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世事无“常”亦有“常”——在《项脊轩志》中与归有光先生对话.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1442 上传时间:2024-02-1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事无“常”亦有“常”——在《项脊轩志》中与归有光先生对话.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世事无“常”亦有“常”——在《项脊轩志》中与归有光先生对话.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世事无“常”亦有“常”——在《项脊轩志》中与归有光先生对话.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96文化论苑每每读到项脊轩志,总会为“庭有枇杷树,我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也”的深情隽永所感动。然而,文本中的深情不仅于此。纵观归有光先生的成长历程,尽有周围环境的变化、身边亲人的离世、家族氏族的衰落,世事无“常”,历尽人世沧桑之后,更见老先生的豁达有“常”。一、世事无“常”亦有“常”(一)轩庭无“常”,读书有“常”身为“旧南阁子”的项脊轩先前“仅方丈,可容一人居”,身居其中,“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修葺之后,“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先生得以“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归有光先生独坐轩中,凭几读书,可踱步、可偃仰、可长啸、可冥坐;休憩之时放眼望去,满眼的兰桂竹木,满目的生机盎然,相生

2、的还有满心的欢喜。此刻,随处可见读书人的高雅品位、清幽志趣以及怡然自得的读书之意。庭院之前是“中通南北为一”,后面被“往往而是”的门墙隔开。隔离之墙的变化,有着家族衰落的无奈,同时被破坏的还有归有光一心打造的“珊珊可爱”之景。对于读书人而言,清幽寂静的环境被“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的嘈杂混乱所取代,大有苦楚的情绪袭上心头。相较之前的“万籁有声”,此刻,处处嘈嘈杂杂、喧嚣杂乱,先生读书的情趣难免受到干扰,然而,他仍旧“扃牖而居”,那段时光是寂寞的、清苦的,同时也是充实无虚度的。天不遂人愿,却还雪上加霜,轩“凡四遭火”,“扃牖而居”的先生也发出了“殆有神护者”的感慨,神灵庇护的不仅是项脊

3、轩,还有归有光先生的读书求仕之路吧。想必,此时拥有坚韧士人气概的归有光先生也期待从“神灵”处汲取坚持的勇气与力量。四次遭遇火灾,这是何等的变故,归有光先生没有抱怨,没有愤怒,有的是“得不焚”的感恩,同时,不变的还有那颗读书至上的心。(二)人事无“常”,真情有“常”作者经历了一系列的人事变化,母亲、祖母和妻子离他而去,看似悲伤的人事变化,这三代已故亲人在归老先生的一生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母亲嫁到归家时只有十六岁,离开人世时,归有光只有八岁。归老先生关于母亲的记忆大多是模糊的,因此文中关于母亲的描述,大多是通过老妪的回忆进行复述的,讲述了母亲曾经隔着门板询问儿女的旧事,“儿寒乎?欲食乎”的询问,足

4、见母亲对孩子的深切关怀;“余亦泣”也更显母子情深。虽母亲相伴的日子不多,然而这些光阴足以成为归有光先生成长历程中温暖的存在。文本写到祖母到项脊轩来探望先生的情境。“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一方面看到了祖母对先生深切之关心,同时也从侧面看到先生读书之专注,世事无“常”亦有“常”在项脊轩志中与归有光先生对话王萌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2022 年度贵州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项目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学语文文白当代价值研究以黔南民族地区为例,(项目编号:QNSYJD202223)。摘要: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散文名篇,多次被编入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等多版课本之中。本文将

5、从轩庭无“常”、人事无“常”、际遇无“常”三个方面阐述归老先生的无“常”与有“常”,进而分析有“常”的缘由及其表现,解读古代文人士子精神,以此给予当代文人传承的力量。关键词:项脊轩志;无“常”;有“常”作者简介:王萌(1988),女,汉族,山西襄汾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197文化论苑学习之艰辛;祖母的殷切期盼寄寓在“儿之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之”,想必,此时归老先生背负的不只是自己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向,还有家族赋予他的深切期盼。祖母离他而去,他没能让祖母看到自己光耀门楣、兴复家氏,亲人离去的悲伤与未能业成的遗憾交织,自然“长号不自禁”了。妻子应该是一个对归老

6、先生充满崇拜、贤德淑良的女子。先生读书之闲暇,爱妻相伴左右,询问学问或是世事,抑或是一旁学习写字,你一言我一语,处处皆见伉俪情深;妻子回家省亲,也不忘告知姊妹家中之事,亦是妻子对丈夫的牵挂与仰慕之情。魏氏死时,归有光二十七岁。这样好的妻子,却已先行离去,加上小轩破败,自己体弱多病,这是怎样的苦楚与难过。而此时的归有光再也无法像之前一样哭泣、长号,无限情绪仅仅一句“屋坏不修”却渲染得无限悲伤,也许在先生“其后二年”的“卧病无聊”的孤独苦寂之中,也许在“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也亭亭如盖已”的无尽情思之余。人的生命中,总会有人离去,而那些逝去的终会成为成长的力量。想必,归老先生一生中的人

7、事无“常”,也终会化作那有“常”的亲情、爱情,滋润他的生命之树,让他愈发坚韧挺拔。(三)际遇无“常”,初心有“常”原本轩只是个南阁子,并没有独特的名字,只不过是一间破旧粗糙的老屋。修缮后,先生称之为“项脊轩”,是为了怀念曾经官至太常侍卿的远祖归道隆。普通的命名,足以看到先生的初心 振兴家族。心怀志向,却也挡不住人生际遇之无“常”。家族中“诸父异爨”,大家族的隔阂分离,氏族的分崩瓦解。偌大的家族再无在朝廷中如元祖之类的光耀门楣之人,甚至连普通家族的“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团结都不具备了,先生此时定是无助的吧,然他“余扃牖而居”,仍旧坚守读书明志的初心。后来,轩“凡四遭火”,项脊轩遭遇四次火灾,不

8、被烧毁,是有神灵护佑。想必在先生内心深处,神明佑护的不只是轩这样的建筑,还有轩中努力苦学的学子。这应该是对他多年励志读书、发愤图强的内心鼓舞,也是振兴家族的实践吧。人生际遇无“常”,先生一生有为家族荣誉奋力读书的坚持,也有因科举失利而辜负家族企盼的惭愧之心,以及对自己闻名天下却久困考场的郁闷和彷徨。终其一生,他奋斗不已,却也颇多坎坷,在经历众多之后,先生仍旧坚定选择,足见初心有“常”。二、文人士子之有“常”初心,换而言之,其实就是古代文人士子所拥有的精神。文人士子精神即是当时社会存在下文人士子所形成的精神品质、思想观念。归老先生的文人士子精神在文本中多处都有体现。(一)书斋尽显文人有“常”项脊

9、轩,虽“室仅方丈”,但是在传统文人士子的眼中,书斋却是生命寄寓之点,是文人士子心中的灵魂守卫之所。无论是先前的尘泥渗漉,还是稍微修葺后的“室始洞然”,先生都能独居其中,潜心研读。这体现了古代文人士子在小小书斋中勤奋苦读的精神。与此同时,关于“借书满架”“凭几学书”的描述,也彰显有“常”之志。书斋中的罗列、用具足以呈现古代文人士子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不知不觉中便读出作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二)庭院尽显文人有“常”庭中“杂植兰桂竹木”,而非普通的花草。自古以来,植物常常被给予人格化的品质,这些植物承载着文人士子的情感志向、精神品格、理想憧憬和生存之态。比如,荷往往被赋予不与世俗

10、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之精神;梅通常被看作是历经磨难,坚韧不拔的象征兰,象征着典雅、爱国、高洁、坚贞不渝等;桂,象征着光华、高洁、贤德的君子品质;昔人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说法,竹作为四君子之一,有恬淡脱俗、淡泊清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姿态。兰桂竹,为归有光先生所喜爱,想必,归有光先生所植之物正是自己文人士子之精神的写照与寄托,是其精神品格的反映、人生志趣的象征。关于庭院的另一处描写“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一直以来认为这一描写只是增添了庭院的生机,深探之后,才发觉此处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归老先生独居斋内潜心研读,似乎外界之鸟与他关系并不密切。然而就是这样的生机勃

11、勃,就是这换作一般人可能就被带走了思绪的小鸟,相较之下,便更见先生豁达有容,悠然恬静的心境了。三、文人士子为何有“常”有人不禁会问,归有光先生是如何在这诸多变故之中保持那份初心的呢?古代文人士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儒道思想的影响,因此,先生才得以在纯朴简单的自然境遇中,独守内心深处的静谧平和,与自然天198文化论苑人合一,豁然平静。(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认为,死的价值在于生的意义。于是,当时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就丰功伟业,进而实现人生的价值。纵观归有光先生的一生,虽周边环境一变再变,亲人几度离世,人生际遇几多波折他始终坚守在自己的轩中凭几读书,未曾懈怠

12、。归有光 14 岁应童子试,35 岁中举,60 岁中三甲进士。当然其间有着家族给予他的深切期盼与憧憬,更多的是受到当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的影响。(二)道家:致虚极,守静笃道家思想中讲求“致虚极,守静笃”。老子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即在无为的状态下达到一种悠然自得的境地。项脊轩简单纯朴、桂兰竹清静淡雅、小鸟啄食跳越可爱深受道家思想影响,无为悠然,纵使庭轩变化、家族分裂,轩四遭火,先生始终能“借书满架”,在项脊轩中,偃仰啸歌,冥然兀坐,肆意洒脱,怡然自得。(三)家庭:入则孝,出则悌在家庭伦理中特别注重孝,“入则孝,出则悌”,就是说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长,

13、这是儒家所倡导的个人修身以及家庭兴旺的所在。归有光先生眼看曾经繁盛的大家庭日趋萧条、土崩瓦解,母亲、祖母、妻子离他而去,那么,重振家业、重焕家族荣光的重任自然就落到了先生肩上。为了不辜负家人的深切期盼,先生 15 岁起便昼夜在方丈之余的屋中苦苦读书。同时,以祖母、母亲、妻子为代表的亲人不仅给予先生成长历程中爱的养分,也成为日后先生无数个孤寂读书日夜中的精神支柱与力量源泉。四、当代我们如何有“常”读书明志,与归有光先生的对话中,我们在敬佩先生精神的同时,应该从中汲取人生的力量,那么,我们怎样在无“常”的岁月追寻有“常”的自己呢?(一)坚定信念,树立远大志向先生一生遭遇无数,却始终将家族荣誉兴衰放

14、置自己肩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虽有短暂低沉,但人生轨迹始终积极向上。推及我们,人生多有不顺,面对变故,皆应平常心对待,不去过度关注,也不妄自菲薄,坚持做自己,坚守初心,坚定信念,努力向前,确保人生航标不偏航,前进之路如初始。(二)自我理想,服从共同理想先生定有自身喜好,却能多年甘于寂寞,只身屈居于一屋,潜心读书,就连亲近的祖母也不禁感慨“何竟日默默静坐于此”。先生心中装的是家族的振兴之业,关心的是国家大业,当国与家的责任在先生心中生根发芽,自然再无虚度光阴的勇气与理由。至此,我们应将个人荣辱与集体、社会、祖国荣辱关联,将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关联,对时光存有敬畏,对自身命运

15、与前途存有憧憬。(三)文人气节,甘于蛰伏潜居先生八次落第,年近六十岁才得中进士,人生际遇可以说颇不平坦,但是他坚守文人气节,不骄不躁、不气不馁,终在不尽的书本中寻找到自己,以书为伴,终得功成。面对社会的千变万化,很多人在追寻梦想的途中迷失方向,丢失自己,如若我们能始终坚守文人气节,甘于蛰伏潜居,终能遇到期遇的自己。在项脊轩志中与归有光先生对话,品味先生的世事无“常”亦有“常”,进一步学习古代文人的士子精神。像归有光先生一般,那些光耀炫目的个人魅力及其留下的意蕴深邃的艺术之美,一直是启发后来者追寻与进步的不竭财富。我们要从中汲取向上的力量,为有“常”而奋斗。参考文献:1成龙.项脊轩志教学价值的取

16、舍、实现及启示J.语文学习,2016(11):33-37.2程世和.“屈原困境”与中国士人的精神难题J.中国文学研究,2005(01):32-37.3戴启江.在教学中注入生活写作的泉流以项脊轩志中的教学点为例J.中学语文,2017(04):32-36.4黄家中.不要忽视“多可喜”浅谈项脊轩志的“情”J.名作欣赏,2018(03):151-152.5金云琴.论归有光古文思想对桐城派的影响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6刘浩.项脊轩志的“情”J.文教资料,2011(12):15-16.7刘祥.项脊轩志抒情方式解读J.语文建设,2013(05):51.8谢飞.巧做横向外联三读项脊轩志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25):20-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