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数字时代的设计变革.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5646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时代的设计变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数字时代的设计变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数字时代的设计变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86艺术设计研究2023 04 期数字时代的设计变革潘鲁生当前,中国社会正在加速向数字时代转型,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字化重组发展要素,重塑发展格局,不断催生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商业模式。设计发展与时代同频,数字时代的设计所关注的对象愈加广泛,信息设计、交互设计、智能设计、生态设计、服务设计等新兴领域不断拓展,新的设计问题不断涌现。数字时代的变革,不断冲击设计教育的创新发展,传统的设计价值在数字化时代受到新的审视,设计所面对的现实问题日趋复杂,中国设计创新之路任重而道远。摘要:数字时代,数字逐渐代替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发展成为新型

2、生产要素,影响和改变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化发展面临深化应用、普惠共享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设计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数字时代的设计变革,既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也是立足中国现实问题、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挑战、走中国特色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实践探索。关键词:数字时代;设计变革;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18(2023)04-0086-06Design Change in the Digital AgePan Lusheng Abstract:In the digital age,digit

3、al has become a new type of production factor,which gradually replaces traditional factors such as land,labor,capital,and technology,and affects and changes all aspects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my countrys digital development is facing a new stage of deepening

4、 applications and inclusive sharing.Against this background,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design coexist.Design reform in the digital age is not only a requirement for cultivating compound innovative talents,promoting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5、 Chinese culture,but also a practice based on Chinas practical problems,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and tak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at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xplore.Key words:digital age;design change;traditional culture一、设计教育:设计学院存在形式未来的设计学院会以何种形式存在?

6、21 世纪以来,新技术、新材料、新业态不断发展,学术界、教育界对包豪斯模式的设计教育开展了再认识、再反思。包豪斯促使现代设计逐渐从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理性和科学代替自我和浪漫。数字化时代,新技术的出现引发技术与艺术关系新的发展,艺术与技术新的统一亟待新的讨论。正如张道一先生所言:科学与艺术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之间有共同的基因,非常亲密,不论在思维中还是实际的创造中,两者之间都有很多相互启发、相互影响的关系。当前,我们国家的综合类院校,包括理工类院校,借助学科交叉的优势发展设计教育,对艺术类院校的设计专业发展带来很好的启示。从教育部前五轮学科评估和上海软科学科评估的大数据来看,综合类大学占据着

7、绝对优势,包括理工类院校,上海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为代表的综合类理工类院校抓住了设计学的交叉学科属性,同时拓展了艺术设计领域缺乏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交流的缺陷,吸收了丰富的人文与工科资源,涌现了一批以交叉属性为鲜明特色的设计学院或者学科专业群。比如上海同济大学设计创 设计与文脉2023服饰4期.indd 8623/8/23 上午9:45087设计与文脉隐 庐/主持 数字时代的设计变革意学院通过建立“设计学科交叉度指数”,借助大量数据实现对于学科交叉度的可视化监控,为未来设计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提供研究范本。在 QS 最新公布的 2023 世界大学学科最新排名中,上海同济大学设计创

8、意学院位列“艺术与设计学院”全球第十名。再如上海交通大学构建以智能制造、数字文创、智慧城市、绿色建筑、园林绿化、生态健康与环境设计等领域为发展方向的交叉学科布局,打造“设计+”多学科融合学科体系,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和上海“设计之都”建设需求。2022 年,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将设计学设置在“交叉学科”门类当中,这是一个很大的创举,构建了设计学新的学科构架。设计学科本身的实践性决定了其交叉属性,在开展设计教育的过程中,只有主动关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才能够培养出兼具实践性与创造性的复合型设计人才。设计学作为人本、技术、商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一种聚集,不能局限于独立实体的设计学院这样一种发

9、展模式,还要向虚拟学院逐步拓展。虚拟学院主要是为适应跨学科师资配置问题,整合学术教研资源而搭建的学术交流平台。2021 年以来,教育部开启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虚拟教研室是对传统教研室的发展创新。目前教育部已公布两批虚拟教研室试点名单,以更好地适应数字化发展,提升学科教学基础能力,探索“智能+”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的运行模式,这为未来虚拟设计学院的建设提供了参照和范本。在学术界也有相关探索,对未来设计学院的存在形式富有启发意义。如两院院士路甬祥先生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先生主持的重大咨询项目“创新设计发展战略研究”,聚集 20 多位院士和 100 多位专家参与项目研究,涉及发改委、工信部、科

10、技部等多个部委,成为虚拟设计学院运行的一种有效模式。设计创新是实现未来绿色、智能、共创分享以及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新产业革命的重要动力,服务国家战略需要,驱动经济社会发展是未来设计学院必然承担的责任所在。未来的设计学院将更多的聚焦于数据驱动的设计、跨界融合的设计、协同化的设计、智能化的设计、社会化的设计和可持续化的设计,以“设计+四新”优化学科专业,组建跨领域、跨地域、多元化、动态化的师资结构,以问题为导向,推进设计思维与数字孪生、虚拟仿真、人工智能、3D 打印等新技术平台的融合统一,探索个性化、定制化、数字化的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立足未来思考设计教育发展是当前时代背景下不可避免的问题。哈佛大学设

11、计学院客座教授尼尔 里奇认为,人工智能所带来的设计变革已然出现,设计教育学院最需要做的是积极鼓励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而不是禁止。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使艺术设计与多学科融合成为可能。如在第二届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上,艺术逐渐向文化、社会、经济等领域进行拓展,众多三维数字作品被展出,跨界融合成为数字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技术备受关注。据艾瑞咨询2023 年数字孪生行业研究报告统计,2022 年中国数字孪生市场规模为 104 亿元,同比增长 35.0%,预计 2025 年国内市场规模将达 375 亿元。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为设计创新提供新的发展空间。设计思维与数字技术融合是

12、未来设计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在人工智能已经能够产生好设计的时代,艺术家的身份定位发生转变,正如连线杂志主编凯文 凯利所提出的一样,艺术家在未来,其角色更接近于好莱坞电影导演,成为指挥人工智能进行工作的人。因此,推动设计艺术人才的设计思维与数字技术有效融合是推进数字时代设计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如谷歌在 2020年英国 BETT 峰会上推出基于 HTC Vive头盔的 VR 绘画应用Tilt Brush,打破了艺术创作空间限制,在虚拟空间内即可完成作品创作,实现三维空间作画需求,为设计艺术教育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支持。数字时代教育模式面临新的变革,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副校长兼教务长 Naren Bar

13、field 提出,艺术教育的结果是人而非是产品。日内瓦设计与艺术大学针对人工智能和新界面带来的技术和社会挑战,开展界面设计、智能设备、游戏、交互体验设计等课程学习,促进学生对于虚拟现实、增强和混合实现、机器学习、创意编程和电子学的学习和了解。未来设计学院人才培养方向与产业升级、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相链接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设计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存在的意义,促使设计更好为国计民生服务,更好的发挥设计艺术服务社会的功能。在党的二十大上“人民”一词出现超过 100 次,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始终是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所在。要加强设计与社会的连接,通过专产融合紧密对接,促进校企合作发展,让学生融入

14、社会实践,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担当时代使命的设计人意识。设计的使命是“为人民而设计”,要以设计带动乡村振兴发展,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生活,借助设计促进创业就业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推动城乡联动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好的产品,塑造更好的生活。2022 年,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从“创意设计、演出产业、音乐产业、美术2023服饰4期.indd 8723/8/23 上午9:45088艺术设计研究2023 04 期产业、手工艺、数字文化、其他文化产业和文旅融合等八个重点领域赋能乡村振兴,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多重功能价值

15、和综合带动作用,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当前,乡村的文化价值需要不断被重新认识和传播,包括在乡村的产业发展、村民的生计劳作上融入乡土文化的特色与活力,在公众的认识交流、媒介传播中更生动、真实地加以表达和呈现,从而在社会发展的整体架构中不断汲取更新发展的养分,实现乡村新时代的意义和价值。以乡村美学节目山水间的家为例,在节目中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探寻体验,将乡村之美、乡村之情、乡村之韵展现的淋漓尽致,搭建起城乡连接的桥梁,将乡村发展的田园诗展现在公众面前,推动乡村产业的传播和发展。二、温故知新:传统设计时代的价值新文科建设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传统设计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6、是积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思想理念和价值导向的本源,也是促进文化传承、增进文化认同、发展文化产业,即提振中国设计、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资源。1、传统设计思想传统设计思想是现代设计创新发展的重要根基。传统设计思想蕴含丰富的中华造物智慧,也包含优秀的设计思维,是建设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础,更是设计创新的文化源泉。比如天人合一是中国造物观的思维主线,古代的能工巧匠围绕这样一种思想体系进行造物,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未来的设计也需要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找寻生命、科技与自然的适当的连接点,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又比如“重己役物”的思想,倡导人是物的主人。空间的营造、器物的价值

17、就在于服务于人本身,引导人们更好地去生活,营造更好的人类生存发展环境,对于未来设计发展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孔子主张的“文质彬彬”、荀子提倡的“美善相乐”都强调器物功能和形态的和谐统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器物在满足生活功能的同时也要满足精神和情感需要,追求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仍然是中国设计发展的一种主导。设计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日本在吸收禅文化基础上衍生出自身的现代设计风格,北欧在崇尚人文、自然的文化传统中,衍生出自然、人性化的北欧设计风格。中国传统造物思想蕴含着深刻的造物智慧,是开展现代设计不竭的文化源泉。近年来,传统工艺复兴回归,2021 年 12 月 31 日,“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在

18、中国国家博物馆对公众展出,整体展览通过将民间的观念、工艺、色彩系统以及叙事方式进行转换,借助讲故事的方式展现其传统工艺的当代性,更好的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在消费社会下,传统造物思想融入现代社会,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人们审美和消费双重需求的结合。例如上海地铁站剪纸公共艺术的融入,借助设计将传统现代装饰美学相结合,为传统造物融入现代社会提供了生动案例。2、传统设计实践传统设计实践是当下设计创新的重要基础。手工文明时代,设计与造物的生产和使用融为一体,既受到社会礼俗的规约,以不同形式呈现出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礼仪制度等社会思想和规范,也在程式法则、工艺技巧等方面服务和维系着社会的礼俗规

19、范。工业文明时代,设计是现代产业链上的独立环节,呈现专业化、职业化、制度化的特点,是企业刺激刺激市场消费,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数字化时代,基于产品制造和生产的物质型社会开始向以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为主的知识社会转型,设计呈现多领域跨界融合的趋势。设计承载了相应历史阶段里人类文明方方面面的内容,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见证,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与审美媒介。从“藏礼于器”到“象事推理”,传统设计具备相对平稳的文化系统,涵养了民族文化生态,具有潜移默化传承传播文化的功能,有助于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可持续发展。应该说,在一个完整的经济文化生态体系统中,传统与现在也必然存在互补关系。“物以载道”是中国传统造物

20、文化的重要概念,其远远超过产品的“象”而具有所谓的“意”。传统造物思想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弥补现代设计中文化意蕴的缺失,满足消费者所追寻的精神内涵。人们在欣赏陶艺时,不仅是追求其外在审美快感,更兼具陶艺本身所具有的宁静致远的禅学意味。现代设计离不开传统造物思想的传统,在技术变革的当下,技术语境成为推动现代设计迭代的重要推动力,但文化语境却往往在工业化生产中被忽视。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现代设计中建立中国风格的设计体系,传统的设计实践则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设计范本。三、现实考量:设计面对现实问题1、设计概念模糊的问题数字化时代,现代设计的一个显著发展趋势是,它不再局限于着重对象的物

21、理设计,而是越来越强调对“非物质”诸如系统、组织结构、智能化、界面、氛围、交互活动、信息娱乐服务以及数2023服饰4期.indd 8823/8/23 上午9:45089设计与文脉隐 庐/主持 数字时代的设计变革字艺术的设计,着重消费者的创造潜能的触动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与工作。在创意经济发展需求、交叉学科设置的影响下,设计的概念日趋宽泛,比如近年出现的服务设计、社会设计、艺术与科技、健康产业设计、未来工程设计、智能交互设计、数字艺术设计等概念,交叉度非常高。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五大类:(1)基于审美考量的创意与艺术设计;(2)基于技术条件下的功能与结构设计;(3)基于市场的工业设计和商业设计;(4)

22、基于公众需求的社会层面设计;(5)基于目标的管理设计。设计师应该基于以上这些设计目标和要求去思考和把握设计的核心价值和核心诉求。当前设计思维不断嵌入到设计实践的各个领域,设计的边际和定义不断向外延伸。2020年,教育部在 新文科建设宣言中明确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文科时代新人。交叉融合成为新文科建设的关键词,艺术设计作为多元融合学科,在新文科的建设背景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创意文化产业迎来新的发展,艺术设计学科与创意文化产业的生产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3 年一季度,据对全国 7.1 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的调查,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 2

23、8816 亿元,其中创意设计服务 4499 亿元,增长 3.9%。文化产业发展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拓展。设计边界的模糊和拓展,意味着设计艺术人才的培养不仅限于创意内容,更需要培养具有设计思维的专业人才,交叉融合发展是设计边界模糊之下设计艺术发展的趋势。2、设计伦理问题设计在服务国计民生的过程中,必将发挥重要价值和作为,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其中,设计发展不仅要面对生态伦理的挑战,也面临着社会伦理的诸多问题,包括设计如何介入乡村振兴、设计参与医疗保健、设计助益养老等问题。“互联网+制造”是工业 4.0 时代的典型特征,伴随信息技术的普及深化,信息安全问题成为设计发展的重要考量。当

24、前,全球社会步入老龄化已不可逆转,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人口结构的变化势必影响社会中的每个个体,老龄化社会带来严峻的挑战,人与人、人与社会在伦理道德层面也不断提出新的设计命题。根据 2021年国务院第七次人口普查,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有 2.6 亿人,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 1.9 亿人,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 13.50%,老龄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弥补数字鸿沟问题,未来老年设计将成为设计发展关注的重要领域。早在工艺美术运动时期,威廉 莫里斯就已经带领人们对设计伦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艺术为人人”的思想。进入数字时代,设计

25、学科视野的不断扩大,设计客体不断拓展,但当下我们面临的设计伦理问题却与百年前遥相呼应。工艺美术运动所构建的设计伦理是对参与权与使用权的双重追求。首先是设计主体问题,正如百年前威廉 莫里斯所提出的“艺术与劳动相结合”,在今天,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于设计过程的参与度不断提升。其次是使用权的问题,尤其是针对弱势群体的设计伦理观,格罗皮乌斯致力于工艺美术与机器生产的结合,群体平等是工艺美术运动的重要概念。在数字时代,如何借助数字技术打破城乡发展二元结构,提升弱势群体的设计关注度、便利度,是设计出发的重点所在。2021 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提出了弥合数字鸿

26、沟的多项任务和举措,基于当前国情民情的目标,提出了要提升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数字技能,全民运用数字技能实现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数字生活,提升数字伦理道德水平,保障数字安全等举措。在过去疫情时期,数字鸿沟问题显著,在线上医疗资源、教育条件等方面存在着数字不平等现象,而智能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催生出了智能鸿沟,信息获取与技术应用的不平等不断冲击社会发展,设计无疑在众多社会问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3、设计与绿色经济发展问题2020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提出中国2030 年“碳达峰”与 2060 年“碳中和”目标。今年两会期间,“双碳”目标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碳达峰

27、碳中和既是我国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碳中和中国在行动智库研究报告提出:“应将绿色低碳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置于同等的重要地位”。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科技兴农助力乡村振兴、科技发展助力海洋生态建设等行动,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都是我们设计学科应该着重研究的现实问题。绿色设计是适应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借助可降解、可持续利用材料等新材料,推动绿色设计发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关注产品的完整生命周期,通过设计思维,有效干预设计使用各环节中所存在的生态保护风险,做到及时干预,以此提升设计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我国工业园区的耗能约占全社会总

28、耗能的 69%,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总排放量的 31%。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双碳”战略的推进提供了技术支撑。如数字孪生技术赋能零碳园区2023服饰4期.indd 8923/8/23 上午9:45090艺术设计研究2023 04 期规划建设,借助传感技术采集相关碳排放量相关数据,并借助大数据分析,实现对于碳排放规划、碳计算、能效监控等工作,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数字中国建设是推动绿色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借助大数据,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实时获取和精准识别,构建“生态云”,提升数据监控和挖掘能力,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检测系统。通过数字技术赋能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绿色低碳升级改造,赋能绿色经济发展。4、智能设

29、计问题设计如何迭代创新?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学科的重要分支,通过了解人类智能的内在发展规律,并将其呈现为算法,最终制造成能够用与人类智慧相似的智能在特定领域对数据进行回应的学科及产业。当前,人工智能从 1.0 时代的初步智能到人工智能的 3.0 时代,以神经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逐步发展,机器能够通过人的语言表达和面部表情来识别人情绪进行“深度学习”。引入人工智能可以帮助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更好地分析、处理复杂数据。比如聊天机器人模型已经成为目前最受欢迎的 AI 软件,从设计角度看,人工智能可以启发设计师的灵感,为设计创作提供新的可能性和技术途径。伴随人工智能的设计应用普及,AI 与设计师协作

30、创新,众多领域的设计师从设计创作者转向定义设计系统的组织者。自 1956 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举办第一届人工智能大会后,针对人工智能开展的研究不断涌现,在艺术创作领域,人工智能的加入,使得设计艺术呈现出多元化、数字化特征,同时也给艺术创作者带来巨大冲击。2019 年,中央美术学院即上演了一场特殊的展览,微软小冰举办主题为“或然世界”个展,这次展出的绘画作品是微软小冰在对 236 名世界艺术家的绘画风格学习后,进行独立创作的画作。人工智能的强大之处在于其强大的学习能力,而其本身不具有人类本身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情感,作为设计者面对数字时代的变革,要积极拥抱技术发展,促进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深度融合

31、,提升艺术作品的创新性。2022 年 11 月,美国科技巨头 OpenAI 推出交互对话模型 ChatGPT 模型,成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范本,在 AI 技术领域实现新的突破。根据中国 AI 数字商业产业展望2021 2025的报告预测,到 2025 年,中国 AI 数字商业核心支柱产业链规模将达到 1853 亿元,未来五年平均复合增长率约 57.7%。面对 AI 技术的蓬勃发展,设计艺术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新的创作形式和方法也倒推设计从业者自身身份定位转变,积极借助人工智能,实现自身创作的新发展。四、设计自信:中国设计发展展望1、立足传统造物思想与智慧中国设计学的发展要立足于对传统的造

32、物思想与智慧的系统梳理,发掘最优秀的文化基因。要紧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和时代的精神,聚焦国家发展的重点领域、新兴领域,走中国风格的设计之路。传统工艺美术中所包含的造型元素,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不尽的文化资源。在过去的设计发展进程中,中国设计话语体系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近年来伴随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兼具传统价值与时代价值的设计思想被挖掘,实现新的发展。中国传统美学观念贯注于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因此形成了天人合一、材美工巧、巧法造化、各随其宜等独特的工艺造物文化,培育了社会群体对生活美学的追求。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需要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传统,从传统造物思想和智慧中寻找设计灵感

33、,获得设计指导。2、服务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应当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和未来的生活有序结合起来,寻找中国设计的当代语言。设计不仅要何满足当前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更要考虑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设计不仅要何满足当前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更要考虑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世界各民族对于数字化空间的认知与接受度不尽相同,要站在数字化时代,求同存异,互相尊重、互相合作,共同构建数字空间发展。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数字敦煌建设俨然已经成为数字思路的标杆。以敦煌莫高窟为例,敦煌壁画中的文化元素在现代数字化技术之下,转换成为创

34、新资源,被广泛应用在数字藏品设计中,成为中国风格设计的典型代表之一。2020 年敦煌莫高窟上线“云游莫高窟”小程序,打造“敦煌动画剧”,实现敦煌文化的数字化设计发展,打破时空限制,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了“技术+文化”的社交互动数字文保新模式。3、解决现实问题设计学科的发展离不开设计实践的支撑与验证,中国设计学科的发展应该立足国家政策导向,乡村振兴、智慧城市、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为设计学科发展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以“山东手造”平台建设为例,2022 年1 月 29 日,省委宣传部出台“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山东手造发展策略和方案,为山东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山东手造

35、”在2023服饰4期.indd 9023/8/23 上午9:45091设计与文脉隐 庐/主持 数字时代的设计变革教育教学上,立足服务经济发展的目标,推动课程创新建设,推动多为学科交叉、多项实践项目融合发展,以此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将产生深入、持续、驱动性的作用,也对产业振兴、乡村建设、教育民生等领域发挥重要的赋能作用。设计学科建设离不开实践性的探索,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注重搭建产教融合实践平台至关重要。4、塑造中国设计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制造业给世界的贡献接近 30%,并且在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深潜“蛟龙”、北斗导航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

36、标志性的重大科研创新成果。设计在推动产业革命,推动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的进程中,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数字化时代,设计呈现出绿色低碳、网络智能、超常融合、共创分享的新特征,设计已然成为中国高质量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建设制造强国、实现中国创造的重要创新支撑。我们面临第四次工业革命,这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历史机遇。但在智能化社会中,设计学科面对的不只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更多的是新兴产业颠覆性革命,在这一点我们面临很多的思考。推动设计艺术与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创新驱动为引擎,驱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是未来中国设计发展建设重要方向。设计是需要融合技术、制度、管理、市场、环境等多因素

37、于一体的创新,是融合了技术、艺术、文化、人本和商业创新方式的集成创新。数字时代的设计变革,是一个社会性、系统性和多样性的问题,需要从经济、文化、教育、生产生活等多元维度去探索。设计学发展与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建设以及“交叉学科”门类的设置密切相关,同时与大数据、5G 通信、模拟现实技术、万物互联、人工智能息息相关。面对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我们要树立设计自信,立足对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与智慧的系统梳理,紧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时代精神,服务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推动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中国创造的全面提升,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设计创新道路。注释:张道一:艺术与科学,艺术百家,2010年第 4 期,

38、第 114-115 页。艾瑞咨询:2023 年中国数字孪生行业研究报告,洞见研报门户网站,https:/ 年 4 月 18 日,浏览时间:2023 年 5 月 25 日。李百灵:数字时代的设计之问,中国文报,2023 年第 3 期。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文化和旅游部门户网站,https:/ 年3 月 21 日,浏览时间:2023 年 5 月 20 日。鲁晓波:信息社会设计学科发展的新方向信息设计,装饰,2008 年增刊第 1期,第 130-134 页。国 家 统 计 局:2023 年 一 季 度 全 国 规 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4.0%,国家统计局门

39、户网站, 表时间:2023 年 4 月 29 日,浏览时间:2023年 5 月 20 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门户网站,http:/ 年 11 月 5 日,浏览时间:2023 年 5 月22 日。王敏:人工智能对未来工业设计的影响,现代经济信息,2019 年第 9 期,第 369 页。前瞻产业研究院和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中国 AI 数字商业产业展望 2021 2025,前 瞻 产 业 研 究 院 门 户 网 站,http:/ 年 12 月 15 日,浏览时间:2023 年 5 月 23 日。路甬祥、孙守迁、张克俊:创新设计发展战略研究,机械设计,2019 年第 2 期,第 1-4页。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传统造物艺术体系与设计文献研究”(项目编号:19ZD22)的阶段性成果。潘鲁生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2023服饰4期.indd 9123/8/23 上午9: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