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听觉符号助推媒体深度融合.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4539 上传时间:2024-02-19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听觉符号助推媒体深度融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听觉符号助推媒体深度融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听觉符号助推媒体深度融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内容提要】媒介变革推动以文本叙事为主的传统新闻报道变革为以视听叙事为主的多媒体形式,凸显了听觉符号的重要地位。听觉传播以其感性化、沉浸式的媒介偏向成为增强传受联结的重要媒介形式,也是碎片化传播时代提升信息获取效率的重要路径。听觉符号能够丰富叙事手法,推动声画从“配合”走向“融合”。主流媒体可以借力大众音乐提升新闻传播面和受众接受度;通过构建听觉意义空间唤起民族的时代记忆。文化研究的听觉转向启示新型主流媒体要注重开发听觉符号资源,完善表意系统,并重视用户听觉体验,寻求传受对话交流新渠道。听觉符号是主流媒体的重要符号资源,听觉符号的运用成为推动媒体深度融合转型的重要切入点。【关键词】听觉符号 媒

2、体融合 听觉转向听觉符号助推媒体深度融合丁 冉石 磊近年来,以微博、微信、抖音为代表的新的媒体形态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媒体格局、传播方式、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化,传统主流媒体加速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型,声音传播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凸显,成为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一、听觉符号推动媒体融合的逻辑(一)媒介变革凸显听觉重要地位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各类多媒体新闻报道嵌入到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全流程中,新闻报道逐渐变革为视觉与听觉交互的多媒体形式,其精炼化、碎片化、趣味化、沉浸化等特点为受众所青睐。人民日报 于2018年9月8日入驻抖音平台,截至2023年4月已发布短视频5200余个,粉丝量达1.6

3、亿,位居抖音粉丝量首位,顺应了新媒体发展逻辑,在新传播语境中获得了话语权。目前,学界较多关注新媒体新闻叙事中文本符号、视觉符号的应用,如大小屏互动、视觉修辞等,听觉符号则长期受到忽略。听觉符号往往与视觉符号共生,电视、电脑、手机实际是视觉媒体和听觉媒体的统一。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讯息”,不同感官的媒介会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效果,媒介形式变迁引发的感官比率重组,势必会对新闻叙事带来变革,而听觉是构成这一新叙事语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进入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传播时代以来,听觉叙事在新闻报道中应用广泛,包括传统电台的纯声音形式和电视报道的声画结合形式,听觉符号与视觉叙事相伴相随,互为补充。在移动互

4、联网时代,视觉与听觉往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听觉符号成为超越对文本意义“搬运”的重要因素,新媒体视频新闻中通过对听觉的合理应用,能够实现新闻的趣味化、感性化传播。听觉是营造临场感的重要元素,推动新闻从“无声”向“声情并茂”转型。如央视新闻新媒体栏目 主播说联播 中,轻快的背景音乐是引导新闻节目叙事的重要因素,变革了传统电视新闻中严肃、庄重的语态,从而在短视频平台传播中取得良好效果。(二)听觉情感偏向增强传受联结听觉符号具有感性、沉浸的媒介偏向,是情感传播的重要媒介。美国学者卡罗瑟斯(J.C.Carothers)在 文化、精神病学与文字 中认为,耳朵的世界是一个热烈而高度审美且充满了“直接而亲切的

5、意义”的世界。1听觉是主流媒体利用新媒体进行情感传播的重要元素,包括背景音乐、同期声、旁白等。2随着数字平台崛起与数字编辑技术的日趋成熟,用户获得了叙述自我、展露个性的能力,建构了多元化的叙事体系。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的话语遍及网络空间,主流话语面临被解构的风险。这要求主流媒体在语态变革、用户积累等维度上发力,以增强舆论引导力,而听觉符号的运用是重要切入点。听觉互动对建构社会文化情感结构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声言语交流互动是其孕育、发育和发展的“温床”3,能在传受之间提供情感连接,培养用户黏性。美国学者伊芙科索夫斯基赛吉维克(Eve Kosof-sky Sedgwick)认为从视觉到听觉,其与“理性”

6、的关系越来越远4,作为情感传播媒介的听觉符号不仅是表征现实的意义集合,也能用以表达“非理性”的超越文本的氛围和意境,并在用户身上产生主观化的情绪体验,实现皮尔斯所说的符号引发的“感情的解释”5。移动智能设备、耳机等基础设施的普及推动点对点式的场景化传播的发展,听觉媒介的沉浸式感官特性使其成为移动场景传播时代下对接用户的重要入口。四川广播电视台新媒体账号“四川观察”充分利用听觉符号传播规律,每一条短视频新闻都根据主题配以轻快、紧张或是气势恢宏的音乐,通过唤起用户与新闻之间的感性联系引发情绪共鸣,从而实现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效应。(三)听觉提升信息获取效率时间的碎片化是后互联网时代的典型特征,美国学

7、者克莱舍基将这种独立、碎片化的自由时间称为“认知盈余”,并主张在后互联网时代开发其原本被忽视的价值。6这种时间的碎片化组合方式变革了现代人的信息获取手21新闻论坛 2023 年第4期段,追求效率与速度成为个体获取信息的重要特征。由于视觉占据了人脑的大部分信息获取比例,往往也需要配合身体动作、触觉进行,需要调动更多注意力,信息获取成本较高。听觉相较于视觉具有更强的兼容性,能够摆脱其他感官的限制通过耳朵进行信息获取,大大提升了获取信息的效率,如在地铁上、开车时都可以利用听觉获取信息。这在“加速社会”时代催生了高效率、低参与的“耳朵经济”,自2015年“有声阅读元年”以来,移动音频展开了数字媒介时代

8、知识传播新图景,并催生了一种通过碎片时间摄入知识的移动阅读模式。7有声书、数字电台、播客等听觉媒体推动了“耳朵经济”的发展,这些产品充分挖掘了声音的价值,满足了听众在多场景下获取信息和寻求情感共鸣的需求。8声音的赋能一定程度促进了媒体融合的纵深推进,诸多广播媒体尝试重塑听觉空间,构建全媒体融合传播矩阵,塑造全流程智能广播系统。9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喜马拉雅”数字音频平台上开通账号“健康中国”,通过音频为用户普及防疫、健康、科学的生活常识。这些音频开头以轻快的音乐营造氛围,伴随主持人之间的交谈增强亲切感,时长适中符合碎片化传播规律,让用户能够在多个使用场景中获取信息。这种传播方式通过降低信息获取

9、的时间成本获得良好传播效果,其专辑“趣味健康百科”就拥有3676万的播放量。通过听觉提升传播效率以满足用户需求,是“耳朵经济”时代的大势所趋。二、听觉符号在主流媒体内容生产中的应用路径(一)丰富叙事手法,推动声画从“配合”走向“融合”听觉能补充视觉信息的意义,有些时候甚至能表达超越文字和图像的意义。听觉符号与视觉符号构成了“互文叙事”以图像与文字形式呈现的视觉符号和以声音形式呈现的听觉符号两种表意系统互构互嵌,实现对意义的多维度建构,让声音与画面的关系从声对画的“配合”走向声与画的“融合”。融合新闻中的声音叙事通过与其他媒介元素的融合,参与新闻故事与情感的编织10。听觉符号通过渲染气氛、调动用

10、户情绪来参与新闻事实建构,将价值导向和情感潜移默化地融入传播过程,增强传播效果。南方都市报 2023年3月25日发布的短视频“珠海夏湾夜市出摊十足仪式感”,以时下流行单曲 带我去找夜生活 为配乐,对珠海夏湾夜间特色小吃街的新管理模式进行报道。歌曲中蕴含的“夜生活”意境与新闻报道画面中的烟火气夜市形成视听互文叙事,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听觉符号是一种修辞策略,是一种以图像和文本符号为本体、以音乐所指涉的意境和氛围为喻体的意义联结方式,既能够形成视听觉互文叙事,也能够起到视听离间的戏剧化效果。如“四川观察”于2023年3月31日发布的题为 美国首位遭刑控的前总统特朗普被起诉 的短视

11、频新闻中,选择音乐 凉凉 作为配乐,完成了新闻价值的导向。声画“融合”既能强化“硬”新闻的严肃性,也能实现主流正能量的“软”传播。采用曲调明亮、音调适中、节奏稳定的管弦乐配合宏大题材新闻,往往能够唤起受众观看严肃新闻的庄重感。而采用节奏轻快、多变、和声结构丰富的流行乐制式的音乐,则更容易在轻松的氛围下激发受众共情。如 南方都市报 旗下融媒体“N视频”于2019年12月23日发布题为 85岁母亲独行百公里,只为来看望骨折的儿子 的短视频,该视频时长仅有13秒,全程以单镜头画面展开叙事,但通过画面与同期声和轻快的音乐 清新的小女孩 的融合,再现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温情时刻,获得52.8万点赞。数

12、字媒介塑造的媒介环境具有情感易激性,新型数字媒体产品旨在唤起情感,而非仅传递信息11,这凸显了声画融合在受众主观情感体验上的作用。声画“融合”是超越声画“配合”的新形态,通过丰富声画“双线叙事”手法能够增强新闻表现力,调动受众感官体验,为媒体转型注入动力。(二)借力大众音乐,推动听觉圈层化扩散数字技术的发展孕育了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大众短视频平台,这些平台根据用户喜闻乐见的音乐为用户推荐相应内容,塑造了以听觉符号为参照的圈层化传播生态。2022年12月28日抖音发布的 2022抖音热点数据报告 统计了抖音十大热点歌曲,其中诸如 给你一瓶魔法药水 的流行单曲就为760万用户的短视频生产所应用

13、。用户生产内容导向促进了听觉符号的流行化、周期性传播,听觉符号在大众的编码、解码和再编码的生产流程下,被赋予诸多意义内涵和外延,形成了开放的、流动的意义空间,使得特定的听觉符号在一定时期内成为流量焦点,能够在其相应的受众圈层内快速流通。这些听觉符号资源为主流媒体借力大众文化推进深度转型提供了可行的路径,通过“挪用”时下流行的听觉符号资源,能够促进新媒体新闻在特定的听觉符号受众圈层内的高效流通,扩大新闻报道的传播面。“四川观察”善于使用热门听觉符号,多次引用诸如 四季予你 穿越时空的思念 等流行单曲而成功“出圈”,变革传统新闻播报的同期声和画外音模式,形成了“流行音乐+新闻”的短视频新闻生产模式

14、。由于这类单曲在特定时间段内受到大众的青睐,传播度高,因此当用户聆听到熟悉的音乐符码能够第一时间被吸引,并在该新闻短视频上停留较长时间,提升了阅读体验感和大众对新闻报道的接受度。同时,主流媒体也能采取主动“收编”的方式,通过对流行音乐的“主流化”意义建构来开发听觉资源。让我留在你身边 是一首感染力强、传播度广的流行单曲,多次为政务新媒体的新闻报道所引用。如鞍山市团委旗下新媒体“青春鞍山”在一则标题为 消防员的这一举动太暖了!的短视频新闻中,以该歌曲的“最渺小的我,有大大的梦”部分作为配乐,呈现了消防员脱下布鞋给光脚大姐穿的新闻事实。该歌曲“渺小的我”与“大大的梦”的指涉作用,使其得以充当新闻中

15、链接个体与主流叙事的背景音乐,被许多媒体用以表现社会中温暖感人的瞬间。对流行音乐的“征用”为其注入主流价值倾向,在新媒体平台圈层化传播机制下广泛扩散,形塑了主流媒体报道的听觉模式,成为实现话语建构、舆论引导的发力点。(三)构建听觉意义空间,唤起民族时代记忆民族记忆对塑造国家认同和民族身份具有深刻的现实媒体融合22意义,而听觉媒介是形塑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荷兰学者杜威德拉埃斯马(Douwe Draaisma)强调人类记忆与“记录方法”的不可分割性12,德国学者阿斯特利特埃尔(Astrid Erll)也强调“记忆的方式”会影响过去事物的意义,文化记忆的存在方式与媒介所发挥的功能有关13。这表明媒介

16、不只是用以“记录”记忆的工具,还以其独特的媒介属性深刻地影响着记忆实践。视听媒介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记忆保存能力,形塑了新的记忆实践(mnemonic practice)方式,构建了听觉意义空间。视听媒介是一种记忆装置,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记忆系统中的方方面面,对民族记忆的影响力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音视频内容发挥了激活记忆、唤起共鸣和记忆互动的重要作用14。对于听觉媒介来说,声音传播通过调动听觉让受众深刻地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促使了媒介核心记忆的传承15,广播媒体通过声音的传播而成为特定时代下听觉文化的显著标志,成为大众听觉记忆的重要部分16。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播春节特别节目中国声音

17、中国年 充分调动声音特性,利用诸如鞭炮、拜年声、锣鼓声等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声音,来传递中国年的热闹气氛。如2020年邀请了著名民族歌唱家魏金栋,运用民族唱腔歌唱“大年三十,喜气临门,家家户户把春联贴上门”的曲段,用声音诠释民族文化,开发声音的文化价值,建构了独特的“中国年”的民族记忆。听觉意义空间的建构离不开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语境对当下听觉模式的形塑,主流媒体在传递时代声音、建构时代听觉语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全面开启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语境下,央视网旗下短视频栏目 小央视频于2021年12月推出声音剪辑“不用画面,做个年度混剪”,通过声音来引发受众对本年度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回顾。祖国

18、接您回家 鸣枪致敬 敬礼!唤起了受众对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以及抗美援朝历史的回忆,点火!唤起了对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民族自豪之情。这些声音并不直白地揭示文本意义,而是引导受众在记忆中搜寻相关新闻事件,赋予受众阐释内容的权利,释放了听觉的想象空间,建构了新闻表达的情感在场。这些共享的声音回忆构成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着民族记忆空间,成为中国现代化之路的珍贵记录和见证。三、新型主流媒体的“听觉转向”发展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文化研究的“听觉转向”概念,表达了对“视觉之外”的人类感官的再重视。“听觉文化研究”(Sound Studies)的研究对象是被社会、历史、文化所塑造的

19、人类听觉自身,强调听觉作为主体性的投射。17“听觉”一方面强调外在于人的声音符号的客观物质存在,另一方面强调声音在信息接收者身上引发的主观感官体验,它建构的是包括空间与听者感官层面的“声音景观”(sound-scape),“更强调那个环境是如何被身处其中的生命所理解的人们事实上创造着声景”18。“听觉”是客观的物质符号实在和主观感官体验的有机统一,这两者分别代表了听觉传播中符号的意义维度与主观意识的感性维度。正如学者季凌霄所言,声音媒介不仅包括意图传达的信息和意义维度,也包括作用于人类的感官体验维度,这是声音的物理属性的体现。19媒介技术在以上两个维度变革了“听”的方式。一方面,媒介技术使得原

20、本应消逝在风中的声音能够以客观的物质形式得以记录和保存,解决了“听觉”易逝性的难题,并且能够对保存下来的听觉符号进行编辑,通过优化、重组,甚至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声音丰富听觉符号体系。另一方面,媒介技术所不断开发的听觉软硬件设备深刻嵌入日常生活,智能音响、语音助手、音乐耳机不断重塑人对声音乃至环境的感知,并左右着人的情感生成,在这一背景之下催生了诸如“网抑云”“网络催眠”等的听觉文化现象。听觉的这两个重要变革为新型主流媒体借力听觉文化实现发展提供了进路。新型主流媒体由媒体融合发展所带动,是旨在壮大主流媒体影响力的国家战略,要坚守对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持续传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力,适应新的舆论生

21、态。20“听觉转向”的提出为新型主流媒体强化话语权提供了启发,要求深度开发听觉符号资源,重视用户对阅读观看新闻的听觉体验。(一)开发听觉符号资源,完善表意系统“形象”和“音”是语言符号必不可少的要素,索绪尔更强调形象的本质是音,声音是文字的“第一能指”。21听觉文化研究推动了从关注“形象”到关注“音”的转变,“两者都是语言的代用品,但声音是在语言能指中具有优先性的第一存在”22。“音”是文本的能指,能建构“形象”并传递意义。如果将报道的内容视为形象(新闻现场)和文本(建构的意义)的统一,那么声音就能够发挥还原形象、建构文本的重要作用。视听媒介的发展给予声音丰富的形象和意义的表达能力,音乐、旁白

22、、音效、节奏等的听觉叙事技巧,能够与文本媒介和视觉媒介一起对受众形成多重感官的强烈冲击,唤起情感共鸣23。因此,如何完善从“音”到“形象”的表意系统以提升话语表达能力,成为新型主流媒体发展的重要考量。如人民日报融媒体中心2023年3月18日发布的短视频 扎根,通过声音的不同组合来建构主流话语,传递正能量。视频开头通过钢琴声渐入主题,主角张颂文娓娓道来,讲述奋斗故事的时候加入鼓点密集的弦乐,讲述事业有成的时候更换轻快的节奏,结尾处用高音调与明亮的和弦做和声,实现主题升华。听觉符号的声调、节奏和韵律具有特定的情绪基调和价值判断倾向性,该报道通过音乐感情色彩的转变来导引叙事生成,通过节奏更替来衔接演

23、员张颂文的人生起落,并最终链接到“努力”“奋斗”这一价值点上,是善用听觉符号资源建构主流话语的一个范例。(二)重视用户听觉体验,寻求对话交流听觉文化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面向就是充分考虑听觉受众在感官上的主观体验。这一主观体验并不仅仅产生于当前收听的听觉符号文本之内,还受到用户当下所处场景以及其所具有的文化、经历、审美等因素的影响,是在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下共同建构的听觉文化感知。24这是“接受美学”理论所说的“期待视野”,凸显了听者的经验构成的先在思维定势的重要地位。从接受美学理论出发,听觉符号23新闻论坛 2023 年第4期只有被听者聆听并产生听觉体验和感受之后,其意义才得以产生。这意味着相同的听

24、觉符号在不同受众人群中会引发不同的情绪反应和解码效果,要实现内容的有效传播,新型主流媒体要转变“传者本位”的传播理念,转而关注用户新闻收听收看过程的听觉感受,注重传受双方之间的交互。场景化传播、平台化运营、加强内容建设成为实现这一听觉交互的重要路径。人民日报 旗下微信公众平台“人民夜读”聚焦晚饭后这一生活场景,每天为用户推送时长5分钟左右的音频。围绕各种生活和人生话题,在温馨的背景音乐中,播音员侃侃而谈,用声音传递温度和主流价值。四川日报“川观新闻”App内设 音频 栏目,不仅报道日常新闻,还推出了“广播剧”“夜读书屋”“开卷读书”等音频内容,为用户积累注入了动力。四、结语加拿大学者梅尔巴 卡

25、迪基恩曾言道:“耳朵可能比眼睛提供更具包容性的对世界的认识,但感知的却是同一个现实。具有不同感觉的优越性在于,它们可以互相帮助。”25数字技术的发展凸显了听觉的重要性,听觉符号的应用与内容生产范式更新成为推动媒体深度转型的重要切入点。从传统新闻向融媒体产品的发展是传播理念从传者中心性向交互主体性的转变,而听觉符号正是其中建构“传受”交互的重要符号资源。未来研究可从感官体验角度入手,结合声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学科形成交叉学科领域,对听觉符号的传播效果作进一步探析。【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媒介新变迁与新消费主义”(项目编号:18BXW085)研究成果】参考文献:1J C,CAROTHERS.C

26、ulture,psychiatry,and the writ-ten word.J.Psychiatry,1959,22:307-20.2胡佩知.人民日报抖音号的情感传播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0(21):26.3王馥芳.听觉互动之于文化的建构性基于“图像至上主义”潜在的文化破坏性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6(2):844Eve Kosofsky Sedgwick.Touching Feeling:Affet,Ped-agogy,Performatitity,DurhamM.DukeUniversityPressBooks,2003:35-65.5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修订本)M.南

27、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1.6蒋晓丽,赵唯阳.后互联网时代传媒时空观的嬗变与融合J.社会科学战线,2016(11):158-159.7李淼.数字“新声活”:融媒场景中移动音频的知识传播与实践J.中国编辑,2018(9):76.8樊丽,林莘宜.“耳朵经济”背景下播客内容新样态探索J.中国出版,2021(24):58.9陈虹,杨启飞.重塑听觉空间:智能时代广播媒体的深度融合创新J.编辑之友,2021(8):6.10詹恂,祝丹文.数字新闻学视域下主流媒体融合新闻的情感话语建构基于第28-31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的叙事研究J.新闻界,2022(4):20.11自国天然.情之所向:数字媒介实践

28、的情感维度J.新闻记者,2020(5):41-47.12杜威 德拉埃斯马.记忆的隐喻:心灵的观念史M.乔修峰,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21.13Erll A.Re-writing as Re-visioning:Modes of Rep-resenting the“Indian Mutiny”in British Novels,1857 to 2000J.European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2006:16314曾一果,凡婷婷.数字时代的媒介记忆:视听装置系统与新记忆之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45(1):94.15陈峻俊.融媒时代

29、的民族文化传播与媒介记忆生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36(11):170.16田园.听觉生态位的超越:从广播媒体到听觉媒体J.当代传播,2018(03):62.17王敦.“声音”和“听觉”孰为重听觉文化研究的话语建构J.探索与争鸣,2015(12):153.18Truax,Barry.Acoustic communicationM.New Jer-sey,NJ: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4:9-10.19季凌霄.从“声景”思考传播:声音、空间与听觉感官文化J.国际新闻界,2019,41(3):35.20金玉萍,刘建状.新型主流媒体舆论

30、引导力提升的理念革新网络生态系统视域下J.中国编辑,2021(12):27-28.21陆涛.文化传播中的听觉转向与听觉文化研究J.中州学刊,2014(12):98.22赵宪章.语图叙事的在场与不在场J.中国社会科学,2013(8):156.23石静,马佳旗.仪式、再媒介化、价值与情感:原创文化类节目对文化记忆的建构以 典籍里的中国 和 朗读者 为例J.新闻论坛,2023,37(1):51.24王敦.“听觉文化研究”与“声音政治批评”的张力与互补与周志强商榷J.探索与争鸣,2018(7):7325梅尔巴 卡迪-基恩.现代主义音景与智性的聆听:听觉感知的叙事研究A.詹姆斯 费伦,彼得 J.拉比诺维茨.当代叙事理论指南C.申丹,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56.作者简介:丁冉,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石磊,本文通讯作者,成都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西南交通大学新媒体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编辑:孟凌霄媒体融合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