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社会工作视角下对社交焦虑障碍的研究与分析——基于认知行为疗法.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20422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视角下对社交焦虑障碍的研究与分析——基于认知行为疗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社会工作视角下对社交焦虑障碍的研究与分析——基于认知行为疗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社会工作视角下对社交焦虑障碍的研究与分析——基于认知行为疗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本刊特稿社会工作视角下对社交焦虑障碍的研究与分析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石凌云(工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 10 10 0)摘要:社交焦虑障碍已成为阻碍当代年轻人正常生活的常见心理问题之一。认知行为疗法认为解决问题应该改变认知和改变行为并行,不能忽视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当个体在社交场合中处于一种焦虑、恐惧状态,就会导致其社交行为出现问题。通过改变个体和环境中群体的认知,可以有效改善社交焦虑障碍人群的状态。关键词:社交焦虑障碍;认知行为疗法;认知改变;应用放松社交焦虑、社交恐惧这类名词如今频繁地出现在当代年轻人的视野中,也体现在许多年轻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具有社交焦虑障碍的年轻人可能因为曾经的社交创伤、社交技

2、能不足等原因,不敢在公共场合与他人攀谈,在他们的认知中,社会交往、与他人沟通等行为被认为是危险的,会给自已带来不良的后果,因而拒绝各种社交活动,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交环境中。长此以往,便会给自已的生活带来各种各样的困扰,包括人际关系紧张、时常担心他人评价、长期焦虑等。因此,改变社交焦虑障碍群体对社交的看法,改变周围环境的认知和看法,训练社交焦虑群体的社交技能,帮助他们走出社交困境是十分必要的。一、概述(一)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1.社交焦虑障碍解释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又称社交恐惧症(soc

3、ial phobia),即现在年轻人口中经常提及的词汇“社恐”。“社恐 现象多在17-30 岁的人群中显现,该现象的出现无关乎性别,其主要症状是个体在参与社会活动时经常感觉不自在,时刻保持高度紧张,不敢与他人对视,不愿意引起他人的注意,一旦发现他人对自己的注意就变得不自然,恐惧在公共作者简介:石凌云(19 9 8 一),女,汉族,河南省洛阳市人,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全日制),学生。25新潮电子场合讲话,故意逃避一切社交行为,在极端情形下可能会导致其社会隔离。其实社交焦虑产生的本质因素是个体在社交活动中过度关注自己的行为,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会使个体在进行社交时无法关注他人的语言、神情和动作,仅在

4、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进行判断,认为他人可能会因为自已的任何一个举动生气或产生其他负面情绪。社交障碍人群常见的恐惧对象可能是异性、严厉的上司和未婚夫(妻)的父母亲,或是一些陌生或不熟悉的人等。在此过程中,他们常常伴有自卑和害怕批评的状态,如脸红、手抖、恶心、尿急以及心慌等症状,这些症状由浅人深,若不及时介人,可能会发展成惊慌的状态,甚至部分严重的“社恐”人群常可能具有群体恐惧与抑郁倾向。2.社交焦虑障碍成因从个体心理层面来讲,导致现代年轻人出现社交焦虑障碍的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具有“社恐”症状的人群本身具有性格内向、孤僻等特点,据大多数学者研究,性格内向、孤僻的人群更容易对外界有恐惧倾向,导致其

5、难以迈出与人交往的第一步一一沟通和交流,包括语言方面和行为方面的交互,该类群体身处社交场合时,往往会表现出过于害羞的状态,使其不能与他人进行主动和适当的交流,从而形成了社交障碍。其次是他们在自己所在的群体或者环境中无法获得归属感,害怕自己在其中不能够被他人所认同,这种心理会导致他们在与他人接触时产生焦虑,其所定义的他人的各种非良性行为都会对个体造成严重的影响,使其感到巨大的压迫感,从而希望通过远离群体来缓解内心的焦虑和压抑。从家庭教育层面来讲,导致年轻人“社恐”的原因第14期(总第5 45 期)第1 4 期(总第5 4 5 期)可能来自于父母在青少年时期对其过于严苛的教育。我国1 7-3 0

6、岁之间的青年人出生于上个世纪9 0 年代到2 1 世纪初,正值我国社会转型初期,随着社会进步,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竞争力和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如此情形之下,兴起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热潮,由此开始了父母之间在教育上的“内卷”,这无形中给这个时代的青少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而这些压力导致课业占用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大大减少了他们社会交往的时间,使其在真正需要进行社会交往时表现得无所适从,进而恐惧社交。并且,随着计划生育的到来,我国独生家庭的占比逐年增多,作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心则与多子女家庭有所不同,独生家庭养育精力更为集中,在两种情况下,家庭教育可能都存在着偏向性,但独生家庭

7、的教育行为则更具有指向性且更聚焦。该情况导致上述现象进一步演变,使得更多年轻人出现较为严重的社交焦虑障碍。从环境因素来讲,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网络高频率出现在年轻人的日常生活。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信息便利的同时,也在不断侵蚀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网络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丰富了人们的空闲时间,伴随着网络功能越来越强大,使得现代人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愈发升高,包括个体的社交行为。他们的行为更多地在互联网世界之中展开,通过互联网来建构和维护自己的社交网络。而在虚拟世界中的交往,无论是在对象、形式和内容上,都一定程度有别于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交往,这种沟通形式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8、,而经常在网络上进行社交的人们会混淆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的含义,认为用文字或语音就可以传达信息的情况下,并不需要进行直接沟通。此外,这种方便快捷的方式减少了人们交流的成本,但也使人们更倾向于将自已的空间和状态封闭起来,与人面对面交谈的技能也逐渐退化,再次进行面谈时,就会表现得不知所措,引起“社恐”现象。上述社交焦虑障碍形成后,会导致“社恐”人士在社交中的失败,这种失败的结果又会强化恐惧社交的行为,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社恐”现象就会愈来愈严重。此外,过往不良的社交创伤(非自身原因)也会给人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例如:校园霸凌、家庭暴新潮电子力、社会歧视等,这种创伤阴影会使个体不再期待与他人进行

9、交流,甚至对社交行为极其恐惧。3.社交焦虑障碍导致的问题就个人层面而言,人为群居属性,作为现代人,社会交往在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而社交焦虑障碍人群由于对社交活动、场景具有恐惧心理,在这种状态下非常不利于他们获取同辈群体的支持,甚至会让他们对社交活动感到不适,致使他们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并且,长期处于社交恐惧状态中,这种长期且过度的焦虑状态对年轻人的心理健康会造成极大的影响,而心理上的不适则会引起生理上的问题,且极端时可能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同时,在社交心理压力下,也会降低个体对学业、工作以及生活的热情,使其在各个场域中的行为动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个体的未来发展。由于陷人“社恐之中的个

10、体不愿意主动与外界进行过多的接触,个体会对自已的想法和做法尤为看重,从而导致外部环境对他们社会生活、作息时间的约束力也就越来越弱,因此,这样的状态会使年轻人越来越认同这种颓废的生活方式,且愿意待在他们所认为的“舒适圈”内。长此以往,这些具有社交焦虑障碍的群体在多方面都会变得更难融人社会和日常必需的集体工作或生活,失败的社交会使他们内心感到挫败,为自已贴上“社恐”标签,更加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交行为,恶性循环,心理、生理都会受到重创,他们会认为社交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诸多困扰,与其置自己于焦虑之中,不如将自己彻底封闭,最终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就社会层面而言,个人社会联络的闭塞也必将会给整个社会的联结带来

11、很大的负面影响,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现在社会,并非完全崇尚自由,不完全注重个人的权益,个人主义色彩较为浓厚,更多关注个人应尽的义务,实行的是集体主义至上,因此,良好的社会联结对我国的社会秩序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正面影响。社会的联结需要依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沟通分为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且直接沟通是必不可少的,直接沟通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人与人之间获取情感支持及其他帮助的“捷径”。每个人都会产生情绪,每个个体就像一个容器,若我们一味地吸收外界的信息,给我们自己造成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而不去将其释放出来,容器达到限量26本刊特稿本刊特稿时,便会成为一个危险因素,对精神、心理乃至生

12、理都有很大的危害。因此,个体是需要与他人沟通的,及时排解自己的情绪,使自身保持稳定的状态,对我国社会秩序稳定也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此外,个体过于封闭,会阻碍其发挥出自已应有的发展水平,当个体将自己的有限精力都用来焦虑某一件事时,他们的能力的发挥会大打折扣,影响他们的加工效能甚至是操作成绩,这种情况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二)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therapy,CBT)1.认知情绪解释认知和情绪对个体的行为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情绪和行为中起着协调的作用。认知影响着个人的行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个体是否最终采取行动。认知行为理论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了认知

13、在解决行为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即若要改变个人的行为,不仅需要对其外在行为进行修正,还要对其内在认知进行矫正。有学者提出了ABC 理论,提倡从认知着手,去解决个体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如果个体具备正确的认知和观念,他的情绪和行为大概率是正常的;若其认知有所偏差,则可能导致非理性的情绪和荒谬的行为。2.操作技术(1)恐惧暴露。暴露,即服务对象进人并保持在恐惧的情况下,尽管痛苦,是大多数认知行为疗法的关键成分。暴露部分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即需要服务对象充分体验恐惧的情况,才能发生情感和行为症状的变化。暴露不会导致服务对象忘记恐惧反应,而是产生新的、更模糊的学习,与原始的恐惧反应竞争,但并没有完全取代。在暴

14、露过程中,服务对象被指示待在恐惧的情境中,足够长的暴露时间会产生新的学习效果或习惯,从而减少在那种情境下的焦虑。但是这些行为需要让服务对象知道自已所处的环境仍为安全的,因为只要服务对象认为从事的是安全行为,就不会认为可能发生所恐惧的后果。有证据表明,安全行为可以增强暴露的有效性。(2)应用放松。渐进式肌肉放松法(PMR)是一种著名的技术,经常用于伴随焦虑的生理唤醒。PMR形成了应用放松的基础,应用放松在治疗社交焦虑障碍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疗效。在应用放松中,客户接受 PMR27新潮电子训练,然后指导他们在日常活动中练习放松,当服务对象足够熟练时,在面对恐惧的情况时练习放松。从本质上讲,应用放松是一

15、种特定的治疗方式,它采用PMR的一般技术的组合和适应,并逐渐暴露于恐惧的情况,以便为服务对象提供新的应对反应。(3)社交技能培训。社交技能训练的使用通常以社交焦虑障碍的技能缺陷模型为依据,该模型假设焦虑源于社交互动技能不足。在这种假设下,合乎逻辑的治疗方法是教授和练习社交技能,而这最典型的方法是通过建模、行为彩排、纠正性反馈和积极强化相结合来完成。此外,患有社交焦虑障碍的人可能拥有足够的社交技能,但由于焦虑或对这些行为的消极信念而未能实施这些技能,造成社交技能缺陷的外观,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此外,社交技能训练不可避免地涉及令人恐惧的情境,这使得其影响难以与暴露的影响分开。因此,尽管有充分的理由相

16、信社交技能训练可能是有帮助的,至少对某些来访者是有帮助的。(4)认知重组。对患有社交焦虑障碍的人使用认知重组的基本原理是,使其产生焦虑的不是情境本身,而是个体对情境的想法。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者一起识别自动思维,自动思维一般被定义为消极的,通常是不正确的,是非理性信念,消极认知往往会放大这些假设的可能性和心理成本,会使服务对象产生痛苦的想法。认知重组需要让服务对象在训练开始前暴露出自已错误的认知,随着训练的进行,让服务对象认识到自己最开始的想法是非理性的、消极的,事实并未如此,再帮助其去纠正这些不正确的理念,建立起正确的、积极的信念。3.认知行为疗法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各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17、中都是较为有效的疗法,人们所有的情绪都由个体对当前事件或事实的看法或认知所触发,因此,若要调解个体的社交焦虑及社交恐惧的行为,从个体的认知出发帮助他们去更新对社交这项社会行为的看法,加以社交技能方面的培训,也就是行为上的学习及操作,能够很好地改善服务对象所谓“社恐”的状态及表现。二、社交焦虑研究现状(一)国内研究现状目前,我国对于社交焦虑障碍的分析和研究大多第1 4 期(总第5 4 5 期)第1 4 期(总第5 4 5 期)来自心理学学者,有部分学者对社会工作介人社交焦虑的方法进行研究,大多数以青少年与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有学者杨明新认为,由于服务对象对社交情境不能很好地掌控和把握,他们在社交

18、过程中会有强烈的自我聚焦感,从开始对某个人或者事情焦虑,到后来感觉泛化,一进人社交情境就产生社交恐慌,应对服务对象心理方面及其外在沟通环境进行介入,帮助他们减轻其症状,提高案主自主对抗社交焦虑的能力。研究者李思佳认为,社交焦虑症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极大,运用动机式访谈法的基本精神、干预步骤及方法技巧,帮助大学生解决社交焦虑带来的心理困扰,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2。学者王可儿以认知行为理论为基础和群体动力理论为基础,运用小组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对大学生社交焦虑进行干预研究3。学者黄露以小组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青少年社交焦虑问题,并期望通过对服务过程分析,探讨社会工作在青少年社交焦虑问题改善中的作用及其有效性

19、。学者形延延对X社区青少年的社交焦虑状况进行调查,并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帮助X社区存在社交焦虑的青少年缓解焦虑症状,恢复正常的社会交往。(二)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研究者对于社交焦虑障碍的治疗方向大多数也为心理学和病理学,但是不同学者对于治疗社交焦虑障碍都存在共同的看法,认为非药理治疗的方案是更有效且更彻底的。Richard G.Heimberg在研究中发现,认知行为疗法(CBT)是目前研究最彻底的治疗社交焦虑障碍的非药理学方法,并在文中讨论了CBT和药物治疗结合应用于社交焦虑障碍治疗的未来方向。多数学者认为对社交焦虑障碍研究最充分的社会心理治疗是认知行为疗法(CBT),所有形式的CBT似乎都可能为

20、成年人提供一些益处,有几种药理治疗已经证明有效,认知行为干预对儿童和青少年也有一定的疗效。并提出对于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介人,简短但强化的治疗方案可能会极大地有益于许多患有慢性和衰弱性疾病的人。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是目前研究最广泛针对社交焦虑障碍的干预方案,另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一一社交技能训练(SST),也被证明对社交焦虑障碍有效。根据治疗类型,临床医生应该努力改变回避行为,自我关注,以及预期和事件后处理,以实现社交焦虑的减少。新潮电子Joseph Walsh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看,社交恐惧症可以被概念化为一种可以通过认知学习和行为排练来克服的极端害羞,在与职业价值观相一致的情况下,它

21、们也可能帮助服务对象发展得更好7。综上所述,社交焦虑障碍已经引起各界学者的关注,也在尝试将非药理治疗和药理治疗相结合,甚至将非药理治疗完全代替药理治疗。从各学者的研究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认知行为疗法在解决社交焦虑障碍的问题上十分有效,并且国内外都有学者运用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帮助服务对象缓解社交焦虑的案例,由此可以看出,可以在认知行为疗法基础上,以社会工作的视角,关注服务对象的各个层面的因素,帮助个体从微观、中观及宏观层面去预防和解决社交焦虑障碍。三、研究展望社会工作需要关注的不只是个人,认知行为疗法也不只是对个体的治疗,认知的改变不仅仅要针对个人,这样的做法效果微乎其微,外界环境的改变也会减少整个

22、社会的社交焦虑障碍问题,也能更好地预防此类问题的发生。(一)帮助服务对象学会对他人呈现自己对于性格过于内向的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要帮助他们去发现自己、打开自己,通过访谈、活动,让服务对象自己已了解、看到自己内在的优势,使他们改变自卑的想法,清楚自己并非自己所想的“一无是处”,自己是拥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他人对自己是有期待的,也要帮助服务对象尝试接受他人,并愿意向他人呈现自己,而不是将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外界联系,这样只会加重自身对于社交的恐惧,并阻碍自身的社交行为。(二)改变对社交行为的认知,消除社交焦虑对于过度焦虑的服务对象,要帮助其改变对社交环境与社交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向他们澄清社交的本

23、质,告诉服务对象社交是寻找相互提供支持的伙伴的重要途径,并利用果敢训练法、脱敏疗法等,对服务对象的行为进一步纠正和训练,并且为他们提供社交方式训练,从认知和行为上帮助服务对象克服对社交行为的焦虑及恐惧,使他们再次身处社交场合时,能够有良好的心态和方式去面对和参与。对于曾有过不良社交创伤的人,运用戏剧疗法,模拟使服务对象焦虑28本刊特稿本刊特稿的环境,将其暴露在自已认为所恐惧的环境中,通过实践,快速、激烈地改变该类服务对象“所有社交行为都有可能受伤”的错误认知,建立起正确的社交信念,使其重拾社交自信,并通过宏观、中观层面的一些措施来帮助他们改善社交环境,进而有效解决服务对象的社交焦虑问题。(三)

24、改善家长、学校的教育观念和方式父母的教育对子女有着强烈、深刻的影响,针对青少年、儿童家长,开展活动讲授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式,消除家长“学业为主、其他为辅”的错误观念,建立“实现全面发展”的正确教育观念,减少对子女的控制行为,帮助子女学习正确地与人沟通的方式和技巧。学校也应该开设讲座、活动,让学生意识到社会交往的重要性和意义,鼓励孩子积极与同辈群体交往,实现良好的发展。(四)摆脱网络束缚互联网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了世界的多样性,但也在改变着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及社交方式,导致年轻人出现错误的社交认知,也逐渐忽视面对面交流的意义和重要性,久而久之便会对面对面的社交行为产生了焦虑甚至恐惧的行为。通过系统脱敏

25、疗法8,帮助其逐渐消除面对面交流的恐惧,并成立互助、支持小组,给予服务对象更多进行线下交流机会,尽可能地摆脱线上无语言、肢体交流的方式。(五)拒绝任何社会暴力行为社会工作应该从微观、中观及宏观层面入手,做到全方位预防、解决因社会暴力现象而导致的社交恐惧及焦虑问题。在各中小学及高校开展“向暴力说不”的讲座及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使他们切身体会到社会暴力的危害,并学习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如何做,让学生不做施暴者,也不畏惧暴力行为。学校、企业及各种单位要了解学生关系、员工关系的状态,若有任何问题要及时发现并对需要帮助的个体进行救助。宏观层面社会工作者也要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对政策进行倡导,使

26、相关法律体系更加完善,更好地对社会环境进行监督。新潮电子四、结语不论是社交焦虑,还是其他焦虑,在心理学及病理学上经常被认为是人类大脑中某种激素失衡所致,许多医生或治疗师至今仍选择对服务对象进行药理治疗,但忽视了这些激素的失衡是由于服务对象内心的非理性信念和不良的环境所造成。有大学医学博士、心理学家David Burns通过实验发现,改变服务对象的认知状况往往比用药物调节他们的大脑激素更为有效。具有社交焦虑的群体对社交的恐惧大多是自已内心所构想出来的危险情境,或是基于曾经所受到的伤害,而这些内容并非现在所处的真实环境,因此,想要帮助服务对象能够正常参与生活中的各项社交活动,必须改变其对社交行为的

27、认知和看法,从内心真正接受社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服务对象的社交焦虑。此外,环境中的“认知和行为”不容小觑,改变环境中存在的不良认知和看法也会对解决社会“社恐”现象起到推动作用。参考文献:1杨新明.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下社交焦虑障碍青少年的社会工作介入 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 0 1 7.2李佳思.动机式访谈法干预大学生社交焦虑的个案研究 D.兰州大学,2 0 2 1.3王可儿.小组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研究 D.南京大学,2 0 2 1.4黄露.小组工作介入青少年社交焦虑实务研究 D.青海师范大学,2 0 2 2.5邢延延.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社交焦虑的研究 D.新疆大学,2 0 2 0.6

28、 Heimberg R G.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for social anxiety disorder: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directionsJJ.Biological psychiatry,2002,51(1):101-108.7 Herbert J D,Rheingold A A,Goldstein SG.Brief cognitive 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for socialanxiety disorderJJ.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Practice,2002,9(1):1-8.8王水雄.当代年轻人社交恐惧的成因与经解 J人民论坛,2 0 2 1(1 0):3 8-4 0.第1 4 期(总第5 4 5 期)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