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青年叔本华的“更好的意识”和“否定意志”概念——与杨宗伟先生商榷.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4403 上传时间:2024-02-19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1.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年叔本华的“更好的意识”和“否定意志”概念——与杨宗伟先生商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青年叔本华的“更好的意识”和“否定意志”概念——与杨宗伟先生商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青年叔本华的“更好的意识”和“否定意志”概念——与杨宗伟先生商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青年叔本华的“更好的意识”和“否定意志”概念221 青年叔本华的“更好的意识”和“否定意志”概念 与杨宗伟先生商榷*卓洪峰*内容提要 青年叔本华的“更好的意识”和“否定意志”概念之间的思想关联是理解叔本华意志哲学体系之发生的关键。本文针对杨宗伟先生发表在 世界哲学 上的 论青年叔本华的“优越意识”概念 从德国哲学意志论转向的视角来看 一文提出商榷。杨先生围绕着“优越意识”概念提出了本质论认定、循环论证诘难、彻底放弃论和“意志反对成为生命”的观点。本文将针对杨先生的这些观点,依次提出商榷。本文第一部分论证“更好的意识”概念所承载的是一种对“经验意识”世界的解脱论哲学,而不是一种试图解答“世界之谜

2、”的本质论哲学。第二部分澄清“认识即解脱”不是一个循环论证:纯粹认识主体在认识“理念”中获得无利害的审美愉悦,解脱了“生命意志”,而通过意志的自我认识,生命凭借“意志的知识”在“否定意志”中获得了解脱。第三部分指出,伴随着对“生命意志”的深入反思,“更好的意识”概念为“否定意志”*本文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康德伦理学中的敬重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20BZX012)的阶段性成果。感谢邓晓芒老师、惠永照老师和李格非博士对本文提出的修改意见,感谢邓老师对部分译文的校对。卓洪峰,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2017 级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哲学。222 德国哲学 2022 年

3、卷(上)总第 41 期概念所替代,其解脱论内涵也在“否定意志”中得到了功能性的再现,而非杨先生认为的“更好的意识”为“意志”概念所替代,“更好的意识”被“彻底放弃”。第四部分阐明“意志”只有在生命中才能实现自否定,而非杨先生认为的“意志”能自由地“反对成为生命”。关键词 更好的意识 理念 生命意志 否定意志 自否定向着 光 明、美 德,向 着 神 圣 精 神,向 着 更 好 的 意 识(bessernBewutseyn)我们都必须 如此:这就是和谐,是创造的永恒基调。路只有两条。或者凭其自身内在自由地升起更好的意志(der bessreWille),我们自愿放弃生命意愿(Lebenwollen

4、),欣然拒斥这个世界,用我们自身的力量摧毁幻相,作为自由的英雄征战,获得解脱。或者我们跟随黑暗,跟随 生命意愿(des Lebenwollens)的强烈冲动,我们越来越深入到罪和恶、虚无与死亡,直到生命的愤怒逐渐转向自身。我们意识到我们所选择的是哪条道路,我们所欲求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直到经历折磨、震惊和恐惧,我们来到自身,进入自身,进入自己的内心,并从苦难中产生更好的知识(die bessre Erkenncni)。早期手稿第 158 节全文青年叔本华早期手稿(1804 1818)中的“更好的意识”概念和“否定意志”概念之间的思想关联,是深入理解 1818 年底问世的杰作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

5、世界的思想的一把钥匙。杨宗伟先生的 论青年叔本华的“优越意识”概念 从德国哲学意志论转向的视角来看 一文(以下简称“杨文”,只标页码)正是围绕早期手稿中的“优越意识”(杨文译作“优越意早期手稿主要收集在胡布舍尔(Arthur Hbscher)编辑的五卷本手写遗稿的第一卷和第二卷中。参见 Arthur Schopenhauer,Der Handschriftliche Nachla,Arthur Hbscher(hrsg.),5Bde,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1985。下文引用该书时将简写为“HN”,后加卷数和页码。正文中不特别说明时均指第一卷的章节。下文提及该

6、书时(Arthur Schopenhauer,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Leipzig:Brockhaus,1818)将简称为 世界,引用时将简写为“WWV”,后加页码,并附中译本(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页码供参考。青年叔本华的“更好的意识”和“否定意志”概念223 识”)概念展开论述的。杨文开篇便提出,“汉语研究界还欠缺对 优越意识 即“更好的意识”的基本认识”(第 91 页),这个论断是很难被认同的。笔者倒是认为杨文在对“更好的意识”的“基本认识”上可能有一个重要的疏漏:杨文在引用早期手稿第 158 节时忽视了“生命意愿”这个核心概念。

7、本文由此提出商榷,认为杨文的这一疏漏导致其忽视了“更好的意识”与“否定意志”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杨文所提出的诸多观点也很可能是站不住脚的。具体而言,在论述第158 节时,杨文一方面正确地认识到了与“更好的意识”相对应的“意志”层面,即“更好的意志”(der bessre Wille);另一方面却忽视了叔本华在这里指明的与“经验意识”相对应的“意志”层面,即“生命意愿”(Lebenwollen)。“生命意愿”是该节明确论述的概念,杨文却声称青年叔本华在这里“没有对应的术语”,并生造了“经验意志”概念来顶替(第 94 页)。杨文用“经验意志”来取代“生命意愿”概念,并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疏忽。正是

8、在第 158 节,青年叔本华开启了对“生命意愿”的重点考察,其直接后果是“更好的意志”概念自此便消失了。在这里,一条跟随生命意愿杨宗伟:论青年叔本华的“优越意识”概念 从德国哲学意志论转向的视角来看,世界哲学 2019 年第 4 期。对于青年叔本华的“bessre Bewutseyn”概念,袁志英译作“较好意识”,范进等译作“良知”,卫茂平以及龙江译作“更好的意识”,冯申译作“最佳意识”,钦文以及沈占春译作“优良意识”,何晓玲译作“更优的意识”。本文依据字面意思,译作“更好的意识”,相关概念有“更好的意志”和“更好的知识”。引文中方括号里的内容系本文所加。例如,汉语文献中直接论述“更好的意识”

9、概念的,有袁志英编著的 抑郁的心灵之光:叔本华传(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4,第124 142 页),你可以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但不能说他对此欠缺“基本认识”。此外,在翻译作品中,也有大量涉及“更好的意识”的文献。以上至少说明这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如 叔本华论说文集,范进、柯锦华、秦典华、孟庆时译,商务印书馆,1999,第583 587 页;德 吕迪格尔萨弗朗斯基 恶 或者自由的戏剧,卫茂平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第60 77 页;俄 阿古雷加、伊安德烈耶娃 他们发现了我 叔本华传,冯申译,人民出版社,2007,第 56 60 页;德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 叔本华及哲学的狂野年代,钦文译,商

10、务印书馆,2010,第 196 245、311 358 页;英 克里斯托弗贾纳韦 牛津通识读本:叔本华,龙江译,译林出版社,2014,第 14 27 页;美 彼得刘易斯 叔本华评传,沈占春译,漓江出版社,2015,第 68 81 页;美 戴维E.卡特赖特 叔本华传,何晓玲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第 214 280 页。HN,SS.91-92.224 德国哲学 2022 年卷(上)总第 41 期的解脱之路得以确立,由此,意志的二重性为意志的一元性所取代的思想线索也得以展开。在确立“意志”一元性的思想发展中,对“生命意志”的否定,即“否定意志”(Nichtseynwollen,直译为“非存在

11、意愿”)的概念得以确立。借助对“生命意愿”的考察,青年叔本华提出了这样两条解脱之路:第一条解脱之路是“凭其自身内在自由地升起更好的意志”,这是一条“自愿放弃生命意愿”的解脱之路;而第二条解脱之路是“跟随生命意愿的强烈冲动”,“深入到罪和恶逐渐转向自身进入自己的内心”,这是一条在生命意志的苦难经历中获得“更好的知识”的解脱之路。然而杨文却把“解脱之路”与肯定“更好的意志”简单地等同起来,他似乎认为只是由于最终同样回到了对“更好的意志”的肯定,这条跟随生命意愿的道路才称得上是一条解脱之路。但是,根据青年叔本华的论述,这条跟随着“黑暗”即“生命意愿”的道路,并不是靠杨文所称的“消极地使痛苦无限的大”

12、,更不是由此而获得对“更好的意志”的肯定。相反,通过继续探索第 158 节所概述的“解脱之路”,继续追问其如何可能的问题,青年叔本华阐发了一种“认识即解脱”的观点:理念认识和意志的自我认识,都是在“认识”中解脱了“意志”的奴役。而这个“意志”正是“生命意志”,“解脱”就在于对“意志”的否定而不再是对“更好的意志”的肯定。从而,“更好的意识”所承载的解脱功能,不再以“更好的意志”概念来“肯定性地”表达对某种超越性的“更好”的追求,而是在对内在的“生命意志”的“否定”中得到实现。杨文在虚构了“经验意志”这个概念之后,就将这条“生命意愿”的道路弃之不顾,从而忽视了这条道路所关联的重要内容。至于杨文提

13、出的观HN,SS.91-92.对于这条跟随生命意愿的解脱之路,杨文是这样论述的:“除了优越意志,叔本华在这里还提出了第二条解脱路径,也就是消极地使痛苦无限的大,于是人获得了 优越知识即“更好的知识”,继而肯定 优越意识”,并且,“优越意识 的实现媒介或者工具严格来说就只有 优越意志”(第 94 页),随后又称“只有当纯粹认识主体把认识(优越)意志 即“更好的意志”作为生命之目的时,通往 优越意识 的路径才是可能的”(第95 页)。由此可以看出,杨文把跟随生命意愿的解脱之路片面地理解为“消极地使痛苦无限的大”,并且把“解脱之路”与肯定“更好的意志”简单地等同起来。“经验意志”不曾在杨文的其他段落

14、中被再次提起,而且被杨文放在脚注中处理的这条“生命意愿”的解脱之路同样也不再被提起。青年叔本华的“更好的意识”和“否定意志”概念225 点,由于忽视了青年叔本华在论述“更好的意识”时对本质论的批判,杨文认定“更好的意识”是本质论的,也就没有看到“更好的意识”的解脱论内涵。由于忽视了“生命意愿”概念,杨文在质疑“认识即解脱”是一个循环论证时,将对“理念”的认识误解为对“意志”的认识,并将“意志”即“生命意志”误解为“更好的意志”。由此,杨文不仅忽视了审美天才在理念认识中对“生命意志”的解脱,也没有看到圣人凭借“意志的知识”在“否定意志”中获得解脱。杨文所提出的“更好的意识”被青年叔本华“彻底放弃

15、”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这是因为“更好的意识”概念为“否定意志”概念所替代,其解脱论内涵在“否定意志”概念中得到了功能性的再现。早期手稿以及 世界 一贯主张“意志”必须在生命中才能实现自否定,“否定意志”也就只能体现在实践行动之中,而不是像杨文所以为的,按照一种所谓双重刺激理论,“意志”可以自由地“反对成为生命”。下文我们就针对杨文所提出的四个观点逐一提出商榷。一 关于“更好的意识”的本质论认定对于“更好的意识”,杨文主张一种本质论的理解,认为“优越意识是对非时间性的本质的直接描述”(第 91 页),“优越意识 是本质的”(第 97页),“优越意识”的被替代是一种本质论上的被替代,“意志 就是

16、本质并等同于康德的物自体,而非 优越意识”(第 94 页)。但是,青年叔本华反对对“更好的意识”做本质论的理解,并明确阐释了“更好的意识”的解脱论内涵。对此,我们可以从“更好的意识”概念的提出和在第 35 节的首次阐释来看。青年叔本华在柏林大学就读期间参与过费希特的“意识的事实”等课程,也阅读过雅各比和谢林的著作,这对叔本华提出“更好的意识”概念都有着直接的促成作用。根据其早期手稿,青年叔本华显然继承了费希特对“经验意识”和“更高的意识”的区分,并受到谢林的“理智直观”等概念的影响,从而提出了“更好的意识”的概念。此外,袁志英与萨弗兰斯基等学者的研Rudolf Haym,Arthur Scho

17、penhauer,Reimer Press,1864,SS.53,67.226 德国哲学 2022 年卷(上)总第 41 期究着重追溯了青少年叔本华“欧洲之旅”的生命体验、对早期浪漫派以及虔信派作品的持续阅读等方面对“更好的意识”概念的提出所产生的影响。那么在“更好的意识”概念的提出过程中,叔本华是否受到康德的影响,是否像杨文所说的,“不能排除源自对康德美学的批判”(第 92 页)呢?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康德美学思想的内容最早出现在写于 1813 年的第 85 节和第 86 节中,远在提出“更好的意识”概念的第 35 节(1812 年)之后。而且,早期手稿的内容并未呈现出康德美学思想对于“更好的

18、意识”概念的提出所产生的影响。事实上,在“更好的意识”概念的提出阶段,青年叔本华试图走出舒尔茨(G.E.Schulze)怀疑论的局限并尝试进入到以费希特和谢林的形而上学体系为代表的后康德哲学之中。此时的叔本华尚未展开对康德哲学的系统性的阅读,他所理解的康德哲学,一方面是舒尔茨怀疑论影响下的理性批判哲学,另一方面是一种基于实践理性的形而上学。正是在对费希特和谢林哲学的批判中,青年叔本华才真正意识到康德理性批判哲学的重要性所在,进而为了探索他自己的形而上学之路,提出要回到康德哲学,并展开了对康德哲学的系统深入又不乏批判的阐释。至于康德哲学对“更好的意识”概念的提出的影响,就体现在首次阐释“更好的意

19、识”时青年叔本华对实践理性形而上学的批判中:“更好的意识”“超越了全部理性,即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而“实践理性”只是“更好的意识”的“一个片面观点”。在首次阐释“更好的意识”时,青年叔本华就提醒我们注意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中存在的问题。他认为费希特和谢林的“绝对”哲学是一种违背康德理性批判哲学的限定而提出的一种本质论的哲学。尽管青年叔本华的“更好的意识”与费希特和谢林的“理智直观”一样,是在后康德的哲学背景中提出的某种突破理性能力的形而上学官能,但是与费希特和谢林建构的“绝对”参见袁志英编著 抑郁的心灵之光:叔本华传,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4,第 124 页;德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 叔本华及哲

20、学的狂野年代,钦文译,商务印书馆,2010,第 211 215 页。HN,SS.43-49.参见 美 戴维E.卡特赖特 叔本华传,何晓玲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第216 页。HN,S.23.HN,S.23.青年叔本华的“更好的意识”和“否定意志”概念227 的形而上学不同,青年叔本华坚决反对以超感性的世界作为感性世界的基础或本质,拒绝了把“经验意识”看作从“更好的意识”中产生出来的观点。在批评雅各比对“更好的意识”的错误理解之后,他指出,费希特和谢林的本质论哲学试图从“绝对”中推导出“经验意识”,这无疑是对康德理性批判哲学的僭越。这是因为,这种类型的推导依赖于时空和因果关系范畴,而关系范

21、畴仅适用于经验意识并且只能作为经验意识的条件。叔本华一再强调,只对经验意识有效的关系范畴,不能将经验意识和更好的意识联系起来。相反,追问“经验意识如何从更好的意识中推论出,以及世界和自然怎样产生的问题,就像一个尚在梦中的人在说话一样”,同样是“对范畴和纯粹知性法则的超验运用”。然而,杨文完全不顾文本中对费希特和谢林形而上学本质论的深入批判,这种疏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杨文对“更好的意识”的错误理解。与杨文的本质论认定相反,“更好的意识”并非致力于探究世界的本质,更确切地说,它可能无法对本质做出任何有意义的描述,这是因为青年叔本华一再强调康德批判哲学对理性运用范围的限定,即理性知识不能突破到形而上

22、学之中去。在首次阐释“更好的意识”时,青年叔本华就指出,“我们只能否定性地言说更好的意识”:如果选择的是“更好的意识”而不是“理性”,由于言说必定限于理性的范围,那么,对于“更好的意识”的领域,我们便“不能肯定性地”正面论说。青年叔本华批判了对“更好的意识”所做的本质论理解,那么应该对“更好的意识”的内涵做出何种理解呢?根据青年叔本华的阐释,“更好的意识”描述的是天才的审美沉思和圣人的道德行动,是要追问这样的实践活动是如何超越这个充满苦难、必然的世界的。或者用形而上学的语言来说,某种超越理性的存在状态是如何达成的。这种哲学探索与费希特和谢林等后康德哲学家一样,都是从康德理性批判哲学出发,寻求重

23、建形而上学的可能性途径。“更好的意识”概念所承载的功能就在HN,S.67.HN,S.370.HN,S.329,参见 SS.316-317。HN,S.23.这里就已经埋下了“更好的意识”这种肯定性的指称被某种否定性的指称替代的种子。228 德国哲学 2022 年卷(上)总第 41 期于这种达成形而上学的认识能力对这个必然世界的超越和对自由存在的描绘。青年叔本华这样阐释“更好的意识”对“理性”的超越:那么,理性就会遭到扰乱:对于理论的 理性,我们看到它被取代了,天才占据了它的位置,对于实践的 理性,(我们看到它)被取代了,美德占据了它的位置。更好的意识既不是实践的,也不是理论的:因为这些只是理性的

24、划分。“更好的意识”对“理性”的这种否定性,也可以在与“经验意识”(也被称作“理性意识”)的对照中得到阐明。“更好的意识”作为永恒意识,是对时间性(Zeitlichkeit)的“经验意识”的克服,是对这个经验世界的“否定”,是对经验意识世界的解脱。简而言之:更好的意识远高于理性,在行动中呈现为圣人,是真正的世界解脱(die wahre Welterlsung):更好的意识 同样表现为对时间性和尘世状态的慰藉,在艺术中呈现为天才。可见,青年叔本华所阐释的正是“更好的意识”的解脱论内涵,致力于探索天才所沉思的“美”和圣人所践行的“善”的领域,以此来阐明“清醒”的存在状态是如何将生命从经验世界的“迷

25、梦”中解放出来的。尽管青年叔本华在阐释“更好的意识”时,“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即“世界之谜”的问题,尚未得以解答,但“更好的意识”所承载的解脱论内涵却是明确无疑的。循着这种形而上学的追求,在提出“更好的意识”概念的第二年,青年叔本华就以一篇博士论文深入到对“经验意识”的研究之中。通过博士论文对意志与行动动机的关联思考,青年叔本华越发注重“生命意志”概念,并HN,S.23.HN,S.41.HN,SS.38-39,45-49.HN,S.79.HN,S.44.青年叔本华的“更好的意识”和“否定意志”概念229 最终确立了回答“世界之谜”的哲学方案:意志即物自体。从而,青年叔本华确立了一种基于生命自身

26、经验的内在形而上学方案,“更好的意识”这个属于一部“更大的作品”的主题,逐步融入到了“意志”哲学体系的理论框架之中,其解脱论内涵也在这种新的范式下得到阐明。可以说,“更好的意识”是叔本华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通过这个概念,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否定意志”概念的来源,也可以深入理解意志哲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和发展过程。正是通过“更好的意识”与“否定意志”之间的内在关联,青年叔本华所提出的解脱之路的实现方式才逐步得到具体的阐明。“更好的意识”的解脱论内涵作为总纲,引领着青年叔本华随后阐明的两条越来越清楚的解脱之路:天才的理念认识和圣人的否定意志。二 关于“认识即解脱”的循环论证诘难从着重阐释苦难世界

27、的“生命意志”源泉开始,青年叔本华逐步确立了作为物自体的“意志”。“更好的意识”的解脱论内涵得到了基于“生命意志”的重新理解 对生命意志的否定。此外,黑格尔还阐发了“认识即解脱”的观点。具体而言,在青年叔本华对“意志”的探索中,理念、意志与物自体概念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一个核心问题。青年叔本华深知三者不可能简单地“等同”,否则意志和理念将同样是物自体。他先是提到理念是物自体,后来又论述说意志才是物自体,那么意志与理念的关系究竟怎么理解呢?这是青年叔本华要继续处理的问题。在第 305 节中,青年叔本华指出意志不能等同于理念。说意志即理念,“这是不正确的:意志的相应的客体性才是理念。而现象则是进入到

28、了个体性原则的理念。意志本身才是康德的物自体”。由此,青年叔本华最终确定了意志作为物自体。在这里,他再次阐述了博士论文所提出的认识主体与意志主体的同一性关系,并承接着第220 节和第221 节对“生命意志”的考察和对纯粹认识主体如何脱离“生命意志”的论述,在审美沉思的层面回答了何以杨文在结论中称三者等同标志着更好的意识为意志所替代。HN,S.188.230 德国哲学 2022 年卷(上)总第 41 期“认识即解脱”或“认识即幸福”的问题。在阐发“我的哲学”的第 220 节中,青年叔本华这样论述“更好的意识”的解脱论内涵,他写道:“我已经做过一个特别重要的区分即认识主体和意志主体的区分。作为意志

29、主体的我,是个特别不幸的存在,所有的苦难都由意志所构成另一方面,一旦我全然成为认识主体我就是幸福的。”紧接着,第 221 节从主体状态和客体对象两个方面阐释了审美沉思的“幸福”的具体原因:在主体状态方面,“源于首先提到的形成条件 作为认识主体和由此我们摆脱了意志的苦难,成为纯粹的认识主体,因此我们摆脱了意志的奴役并庆祝安息日”;而在客体对象方面,审美沉思的幸福则“源于对世界的真实本质即(柏拉图式的)理念的知识”。这种“独立于充足根据律”的审美沉思对理念的客观认识,正是 世界第三部分的主题。在 世界 中,叔本华同样写道,正是纯粹认识主体所获得的无利害的审美愉悦,使我们“从意志的庸常冲动中解脱出来

30、,不再受意愿的奴役,我们欢庆这个安息日”。然而,在“认识即解脱”的问题上,杨文却质疑青年叔本华的论述是一个循环论证。杨文在论述第 274 节时说,“认识意志即预示了解脱 更像是一个循环论证,因为 优越意志 可以肯定 优越意识 在这里已是一个不可争辩的前提预设”(第 95 页)。杨文的这一观点是对文本的误读所致。首先,第 274 节明确指出这里的“认识”与第 220 节和 221 节所论述的一样,是纯粹认识主体的“认识”,“发生在欣赏自然和艺术作品时”,并且纯粹认识主体的对象,不是杨文认为的“意志”,而是“理念”。杨文却认为“纯粹认识主体的对象就是本质”,并且“纯粹认识主体把认识(优越)意志 即

31、更好的意志 作为生命之目的”(第 95 页)。然而,正如上文引用的第HN,S.126.HN,S.129.WWV,S.283.参见中译本,第 274 页。HN,S.167.杨文称“叔本华在 1813 年的博士论文中已经确立了认识主体与欲望主体 本文按:应为意志主体 概念,纯粹的认识主体的对象就是本质”。但是,“纯粹的认识主体”这一表述不曾在博士论文中出现过,而是首次出现在博士论文之后,写于 1814 年的手稿第 217 节中。青年叔本华的“更好的意识”和“否定意志”概念231 221 节所示,纯粹认识主体的对象是“世界的真实本质即(柏拉图式的)理念”,而不是“意志”。“认识即解脱”在这里是指审美

32、沉思层面的理念认识,是对“生命意志”的奴役的解脱。其次,第 274 节指出这里的“意志”并不是“更好的意志”,而是“身体性的,即作为镜子的意志;而这个意志是邪恶的”。也就是说,这里并不存在“更好的意志”的“前提预设”,相反,这里的“意志”含义明确,是杨文在论述第 158 节时就一直忽视的“生命意愿”。“意志”在这里被叔本华理解为单一意义上的生命意志,因此,意志一元性替代了意志二重性,对生命意志的“否定”取代了“更好的意志”。而“意愿或者不意愿生命,这才是永恒性要回答的唯一的问题”。意愿,就是我们的不幸,是一切罪恶的根源。生命的解脱在于不再意愿,不再执着于去意愿某种作为预设的“更好的”东西。这就

33、是“更好的意志”概念消失的原因所在。但杨文仍然用意志二重性中的“更好的意志”来解读,这就难免导致矛盾了。最后,由于认识主体和意志主体的同一关系,“认识”归根结底是关于世界本质、关于意志的认识,但无论是纯粹认识主体的理念认识还是意志的自我认识,都不像杨文所质疑的那样是一个循环论证。这是因为,杨文误以为这是通过对“更好的意志”的肯定来论证的,从而忽视了“生命意志”的解脱之路:纯粹认识主体在理念认识中解脱了“生命意志”。青年叔本华进而指出,生命凭借“意志的知识”在“否定意志”中获得解脱,“这(从意愿中解脱)通过更好的知识才得以发生”。也就是说,“认识即解脱”并不局限于审美沉思的层面。事实上,早在第2

34、10 节,青年叔本华就指出在被纯粹认识主体对理念的审美沉思所阐释的层面之上,“更好的意识”的解脱论内涵还有一个“否定意志”的层面。一旦“发现和描绘了所有存在者和生命的(柏拉图式)理念,将出现一种否定意志(Nichtseynwollen)的实践哲学”。从而,青年叔本华以意志达到自我意识时的“否定意志”来进一步深化“更好的意识”的内涵。而这正是 世界 第HN,S.167.HN,S.166.HN,S.120.HN,S.120.在第274 节中,青年叔本华称“意志的知识”是生命在隐喻意义上的“目的”。HN,SS.117-118.232 德国哲学 2022 年卷(上)总第 41 期四部分的主题。在第 3

35、05 节的结尾,青年叔本华总结道:生命的全部,除了是意志的镜子之外并不反映其他,生命只是意志的认识:意志是什么,生命也必须是什么;但意志自身是自由的。但是,除了意愿之外,还有认识(而且永远只是对意愿的认识),而这一认识是生命中唯一美好的一面,是解脱的真正福音,它确保了意志 无论它有多么糟糕 最终的解脱,即意志返回自身。所以说,“意志的知识”并未停留在对意志的直接客体化的理念的认识,而是深入到意志的自我认识之中,这样也就完善了“认识即解脱”的含义。三 关于“更好的意识”的彻底放弃论根据青年叔本华对“更好的意识”的解脱论阐释,审美沉思中纯粹认识主体通过沉思理念对象,在认识中悬置了意志,获得对意志关

36、系的暂时的脱离。但他也意识到,纯粹认识主体尚未达到对意志的否定。而能够达到否定意志的,才是真正的“更好的意识”。“更好的意识”的解脱内涵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即通过意志的自我认识从而达到意志的自否定。这是因为“更好的意识”超越了“主体和客体”,而审美沉思的“理念”是作为一种客体对象得到认识的,所以,纯粹认识主体处于经验意识和更好的意识之间,尚未达到更好的意识。青年叔本华指出,更好的意识“表达为天才时只是它的第二个立场;更好的意识的另一个表达是神圣(Hei-ligkeit),在于我们对世界理念的直观和否定意志(sie nicht will)”。由此,“否定意志”与“更好的意识”的思想关联再次凸显了出

37、来。青年叔本华在第 306 节写道:“一旦否定意志,生命的呈现便是轻盈而柔和的,如同晨梦(这呈现在科雷乔的画作 圣母子与圣约翰 的形象中)。”这样的描述显然是在响应更好的意识的生命状态。正如第 234 节所强调的那HN,S.66.HN,S.151.HN,S.189.青年叔本华的“更好的意识”和“否定意志”概念233 样,“随着更好的意识的呈现,整个世界如同轻盈的晨梦或者 世界 如同视觉幻象一样消失”,生命在追问世界的意义中认识理念,达到“否定意志”的状态。正如岑特所指出的那样,叔本华形而上学的“基本结构”从意识的二重性哲学转变成了意志及其自否定的一元性哲学。在这个过程中,经验意识转变为肯定意志

38、,而更好的意识转变为否定意志。也就是说,“否定意志”作为一种实践哲学,传达出了“更好的意识”的解脱论内涵 “反对这个世界并且否定意志(will sie nicht)”。对此,杨文却主张一种“彻底放弃论”,认为“叔本华最终彻底放弃了优越意识,意志 取而代之成为非时间性本质”(第 95 页)。杨文这种看法是禁不起质疑的。根据如上对文本的考察,“更好的意识”不是被“意志”概念替代,而是被“否定意志”概念替代;“否定意志”正是对“更好的意识”的解脱论内涵的否定性表达,更好的意识不是被“彻底放弃”,而是得到了功能性的再现。杨文的论述不仅与青年叔本华的早期手稿不符,还出自对研究文献的片面引用。杨文称“学界

39、针对这个问题大致分为两类观点”:一类以科斯勒为代表,认为“更好的意识”的“消失标志着对前人思想的吸收已经结束”,是叔本华“主动放弃”了这一概念;另一类则以希加纳为代表,认为“更好的意识”由于“无法解决一系列新的理论疑难,最终被动地被意志取代了”(第95 页)。问题是,杨文对科斯勒和希加纳的引述内容只是用来支持杨文所主张的“彻底放弃论”,却对这两位研究者关于“更好的意识”在意志哲学体系中继续存在的论述完全视而不见。其实,希加纳的文章恰好致力于阐明更好的意识在意志体系中的功能性再现,认为“它 更好的意识 所代表的(尽管用它来表述)从始至终一直呈现在他的思想当中”,这尤其体现在其代表作 世界 对美和

40、崇高的论述之HN,SS.136-137.Hans Zint,“Schopenhauers Philosophie des doppelten Bewutseins”,Schopenhauer-Jahrbuch,1921,S.43.HN,S.120.Marco Segala,“The Path to Redemption Between Better Consciousness and Metaphysics of Will”,Schopenhauer-Jahrbuch,2017,pp.43-44.234 德国哲学 2022 年卷(上)总第 41 期中。科斯勒同样也指出,更好的意识“在叔本华哲学

41、的发展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早在博士论文完成前,叔本华就已经确立了后来否定意志的伦理学的实质特征”。科斯勒还特别强调了叔本华博士论文中的性格学说与更好的意识的关联,以及后者在意志哲学体系中的实际应用和对理解意志哲学体系的重要性。他指出,道德作为“更好的意识”,通过“与性格学说相结合并将导向这样的观点,即道德的自由不是在对性格的塑造的抉择之中,而只是在对性格的全然否定之中”。不仅如此,更好的意识“也在主要作品 即 世界 中得到应用:在同情的伦理学和苦行圣人的生活方式和行动之中”。实际上,汉语学界对于更好的意识与否定意志之间的思想关联并不陌生,并非杨文所称的那样欠缺对“更好的意识”的“基本认

42、识”。比如,萨弗兰斯基的成名著作 叔本华及哲学的狂野年代 在汉语学界有着重要影响,根据这本研究性传记,“从根本上说,叔本华从对意志的否定(优良意识)出发得出以下观点:意志显现在一切现实的东西之中”。在叔本华意志哲学体系中“消失的只是 更好的意识 这一表达而已,而并非其所指就意志形而上学而言 叔本华称之为 对意志的否定”。另一位知名的叔本华学者贾纳韦在其 牛津通识读本:叔本华 中同样认为,“虽然叔本华在出版作品中放弃了 更好的意识 概念,但他始终致力于这种愿景的核心当意志停止它通常的角色即追求个体生命固有的目标时,叔本华的世界观中全部重要的积极价值才会产生”。这就是叔本华的否定意志的实践哲学。M

43、atthias Koler,“Life is but a Mirror: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thics,Metaphysics and Char-acter in Schopenhauer”,in Better Consciousness,edited by Alex Neill and Christopher Janaway,Wiley-Blackwell Press,2009,p.83.参见 HN I,S.38。Matthias Koler,“Life Is but a Mirror: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thics,Met

44、aphysics and Char-acter in Schopenhauer”,in Better Consciousness,edited by Alex Neill and Christopher Janaway,Wiley-Blackwell Press,2009,p.83.德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叔本华及哲学的狂野年代,钦文译,商务印书馆,2010,第 324 页。德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叔本华及哲学的狂野年代,钦文译,商务印书馆,2010,第 337 页。Christopher Janaway,“Schopenhauers Philosophy of Value”,in Bette

45、r Consciousness,edited byAlex Neill and Christopher Janaway,Wiley-Blackwell Press,2009,p.2.参见 英 克里斯托弗贾纳韦 牛津通识读本:叔本华,龙江译,陈毅平校,译林出版社,2014,第 26 页。青年叔本华的“更好的意识”和“否定意志”概念235 四 关于意志“反对成为生命”也正是凭借着作为“指南针”“导航黑暗中的生命之船”的“更好的意识”,生命引导着自身走向自我超越:“在生命中获得自我认识(Selbsterkenntni),从而超越时间和生命本身”,获得“意志的知识”。对于青年叔本华而言,只有在生命里,

46、意志才能实现自身的转向,通过否定生命意志达到解脱。“生命是意志的镜子通过这种认识,意志得以转向,解脱得以可能。”也就是说,若非经由生命意志,意志否定自身就会是无法设想的。对此,叔本华在 世界 中的说法是一致的。他这样写道:“否定生命意志是完全认识了意志的本质,这种认识同时也成为意志的镇静剂(Quietiv)。”如果“否定意志”存在“前提”,那只能是一种对世界本质的“生动的直观认识”,而不是某种抽象的理论。如 世界 所言,这是一种“来自于直观的而不是抽象的认识,它只能在运动和变化中得到完整的呈现,而不是在抽象的概念中”。根据“否定意志”的实现过程,意志必须首先成为生命,然后才能在生命中通过自我认

47、识实现自否定。然而,杨文却认为“否定意志”就是意志自由地“反对成为生命”。他设想,“既然意志是自由的,那么意志也可以自由地不扩张生命”,并断言“自由的意志以刺激的形式展现为生命的无节制扩张”,“这个意志刺激就是欲望”,而“当自由意志反对成为生命时(叔本华称之为意志的否定),人类活动直接被反对生命的自由意志的刺激驱动着这便是意志哲学解脱论的理论前提”(第 96 页)。就这样,杨文为叔本华设想了两种实际上无法加以区分的“刺激”,提出了所谓双重刺激理论,为叔本华的本来只是在行动中呈现而不依赖于任何理论的“否定意志”奠定了“理论前提”。杨文还围绕圣人的苦行和喜悦,提出两种理由来论证“更好的意识”的被取

48、代,以此来支持其自由意志的刺激理论。然而,杨文的论证与文本内容不符。HN I,S.45;HN I,S.91.HN I,S.166.WWV,S.551.参见中译本,第 525 页。WWV,SS.408-409,551-552.236 德国哲学 2022 年卷(上)总第 41 期第一种是,“禁欲修行(Askese)取代了原来的经验意识之否定 苦行(Asketik)”(第 96 页)。但问题在于:首先,Askese 概念最初的引入可能是在手稿 Quartant 中,而这份手稿始于 1824 年 11 月;其次,“更好的意识”概念为“否定意志”所取代发生在 1814 年,并且 1816 年哲学纲要出现

49、的只有Asketik,1818 年 世界 中同样只有 Asketik 概念;最后,尽管 1859 年版的 世界 用的是 Askese 概念,但是,在 1824 年才引入 Askese 概念与 1814年“更好的意识”概念被替代这两件事之间,很难说存在直接的关联。可见,杨文以禁欲修行(Askese)取代苦行(Asketik)来说明“更好的意识”被取代,并不是符合文本的合理解释。第二种是,作为“圣人”(Heiliger)的修行者“不再是 优越意志 肯定优越意识 时所收获的慰藉感,而是凡人无法体验到的真正的喜悦感(He-iterkeit)”(第 96 页)。然而,杨文的论述与早期手稿和 世界 的文本

50、同样是不符的。事实上,早期手稿中强调的是纯粹认识主体的“喜悦”,1816 年哲学纲要所用的说法也是艺术的“喜悦”(Heiterkeit der Kunst),在 1818 年的 世界 中,同样是拉斐尔和科雷乔画作中的人脸所呈现的“喜悦”。事实上,按照青年叔本华的论述,审美沉思的“喜悦”,是任何人在欣赏自然和艺术中都能感受到的,甚至精神病人摆脱意志的状态也称得上是“喜悦”。事实上,叔本华在 世界 中称他的哲学只是把“每个人都直观认识了的全部哲学真理,带入到抽象的知识和反思中来”。对世界的这种生动的直观认识或“情感”(Gefhl)正是解脱的源泉所在。那么,除了苦行圣人这些HN,S.239.HN,S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