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纲要.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7205744 上传时间:2024-12-27 格式:DOC 页数:126 大小: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纲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纲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纲要 世界古代史:第一分册第一单元(第1课3课)、单元历史阶段的主题、时间及历史特征一、单元主题: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二、阶段时间:公元前3500年起三、阶段特征:1、地理特征源于大河流域 2、经济特征以灌溉农业(农耕)为基础的社会经济 3、政治特征中央集权是大河流域国家统治的主要形式4、灿烂的文化文字、建筑、法典、宗教等,带有独特地域特征的文化。 5、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考纲知识结构解读: 一、古代两河流域1、地理位置:(A)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2、楔形文字:(A) 因其书写的笔画形状酷似木楔

2、或钉子,而被称为“楔形文字”或“钉头文” 是被发现的最古老文字之一,也是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3、汉莫拉比法典:(B) 制定背景:公元前1792年(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莫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后,为统一法律而制定。 制定目的:a、有效规范王国社会秩序 b、进一步巩固王国统治。 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作用: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得益于楔形文字而保留下来的古代宝贵文献。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步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统治者以神的名义颁布,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通过严刑峻法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存在同态复仇,神明裁决的原始残余汉穆拉

3、比法典的作用:(1)汉穆拉比制定这部法典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2)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汉穆拉比法典历史价值: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古巴比伦人留给后人最重要的历史遗产,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得益于楔形文字而保留下来的古代宝贵文献。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二、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 1、地理位置:(A) 位于非洲东北部,与今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4、尼罗河自南而北流经全境。2、古代埃及王国的专制统治?(A) (1)、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 (2)、表现:法老拥有绝对权威,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绝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3、金字塔与来世信仰(A) (1)金字塔是埃及法老的陵墓,是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它用巨大的石块堆砌而成,底座为正方形,四面呈三角形,底宽而顶尖,形状类似汉字的”金“字,因而被中国人称作”金字塔“。(2)在古代埃及金字塔中,最富盛名的就是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举世闻名的狮身人面像就矗

5、立在哈夫拉金字塔的旁边。 (3)金字塔是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4)作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也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4、象形文字(A) (1)3500年前已发明 (2)主要书写材料:纸草(3)象形文字淹没原因:a、缺乏普遍性,文字复杂难懂,只有少数人掌握。b、受强势文化冲击,文明中断,遭外来民族征服(希腊化、阿拉伯化)三、古代印度奴隶制国家1、种姓制度:(B) (1)、形成背景:a、雅利安人在征服印度过程中,用种姓来区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 b、氏族制度解体时,雅利安人内部也出现等级分化,形成四个等级 (2)、四个等级:婆

6、罗门、刹帝利(前二者是特权阶级)、吠舍、首陀罗 (3)、种姓制度特点: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各自法律地位、社会权利与宗教生活均不同(4)、种姓制度影响:造成印度社会阶层隔离,阻碍社会成员流动,对印度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2、佛教的创立于发展:(A)、创立背景: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社会关系急剧变化;经济地位上升的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对婆罗门特权不满,由此出现新学说、新教派。其中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影响很大。 、主要经典:大藏经(又称三藏经或三藏),包括经藏、律藏、论藏、对外传播:公元前3世纪,开始对外传播,主要方向是东亚和东南亚,并成为世界性宗教。3、摩柯婆罗多罗摩衍那体例:古印度两部梵文史诗。

7、内容:众多神话传说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以及雅利安人扩张的情景。地位:古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被视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历史价值:理解研究古代印度的史料,反映当时社会状况的史料单元知识延展同一历史阶段的并列知识:古代东方世界还应包括中国的夏商周时期 (夏第一个王朝;商方国联盟、青铜器与甲骨文;周分邦建国制度、礼乐制度;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百家争鸣)(四)单元练习题(此略)第一分册第三单元(第6课9课)、单元历史阶段的主题、时间及历史特征一、单元主题:古希腊、罗马二、特征分析:1、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在古代首次实现了公民普遍参与、轮番而治的古代奴隶制的民主政治制度,促进了哲学、史学

8、、文学、戏剧和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繁荣。2、古代罗马创造了共和制和元首制,并在罗马疆域不断扩展的过程中逐渐完善了罗马法体系,对世界法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3、古希腊罗马海洋文明以商业经济为基础、已城邦政治高度发展为前提,呈现了原创性、开放性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考纲知识结构解读: 一、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1、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A)希腊的地理位置:古代希腊的地域范围比今天希腊共和国的版图大一些:除了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爱奥尼亚群岛之外,还包括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2、古代希腊城邦的特征:(A) a、前8世纪前6世纪希腊各地相继形成200多个城邦.b、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

9、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3、“古典时代”:(A)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4、雅典民主政治:(C ) 在古代希腊人建立的众多城邦中,影响最大而又最具典型意义的是雅典。雅典城邦以其政治民主、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而著称。1、 核心: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成年男性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2、 背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是在广大平民与氏族贵族长达100多年的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渐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3、 过程:(1)公元前594年

10、的”梭伦改革“和公元前508年的”克里斯提尼改革“是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的两个里程碑。(2) 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盛时期:伯利克里时代公元前5世纪以后,尤其是经过希波战争之后,雅典的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利克里连续当选为雅典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开创了雅典历史上的”伯利克里时代“。4、 评价:以伯利克里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然而它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外。二、希腊古典文化1、荷马史

11、诗。(A)古代希腊人创作的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荷马史诗包括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它是民间艺人吟唱的口头文学作品,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地补充和修改,最后由荷马整理加工而定型的。公元前6世纪中叶,第一次被写成文字. 荷马史诗中穿插了许多希腊神话和传说的内容,同时也反映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之间古代希腊的社会状况,还反映了迈锡尼时代的一些社会风尚.2、帕特农神庙:(A)地点:雅典卫城 时间:建成于伯利克里时代地位:古希腊建筑艺术杰出代表 特点:是一座典型的多利亚柱式建筑3、哲学与史学:(A)哲学:古代希腊是欧洲哲学的发源地。欧洲语言文字中的”哲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

12、思是”爱好知识之学“。古代希腊的哲学家冲破了宗教神话的束缚,力求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a、三大哲人:古典时代是古代希腊哲学高度繁荣时期,流派纷呈,大师辈出。其中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被誉为”三大哲人“。b、希罗多德及历史:欧洲历史学的源头也可以上诉到古代希腊。欧洲语言文字中的”历史“一词就起源于希腊语,原意为”经过调查研究的纪事“。古代希腊的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希罗多德的名字及其历史为标志的。希罗多德有“史学之父”的美誉。他以自身经历与收集的资料为基础,撰写了历史一书。该书以其独有的史料价值和生动流畅的写作风格而著称,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对欧洲史学传统的形成具有

13、决定性影响。三、古代罗马政治制度1、罗马共和国(A):前509-前27年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从罗马共和国建立初期开始,罗马平民为了争取充分的政治权利,与氏族贵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结果,平民相继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利,罗马共和国的社会基础逐渐扩大;贵族特权逐步被废止,贵族寡头政治走向衰落。 2、罗马帝国(A):a: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b: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东迄幼发拉底河、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南非,形成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

14、地中海大帝国。C:公元395年,在危机的冲击下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d: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被废黜。这一事件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也是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的标志。3、基督教(A):a:一世纪上半叶,基督教兴起于罗马帝国东部巴勒斯坦地区,相传创立者为耶稣.经典是,包括,和b:392年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此后在罗马帝国境内以及更广阔的地域范围内传播开来,最终发展成世界性的宗教. 四、罗马法体系: (一)什么是罗马法?指的是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前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二)罗马法的形成与发展过程1、起源

15、:”十二铜表法“(1)背景: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后,罗马平民为争取自身权利而斗争的意识不断提高,应平民强烈要求。(2)概况:公元前451年至公元前450年,罗马共和国政府先后制定了12个法表,并将全部条文刻于12个铜牌之上,公布于罗马广场,因而被称为“十二铜表法”。(3)内容:“十二铜表法”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各个方面,基本上是罗马人传统习惯法的汇编。(4)评价:实质: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地位: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影响:“十二铜表法”体现出古代罗马认得法治精神。它明文公示,按律量刑,改变了以往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最古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

16、生活。它从法律条文的思路和格式上为后来罗马公民法奠定了基础,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2、发展:“公民法”与“万民法”公民法:概念: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关系的罗马法律。背景:随着古代罗马国家的壮大和发展,为了进一步有效地维护罗马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维系社会稳定和团结,罗马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或颁布了一系列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的法规和文献。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内部。包含内容:大法官发布的有关告示和审判案例;公民大会和元老院通过的各项决议;执政官发布的各种行政命令等。万民法:概念:用于调整和处理罗马人与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权利关系的法律。背景:从公元前4世纪征服意大利半岛开始,随着罗马人

17、对外扩张步伐的加速,越来越多的非罗马外邦人加入到罗马属民的行列,为调整和处理罗马人与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的权利关系。包含内容: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决议或法令;皇帝发布的赦令。适用范围:帝国境内各民族“公民法”与“万民法”的统一:212年卡拉卡拉皇帝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罗马人与境内外邦人在法律上的差别逐步消失,于是公民法和万民法逐渐统一。(三)完善:众多法律学说-民法大全各种法律学说和学派的兴起罗马帝国的法律大全-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总论、学说汇杜纂、查士丁尼新赦三、如何认识罗马法体系?1、实质:罗马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以法律保护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的压迫和奴役。2、核心:涉及

18、有关债务的规定,体现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用。3、精神: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4、影响后世(1)由于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这种体系为近代资产阶级制定法律时的借鉴。如法国、德国等。(2)罗马法所提倡的理念(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称为资产阶级发动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3)罗马法以法律条文形式来判定案件为后人所继承。如拿破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5、局限性:奴隶没有任何权利,被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四)单元练习题(此略)附思考题:1、在亚非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古巴比伦都靠海,中国的海岸线则相当漫长,却都没有发展成为海洋文

19、明,原因何在? 一种文明被界定为海洋文明,一是其发展主要得益于海洋,二是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两者缺一不可。一种文明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海洋,并不一定是海洋文明。古埃及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尼罗河;古巴比伦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两河;中国虽有漫长的海岸线,但中国文明同样也得益于大河流域。2、为什么古希腊没有出现大河文明国家中央集权制度的政治形式?客观上:(1)海洋地区,多山地,天然隔绝。(2)土地贫瘠,不能提供中央集权所需要物质基础。(3)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人员的流动性大。 主观上:(1)各城邦对外独立,对内享有完全的自主权,在政治上城邦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各邦的独立和平等是联盟基础,也没有出现君临一

20、切城邦的皇帝。 (2)古希腊人观念认为每一个公民都有权提出修正案和亲自对议案实行表决,有权对政府的每一项决议发表意见。(3)从阶级结构看,希腊的城邦是由公民、外邦人和奴隶三部分人组成,雅典以及其他一些民主制比较发达的城邦较为开明,并在一定的程度上给奴隶一些自由。此外,公民和外邦人在人格上是独立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自己的生活。第一分册第四单元(第10课)、单元历史阶段的主题、时间及历史特征一、单元主题:古代伊斯兰世界二、阶段时间:公元6世纪16世纪三、阶段特征:7世纪出现了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考纲知识结构解读: 1、伊斯兰教产生的创始、经典(A) (1)时间、地点: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

21、2)背景:政治分化动荡;经济外族侵扰,商路阻断;思想渴望统一 (3)创始人:默罕默德 (4)经典:古兰经) (5)影响:伊斯兰教创立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及周边地区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人的对外扩张,逐渐演变为世界性宗教,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 2、攻占君士坦丁堡: 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亲率大军围攻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军队经过激战,贡献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死于乱军之中。1457年,奥斯曼人迁都君士坦丁堡,后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3、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影响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改

22、变了其统治下的亚非欧三洲交汇地区的社会发展进程,对有些地区的影响尤为深刻。如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宗教和国际关系趋于复杂化,称为这一地区日后不稳定的历史渊源。奥斯曼帝国控制欧亚商路及其影响: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和君士坦丁堡之后,控制了亚欧商旅。传统的东西方贸易虽尚未完全中断,但是长期的战争,以及帝国政府对过往商旅强征苛捐杂税,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单元知识延展同一领域的并列知识:三大宗教皆诞生于亚洲,创立的先后顺序为: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四)单元练习题(此略)第一分册第五单元(第12课、13课、15课)、单元历史阶段的主题、

23、时间及历史特征一、单元主题:中世纪西欧二、阶段时间:476(西罗马帝国灭亡)1500前后三、阶段特征: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1、政治:从封建等级制等级君主制君主专制 2、经济:从庄园经济城市商品经济3、文化:从基督教文化世俗文化资产阶级文化、考纲知识结构解读:一、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和确立(B)西欧封建制度的时间概念: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罗马帝国时期已经萌生的封建制因素-隶农制和日耳曼人的氏族制因素的互相影响,互相结合催生出西欧封建制度,后逐渐扩展到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15、16世纪封建制度逐渐解体。1、产生时间:6世纪(A)2、促进封建制度发展采邑改革(A)(1)时间:750年即

24、8世纪中叶 (2)推行者: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3)内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的分封土地。史称“采邑改革”。(4)影响: a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b推动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c国王实际权力有限。d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3、确立时间:11世纪封建制度确立。4、封建制度的内涵:经济上-以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为基本特征。农奴是人身不自由的独立生产者。政治上-法兰克征服者上层、罗马贵族和教会贵族合流,构成封建统治阶级。宗教上-基督教会成为封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 二、等级君主制的形成、特征和影响(B)1、背景: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

25、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与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2、形成:自13世纪下半叶起,等级代表会议产生,与会者大多为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等级君主制产生。3、典型国家: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4、特征:(概念)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权管理。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等级君主制时期,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利渐渐集中到中央,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5、意义

26、: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三、中世纪的庄园(A):1、庄园的特征: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国王、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都是庄园领主。典型庄园的耕地大体包括三部分:领主自营地、农奴份地和自由民份地。由于生产力相对低下,庄园最初普遍采用劳役地租,农奴与领主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因而非常明显。2、庄园的衰落:14世纪以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渗透,导致领主自营地大为缩减,庄园开始衰败。四、城市自治(B)1、背景:中世纪城市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营造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与封

27、建主之间矛盾不断,斗争时起。争取自治是城市反对封建领主斗争的主要政治目的之一。由于中世纪城市都建于封建领地之上,因此城市初期的司法权和行政权一般都掌握在领主手中,城市自治斗争就是要夺取这些权力。2、 方式: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3、结果:经过斗争,部分城市获得了完全自治权。还有一些城市取得了部分自治权,由国王和城市代表共同管理。但相当一部分中小城市限于自身力量,仍然处于各级封建领主的控制下。五、大学兴起(A)1、背景:(1)城市复兴和商品经济活跃 (2) 新兴的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跃的需要,强烈要求开展世俗教育 (3)教会为了更大范围内研究和传播神学2、特点: 重视神学教育,教师多享有神职人员待遇

28、;兼具世俗文化和宗教文化。3、作用:(1)大学的世俗教育性质有助于学术研究摆脱教会控制,有利于师生的自由探索,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2)大学倡导自由探索的学习精神,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学者。为后来科学革命奠定了基础。(3)大学还在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为近代西欧教育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西欧封建制度特征:(C)1、政治上-封建等级制,国王和封建主层层分封土地形成了封建的等级关系,导致封建割据、战乱不断,王权衰落;13世纪西欧等级君主制产生,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权管理,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15-16世

29、纪的西欧,在政治制度上演变为君主专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17世纪封建君主专制最终成为资本主发展的桎梏。2、经济上-庄园经济,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阶级关系是领主处于管理,剥削地位,农奴强制劳动和地租剥削。农奴与领主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因而非常明显。庄园职能是消费品生产,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社会活动。 3、文化上中世纪早期文化上深深打上基督教的烙印,宗教神学在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整个精神文化领域为基督教所垄断。1112世纪,随着城市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市民阶层要求开展世俗教育,大学兴起。15-16世纪资产阶级文艺复

30、兴和宗教改革,掀起了反封建、反教会神学统治的斗争。、单元知识延展1、内在联系知识:BC27476年的罗马帝国,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2、同一历史阶段的并列知识:外国: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中国:南北朝、唐、宋、元、明的历史(四)单元练习题(此略)第二分册第一单元(第1课3课)、单元历史阶段的主题、时间及历史特征一、单元主题:从史前时期到夏商周王朝二、阶段时间:距今1万年左右公元前771年三、阶段特征:1、中华文明的摇篮进入农耕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与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我国由原始平等社会逐渐向阶级社会转化;夏朝已具备国家的基本特征,我国奴

31、隶制国家形成;商朝是以商王为天下公主的方国联盟,奴隶制国家发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成为当时世界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周朝创立奉帮建国体制,我国奴隶制国家进入强盛时期;周朝倡导德治与礼制,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考纲知识结构解读: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原始农耕:(A)原始农耕出现 时间:约1万年前后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标志:生产性经济活动产生,人类历史实现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影响: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中国原始农耕的概况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特点:粟类旱地作物起源于黄河流域,人工栽培的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

32、区,稻作农业和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起源于中国的农作物额:粟,稷,黍,稻,大豆等。意义:历史悠久的农业,对中国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农耕聚落典型和特点: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共同耕作,平均分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2、炎黄传说:(A) 神话传说不等于历史事实,但是保存着许多真实的历史信息。主要传说:有关炎黄传说在春秋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地位。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3、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与核心区域(A) 时间:距今50004000年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核心区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地区,是中国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

33、区。 获取资料途径:考古发掘二、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传说与文献中的夏朝1、礼记礼运中的夏朝。(A)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夏。 社会的变化: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儒家典籍礼记,礼运的描述,即夏朝建立之前是“公天下”的社会,即原始社会;夏朝建立后进入了“家天下”的社会,即奴隶社会。制度的变化: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特征:从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夏朝已设官分职,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2、二里头文化遗址与夏史探究-考古印证文献的记载时间:距今3900-3500年,已经进入青铜时代地点:河南偃师二里头-中原地区内容:宫殿

34、遗址(社会分化),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进入青铜时代,青铜器、玉器多用于礼器和祭器,与文献记载“礼仪以为记”相吻合。意义:在时间和地域上与文献记载中得夏朝最吻合,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三、商朝与青铜文化1、 商朝的历史为什么是信史?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2、方国联盟: 商与周边方国是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归附于商,是商朝时期的国家形态。商周更替的一大重要原因:方国的众叛亲离。3、青铜器和甲骨文:(A) 青铜器

35、 代表:司母戊大方鼎,青铜冶炼和铸造工艺日趋成熟。特征:主要是礼器,用于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功能:青铜器的大小、形制、数量组合象征器主的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器物上的纹饰蕴含帮助商人与祖先和神灵沟通,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被赋予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甲骨文概况:出土于殷墟,是商人在甲骨上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从结构和造字法看,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意义:甲骨文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四、周王朝的两大创设封邦建国体制,礼乐制度.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战胜商纣王,武王建立了

36、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A2、封邦建国体制B 目的:周朝建立后,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创立了封邦建国体制。 内容:分封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分封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 作用: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分封制到了西周后期加剧了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不忠,及形成了强大的地方武装割据。2、礼乐制度B内容: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后逐渐演变为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周公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面。乐:包括音乐,舞蹈,歌咏等。作用:周公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

37、贱尊卑,长幼亲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维护社会秩序。乐: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关系: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单元知识延展1、内在联系知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从“天下为公”到“家天下”。2、同一历史阶段的并列知识:公元前35003100年,北非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先后出现一批早期的国家;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甲骨文。第二分册第二单元(第4课7课)、单元历史阶段的主题、时间及历史特征一、单元主题:第二单元 从春秋战国到秦帝国的崛起二、阶段时间: 公元前770-前206年三、阶段特征:1、社会转型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百家争鸣 2、秦朝大一

38、统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立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秦帝国的建立 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秦短命而亡的原因陈胜、吴广领导的第一次农民起义 3、西汉的建立、考纲知识结构解读: 一、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的转型东周的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各个领域都放生了急剧的变革,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这次社会大转型,经春秋战国500余年的逐渐积累,到秦朝终告完成。1、社会大变革C根本原因:以铁制农具和梨耕技术为代表的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大变革表现:a经济:生产力变革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

39、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土地制度变革私田大量开垦,井田制瓦解,经济关系变革产生了新型地主和自耕农;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起来。b军事诸侯、卿大夫们竞相占地,列国间的战争也多以攻城略地为目标。c政治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秩序动荡、政治权力下移和列国纷争的态势,迫使各国当政者进行不同程度的内政改革,贬抑或废黝无能的旧贵族,起用贤能之士,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改革,在战国时达到高潮,改革的范围扩大到官吏、行政、财政、赋税、户籍、法律等各个方面。d社会风气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e思想领域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最为活跃。他们对变革的态度不同,思考方

40、向各异,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2、百家争鸣B 背景:社会转型之时,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最为活跃。他们对变革的态度不同,思考方向各异,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主要学派及主张:A儒家孔孟之道兴起于春秋,由孔子创始。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礼”输人了新的生命力。孔子的“礼”和“仁”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其学生韩非、李

41、斯由此而走向法家。B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法家正面肯定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以提倡“法治”为特色,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然而其提倡专制独断、严刑峻法等,消极而也十分明显。C道家-以老子为始祖。道家对现实政治持绝对否定的态度,认为仁礼、法治都徒生是非,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他们鄙视世俗的物质享受,鄙薄财富权力的追逐。道家关于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二、 秦朝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1、“战国七雄”A-韩、赵、魏 、楚、燕、齐、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42、,七国对周围小国的兼并和边地的开拓,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2、商鞅变法A时间:秦孝公即位后背景:战国初期,秦国内乱不止,国势日弱,屡遭邻国入侵。被动挨打的局面,促使秦国变法图强,秦孝公任用商鞅。目的:富国强兵,兼并天下。内容:选官制度变化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奖励耕战(军功爵位制);经济制度变化废除井田制,奖励农耕,重农抑商;地方管理制度变化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文化思想变化废除礼乐制度,推行连坐等法规。作用:秦国由弱变强,后来居上,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3、秦朝大一统帝国的建立A从公元前230到公元前221,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建都咸阳。4、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及影

43、响B1)政治:中央集权制: 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赢政自称“始皇帝”。 中央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负责司法、财政等政务。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制度。郡下辖县,县下设乡、里组织。乡设三老管教化,啬夫管听讼、收赋税。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则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秦汉时的基层属吏职权颇重,地方百姓尚有知啬夫而不知郡县的。2)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3)文化:统一文字。4)交通: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畅通。5)军事:北筑长城抵御匈奴,开边移民充实边地实力。6)思想:焚书坑儒,推崇法家,统

44、一思想舆论。7)影响:秦虽短命而亡,但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5、秦短命而亡原因A(1)秦朝的暴政:滥用民力筑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等,征用劳力数百万人。严刑峻法崇尚法家,秦律繁多,诛罚苛刻,一人犯法,亲戚邻里连坐。横征暴敛赋税沉重,远超社会承受限度(农民收成的2/3 )。(2)不审时度势,以战争经验搞建设,一味重功利,持酷法,民怨沸腾。(3)胡亥、赵高、李斯等宫廷争斗和被灭六国臣民的反抗斗争,加速覆灭。6、陈胜吴广领导的第一次农民起义A(前209年-前206年)三、西汉建立A时间:公元前年建立者:刘邦(汉高祖) 都城:长安(陕西西安)、单元知识延

45、展 1、 “封邦建国”体制是怎样转变为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的? 2、从“百家争鸣” 到“焚书坑儒”,反映了中国历史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第二分册第三单元(第9课12课)、单元历史阶段的主题、时间及历史特征一、单元主题:两汉、南北朝二、阶段时间:公元前202589年三、阶段特征: 1、两汉是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汉承秦制,革除前朝弊政,休养生息,国力有所增强,封建社会政治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社会经济上从停滞到恢复发展,汉武帝加强集权,外御强敌,使汉代声威远扬,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强国之一。 2、光武帝削平群雄,把汉王朝从衰乱中挽救过来,重振国威。然而以豪强地主为社会基础的地方势力日渐膨胀,最终演化为三国鼎立,南北长期对峙的分裂局面。3、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时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