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22 卷 第 3 期Vol.22No.32023 年 6 月Jun.2023广 东 轻 工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JOURNALOFGUANGDONGINDUSTRYPOLYTECHNIC人类发展生态系统理论下的中国高校“职普融通”教育发展研究*何 中1,李 进2(1.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2.岳阳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处,湖南 岳阳 414006)摘 要:运用文献分析法,以人类发展生态系统理论为视角,采取扎根理论,整理国内高校“职普融通”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构建国内高校“职普融通”教育生态发展模型图。研究结果:第一,论证了人类发展生态系统理论作为“职普
2、融通”教育研究的适切性;第二,国内高校“职普融通”教育受到内系统层面(学生、教师、设备等硬件条件)、中系统层面(教育教学等软件条件)、外系统层面(制度理念等保障条件)和大系统层面(体系政策等支持条件)的共同影响。研究丰富了人类发展生态系统理论的应用,提出了“职普融通”教育发展的针对性建议,为“职普融通”教育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职普融通”教育;人类发展生态理论;影响因素;文献分析法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950(2023)03-0018-06收稿日期:2023-04-26*基金项目:2022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规划课题(ZJ2022B122);202
3、1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教育学专项课题(JJ211635);2022 年全国职业院校巩固扶贫成果服务乡村振兴协作联盟研究课题(LM2022023)。作者简介:何中(1984),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育、国别和区域研究、社区教育。现代高等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构建也因国家不同而有所差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大体上也是朝着“二分法”的路向来构架,即高等教育体系通常分为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高等教育体系两大类1。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融合(以下简称“职普融通”)成为政策、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关注的重点2。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
4、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3。2022 年 5 月 1 日,新版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并且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4。开展高校“职普融通”教育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和时代意义。1 文献综述1.1“职普融通”研究1.1.1“职普融通”研究概述鉴于本文研究对象系中国高校“职普融通”教育发展情况,笔者仅通过中国知网收集文献,以北大核心、CSSCI 和 CSCD 为期刊来源,以“职普融通”为主题,截止撰稿日期,剔除无效文献,共爬梳关联文献 90 余篇。整理发现,我国“职普融通”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六大
5、板块:第一,探究“职普融通”教育政策(孙静等(2022)、常宝宁(2019)、王喜雪(2013)等);第二,构建“职普融通”理论体系或框架(卢晓中(2022)、张军平(2019)、杨立新等(2018)、张晓玲等(2017)等);第三,厘清“职普融通”教育哲学根源(李玉静(2021)、赵蒙成(2018)、19第 3 期何 中,等:人类发展生态系统理论下的中国高校“职普融通”教育发展研究张桂春(2014)等);第四,深挖“职普融通”教育积垢,提出“职普融通”发展路径(丁关东等(2022)、刘来兵等(2021)、许译心等(2015)、刘丽群(2015)等);第五,开展“职普融通”实证研究:以地区或省
6、份案例为基础(王亚南等以浙江省为研究案例、陈路萍等(2019)以连云港为研究案例、王伟隆(2015)以宁波为研究案例等);第六,展开“职普融通”国际对比研究:以国外案例为基础(吕杰昕等(2022)以英国为基础开展研究、孙进等(2022)以德国为基础开展研究、金红莲(2021)以日本为基础开展研究、慕彦瑾等(2019)以美国加州为基础开展研究等)。前期研究主要聚焦于“职普融通”的现状、问题、路径和国际对比,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留有一定的延续研究空间。1.1.2“职普融通”实证研究金红莲(2021)以日本某学校为例,从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和毕业生出路5三个维度探索了“职普融通”教育发展路径;谢莉花(2
7、021)从制度基础、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介绍了德国“职普融通”的渗透性职业教育发展路径6;吴向明(2021)从国家资格框架、外部机制保障、专本研衔接渠道、职业教育考试制度和课程衔接体系指明了我国“职普融通”教育发展方案7;李录琴(2021)通过对比台湾、大陆和香港的课程方案,指出核心课程是“职普融通”教育的关键;李钰(2020)通过对美国某学校的课程为个案进行研究,认为办学理念、教学管理、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是该校“职普融通”的主要特点;倪小敏(2019)总结了英美“职普融通”发展驱动因素,具有注重课程结构改革、课程项目学习、融合课程开发等共同发展趋势;慕彦瑾等(2019)以美国加州某学校“职普融
8、通”成功经验为研究对象,指出了关联学习模式在“职普融通”中的重要衔接作用;陈路萍等(2019)从招生、学籍、课程、管理和学生成长维度指明了我国东部某市“职普融通”教育发展路径;杨立新等(2018)提出课程体系优化、学生发展制度和教育资源共享的“职普融通”发展策略8;李润华(2016)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习制度、师资选配、教师研修和制度保障层面总结了日本“职普融通”教育成功经验;王越(2011)提出学生观、教学观、学习观和多元评价方式的“职普融通”教育机制。1.1.3 人类发展生态理论视阈下的职普融通研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学者克雷明提出“教育生态学”的概念,认为教育与政治、经济、社会、环
9、境等息息相关,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教育问题9,关于教育生态系统、教育生态原理等主题的研究也随之增多。然而,从当前文献爬梳来看,鲜有学者采用人类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开展“职普融通”研究,仅有相关研究若干:徐国庆(2020)研究指出,运用生物学思维思考教育问题,需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10。马延伟(2023)论证了“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11”是推进“普职融通”的价值导向,与生态系统理论主旨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孙静和崔志钰(2022)研究指出,“职普融通”政策执行受到环境变量的影响,提出了优化内外部环境12,促进“职普融通”政策的全面执行,奠定了从生态环境视角研究“职普融通”的基础。牟向伟等(2023)
10、以“场域”理论为指导,归纳出“职普融通”教育的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四个影响因素,可为“四圈层”理论提供启示。1.2 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生态系统理论最早由俄裔美籍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强调个体与环境的互联性(interconnectedness)、互依性(interdependence)和互动性(interaction)13。布朗芬布伦纳将生态环境看作一组同心的、嵌套的系统,根据与个体的密切程度,由中心往外依次为微系统(microsystem)、中间系统(mesosystem)、外系统(exosystem)和 大 系 统(macrosystem)13。微观系统指个体在具有特定情境(setti
11、ng)中体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的一种样式(pattern);中观系统是指发展中的人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情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外层系统是指发展中的人没有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情境之间的联系,但这些情境中发生的事件与个体所在情境相互影响;宏观系统指整个文化或亚文化层面上的各个系统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在形式与内容上的一致性,包括这种一致性下潜在的意识形态和信念系统14。综上,国内“职普融通”教育研究厘清了“职普融通”相关概念,探究了“职普融通”哲学根20第 22 卷广 东 轻 工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源,指出了“职普融通”发展障碍,提出了“职普融通”发展道路,但是研究多以现状问题、政策路径
12、和国际对比为主题,多以终身教育理论和自建理论为视角,鲜以人类发展生态系统理论为视角开展研究,多以逻辑演绎少以实证探究为范式,存在研究主题单一和研究视角单调的问题。2 研究设计2.1 研究概述本文拟以国内高校“职普融通”教育发展为研究主题,以生态系统理论为视角,探索国内高校“职普融通”发展的影响因素,构建国内高校“职普融通”生态模型图,促进国内高校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深度融合,具体研究思路见图 1。国内高校“职普融通”教育人类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四圈层因素适切性国内高校“职普融通”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国内高校“职普融通”教育发展生态模型图 1 研究论证思路图2.2 研究目标结合文献梳理,根据实际情况,研
13、究拟实现以下三个目标:(1)论证人类发展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研究理论的适切性。(2)梳理国内高校“职普融通”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3)构建国内高校“职普融通”生态模型图。2.3 人类发展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研究视角的适切性理论产生于实践,可有效指导实践,但有一定的使用范围,人类发展生态系统理论也不例外。作为探究人类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解释了人类发展的部分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人类发展,本文发现它同样适用于“职普融通”教育研究,具体表现在:其一,具有相同的哲学根源。人类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关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互联和互依;“职普融通”同样要求用联系、融合的观点看待事物发展,两者均要求打破哲学上的二元对
14、立论,可谓同宗同派,具有较深的哲学渊源。其二,具有相近的时代背景。人类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创立于上个世纪 70 年代,发展于人类发展研究的生态转向时期,与党和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高度重合。“职普融合”肇始于上个世纪 90 年代,发展于国家教育深化改革时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建设的重要维度15,与党和国家提出的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政策高度迎合。其三,具有相似的学科类别。人类发展生态系统理论聚焦于复杂多变的人类发展,隶属于人文社科类别;“职普融通”教育研究属于教育科学研究,讨论教育教学发展,归类于人文社科大类,两者的学科门类较为相近。其四,具有同属的研究对象。人类发展生态系统理论主要是探讨人
15、的发展,从人与环境互动出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职普融通”教育的对象同样是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主体即学生的全面发展,两者具有相同属性的研究对象。综上,人类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可以作为“职普融通”教育的研究理论,也能为“职普融通”教育发展拓展思路。3 研究与讨论根据预期目标,结合研究视角,本部分拟从以下两方面展开讨论:3.1 国内高校“职普融通”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高校“职普融通”教育是教育深化改革的新需求,是现代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新要求,具有复杂多变、互联互通和不可复制的特性,其研究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建构和不断深入。本部分以国内“职普融通”教育为研究主体,以四圈层因素为客体,采用元研究思想,理
16、顺相关重点文献研究成果,探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互联和互依。研究以扎根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分析法,广泛收集文献中的关联资料,开展关联资料的逐级编码,归纳核心概念。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质性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建构方法,其主要宗旨是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直接从原始资料归纳出核心概念16。具体编码情况见表 1。为进一步直观观察四圈层影响因素的相关情况,本文以一级编码数量为指标,绘制了四圈层影响因素的雷达图(图 2)。从内系统到大系统层面影响因素自由编码数量逐渐递减,其中内系统和中系统层面编码较多。根据人类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内系统主要是与主体发展密切相关的事21第 3
17、期何 中,等:人类发展生态系统理论下的中国高校“职普融通”教育发展研究图 3 国内高校“职普融通”教育生态发展模型图件、角色和行为,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论断,内因对事物发展的影响最为关键。3.2 国内高校“职普融通”教育的生态发展模型根据前人研究结论,“职普融通”教育发展过程复杂多变,与各类生态要素交织互动,又在一定程度影响整个生态演进,亟需从生态发展视角探究其发展规律。故而,研究从四个维度(微观、中观、外观和宏观)全面整理“职普融通”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国内高校“职普融表 1“职普融通”教育影响因素编码表一级编码二级编码三级编码1.1 学生招生1.2 学生学籍1.3 学生管理1.
18、4 课程设置1.5 师资配备1.6 教师发展1.7 教学设备(1)内系统层面影响因素(学生、教师、工具等硬件条件)“职普融通”教育四圈层影响因素2.1 教学方法2.2 学习方式2.3 教学评价2.4 人才培养方案2.5 课程开发2.6 课程项目学习(2)中系统层面影响因素(教育教学等软件条件)3.1 专本研衔接渠道3.2 职业教育考试制度3.3 课程衔接体系3.4 毕业就业通道3.5 学校办学理念(3)外系统层面影响因素(制度理念等保障条件)4.1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4.2 终身教育理念4.3 宏观教育改革政策(4)大系统层面影响因素(体系政策等支持条件)一级编码数量内系统层面影响因素外系统层面
19、影响因素图 2 四圈层影响因素雷达图中系统层面影响因素大系统层面影响因素4 研究建议与展望4.1 研究建议通过文献分析,结合上述分析,为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融合,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提出如下国内高校“职普融通”教育发展建议:第一,准备充足教学设备,招收学生配备师资。充盈的教学用具,先进的教学设备,充裕的教室资源,优良的招生团队,稳定规模的学生,科学系统的学籍管理,外加充足的教育工作者,良好的教师发展环境等硬件条件是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充分准备“职普融通”教育发展的硬件条件。第二,更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指标,开发课程资源和培训项目。随着时代的进步,家长、学生和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
20、求,需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常态化教师发展计划,促进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更新,充分发挥教师对课程资源和项目培训的作用,及时提供“职普融通”教育发展的软件条件。第三,改革职业教育考试制度,打通学生就全球终身学习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教育改革政策大系统:体系政策等支持条件外系统:制度理念等保障条件职业教育考试制度办学理念、毕业生出路中系统:教育教学等软件条件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培训项目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教学评价微系统:学生、教师、工具等硬件条件学生招生、学籍和管理;教师配备、研修和发展;教学用具配备通”教育生态发展模型图(见图 3)。该模型图以人本主义为认识取向,以生态学为视角,以布朗芬布伦
21、纳的人类发展生态系统为主要理论框架,采取批判主义研究范式,强调情境中的主体经验和主题与环境系统的交互17,为国内高校“职普融通”教育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为“职普融通”教育政策制定奠定一定的基础。22第 22 卷广 东 轻 工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业创业通道。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系统,深化教育考试制度改革,摸索多元教育考核方式,以学生就业创业为导向,打通学生学历提升渠道,教会学生创业必备技能,做足做好“职普融通”教育发展的保障条件。第四,积极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及时贯彻最新教育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教育事业,积极促进“三全育人”,实现学生的终身发展。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需提前
22、预判,及时关注教育政策,以学生发展为宗旨,促进共同利益(知识和教育)18公平发展,充分利用“职普融通”教育发展的支持条件。4.2 研究展望尽管本文分析了“职普融通”教育相关文献,整理了“职普融通”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构建了“职普融通”教育的生态发展模型图,也提出了“职普融通”教育发展的相关建议,囿于认知、理论和时间等限制,研究结论仍较为有限,研究成果仍需进一步完善。后期,将拓展研究视野,更新研究方法,积极收集问卷样本,对四圈层影响因素开展量化分析,厘清各圈层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促进国内高校“职普融通”教育的不断发展。参考文献:1 卢晓中.基于“职普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J.河北师范大学
23、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01):6-14.2 肖凤翔,贾旻.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域下的职普融通研究 J.职教论坛,2015(01):31-36.3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通知 EB/OL.(20201110)20230126.http:/ 孙静,崔志钰.21 世纪以来我国职普融通教育政策的演变逻辑、问题解析与优化建议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1):5-11+35.5 金红莲.日本“职业型”综合学科高中的普职融通实施路径分析以筑波大学附属坂户高中为例 J.外国教育研究,2021,48(07):112-128.6 谢莉花,唐慧.德国衔接、融通的
24、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基础与实现路径 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06):99-109.7 吴向明,杜学文,孙丽雅.国际比较视角下职业教育专本研衔接的内涵与路径 J.中国高教研究,2021(06):92-97.8 杨立新,朱忠琴.普通高中“三维一体”普职融通育人模式构建 J.当代教育科学,2018(03):88-91+96.9 邓小泉,杜成宪.教育生态学研究二十年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13):12-16.10 徐国庆.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关键制度的职业教育高考 J .教育研究,2020,41(04):95-106.11 马延伟.论普职融通的价值导向与制度路径 J.职业技术
25、教育,2023,44(04):24-30.12 孙静,崔志钰.21 世纪以来我国职普融通教育政策的演变逻辑、问题解析与优化建议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1):5-11+35.13 彭剑娥.外语教师发展研究的生态学视角 J .语言教育,2015(04):37-42.14 Bronfenbrenner U.1979.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M.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15 许译心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普职融通的困境与
26、破解 J.教育与职业,2015(10):9-13.16 Charmaz K.2006.Constructing Grounded Theory:A Practical Guide Through Qualitative Analysis M.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17 Barkhuizen G A,Narrative Approach to Exploring Context in Language Teaching J.ELT Journal,2008(03):231-239.1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北京:
27、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23第 3 期何 中,等:人类发展生态系统理论下的中国高校“职普融通”教育发展研究Research to“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General Education”of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Human Development Ecology PerspectiveHE Zhong1,LI Jin2(1.School of Humanities,Tongren Polytechnic College,Tongren 554300,China;2.Depar
28、tment of Scientific,Yuey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Yueyang 414006,China)Abstract:Based on human development ecology theory,the research,applying documentary analysis and ground theory,collects influencing factors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General Educat
29、ion”,and thus constructs an ecological model.The following results are concluded:First,the research proves the appropriateness of human development ecology theory in application of“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General Education”;second,the development of“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
30、n and General Education”is influenced by hardware conditions from microsystem,software conditions from mesosystem,safeguard conditions from exosystem and support conditions from macrosystem.The research enriches the application of human development ecology theory,proposes targeted suggestion for the
31、 development of“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General Education”,and offers some implications for its research.Key words: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general education;human development ecology theory;influencing factors;literature researchForce-feedback Vibration Interaction De
32、sign of Teleoperated Ultrasonic RobotCHEN Yu,LAI Guangyuan,MAI Haonan,ZHUANG Hengfeng,CHEN Jiawen,HUANG Zhengyang,JIANG Zongze(Guangdong Industry Polytechnic,Guangzhou 510300,China)Abstract:In the paper,a force-feedback vibration interaction method for ultrasonic robot teleoperating system is propos
33、ed.The design combines the force feedback module with the interactive logic of the pen manipulator system so that users can get a better interactive effect and sense of presence.The users operating experience becomes more intuitive with the vibration.The mechanical structure realizes the coordinatio
34、n between the vibration module,force feedback module,and ultrasonic robot through the codesign of hardware and software.Vibration feedback has obvious effect in the scene of teleoperated ultrasonic robot.Th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design based on the vibration feedback provides a new feedback meth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modal interaction of ultrasonic robots.Key words:teleoperation;vibration feedback;interaction design(上接第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