到广泛的培养作用。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家长既有因迫于家庭经济负担重压而疏于对孩子心灵关怀的无奈,也有认为学校应管理学生一切教育问题而对自身家
20、庭教育责任的无视。课题调研访谈中发现,大多数家长关注重点是孩子在校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发展,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与维护,认识与重视不够,家长不太了解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向孩子或老师询问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一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长在访谈中表示,由于外出务工等原因对孩子的陪伴较少,基本不了解孩子在校情况或者心理发展情况。一所村完小的 L 老师说道:“由于家长们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管理,对孩子的管教在学校都是由我们老师一律承担了,孩子们回家之后家长几乎放任不管。”H 老师也提及:“家长不配合。尤其是问题学生,家长他也管不了,也不愿意配合。”没有家庭的支持与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难以实现,
21、不利于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其二,社会参与不足,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不够。就读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其道德判断主要受到外部的、具体的情境所制约,对社会中存在的各式各类信息尚未具备成人般的理性分辨能力,各种社会不正之风、虚假信息和消极言论等极易乘虚而入。尤其是学生中的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的父母往往会为他们配备一部手机,这本意是为了加强亲子间的沟通交流,但如今却成了学生玩游戏和看视频的娱乐利器。手机中低门槛和强随意性的短视频正不断“涵化”留守儿童的认知模式与行为模式,造成行为失范、身份焦虑和享乐主义等不良倾向。18此外,边疆社区存在的“黄赌毒”等不良社会现象和风气也影
22、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课题调研中,一位村小的老师在访谈中说到:“现在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社会风气影响我们开展工作。”而调研发现,社会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参与度和支持度不高。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区普遍没有建立心理健康指导服务站点,乡村社区没有办法予以乡村小规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社会上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心理咨询师、社区卫生室医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志愿者等社会人士对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关注不够,主动参与不足。一些社会组织虽已从以往捐资赠物型转向综合发展型,变传统的济贫助困为侧重帮助儿童身心全面成长,但这些社会组织未能与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形成有效对接和互动
23、,双方均存在需求和供给不对称等突出问题,影响学校和社会组织二者之间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沟通和合作。四、突围之道: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然路向(一)加强并规范心理辅导室建设,设立“云”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有助于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加强并规范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对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边疆省(区)各级教育部门应按照教育部有关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统筹利用中央及省级安排的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类专项资金等,加快帮助边疆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推进心理辅导室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工作,提升学校心理辅导室配置率。在不能满足所有学校都设立
24、心理辅导室的情况下,教育部门可根据边疆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和学校条件,在区域内的一所乡村小规模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以同时服务周围几所乡村小规模学校进行心理咨询活动之需。随着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设施配备的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还可以通过互联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张进清社会科学家203 年第 期网技术设立“云”心理辅导室,通过“云”心理辅导室,不仅能免去学生异地辅导而带来的不便,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隐私,提高心理育人效果。通过“云”心理辅导室,还可以邀请其他学校优秀的专职心理教师给学生进行心理讲座和辅导活动,打破地理、时空限制的同时也利于心理健康教育
25、资源共享。(二)推进高质量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第一,扩充心理学专业背景教师,建立以兼职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有研究发现,具有“心理学背景的心理健康教师比其他专业背景的教师在很多方面存在优势”19,从而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针对心理健康紧缺学科教师,相关政府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适当给予一些政策上的倾斜以吸引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前往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学校任教。例如可以采取适当降低开考比例,直接依据面试成绩进行录取工作,对于应聘的本地毕业生或教师可以适当放宽招聘条件、降低录用分数,进校任教即可入编等多种优惠措施,以招募心理学专业背景教师。广西边疆民族地区近八成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在校生人
26、数在 50人及以下,超三成的学校在校生人数更是在 10 人及以下,对于大部分的乡村小规模学校,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并不现实,可采取以兼职教师为主的方式。各级政府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优先给予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配备 1 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如在教育行政部门或当地中心校牵头下,可由一名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同时兼任几所小规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小规模学校可以安排班主任或科任教师担任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可结合主题班会、集体课外活动、团队活动等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可结合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及时发现个别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援助;还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及配合,共同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
27、教育。科任教师则可以充分利用课程教学中相关事例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第二,加强全员培训,提升全体教师心理健康素养。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中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和承担的责任,而“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因素”。调查显示,广西边疆民族地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自身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储备不足”,“专业培训不足,专业成长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缺少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有限”。因此,应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培训,尤其是“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等专业知识培训,提
28、升全体教师心理健康素养。在培训中,应注重提升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高、留守儿童比例高、低龄儿童比例高的生源状况,着力提升小规模学校教师精准发现和处置少数民族学生、留守儿童、低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第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学科教师交流、走教支教及帮扶制度。一是建立健全教师交流轮岗、走教支教制度。城乡教师交流轮岗、走教支教制度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边疆民族地区以往的城乡教师交流轮岗、走教支教鲜有城镇学校心理健康学科教师向乡村小规模学校流动任教。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激励措施,推动城镇学校心理健康学科教师到乡村小规模学
29、校交流轮岗或走教支教。此外,政府有关部门还可以通过招募当地或外地优秀退休心理健康学科教师到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进行支教,拓宽学校心理教师来源渠道。二是建立对口帮扶制度,开展组团式教育援边帮扶。边疆省(区)可在本省(区)遴选高校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组成帮扶力量,对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对口帮扶。可由有关政府部门牵头,建立设有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学专业的地方高校对口帮扶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制度。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或心理学专任教师,可通过巡回指导、专题讲座等方式提升所帮扶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也可以组织高校心理学专业师范生前往实习
30、支教,缓解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心理健康学科教师紧缺情况。(三)开展本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依托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自身特性及条件,开展具有本土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既是培育乡村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需要,也是乡村小规模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一环。一是充分利用“小班小校”的优势,全面关注学生心理和加强个性化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1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课堂教学以小班规模为主,数个或数十个学生在可容纳约三四十人的教室中上课。借助“班小人少”的优势,教师可以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行为边疆
31、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张进清习惯以及家庭情况等,加强与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情感生活上的交流,及时识别学生是否存有心理异常并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在日常的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视每一门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可以依据能力、性格差异为不同学生提供有挑战且在自身最近发展区之内的任务,并给予个性化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课堂上可根据上课内容有意识调整学生座位排列(如圆形、马蹄形等),甚至变换上课地点(如户外教学),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无条件关注”每一个学生。二是以民族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小学生心理课程以活动和游戏为主要方式。“在学校情境中的各种活动课程以其情境性
32、、互动性、体验性和主动性等为学生的心理成长提供良好的空间与形式。”2“体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体质基础。”2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素质有显著促进作用。脑科学研究表明,通过机体活动来刺激神经系统,改善大脑血液流动水平,增加脑部氧含量,消除疲劳感,进而帮助学生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体育锻炼具有宣泄消极情绪、提高精力和体力作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消除抑郁情绪等。2在广西边疆民族地区有着板鞋竞技、踩风车、抢花炮等极具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活动,还有壮族扁担舞、捞虾舞和翡翠鸟舞等民族特色浓郁的舞蹈。这些民族活动都需要所有成员集体参与、团结协作,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升交流能力,还能够缓解压力、陶冶情操,促进
33、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乡村小规模学校可以当地优秀民族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具体来讲,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及心理需要可开展不同规模与形式的民族文化特色活动,使得学生在交流和活动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例如,针对胆小内向的学生可鼓励其与他人对唱山歌,或通过跳谷堆和草垛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勇气等。三是融入乡村自然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校本教育。乡村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乡村自然资源中的山水、草木、民俗等都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乡村小规模学校应充分利用周边丰富的自然环境,将乡村自然资源融入心理健康校本教育中,强化学生热爱和保护自然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品质,提高学生感受
34、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重视引导学生关注乡村建设从而形成志于乡村振兴的崇高理想,“为乡村振兴奠定人才基础,形成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2。(四)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通力合作的结果。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好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促进乡村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应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协同”意为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家校社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联动,需要以育人影响一致,获取价值共识为前提,以育人过程联通,畅通信息渠道为保证,在真实情境中积极互动,多元主体协同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
35、育工作更加系统、有序、全面和深入,合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一是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家校联动合力。“实践证明,越是偏远和贫穷的乡村,其村民与学校的关系越密切,各方面依赖学校越深。”2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首先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等阵地作用,通过召开家长会、教师家访、亲子活动等方式,帮助家长了解学生在不同身心发展阶段所表现的发展特点,让家长及时了解子女在学校里的表现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并提供应对策略和方法上的指导,切实提高家长识别应对子女心理问题能力。其次是强化宣传指导,促进家长或监护人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提升科学育儿的责任意识,主动关注、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并积极配合学校心
36、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此外,针对留守儿童的家长,学校可以建立“亲子聊天室”,让学生与父母通过“亲子聊天室”实现双向互动,以此弥补由于父母常年工作在外而带来的情感缺失,避免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倾向。二是健全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良性心理育人生态。首先要充分借助社会力量为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社会组织是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多元主体之一,是学校重点依托的社会力量。社会组织有平台优势、资源优势和组织优势。进入新时代,一些社会组织已经注重从扶学生“物质脱贫”转向扶学生“心理脱贫”。因此,边疆省(区)可以借鉴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做法经验,通过制定和完善社会组织扶持政策,
37、培育更多能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社会组织,引导和支持更多规范的社会组织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支撑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需求。鼓励和支持学校与社会机构紧密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建议国家和省(区)财政设立边疆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组织“社工进校园”,协助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克服专业教师匮乏、心理咨询场所不足等突出问题。其次要加强当地乡村社区对边疆民社会科学家203 年第 期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支持。如乡村社区可以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在当地传播与儿童心理健康相关知识,营造有利于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
38、社会环境。再次,净化社会育人环境。应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周围环境的整治力度,尤其是要加大对走私贩毒、赌博、网络游戏沉迷等的整治力度,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社会育人环境,帮助学生抵挡外来不良风气和信息的侵蚀。最后,积极推进学校和社区合作。“学校既是当地教育活动发生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社区中心。”2学校一方面可以开展校社协同育人试点,聚焦儿童心理健康议题,以实施儿童心理健康赋能项目为抓手,吸引社区参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另一方面,学校应向社区成员开放,定期邀请村民包括学生家长前往学校同学生一起参与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为儿童心理健康提供支持。五、结语开展好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
39、规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提升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素养,促进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满足边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维护边疆安全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设备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家庭教育缺位、社会参与不足,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诸多困难与问题,迫切需要构建由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使边疆民族地区的乡村儿童能健康快乐成长,不断提高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人力资源水平。参考文献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
40、的指导意见EB/OL.http:/ 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点、问题及展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506(15):9-12.3王瑞瑶,彭玮婧,郭晓艳,等.湖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29(04):876-881+875.4俞国良,李天然,王勍.中部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15,178(04):70-75.5王申连,郭本禹.中小学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逻辑及其实现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06):91-96.6俞国良,张哲.数字技术赋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3,44(01):19-2
41、9.7李正云.从领先快速到规范优质: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回顾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10):17-25.8苏明亮.心理微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河北教育(德育版),2017,55(06):32-33.9周雪燕,胡丹妮.“心理吧”: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探索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广德湖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解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536(09):65-69.10赵国祥,刘小先.中小学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优化策略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2,539(02):8-9.11车爱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与思考J.晋中学院学报,2019,36
42、(01):77-81.12赵丹,范先佐,郭清扬.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基于集群发展视角J.教育研究,2019,40(03):90-98.13欧以克.广西边境地区民族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民族教育研究,2012,23(01):100-104.14苟晓玲,彭玮婧,刘旭.全域视野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内涵、构成与发展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2020,298(04):40-47.15秦玉友.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基本判断与治理思路J.教育研究,2018,39(12):81-86.16陈庆文.2017-2018 广西农村教育发展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9.200.17吴淑莹,沈贵鹏.中小
43、学教师心理健康素养及其提升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415(32):66-69.18张蕊交互涵化效应下土味短视频对城镇化留守儿童的影响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05):162-16819 邓林园,马博辉,伍明明,等.不同专业背景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现状对比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4,26(03):49-54+74.2 沈贵鹏.教育学视域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型J.教育科学研究,2020(03):62-67.2 俞国良,靳娟娟.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关系探析J.教育研究,2022,43(01):136-145.2 陶新华.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9.2 顾建军.让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良性循环N.光明日报,2022-04-08(007).2 黄静,陈国华.乡村小规模学校内生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选择J.当代教育科学,2020(11):73-79.2 AlAN J.DEYOUNGDilemmas of Rural Life and Livelihood:Academics and Community.Working PaperEB/OL.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D471920.pdf责任编辑:粟红蕾助理编辑:刘晴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