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平均数教后反思 莆田市实验小学 林碧英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比较抽象。现在修订教材已把这部分内容移到四年级,学生理解相对会容易些。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一、创设一连串情境,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舍弃课本“矿泉水的情景”,利用投篮球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兴趣。认识平均数的“代表
2、性”特征需要一个过程,课伊始,就抛出:用哪个数据可以代表他们一分钟的投篮水平?这样的问题直指数学的概念本质。之后,创设具体有趣的一连串情景,从理解“移多补少”这一本质属性开始,继而延伸体会平均数的多个特点,让抽象的平均数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拓展了平均数的内涵,层次递进地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让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更为深刻和全面。二、渗透估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学中我结合平均数的特点,先让学生猜一猜,再实际计算,不但找到平均数的范围,也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培养了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检验的能力。三、及时捕捉课堂的生成,让课堂绽放光芒细节论成败,一节课的成功与失败。
3、往往取决于细节里。很多时候一节成功的课不是看你老师多会教,而是更关注的是你如何去扑捉和处理课堂的生成。因为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都有表达自 己想法的权利,在课堂这个彰显个性的过程中,老师如何充分发挥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作用,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展。如:用哪个代表同学一分钟的投篮水平?同学们的答案多样,我及时抓住这一冲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选择这一数据的理由,从中明白,选择的这个数据要能代表比赛的公平性与合理性,数学是讲道理的数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彰显个性与凸显主体性的过程,我们又该如何捕捉期间的生成,让生成服务课堂,让课堂绽放光芒,值得我深思与反思。四、练习具有坡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练习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必须的,但新课程的背景下,练习也要注入新的内涵,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第1个层次是辨析题,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第2个层次是计算目的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计算平均数时,总数要与份数相对应。第3个层次是计算平均分,怎样很快算出。渗透了求平均数的第3种方法找基准数,培养学生根据数据特点选择方法,灵活解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