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07116 上传时间:2024-02-1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8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41-2023年第20期(总第358期)课堂教学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指导学生深度学习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师共同的教学追求。那么,如何理解深度学习?怎样通过有效策略促成深度学习?教师应立足核心素养培养,把握小学数学深度学习内涵,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下面对此展开进一步的探析,希望帮助更多小学数学教师明确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帮助更多学生深度学习小学数学课程。一、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内涵深度学习,指的是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一种学习模式。在关于如何实现基础教育改革和现代化发展的教研与实践中,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编写了深度学习教学改进丛书,并在深度学习:走

2、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中强调:深度学习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1。由此,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也可定义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应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数学眼光、数学思维、数学语言的发展,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二、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下面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结合数学核心素养内涵以及教学实际,探析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一)提高教学目标的关联性目标在深度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设置具有深度和关联性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发挥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通过逐渐深入的教学,使

3、学生实现深度学习。这要求教师在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教学目标的关联性。教师可以聚焦课标中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设计课时、单元、主题教学目标,并在不同课时目标中,提高其关联性。以三年级上册“加与减”第一课时“捐书活动”为例,其内容是在一、二年级“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上安排的,深度学习本节课,应充实和发展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所以,教师在设置目标时,应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关联一、二年级“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教学目标。比如:巩固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结合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预测三位数连加的运算过程;通过一道例题和三个问题的探

4、究,运用三位数的连加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总结归纳“百以内连加”与“三位数连加”的共性。之后,教师应以此目标为导向展开教学,一边引导学生温习一、二年级的“加与减”,一边引导学生迁移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究新的内容,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在“温故知新”中得到有效充实和发展,达成深度学习目标。(二)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教学内容的整体性,指的是整体把握教学内容,通常以单元整体教学为表现形式。课标指出,为了实现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预先对其进行整体分析和设计,能在实际教学中帮助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马 辉摘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小学数学教师应积

5、极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文章浅析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内涵,提出提高教学目标的关联性、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保障教学组织的有效性、增强教学评价的多元性四大策略,以供一线教师借鉴。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作者简介:马辉(1987),男,甘肃省定西市岷县闾井镇中心小学。-042-2023年第20期(总第358期)课堂教学学生更迅速地建立体现数学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知识体系,从而促成深度学习2。而单元整体教学,是使教学内容具有整体性的最常见的方式。教师可尝试以单元为核心组织小学数学教学,通过对单元目标、单元任务、单元活动等的整体设计,促使学生深度学习。以三年级下册“认识分

6、数”为例,单元构成为“分一分(一)”“分一分(二)”“比大小”“吃西瓜”,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学会比较同分母分数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学会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是一个由“认识分数”到“迁移运用分数”的整体,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设置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使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和直观操作,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比较简单分数(分母小于 10)的大小,并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探索和掌握同分母分数的简单加减运算,解释得出的结果。其次,教师要分成 3 或4 个课时进行教学,结合学生实际,整合“分一分(一)”与“分一分(二)”两

7、部分内容,结合教材提示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分数,理解同一个分数在不同的整体中表示的数量不同。再次,教学“比大小”,教师可通过列举大量的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引导学生通过判断不同分数的含义,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正确方法。最后,教师要落实“吃西瓜”教学,在具体问题中,先引导学生判断分数的实际意义,再引导学生讨论和解决问题,解释计算结果。这样学生便可经历由浅入深的单元整体学习,使每一个课时的学习活动都指向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并紧密衔接前一个课时,这对学生深度学习有极大的好处。(三)保障教学组织的有效性教学组织的有效性,即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只有有效的教学组织,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创造讲解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

8、标的良好环境,使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而创设情境、介入问题、渗透数学思想、习题训练、延伸任务等,都是保障教学组织有效性的合理方式。1.以情境为载体,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情境能够有效降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学生更轻松地观察、分析和理解抽象的知识内容,在减少教学枯燥感的同时,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而生活实践、信息技术等,都是常见的情境创设材料和工具。教师可以依据实际教学内容,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切入点,创设真实、有趣的情境,先使学生“入境”,再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以四年级上册“运算律”第三课时“加法结合律”为例,教师以故事导入新课:蹦蹦和跳跳去森林商店买坚果,买核桃花了 62 元,买巴旦木花了19 元,买榛子

9、花了 38 元。结账时,蹦蹦把核桃、巴旦木、榛子的价格加在一起,很久才算出要付多少钱,跳跳却脱口而出:“一共 119 元。”对此,教师引导学生猜测:跳跳为什么算得那么快?学生被故事吸引,不断猜测与联想,通过讨论达成共识:“62 与 38 可以先加在一起,结果是 100,然后再加上 19,就能很快把结果算出来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出“加法结合律”,进一步讲解新课内容,使学生展开深度学习。2.以问题为载体,驱动深度探究问题是驱动学生思考的关键工具,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对数学的自主思考和探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为学生营造探究性思考氛围,让学生在讨论和解决问题的

10、过程中,展开深度学习。这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问题数量”“问题质量”“问题的关联性”的不同作用,合理把控问题数量和质量,努力做到“少而精”。之后,提高问题的关联性,设计“问题链”等3。这样,学生就能在探究和解决进阶性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递进式发展。以四年级下册“小数乘法”第一课时“买文具”为例,教师设计以下问题链:什么是乘法?你还记得一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等乘法吗?它们都是怎么计算的?小数和整数的区别和联系分别是什么?基于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你认为小数的乘法可以怎样计算?观察算式 0.24,你能算出结果吗?问题由“乘法”开始,通过“整数的乘法”“整数与小数的区别”逐步向“小数的乘法”过

11、渡,有效调动学生已有的乘法学习经验,驱动学生对小数乘法算法与算理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基于已有知识体系展开逻辑推理,自主探究小数乘法规律,实现深度学习。3.以思想为载体,培养深度思维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具有深度思维,而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情况不仅由对知识的思考和探究程度决定,还由对数学思想的领悟程度决定,如数形结合思想、归纳推理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所以,教师要在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将数学思想当作重要的载体,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以五年级上册“分数的意义”第一课时“分数的再认识(一)”为例,为使学生经历概括分数意义的过程,实现深度学习,教师在提出“13表示什么?”

12、等问题后,要求学生自主画出线段图、格子图、示意图,并做出解释。有学生画出 3 cm 长的线段,并解释道:“13是 3 cm 线段中的 1 cm 线段。”也-043-2023年第20期(总第358期)课堂教学有学生画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将其平均分成3份,表示:13就是一个等边三角形中的一份。“画图解释分数”的过程,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不仅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还能使其形成数形结合思想,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4.以习题为载体,引发深度实践习题的本质是解决数学实际问题,教师要利用习题引发学生对小学数学的深度实践,这也是在深度学习视域下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种方式,能够促成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可以

13、在学生基本掌握数学理论知识后,围绕现实生活设计分层数学习题,引导学生解答习题,分享答案和思路,及时修正错题。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感受和实例选择合适的习题,按照教师要求参与完整的习题训练过程,能够在选题、做题、说题、改题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进行深度学习4。以五年级下册“用方程解决问题”第二课时“相遇问题”为例,教师可结合以下实际问题,完善随堂习题训练:(1)两个工程队共同开凿一条隧道,各从一端相向施工。甲队每天开凿 4 米,乙队每天开凿 3.5 米,21 天完工,这条隧道长多少米?(2)两地相距 330 千米,甲车每小时行驶 32 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 34 千米,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几小时后

14、相遇?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少行驶多少千米?出发 2.5 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对此,学生首先需要完成教材例题分析,掌握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思路。其次要强化习题训练,选择某一习题展开实践。最后分享思路和答案,改正错误的解决步骤,一步步走向深度学习。5.以延伸为载体,支持深度拓展课堂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阵地,但不是唯一的阵地;教材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但也不是唯一的内容。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还需要教师适当延伸教学空间与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有深度的拓展学习。教师应当重视生活实际与数学教学内容的联系性,基于小学生的特点,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展

15、开深度学习。教师可以将数学文化、数学家的故事等融入教学中。学生借助数学文化与数学家的故事加深对数学的了解,也是一种深度学习。以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应用”为例,每个课时结束后,教师都可以为学生布置“寻找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的拓展任务,让学生基于对百分数意义与作用的认识,认真观察现实生活,总结百分数在生活中的用途,并结合实例说明自己对“如何应用百分数”的理解。这样,学生既能通过前一课时的拓展实践为后一课时的深度学习奠定基础,也能通过单元拓展实践更好地内化百分数的相关知识,不断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四)增强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关键一环,所以在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

16、师应着眼于评价,增强其多元性。简单来说,教师可以融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从数学眼光、数学思维、数学语言三个维度评价学生的深度学习情况,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达到了深度学习的哪一层次,并有针对性地弥补不足5。以六年级下册“比例”第二课时“比例的应用”为例,教学评价指标可设计为:是否能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例意义和性质;是否能在推理和运算中正确解比例;是否能正确理解比例在解决问题时的现实意义;等等。而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课堂综合表现与学情检测结果展开评价,有针对性地点评每一个细节。三、总结深度学习是当前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教师应充分认识深度学习的内涵,准确把握深度学习与核心素养培养的联系

17、,将深度学习理念全面渗透在教学目标、内容、过程与评价中。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管齐下,借助情境教学、问题教学、数学思想教学、习题训练、拓展延伸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参考文献1张鹏程.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深度学习策略实施路径J.家长,2021(34):67-68.2吴倩枝.试析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策略J.新课程,2021(43):47.3林卫.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J.新课程,2021(28):45.4朱俊华,吴玉国.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1(6):51-53.5吴仁玉.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与寻策J.教师,2020(36):65-6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