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育竞赛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探究李秋利1,田岭2,黄正3(1.广州医科大学,广东 广州511436;2.广州航海学院,广东 广州510725;3.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510520)摘要: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逐渐成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前人也通过研究发现,体育运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但体育竞赛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较少。通过对19所高校,198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卡方分析与非参数检验的方法对体育竞赛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影响进行了探究。得出:体育及其相关专业男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明显高于非体育及其相关专业的男生;参加过体育竞赛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2、明显高于未参加过体育竞赛的大学生;在竞赛中获得前三名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高于未获得名次的大学生,获得第一名或一等奖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高于获得第四至八名或三等奖的大学生。本科与专科高校相比,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无差异;大学生中男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于女生;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于本科生。关键词:体育竞赛;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中图分类号:G808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2.04.0081研究目的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指出,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组成人类健康的重要部分之一1。社会学理论告诉我们,社会适应是人生必经的一个阶段,是个体的人通过社会文
3、化与社会角色的不断学习与认知,最终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人”的过程2。大学校园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是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一个中枢纽带3,因此发展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已初步验证了体育锻炼对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4。同时研究还证明了,体育竞赛特定的规则要求,不仅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顺应与遵守规则,而且这种特殊的“规则效应”有助于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竞争精神培养。虽然研究注意到体育运动或体育训练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存在影响,但关注最多的还是从体育锻炼、运动训练等视角出发,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从体育竞赛视角对社会
4、适应能力的影响关注较少。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相关研究发现,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由强到弱依次是:非体育专业参与体育竞赛大学生,体育专业参与体育竞赛大学生,普通大学生,高水平运动员考入高校的大学生5。目前关于体育与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相关影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实证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有助于发展社会人际,同时发现,人际关系能力中的多种指标与社会适应中的多种指标具有密切关系6;颜军7等研究发现,参与体育锻炼的青少年更乐于分享,善于交流情感,对于发展人际关系具有积极的影响。第二个方面是运动训练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张少兴等8学者研
5、究发现参与运动训练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工作适应、自我评价及满意度方面优于未参与运动训练的大学生,13年的运动训练和竞赛经历能有效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虽然此研究中高水平运动员的自我评价与满意度方面评分不佳,但不可否认,运动训练能够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第三个方面是社会适第45卷第6期2022年12月体育师友TIYU SHIYOUVol.45No.6Dec.2022运动训练收稿日期:2022-09-12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GD18XTY09)作者简介:李秋利(1979-),男,湖南衡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运动与健康25第45卷 第6期体育师友2
6、022年12月应能力对体育锻炼参与的影响研究。研究发现,社会适应能力也可以反向影响到个体社会行为的选择9,研究结果表明,社会适应能力差的青少年对于社会实践会表现出逃避、消极等状态10;研究发现,社交能力不足会导致对于体育运动等社交活动趋避、退缩、缺乏自信等情况,从而参与体育锻炼处于非活跃状态11。上述研究从不同角度入手,分别对体育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均证明了体育运动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影响。究其深层次的理论,相关研究涉及较少。体育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研究相对薄弱,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整体设计和系统研究,并且研究内容和对象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针对上述情况,从竞
7、赛的角度入手,对广东省与河南省的19所高校的1987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进行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剖析,尝试探究其背后的深层次因素,为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2研究方法2.1问卷调查法2.1.1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采用郑日昌编写的社会适应能力量表,该量表的样题如“每到一个新地方,我很容易同别人接近”。量表分为三个维度,分别为学习适应、社会人际适应、社会生活适应,量表采用记分的形式。计分情况,单号题:A.-2分;B.0分;C.2分,双号题:A.2分;B.0分;C.-2分。将各维度内所有题目的得分相加,即为该维度总得分。得分较高,社会适应能力较强。根据朱从庆,舒盛芳4对该问
8、卷的预试可知,3次测查量表Cronbachs 为0.933(T1)、0.901(T2)和0.864(T3);间隔21天重测稳定性系数0.684(P0.01,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K-S非参数检验3次测查数据皆显著(P=0.000,df=602),信度符合测量要求。2.1.2施测过程研究施测过程及研究方法经道德伦理审查后,统一对各个高校教师与辅导员进行问卷填答说明与注意事项的培训,由各高校教师与辅导员对参与问卷填答的学生进行填答告知。问卷采用网上统一作答的形式进行,问卷填答时间为10min,每人限填1次。允许参与作答的学生中途放弃或停止测试。2.2数理统计法2.2.1数据处理与分析运用
9、统计学软件SPSS 26软件对回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柯尔莫戈洛夫-斯米诺夫非参数检验验证数据是否呈现正态分布,检验结果显示数据呈非正态分布。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与Kruskal-Wallis检验对性别、专业、所在高校、所在年级等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检验。2.2.2共同方法偏差检验为避免程序与人为共变对研究结果产生系统误差。研究通过匿名、设置答题时间、问卷填答次数,以及通过问卷发放时的讲解与问卷中导语对用途的详细说明等方法、手段,尽可能地进行程序控制,减少系统误差。于此同时,采取Harman单因子检验,通过对除人口统计学变量外的所有题项进行因子分析,显示特征根因子中大于1的
10、因子共5个,其中第一个因子的变异解释量为20.408%(40%的临界值),表明研究中所存在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可以接受。3结果与分析3.1结果根据表1可知,柯尔莫戈洛夫-斯米诺夫所得P=00.05。说明社会适应能力不成正态分布;根据表2可知,Wilcoxon检验所得统计量为57786,P=00.05,说明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表3可知,Mann-Whitney检验所得性别U统计量为406531.5,P=00.05,说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显著高于女生的社会适应能力;Mann-Whitney检验所得所学专业U统计量为108379,P=00.05,说明大学生社
11、会适应能力在所学专业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体育及其相关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显著高于非体育及其相关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由表4可知,男生,卡方值=19.496,P=00.05。对于男生来说,不同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显著性差异;不同专业的女大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男女体育及相关专业非体育及相关专业体育及相关专业非体育及相关专业卡方值P值卡方值P值表4所学专业分层卡方检验社会适应能力评价等级统计0.277自由度1987显著性0表1正态性检验柯尔莫戈洛夫-斯米诺夫(V)a变量社会适应能力评价等级Wilcoxon统计量57786P值0表2单样本非参数检验性别所学专业男女体育及相关
12、专业非体育及相关专业U统计量406531.5108379P00表3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整体卡检验分层卡方检验30.447019.49607.7670.081性别所学专业26第45卷 第6期体育师友2022年12月根据表5可知,Kruskal-Wallis检验所得所在高校统计量为0.584,P=0.90.05,说明不同高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Kruskal-Wallis检验所得所在年级统计量为6.534,P=0.0380.05,说明不同年级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普遍高于本科生或专科生。Kruskal-Wallis检验所得参加过最高级别的比赛统计量
13、为726.081,P=00.05,说明参加不同级别的比赛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未参加过比赛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普遍低于参加过比赛的大学生;Kruskal-Wallis检验所得所获最好名次统计量为37.622,P=00.05,说明获得不同名次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根据表6可知,社会适应能力与参加过最高级别比赛的等级、体育运动竞赛所获最好名次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有统计学意义;所在年级与社会适应能力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3.2分析3.2.1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由数据结果发现,多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处于很差与较差的状态,社会适应能力处在良好与很强的大学生数量极少。以
14、往的相关研究也发现,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整体表现较差。该结果与鲁婷婷12等的研究结论一致,其研究认为可能是大学生所接触的社会活动较少,且环境单一,缺乏对复杂社会现象的准确判断力,在面临社会严酷的淘汰与选择时,对大学生的自信心造成一定的冲击,出现不自信的现象,也导致大学生对已建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持怀疑态度。从上述研究不难发现,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的可能原因是,大学生活状态与社会生活状态并非一致。大多数大学生没有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最终导致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的结果。3.2.2性别与专业差异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根据检验结果可知,体育竞赛中的性别与是否是体育相关专业对大学生社会适
15、应能力均有显著性的影响,研究结果与汪全先13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刘建榕等14研究后还发现,男生在人际适应、角色适应、生活自理适应等方面的发展状况随年级增长呈现波动态势,而女生随着年级增长,在各项适应维度上表现出稳定态势。前人研究均证明了性别、是否是体育相关专业对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不同的是前人研究证明了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存在预测作用,此研究证明了体育竞赛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存在预测作用。朱从庆4认为,根据认知发展理论,在儿童时期通过对成年人进行观察,从而确立对性别的认知与概念,逐渐形成与性别相符的特性;从社会性别理论出发,已形成的社会性别特征会对不同性别给予不同
16、的角色期待。最终得出了性别与社会适应能力具有一致性的特征。刘立新15从特质心理学角度对体育及其相关专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于非体育及其相关专业大学生进行了剖析,分析认为由于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格特质在社会适应方面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格特质,最终印证了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影响。从上述分析不难发现,无论性别还是专业类型,均具有较为明确的特性划分,影响这类特性形成的是特定的行为范式,这种行为范式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最终将差异放大所导致。进一步研究发现,所学专业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分层卡方检验证明,在男生中是否是体育及相关专业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女生中所学专业是否是体育及
17、相关专业对社会适应能力没有影响。对于上述结果,相关研究涉及较少。根据董宝16的研究可知,其可能原因是对于社会适应能力,男性更倾向于行动中实现,女性更倾向于在交流中提升。体育竞赛无疑提供了一个现实交流的平台,对男性的影响高于对女性,从而造成此类对于性别认知路径依赖倾向。3.2.3体育竞赛名次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发现,有参赛经验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高于没有参赛经验的大学生。对于上述研究结果,朱从庆4在其研究中认为体育具有提供沟通交流平台、不断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等功能。刘立新15认为体育运动具有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特殊功能,一方面体育具有拓展学生交流活动空间的作用,从而能够提高和
18、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另一方面体育竞赛可以给学生创造出失败与成功、竞争与合作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学生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心理素质与心理承受力。体育竞赛也具有上述功能,因此有参赛经验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强。根据研究结果还发现,获奖名次为前三名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高于未获得名次的大学生,获得第一名或一等奖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高于获得第四至八名或三等奖的大学生。整体来看获奖名次与社会适应能力存在线性关系,且获奖名次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也随之提高。该研究与李程秀17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前人通过对高校代表队运动员与高校代表队预备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将获得前三名的大学生设置为获奖组,其它人设置为未获奖组
19、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两者所在高校所在年级参加过最高级别的比赛所获最好名次统计量0.5846.534726.08137.622P0.90.03800组间差异显著的组合无本科或专科研究生国际级及以上无参加过比赛省级及以下无参加过比赛第一名或一等奖-无获奖名次第二至三名或二等奖-无获奖名次第一名或一等奖第四至八名或三等奖表5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线性关联所在年级参加过最高级别的比赛所获最好名次有效个案数值1.727826.28734.5991987自由度111渐进显著性(双侧)0.18900表6线性卡方检验27第45卷 第6期体育师友2022年12月之间并未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可能因素是:研究
20、对象有所不同,前人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体育竞赛对高校运动队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对象之间存在明显区别;研究对于体育竞赛名次的划分不同,仅简单划分为获奖组与未获奖组,并未深入探究不同名次之间是否存在差异。3.2.4体育竞赛中不同层次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异研究发现本科院校与专科院校的不同不会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产生影响,说明校园环境不是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在不同年级之间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中发现,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于本科生。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基本一致,研究生与本科生两个层面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存在差异,研究生优于本科生。刘立新15通过对体育专业不同年级本科生研究后认为,外部压力是
21、导致学生对自我社会适应能力评价较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冯媛媛18研究发现归属感较高的人具有更多的生命意义感,而生命意义感较高的个体社会适应能力也较好。彭丽娟等19的研究证明了学校归属感与学校适应显著相关,学校归属感较高,学校适应也较好。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于本科生,由此推断,学校归属感与社会适应能力可能存在负相关关系。前人分别对相关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总体来看本科生会在毕业阶段接收到来自就业、考研等社会压力,对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在研究生阶段由于经历过本科生的阶段,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相较于本科生要强,其可能原因是,学生进入高校新环境后,在原有学校氛围与固定范式的影响
22、下,逐渐形成了学校归属感。对来自于社会外部因素的刺激,未能及时做出调整,因此逐渐提高了其社会适应能力。4结论体育及其相关专业男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明显高于非体育及其相关专业的男生;参加过体育竞赛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明显高于未参加体育竞赛的大学生;在竞赛中获得前三名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高于未获得名次的大学生,获得第一名或一等奖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高于获得第四至八名或三等奖的大学生。本科与专科高校相比,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无差异;大学生中男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于女生;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于本科生。参考文献:杨丽.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运动员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体育学院,2021.盖文翔
23、.运动训练对运动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21.孙双明,刘波,孙妍,等.青少年体育参与和社会适应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清华大学为个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2):76-85.朱从庆,舒盛芳.体育锻炼与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因果关系探骊:交叉滞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22,58(7):42-47.阳海英.不同体育活动对大学新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体育科学研究,2016,20(1):58-63.CHOW C M,RUHL H,BUHRMESTER D.The MediatingRoleofInterpersonalCompetenceBetweenAdoles
24、centsEm-pathy and Friendship Quality:A Dyadic Approach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3,36(1):191-200.颜军,李崎,张智锴,等.校园课外体育锻炼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身体自尊和自信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2019,40(2):100-104.张少兴.运动竞赛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7,34(5):138-141李艺敏,李永鑫.青少年人际关系能力对社交自卑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适应性的作用J.心理科学,2015,38(1):109-115.杨剑,王韶君,季浏,等.中学生运动友谊质量、
25、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构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32(4):9-13.程晖.朋友支持提升大学生有氧体适能的路径:身体活动和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J.体育与科学,2019,40(4):114-120.鲁婷婷,闫振龙,王云冰,等.大学生社会健康比较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7(2):107-110.汪全先,王健.我国学校体育性别问题的根源及其消解J.体育学刊,2017,24(2):85-90.刘建榕,连榕,陈幼贞.福州市不同性别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发展研究J.海峡科学,2011(9):17-19.刘立新.体育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特征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1):78-83+95.董宝林,张欢.性别角色、主观锻炼体验、运动承诺与锻炼行为:链式中介模型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6,31(5):414-421.李程秀.运动竞赛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体育科学研究,2018,22(5):78-82.冯媛媛.高校学生生命意义感、生活压力与生活适应的关系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彭丽娟,陈旭,雷鹏,等.流动儿童的学校归属感和学校适应:集体自尊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2012,20(2):237-239.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