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唐代诗歌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1).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28965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代诗歌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唐代诗歌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唐代诗歌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1).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0今古文创唐代诗歌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杨雅君 张吉琳(枣庄学院 山东 枣庄 277160)文学创作是文化和生活经历的重要载体,是人类灵魂的展现。伴随着语言的出现,人们开始使用文学来表达自我独特的人格。诗歌在中华文化出现较早,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其中在文化的发展下不断进化,过程中又以唐代诗歌发展最繁荣,自唐代诗歌达到最繁荣以来至今从未间断。白话文出现以后文学进入现当代文学,但是文学大体还是继承了许多唐代诗歌的特点,其中选取唐代诗歌文学形式、创作题材、手法、风格、情感表达和审美方向五个方面,简要分析一下所带来的影响,从当今的角度去看待唐代诗歌。一、文学形式的影响闻一多先生就曾在 论古典文学 中提

2、到“诗唐者,诗的唐朝也”。许许多多的唐人创作出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歌,这也使得唐诗特殊的诗歌文学形式,成为后人效仿与学习的典范,长短句错落的古体诗,格律鲜明、工整对仗律诗,在现当代文学中不乏其影,更是因为这些唐诗的影子,中国现当代文学才是独属于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唐诗的文学形式可分为五言古体、七言古体、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虽然文体大多源于汉魏,但并非因袭模拟。在现当代文学中,对唐诗的引用比比皆是。犯了难,人们会引用“长风破浪会有时”;处逆境,人们会引用“天生我才必有用”;谈爱情,又会引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由于唐诗特殊的格律,文章中引用唐诗偶尔会给人一种凝练简洁

3、的美感,而且唐诗独特的韵和平仄也使白话文文章与唐诗结合产生了独特的音韵美1,在文章中的表情和表意都有非常大的帮助。这只是引用,还有许多模仿创作。近几年来随着相声大火,郭德纲的定场诗“伤情最是晚凉天”2被大众所熟知。一首 无题 是当代主持人【摘要】中华诗歌在唐代达到最繁荣的阶段,以其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不断影响着后代文学的发展。对于现当代的文学,唐代诗歌的身影也一直没有消失,成为一种“雅文化”流转在文学创作中。本文从多个方面总结了唐代诗歌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并分析了其中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部分。从唐代诗歌切入,有利于把握现当代文学对于唐代诗歌的审美倾向,体会审美心理。【关键词】文学形式;创作题材;手

4、法;风格;情感表达【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4-0040-03【DOI】10.20024/ki.CN42-1911/I.2023.34.013马东访唐七言律诗所作,也让大家再次欣赏到了“唐诗遗风”。郭沫若先生也曾创作 蜀道奇,在保留了李白 蜀道难 精华的基础上,洋洋洒洒写成此篇。还有被王蒙称写得天衣无缝的 将进茶3,一气呵成,朗朗上口,大胆创新,让今人欣赏到唐诗别样的美,唐诗仍然成为一种潮流生活在现当代文学的环境下,与白话文迥然不同的文学艺术形式,以简单明了的话语记录生活感受和平时的心情,从某种程度上也提高了文化素养,同时唐诗今作也使

5、这种特殊的文学艺术形式代代相传。除了上面所提到的,“韵”也是不可不谈的一点,唐人作诗在“韵”的使用上达到高峰,这对现当代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韵”的存在使得作品更加上口,而且“韵”是可以察觉的。“韵”自产生以来,经过各朝各代的修改,使其融入了当时的生活意识。民国初发行的 中华新韵 做了一定的改造,这也让现在大多数人更接受“韵”。随便在一个平台进行搜索,就可以看到现代诗歌爱好者创作的作品,更不必说徐志摩的 再别康桥、海子的 夏天的太阳 这些广为人知的作品,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押韵。二、创作题材的影响田园诗、边塞诗、闺怨诗等等题材数不胜数。中国同外国的边塞战争诗是基本不同的,中国的战争诗

6、大多以揭露战争的本质、思念亲人和渴望建功立业为主;而国外如 荷马史诗 之类的战争诗大多在歌颂英雄的英勇善战,塑造军队和个人的英雄形象,来达到一种崇高的色彩。长久以来的文化传承,使中外现当代文学对于战争的描写也不同,如田间先生所创作的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通过表现战争的残文学研究412023 年第 34 期酷,凸显出中华民族崇高的力量。同样唐诗丰富的题材也为现当代文学带来了极大的创作元素,很多诗词中的名句如今形成了歇后语、成语等,被广泛应用于文章中。如“豆蔻年华”便是出自杜牧的 赠别,“心有灵犀”便是出自李商隐的 无题。诗歌中神话传说、现实趣事等为后世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很多的小说都是以历史中

7、存在的人物为骨,诗歌中记叙的某些故事为身,现代对唐代的遐想为翼,加以创作,形成富含古典元素风格的现代小说,有些甚至被拍成电影,如 唐砖 等,这类融合古典元素风格的现代小说,反而带给大家一种乐趣,融合的唐代诗歌体裁元素更是丰富。很多人通过唐人所写的诗歌对于唐代的诗人产生了无尽的遐想,李白是唐朝的骄子,是盛唐的发言人,其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情怀征服了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也让他屹立在唐诗之巅4。他的一首 静夜思 为世人所熟知,郭沫若先生就曾写了一首 静夜,虽是现代诗,但从意境和语言的使用来看,很容易看出其相似之处。同样的,伟人毛泽东一首 沁园春 长沙,挥洒自如;当代武侠小说泰斗古龙的 绝世双骄 陆小凤

8、传奇,亦能看到李白的影子。鲁迅先生也曾就崔颢的 黄鹤楼 进行了戏仿,对当时抗战时期没有骨气的文人狠狠地进行了批判和讽刺。老舍先生 1946年创作的一首七律 白云寺,读来大有王摩诘“诗中有画”之感。除此之外,他有不少清丽之作,意境唯美,颇有高情逸兴,如“晴霞红日花如海,枝是珊瑚珠是苦”(赠陈叔通),又如“柔如垂柳坚如竹,柳伴桃花竹伴梅”(赠沈柔坚)等等,读来大有唐人风味。这足以见得唐诗题材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之深,它潜移默化地存在于现当代的社会之中。三、手法的影响由于唐代的政治较为开明,唐代封建主义对于民生的影响分化出了两个方面,这两种人民生活方式产生了浪漫主义诗歌和现实主义诗歌共同生长的环境。(

9、一)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唐代的浪漫主义诗歌由于受到清明的政治与其开放的文化环境,浪漫主义诗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有特点的诗人主要有盛唐的李白、中唐的李贺以及晚唐的李商隐等。浪漫主义诗歌承袭了楚辞的特点,并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相比于楚辞有较高的提升。现代诗人徐志摩,其诗歌里极富有理想主义的浪漫5,但也夹杂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内心的彷徨,如 雪花的快乐,大有李白诗风之意味在其中。“理想主义”四处碰壁,这使得徐志摩对现实产生了不满,产生了反抗。这种理想的寄托,正是合乎李白诗歌的风格。李贺被称为“诗鬼”,他荒诞的诗歌风格,再配合他奇异的构思,让浪漫主义风格在他的笔下更具特点。钱钟书先生说:“长吉词诡调激,色浓

10、藻密。”李贺的诗词偏向于年轻的风范,如 李凭箜篌引 很有青春的色彩,以至于现代很多青春类小说所含带的浪漫风格多受其影响,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更是对现代很多的创作起到了启发作用。而至于李商隐,从 锦瑟 中可以看出李商隐浪漫抒情的风格,一时间让人琢磨不透,到底是抒情诗还是悼亡诗,这同样也影响了很多现当代的作品,不明确表达自己所写的东西,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让读者进入深度思考,这不更是一种有意思的手法吗。(二)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唐代的现实主义诗歌与浪漫主义截然不同,现实主义更多的聚焦于民生民事,产生了反映生活的诗歌,其更大的特点是与当时历史相结合,由于社会发展而产生不同的阶段,所以诗歌带有极强烈的

11、情感,多为真情所至,心之表露。所以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更多的就是在说现实主义诗歌风格,其中更有特点的是盛唐时的杜甫、中唐的元稹和晚唐的皮日休。杜甫中年时期所写的诗歌多是忧国忧民,所以他极度尖锐地反映了社会矛盾与民生艰苦6。鲁迅先生的文章与杜甫诗歌所表达的极为相似,而且比杜甫的诗歌更具有批判性。元稹的诗歌则是诗浅意深,比如他的 遣悲怀,而当今文学也有很多内容简明而意味深长的小说。晚唐诗人皮日休更多的是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如“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而当代作家莫言先生的文章 红高粱、陈忠实先生的文章 白鹿原 和路遥先生的 平凡的世界 也是如此。四、风格的影响唐代诗歌的风格

12、大多受到了儒释道的影响,产生了风格各异的情况7。受到道家文化的影响,出现了飘逸洒脱、豪放自然的风格;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沉郁顿挫、含蓄隽永的风格;受到佛家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清新典雅、清丽淡然的风格。这是多种思想文化,对于唐代诗歌产生的作用,形成了唐代诗歌不同的风格,这种文化一直流传至今,并也同样影响着现当代文学。如朱自清的 荷塘月色 全文风格突出了一个“淡”字,描写细腻、结构缜密,其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方法,比起唐代诗歌,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更是情隐意深。文中和谐的音节和叠字技巧,也与唐代诗歌有所对应,其中可见与唐代诗歌风格的共同点。当代作家白落梅写下“自是神仙沦小谪,不须惆怅忆芳容”

13、,其中可以看见李白的气势,但却有李商隐的风格,足见唐代诗歌对于现当代文学在写作风格上的深厚影响。五、丰富情感表达的影响(一)情感表达情感表达历来是文学作品的创作目的,由于唐代诗歌文化盛行,唐代诗歌对于唐人如同日记对于今人,所以唐代诗歌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对于情感的表达方法也是十分丰富的。被称为诗仙的李白对于情感的表达十分深刻,当他表达喜悦的时候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悲伤时写下“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他愁苦时42今古文创写下“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等,如此可见唐诗中情感的表达往往是情隐意深,李白这种近似屈原的求索之情,钱钟书先生称其为企慕情境8。沈从文先生的 边城 对于

14、企慕情境的使用十分深刻,尤其是翠翠争做渡夫送新娘子的片段,企慕情境尤为复杂,这种隐晦的特殊情感表达是中国文学文化长足发展的结果,更离不开唐代诗歌的影响。而唐诗的隐晦情感表达更是独树一帜,如张籍的乐府诗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以女子拒绝邀亲的口吻表达了对李司空的拒绝之意。鲁迅先生的 秋夜 一文中也是如此,开篇“我家的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也富含这种深意。鲁迅先生的 野草 中不乏这样的文章。史铁生的 我与地坛,更是以一种隐晦的方法表达着他的叹息。(二)情感共鸣建设情感共鸣是抒情者情感变化所引起接受者情感共鸣的现象9。唐人的诗歌往往起于意象,不同的意向会表现不同的情感,这样的感

15、情基调,再加上手法上的润色使情感能达到更好的共鸣效果,所以这也是唐诗至今经常被引用的原因。如宋之问的 渡汉江 一句“近乡情更怯”,让每个归家的游子都产生相同的情感,一个简单的“怯”字却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有时简单的话语却能把握住大家情感经历共同并且最脆弱的部分,所以唐诗的共鸣性就好在这里。现当代的许多文学作品也借鉴了这样的优点,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如是良人常相绝,犹恐梦中思上邪”等,让人无不暇思。情感中的共鸣部分来源于生活,经历过的人会有更深的体会,产生深厚的理解。从另一方面来说,情感的共鸣有着延续性,比如李贺的 金铜仙人辞汉歌 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经常被现当代作者借用,借用后的作

16、品也产生了共鸣的效果,其中包括毛主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等。(三)审美倾向“美”是什么?从古字形象来看是一个戴着头饰站立的人本意是指漂亮好看。那什么是“审美”呢?简单来说,审美就是人理解世界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形象和情感方面的状态。首先,人们审美一致性在于情感共通性,比如说“秋”,杜甫说“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李白说“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似乎提到“秋”就离不开“悲伤”这一话题,可刘禹锡偏偏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也就是说事物的形象会随着欣赏或观察者的情绪而发生变化,而从情绪来说喜、怒、哀、乐、等情感是人类所共有的,这就是共通性,所以在现当代文章中 秋天的

17、怀念(史铁生)、故都的秋(郁达夫)似乎都给我们一种悲凉的感觉,而 秋天的雨(陶金红)如同刘禹锡一样给我们展示了别样的秋。其次,由于文化的一脉相承,中华民族的审美倾向也是有很大一致性的,情物共存的情况一直存在,就是心物之间的联系10。古人喜欢在游山玩水时写诗,如大历诗坛的韦应物;喜欢在煮酒品茗时写诗,如杜甫所提到的饮中八仙;也喜欢在阅书鼓琴时写诗,如韩愈的 听颖师弹琴。现当代也不乏作者在旅游时写下游记、在酒后大书己怀、在听歌时写下感想。这就是由于文化因素所带来审美方向的相同。最后,空间感的审美也有相同的特点,例如游记讲究移步换景、记事讲究时间发展等,这与意象理解相同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说起满

18、月,我们就会想起团圆;说起折柳,就会带着一丝离别的悲伤。六、结束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代诗歌有着独特的感染力,对于唐诗的应用,甚至学习唐代诗歌所运用的技巧时,应该持着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唐代诗歌对于现当代文学产生积极的影响。文学形式、体裁风格、手法、情感表达和审美,更应该成为一种影响元素,而不是影响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应该运用创新的眼光,创作独属于中华民族文化,而且符合现当代特征的作品。由于认知的变革和社会的进展,价值观的不断变化,唐代诗歌更大的作用在于被学习,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所传承下来的独特的一种文学潮流、一种文化形式。作为一种“雅文化”,唐

19、诗所发挥的作用可能存在于日常生活、学习、创作以及交流上,现在许多歌曲歌词的创作也深受唐代诗歌影响,单论歌词来说,歌词也是一种诗歌形式,足以可见唐诗对于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了。参考文献:1许渊冲.谈诗歌英译J.中国翻译,2021,(42)02.2马东.马季传:笑洒人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3周啸天.将进茶周啸天诗词选M,北京:天地出版社,2014.4袁培尧,魏晓燕.儒道侠诠释下的李白浪漫主义诗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6).5孙晓燕.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幻境论许地山小说创作中的浪漫主义J.文艺争鸣,2011,(01).6沈文凡.试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及其新闻传播性J.杜甫研究学刊,2000,(03).7李红春,陈炎.儒、释、道对中唐诗歌的影响J.求实学刊,2002,(05).8薛颖.试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企慕情境J.语文知识,2003,(02).9陈德俊.把握情感激发共鸣关于古典诗歌教学的一点思考J.语文教学之友,2010,(06).10李建中.心哉美矣中国古文论的艺术心理学价值J.唐都学刊,1993,(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