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两小儿辩日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 能在精心营造的文言文学习氛围中,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特的语言魅力,有主动学习浅意文言文的兴趣。2、 学习文中的四个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能运用“借助课文注释和生活学习经验”的学习方法大致疏通文意。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两小儿辩论情境”的再现,感悟他们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仔细观察、敢于坚持自己的思考和观点的精神。初步体会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学习过程:一、课前温故,导入新知 从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古诗词入手,创设古文的学习情境,奠定本课的学习基
2、调,了解学生的古文阅读积累,导入新课学习。二、抢答激趣,揭题设疑1、教师请学生在自己的描述中抢答出本课故事中的其中一位人物孔子,引领学生在师生的互动游戏中对孔子进行一定的了解。2、CAI出示画卷上展示的两小儿辩日全文,学生初步感受原滋原味的文言文。“竖行排列,从右往左读,还没有标点”3、板书课题,简介课文出处,解题“日”指的是什么?“辩”是什么意思?4、结合学生对“辩”的词意理解,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辩”的辨析记忆。5、根据课题设疑、存疑:这两个小儿究竟在争辩有关太阳的什么问题呢?设计意图:“抢答竞猜”是现代儿童在生活中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活动方式,“名片”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产物。这些“现代元素”在学
3、生文言文学习中的巧妙融入,不仅可以让我们的学生从中高效地获取到学习所需的知识背景“孔子个人档案”,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他们文言文学习的畏难心理环境,让他们感受到文言文学习中的现代“情趣”,激起他们主动参与文言文学习活动的兴趣与热情,自然进入到课文的学习情境之中。三、初读课文,读准读通1、学生自由初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师组织学生交流初读古文的感受。3、师梳理归纳学生的初读感受:不好读、拗口;不好懂,意思难理解。4、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听读感知文言文朗读中的断词断句。5、学生再次试读全文,要求基本正确,基本流利。6、师生配合读全文,引导学生再次整体初步感知全文。
4、故事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那孔子了解到的故事经过又是怎样的呢?(学生读二四自然段)结果如何?(学生读五自然段)7、教师小结:通过我们刚才的朗读,相信每个同学都对这个故事的发生、经过和结果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8、组织学生交流对“课题设疑”的初步思考、继续存疑,侧板书:大小、凉热、远近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一个“学生与教师立体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必须始于一个平台,拥有一个原点,教师对这一点必须给予最真实的关注并给予学生初读感知的时间。“读准确、读通顺、初步感受文言文的朗读滋味”就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起点。此环节设计的“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旨在帮助学生逐步消除第一次学习文言文的畏
5、难情绪,主动磨练自己诵读文言文的能力。此环节中师生之间循环往复的几次初读,不仅可以为学生下一步的深入学习铺平道路,同时还不断丰富了学生对文言文语言韵律美的感受。四、再读课文,读懂读顺,读中悟理(一)组织学生交流理解文言文意思的多种方法:结合生活经验来理解;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结合课文注释来理解;(二)学习第一自然段1、抽读第一自然段2、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第一自然段的意思,重点落实“游”的字义,初步感受文言文字义中的“古今有变化”这一特点。(三)学习第二四自然段1、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自读自悟24自然段,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勾画,然后再和同桌讨论讨论。2、汇报交流第24自然段的意思,感悟人物形象。
6、师生配合读写两个小儿的句子,在读中分清他们各自的言论。理解写第一个小儿的话,重点落实“日始初时、去、车盖、盘盂”等字词的意思。练习读通读顺写第一个小儿的话。理解写第二个小儿的话,重点落实“沧沧凉凉、汤”等字词的意思。练习读通读顺写第二个小儿的话。3、理清两个小儿截然不同的观点和各自认为的理由,解决前面存留的问题。4、再现两个小儿当时的辩论情境,引导学生有滋有味的朗读。同桌辩、抽生辩、师生辩、两个阵营辩。(唤醒学生的辩论学习经历,点播理直气壮的辩论语气,激发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5、结合朗读体会,引导学生在评价中逐步感悟两个小儿的丰满形象。(五)汇报交流第5自然段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2、
7、理解意思,重点落实“孰、为、汝、多知”等词义。设计意图:古文教学类似于古诗,注重在读中整体理解,不要求进行字斟句酌的准确理解。但是,对于其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字词的意思,我们还必须在反复诵读中、在读议结合中落到实处。在此环节中,教师通过“追问字意、联系生活、结合图画、反扣字词”等方法随机地对部分学生理解中的难点词意进行了规范、强化或点拨,旨在关注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达成。“读有侧重,读有要求,读得多样,读得入情,读出辩论的韵味。”在生生、师生的合作朗读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充分感受两个小儿激烈辩论的氛围,对两个小儿的认识和评价也可水到渠成。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结合“孔子不能决”,生成第二课时的学习
8、任务及目标孔子为什么不能决?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今天能决了吗?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和查找相关资料,下节课接着辩。2、借助板书,总结全文。3、(机动环节)学生尝试齐读原汁原味的文言文,进一步激发并促进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喜爱。 附: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一儿曰 一儿曰日始出时 近 (大) 远 (凉)日中时 远 (小) 近 (热)总体设计说明: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我力图让学生们能充分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成长变化,展示一个学生从“读不断句”到“基本读通读顺”,从“大概读懂”再到“理解基础上的感情朗读”,最后到“基本实现熟读成诵”的完整过程。本课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在整个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
9、中,我始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学习方法习得放在了目标达成的首位,为此没有设计让学生预习课文的学习活动,力图在精心营造的文言文学习环境氛围中,如:课前的古诗词温故、古腔古韵式的教师课堂评价用语、课文内容的画卷式竖行呈现形式、师生诵读课文时的古乐萦绕等等,引领学生们逐步走进课文中的那时、那境、那人,在“祖国古代文化”的浸润中初步感受它的灿烂绚丽,感受到文言文独有的语言魅力,从而逐步激发并不断保持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这份“方法简便”的课堂教学设计中, “读书”始终是学生的主体学习活动,是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的基础和凭借。从读准读通,到读懂读顺,再到品读诵读,我设计的三个层次的读书活动力求做到循序渐进,适度融合,旨在帮助学生们理解阅读之内容,发现阅读之方法,体验阅读之快乐,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兴致盎然,乐在其中。第二课时1、背诵积累两小儿辩日全文。2、课本剧表演以课文为剧本,用现代人的语言表演两小儿辩日的故事。3、结合查阅的资料,展开“两个小儿的争论孰对孰错”现场辩论会。4、评价认识孔子,体会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