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我国制造业低碳发展的省际差异及其驱动因素研究_姜明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4137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5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制造业低碳发展的省际差异及其驱动因素研究_姜明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国制造业低碳发展的省际差异及其驱动因素研究_姜明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国制造业低碳发展的省际差异及其驱动因素研究_姜明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我国制造业低碳发展的省际差异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姜明栋白杨王奇 摘要 构建时间 空间 行业三维可比的超效率 SBM 模型,研究 2013 2019 年我国省际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的时空特征,并进一步探讨结构因素和技术因素对其空间差异的贡献。结果表明:经济新常态以来,我国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的省际差异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东西不均衡现象得到缓解,但南北差异愈发显著。考虑节能减排目标后,制造业发展的空间不均衡问题进一步凸显。技术效应是区域制造业低碳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且贡献度波动上升,而产业结构差异的贡献有所下降。为此,应加大关注“双碳”目标下我国制造业发展、尤其是低碳技术发展的空间不平衡问题,探索建

2、立地区间低碳技术培帮扶、转移和共享机制;通过地区间结对帮扶、产研协作、指标置换等方式,推动欠发达地区低碳技术发展,促进省际制造业低碳发展水平协同提升。关键词 低碳发展效率;制造业;空间差异;驱动因素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12X(2023)020077(09)作者 姜明栋,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871白杨,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871王奇,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871一、引言作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经济长期以来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1 但

3、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过去高度依赖资源和要素投入、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一方面,中国工业经济早期的高速增长高度依赖于廉价劳动力以及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的大量倾斜投入。2 但2010 年后,随着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达峰并持续下降,劳动力相对短缺在导致单位劳动成本上升的同时,也加速了资本的报酬递减,制造业发展的传统比较优势开始弱化。3 在此背景下,高人口红利、高资本投入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与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环境相适应,如何提升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效率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伴随生态文明建设和

4、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上升为国家战略,以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为代表的资源环境约束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由于制造业引发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在各领域中长期占据主体地位,其碳减排效果直接关系到总体碳减排成效和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在传统比较优势弱化、低碳发展约束强化的双重困境下,提升7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绿色发展路径选择与政策创新研究”(21AZD06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碳达峰目标下不同地区减排策略及碳泄漏补偿机制研究”(42171277)。王奇系本文通讯作者。低碳发展效率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5、进入新时代,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受到不少学者关注,他们主要将区域作为研究单元,探究产业低碳发展的空间差异与协同路径。4 6 其中,长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城市群以及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区域是相关文献主要关注的研究对象。7 9 考虑到中国内部不同区域的禀赋条件、发展基础和产业结构迥异,还有学者以三大或四大经济地带为标准或依据国务院发展中心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划分标准,对我国不同区域的低碳发展效率展开评估。10 为了更为直观地阐明不同地区低碳发展效率的空间差异,一些学者尝试引入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集中度指数等指标,用以描述低碳发展效率在不同地区的差异。11 由于研究阶段和研究

6、区域有所差异,不同研究中低碳发展效率区域差异的时间演化趋势呈现不同特征。为了进一步识别低碳发展效率的空间差异来源,一些学者采用 Theil 指数分解方法和 Dagum 基尼系数模型展开研究,认为我国低碳发展效率的区域间差异大于区域内差异,是导致总体差异的主要因素。12,13 总体来看,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已较为丰富,但以下问题需进一步探讨:第一,制造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和最主要二氧化碳排放来源,其低碳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中国经济增长和碳减排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但关于低碳发展效率评价的文献大多基于区域尺度展开,仅有少数学者关注制造业或工业部门的低碳发展问题。第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制造业发展环境发生

7、巨大变化,但相关文献的研究年限较早,对 2013 年以后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的研究不足。第三,目前关于区域低碳发展地区差异贡献来源的文献主要采用 Theil 指数分解或 Dagum 基尼系数展开,尽管这两类方法可以将总体地区差异分解为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但不能辨别不同因素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的地区差异既来源于相同行业内部的地区差异,也来源于地区间的产业结构差异,但已有文献中的相关方法难以识别上述两个因素对整体差异的贡献。基于此,本文拟构建基于全局参比的超效率 SBM-Undesirable 模型,测算分析中国各省份 2013 2019 年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并引入地理重心模型

8、分析其时空演化格局;在此基础上,采用基尼系数测度各省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的空间差异程度,并基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分解分析法构建基尼系数分解分析模型,从而定量研究省际结构差异和技术差异对区域整体差异的贡献。本文研究对于各地区制定制造业低碳发展规划、推进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具有参考意义。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1 基于全局参比的超效率 SBM 模型Tone(2002)提出的超效率 SBM 模型是目前研究区域或行业经济效率最常用的方法体系,能够有效解决传统 DEA 模型中没有考虑松弛变量以及难以区分和排序多个同样有效的决策单元的问题。14 为了进一步考虑经济系统中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一些学者

9、将其对整体效率的负面影响纳入分析框架,15 进而把上述模型拓展为考虑非合意产出的超效率 SBM 模型。为同时考虑制造业发展的经济目标和低碳目标,本文采用该模型评价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具体而言,评估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时,在传统效率评价将资本和劳动力作为投入、将行业总利润作为产出的基础上,把能源投入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非合意产出纳入评价体系。为了实现不同年份数据的跨期可比,笔者构建全局参比模型展开研究。16 为剥离技术差异和结构差异对区域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的贡献,笔者采用共同前沿模型进一步评估制造业细分行业的效率,以保证不同行业间效率值的可比性。2 基于 LMDI 模型改进的基尼系数分解方法为了测度区

10、域间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并定量研究细分行业技术差异和产业结构差异对它们的贡献87EFOM OF ECONOMIC SYSTEMNO22023程度,本文在传统基尼系数的基础上引入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模型(LMDI)展开研究。根据基尼系数测算方法,区域间发展差异可表示为式(1):G=ni=1nk=1gdeai gdeak2n2(1)式(1)中,G 为基尼系数,gdeai和 gdeak分别表示 i 地区和 k 地区的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n 为地区数量,为低碳发展效率均值。gdeai=18r=1gdeair strir resir(2)式(2)中,gdeair表示 i 地区 r 行业的低碳发展效率,s

11、trir为 r 行业在 i 地区制造业全行业中的产出规模占比,resir表示因要素配置权重差异以及生产前沿面落差而产生的误差项。那么,i 地区和 k 地区之间的低碳发展效率差就可以表示为式(3):gdeaik=gdeai gdeak=18r=1gdeaikr+strik+resik(3)根据 LMDI 模型可得:gdeaikr=wgdeair wgdeakrlnwgdeair lnwgdeakr lngdeairgdeakr(4)strik=18r=1wgdeair wgdeakrlnwgdeair lnwgdeakr lnstrirstrkr(5)其中,wgdeair=gdeair stri

12、r resir(6)将式(6)带入式(4)可得:G=ni=1nk=118r=1gdeaikr+strik+resik2n2(7)进一步处理得到:G=18r=1gdear2n2+str2n2+res2n2=18r=1Ggdear+Gstr+Gres(8)其中,Ggdear=12n2 ninkgdeaikr gdeaikgdeaikr gdeaik gdeaikr(9)Gstr=12n2 ninkstrik gdeaikstrik gdeaik strik(10)分别将式(4)和式(5)带入式(9)、(10),即可得到各行业地区间低碳发展效率差异以及产业结构差异对区域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差异的贡献。

13、3 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文所选各省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数据来自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工业总利润等工业经济数据来自 中国工业统计年鉴,用于处理价格变动干扰的平减指数来自 中国价格统计年鉴。根据数据可获得性和研究需要,本文将制造业划分为 18 个细分行业,分别为食品、烟酒与饮料、纺织与服装、木材与家具、造纸与印刷、能源加工、重化工、轻化工、医药制造、非金属制品、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金属制品、通用和专用设备、交通设备、电气设备、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和其他制造业,分别记作 S1 S18。以各制造业细分行业的技术特征以及 OECD 标准为基础,并参考文东伟和

14、冼国明(2009)、汪芳和石鑫(2022)的研究,将各行业划分为高技术行业、中技972023 年第 2 期经济体制改革术行业和低技术行业。17,18 其中,高技术行业包括 S7、S9、S14 S18,中技术行业包括 S6、S8、S10 S13,低技术行业包括 S1 S5。综合考虑研究需要和数据可得性,本文将研究期定为 2013 2019 年。由于数据缺失,研究未涵盖西藏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和台湾 3 个地区。三、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的时空特征1 时空特征分析通过 MaxDEA 8.0 测算各省份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结果见表 1。整体而言,南北差异逐步取代东西差异,成为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空间分异的

15、主要特征。2013 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正逐步由以东西差异为主转变为以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二者并存。19 由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差异,南北差异在低碳发展领域更加凸显。引入地理重心模型进一步分析区域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20,21 结果显示,研究期内全国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的空间重心由河南省境内的(32.28N,114.11E)处向西南移动至湖北省境内的(31.56N,113.22E)处。与本文研究区域的地理中心(33.53N,112.29E)相比,尽管东西不均衡现象得到缓解,但由于南北差异愈发明显,我国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的空间重心与地理中心间的距离有所扩大。从省级尺度看,20

16、13 年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最高的 10 个省份中,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各居半数;而 2019 年时,排名前 10 的省份中仅有北京来自北方。此外,北方地区的山东、天津和河南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在研究期内的排名降幅最大,分别下降了 24 位、10 位和 7 位。表 1省际制造业全行业低碳发展效率地区低碳发展效率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均值传统经济效率均值北京0.7480.7800.7770.8631.0620.9421.0730.8920.668天津0.5470.5190.7140.7520.3070.2970.2910.4900.676河北0.2740.2560.2

17、420.3110.3220.2710.2420.2740.543山西0.0620.0070.0390.0570.1830.2200.1460.1020.173内蒙古0.3410.1920.1370.2180.1950.2660.2260.2250.416辽宁0.3970.2780.1650.1460.2140.2820.2280.2440.446吉林0.5820.7030.5350.6200.5390.4690.4180.5520.804黑龙江0.2710.2360.2610.3190.2920.3420.2230.2780.404上海0.5340.6380.6380.7610.9351.01

18、80.7170.7490.821江苏0.9191.0010.8991.0451.0060.7540.5180.8770.929浙江0.3520.3600.3720.4600.4600.4300.4410.4110.523安徽0.5140.4170.4010.4340.4450.4750.3670.4360.669福建0.5500.4880.4640.6780.7471.0410.9560.7030.771江西0.8521.0260.6770.9030.7450.6010.5730.7680.926山东1.0400.7300.5990.6470.5420.2890.2200.5810.766河南

19、0.6360.6020.5810.6350.6640.4670.4360.5750.774湖北0.4440.3800.3770.4370.4200.7270.5040.4700.670湖南0.6080.4350.4610.4770.4390.4530.4820.4790.664广东0.4810.4930.5620.5840.5600.4980.5000.5260.589广西0.3810.3690.4520.5180.6090.3210.2910.4200.703海南1.0550.6690.6081.0271.0790.9271.0170.9120.832重庆0.4510.5380.5780.7

20、740.6420.4830.3960.5520.692四川0.3790.3310.3070.3740.4890.5100.4580.4070.627贵州0.4830.4270.4590.5170.5741.0010.5770.5770.820云南0.2910.2150.1880.1550.3610.4060.4160.2900.47408EFOM OF ECONOMIC SYSTEMNO22023陕西0.4000.3330.3210.3760.4570.4870.3710.3920.562甘肃0.1200.0870.0820.1110.1840.1790.1900.1360.168青海0.23

21、00.0550.1010.1900.1960.1420.3310.1780.141宁夏0.2330.1300.1720.2200.1920.1940.2030.1920.217新疆0.1820.1420.1480.3100.3250.2670.1820.2220.396尽管东西差异有所缓解,但沿海地区相较于中西部地区的低碳发展优势依旧存在。从八大综合经济区视角看,南部沿海的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始终位居首位,且其内部 3 省效率均值由 2013 年的 0.695 上升至 2019 年的 0.824,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优势落差进一步扩大。在东部沿海,尽管江苏的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由 0.919(第

22、3)下降至 0.518(第 7),但浙江、上海的效率值均显著提升,省域排名分别上升 9 位和 7 位,东部沿海的制造业低碳发展相对优势也得到加强。北部沿海内部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变动差异显著,但总体呈明显下降态势。原本处于效率前沿的山东效率值大幅下滑至 0.220;北部沿海两省两市中,仅北京的效率值在研究期内有所上升。在中西部地区,长江中游省份具有明显的低碳发展优势,江西、湖南、湖北 3 省的效率值均在 2019年进入全国前 10 行列。西南地区各省份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均值由 2013 年的 0.397 上升至 2019 年的0.428,增幅仅次于南部沿海。其中,四川、云南和贵州是研究期内排序上

23、升位次最多的省份,分别上升了 9 位、8 位和 8 位。相较而言,黄河中游和东北地区的省份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值和排序在研究期内出现普遍下降。其中,东北地区的吉林、辽宁以及黄河中游的河南、内蒙古分别下降了 6 位、5 位以及 7位、2 位;山西、黑龙江和陕西尽管位次没有发生变化,但始终处于中后水平。西北地区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一直处于八大区域末位,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在研究期内的效率均值分别仅有 0.136、0.178、0.192 和 0.222,位居第 26 至 29 位,均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2 与传统经济效率的比较进一步测算不考虑能源和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约束的区域制造业传统效率,并将低碳

24、发展效率与其相除得到低碳技术落差比。从历年平均水平看,30 个省级单元中,仅北京、青海和海南的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高于传统效率,而江苏、上海和福建的低碳落差比也都在 0.9 以上。上述省份中,北京、江苏、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制造业发展质量长期位居全国前列,清洁生产技术水平较高,节能减排规制力度也较大。海南和福建均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青海也长期被定位为生态文明建设高地,环境友好型发展定位明确,且这 3 个省份制造业产业结构较轻,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展优势明显,能源结构更加清洁。相较而言,河北、内蒙古、辽宁、新疆和山西等省份的绿色落差比较低,均不足 0.6。上述 5 省份均为煤炭、石油等化石能

25、源开采大省,在纳入节能减排目标约束后,这些省份的制造业竞争力明显出现下降。从年均省际差异看,各省份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的极差和变异系数分别为 0.810 和 0.493,均高于传统效率的 0.788 和 0.373;且与传统效率相比,低碳发展效率的空间重心位于东南方向,距离地理中心更远。这说明考虑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因素后,制造业发展的空间不均衡问题更加突出。四、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的空间差异及其驱动因素1 总体空间差异测度使用基尼系数测算各省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的区域差异程度。总体而言,制造业低碳发展的区域差异在研究期内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并趋于稳定的演变态势(如图 1 所示)。在 2013 2014

26、年间,基尼系数由 0.283 大幅上升至 0.335,涨幅接近 20%。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以及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西部地区、尤其是长江上游的西南地区制造业发展迎来巨大机遇。2014 2017 年间全国整体基尼系182023 年第 2 期经济体制改革数持续下降,达到 0.285,此后至 2019 年呈小幅波动。该变化趋势与制造业传统效率总体一致。但从数值上看,研究期内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的基尼系数始终高于传统效率,且两者之间的差异呈现扩大趋势。这是由于经济社会发达、制造业发展基础良好的地区在节能减排方面也有更大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该结果再次说明,考虑节能减排目标后,我国制造业发展的

27、省际不均衡现象更加明显。图1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与传统经济效率的基尼系数2 空间差异的驱动因素分解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的地区差异既来源于相同行业内部的地区差异,也源于地区间的产业结构差异。那么,结构性差异和技术性差异分别对制造业整体的低碳发展差异做出了怎样的贡献、这一贡献随着时间推进又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呢?为了回应上述问题,笔者进一步基于 LMDI 开发了新型基尼系数分解模型,以定量研究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因素对省际差异的贡献,结果见表 2。表 2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区域差异的来源分解差异贡献来源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平均值技术差异贡献率低技术行业5.15%5.10%

28、5.68%7.83%9.85%17.64%15.44%9.52%中技术行业17.63%13.32%17.11%25.48%23.05%23.24%19.25%19.88%高技术行业31.84%33.32%33.66%28.61%31.20%26.14%26.83%30.22%合计54.62%51.73%56.46%61.93%64.10%67.00%61.52%59.62%结构差异贡献率33.39%31.81%33.20%33.67%31.46%28.79%31.91%32.03%其他11.99%16.46%10.35%4.40%4.44%4.21%6.57%8.34%总体来看,2013 20

29、19 年,技术性差异的贡献率始终超过 50%,是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省际差异的主要来源。从贡献量看,技术差异效应在研究期内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仅 2016 2017 年、2018 2019 年出现短暂回落,总体由 2013 年的 0.155 上升到 2019 年的 0.177,贡献率也提高了约 7 个百分点,由54.62%上升到 61.52%。在技术差异效应内部,高技术行业低碳发展效率地区差异所导致的总体差异最大,研究期内的平均贡献率达到 30.22%,超过中技术行业和低技术行业之和。从变化趋势看,2013 2019 年,不同技术类型行业的地区差异对制造业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排序一直是高技术行业 中技

30、术行业 低技术行业,但高技术行业的贡献率波动下降、低技术行业的贡献逐步上升,三类行业贡献率差异在研究期内呈缩小态势。高技术行业产品的技术创新附加额更高,其低碳发展效率的提升也更依赖于技术进步。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好、资本要素密集,同时具备更强的研发能力,因此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具有更强的比较优势。但随着技术研发边际效益递减、边际成本递增以及先进技术在空间的外溢,这一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减弱。从细分行业看,研究期内 S15、S17 和 S6 的地区差异对制造业总体低碳发展效率差异的贡献率最大,分别达到 8.15%、7.73%、7.56%。2013 2019 年间,12 个行业的技术差异效应有所扩

31、大,其中 S2、S15 和 S3 对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地区差异扩大的贡献度最高;6 个行业的技术差异效应有所减小,其中下降最多的 3 个行业均为高技术行业,分别是 S17、S18 和 S14。值得注意的是,S4(2013 2016 年)和 S5(2013 2015 年)在研究期初的地区差异贡献为负,这意味着上述两个行业低碳发展效率的区域差异表现形态与制造业总体相反,即制造业全行业低碳发展效率低的省份 S4、S5 的效率值反而更高,从而缓解了总体的区域发展不平衡。28EFOM OF ECONOMIC SYSTEMNO220232013 2019 年,由于省际产业结构不同而引发的地区差异对总体基尼

32、系数的贡献率均值为 32.03%,远低于技术差异效应的 59.62%。尽管我国地区间存在显著的产业结构差异,但这并非引发制造业低碳发展水平空间不均衡的主导因素,相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生产和管理技术差异才是引发区域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从变化趋势看,结构差异效应在研究期内由 2013 年的 0.095 波动下降至 2019 年的 0.092,差异贡献率也由 33.39%下降至 31.91%。数据显示,研究期内东北地区和黄河中游高技术行业在制造业全行业产出中的占比大幅上升,而原本产业结构较优的南部沿海两类行业比重变化不大。这说明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针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一系列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一定程

33、度上缓解了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空间不均衡问题。此外,因要素配置权重差异以及生产前沿面落差而产生的误差项也会对地区差异产生正向贡献,但研究期内的平均贡献率仅为 8.34%,远低于技术差异效应和结构差异效应。五、结论与建议1 研究结论(1)整体来看,我国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东部优于西部、南方强于北方。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东西不均衡现象得到缓解,但南北差异愈发明显,南北差异逐步取代东西差异,成为我国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空间分异的主要特征。(2)从八大综合经济区域看,沿海地区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始终高于中西部地区,其中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的优势地位在研究期内得到进一步巩固,但北部沿海的效率值呈下降趋势;在中西部

34、地区,西南地区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提升显著,长江中游和西北地区较为稳定,黄河中游和东北地区的效率值有所下降。(3)与传统经济效率相比,各地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值普遍较低。从历年平均水平看,仅北京、青海和海南三地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高于传统效率,而河北、内蒙古和辽宁绿色落差比最低。从空间格局看,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的空间重心位于传统经济效率的东南方向,且距离地理中心更远,表明在考虑节能减排目标后,制造业发展的空间不均衡问题更为突出。(4)从空间差异程度看,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的基尼系数在研究期内呈现先上升后下降且趋于稳定的演变态势。其中,技术效应是引发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且贡献度呈上升趋势,而产业结构差异

35、的贡献度有所下降。从具体行业看,高技术行业技术效应的差异贡献度最高,但总体呈下降趋势;而低技术行业的差异贡献度在研究期内显著提升。2 政策建议在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推动“双碳”目标稳步实现的过程中,需秉持全国“一盘棋”、环境 经济“一盘棋”、制造业全行业发展“一盘棋”的系统思维,合理分工、高效协同。关注“双碳”目标下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空间不平衡问题,尤其是南北地区间的低碳发展效率差异。由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差异,在考虑节能减排目标后,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区域差异进一步扩大。因此,在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管控日趋严格的背景下,更应处理好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以应对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扩大的潜在风险。考虑

36、到制造业发展对二氧化碳排放的需求,在全国统一碳市场初始排放配额分配时,应适当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同时,基于碳中和目标框架,打通碳汇 碳排放交易市场,把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森林碳汇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此外,在稳步推进南方地区低碳发展的同时,需以更大力度促进北方地区制造业低碳转型。一方面,继续强化“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的政策力度,推动偏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促进资源型地区和老工业基地382023 年第 2 期经济体制改革经济转型;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风能、光能优势,加快布局风电和光伏等清洁能源生产,以降低北方地区化石能源、

37、尤其是煤炭在制造业能源消耗中的比重,改变能源结构偏煤的现状。对于北方沿海地区而言,应充分发挥北京全国性技术创新中心和天津区域性先进制造业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山东和河北制造业转型升级,将制造业发展的规模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此外,需探索建立区域间制造业低碳技术帮扶、转移和共享机制。相比于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相同产业内部生产技术的地区差异是引发整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需重点关注欠发达地区低碳技术进步和管理模式创新。一是构建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与西北地区、东北地区省份的低碳技术“结对帮扶”机制,将欠发达地区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纳入结对发达地区的考核范围。二是搭建发达地区高校等研发机构与欠发达地区制造业

38、企业间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探索低碳技术跨域转移机制,实现研发力量和先进技术省际共享,以弥补低效率地区在资本、人才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劣势。三是借鉴 京都议定书条款,探索构建国内省级层面的清洁生产机制,通过减排指标置换等方式,鼓励东南沿海发达省份在西北地区、黄河中游和东北地区投资减排项目、建立低碳园区,带动低效率地区制造业低碳发展水平的提升。参考文献:1 李廉水,程中华,刘军 中国制造业“新型化”及其评价研究 J 中国工业经济,2015,(02):63 75 2 陈诗一 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J 经济研究,2009,(04):41 55 3 蔡昉 生产率、新动能与制造业 中国经

39、济如何提高资源重新配置效率 J 中国工业经济,2021,(05):5 18 4 谢志祥,秦耀辰,沈威,等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 J 经济地理,2017,(03):1 9 5 Kuang B,Lu X,Zhou M,et al Provincial Cultivated Land Use Efficiency in China:Empirical Analysis Basedon the SBM-DEA Model with Carbon Emissions Considered 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Social Change,2020,151:1

40、19874 6 蔺雪芹,边宇,王岱 京津冀地区工业碳排放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J 经济地理,2021,(06):187 195 7 施建刚,段锴丰,吴光东,等 碳排放约束下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效率 J 经济地理,2021,(06):57 67 8 李建豹,黄贤金,揣小伟,等 长三角地区碳排放效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0,(07):1486 1496 9 Zheng W,Xu X,Wang H egional Logistics Efficiency and Performance in China along the Belt and oadInitia

41、tive:The Analysis of Integrated DEA and Hierarchical egression with Carbon Constraint J Journal of CleanerProduction,2020,276:123649 10 李金铠,马静静,魏伟 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能源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研究 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06):109 129 11 王少剑,谢紫寒,王泽宏中国县域碳排放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J 地理学报,2021,(12):3103 3118 12 刘华军,石印,雷名雨 碳源视角下中国碳排放的地区差距及其结构分解 J 中

42、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08):87 9348EFOM OF ECONOMIC SYSTEMNO22023 13 张卓群,张涛,冯冬发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收敛性研究 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04):67 87 14 Tone K 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Super-Effic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J European Journalof Operational esearch,2002,143(01):32 41 15 王少剑,高爽,黄永源,等 基于超效率 SBM 模型的中国城市碳

43、排放效率时空演变格局及预测 J 地理学报,2020,(06):1316 1330 16 田亚鹏,柳晓艺 基于超效率 SBM-DEA 和空间分析的区域绿色发展效率评价 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21,(08):56 65 17 文东伟,冼国明 垂直专业化与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 J 中国工业经济,2009,(06):77 87 18 汪芳,石鑫 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J 中国软科学,2022,(02):22 31 19 樊杰,王亚飞,梁博 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变过程与调控 J 地理学报,2019,(12):24372454 20 荣慧芳,方斌 基于重心模型的安徽省城镇化与生态环

44、境匹配度分析 J 中国土地科学,2017,(06):34 41 21 王国霞,李曼 省际人口迁移与制造业转移空间交互响应研究 J 地理科学,2019,(02):183194The Spatial Differences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of Low-CarbonDevelopment Efficiency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JIANG Ming-dongBAI YangWANG Qi(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Peking Universi

45、ty,Beijing100871,China)Abstract:A super-efficiency SBM model with time,space and industry comparable is constructed totrace the temporal-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low-carbo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in provincial manufacturingindustries(MIDE)from 2013 to 2019 The impacts of structural and technologic

46、al factors on the spatialdifference in low-carbo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of MIDE have been further discussed esults show that:sincethe new normal of Chinese economy,the gaps in the provincial low-carbon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of MIDEhave shown a upward trend first and then fall Once considering the

47、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targets,the spatial imbalance will become more significant Technological effects are the main factor drivingthis regional heterogeneity,and their contributions have increased In this regard,to realize the“dual-carbon”goals,it is neccessary to pay more attention t

48、o the spatial imbalance of low-carbon development in MIDE,especially low-carbon technologies A inter-regional low-carbon technology cooperation mechanism need to beestablishedPartner assistance,industry-research collaboration,and index replacement are all feasiblemeasurements to promote underdeveloped low-carbon technologies and improve low-carbon levels of MIDEKey Words:low-carbon development efficiency;manufacturing industry;regional difference;driving factors责任编辑:陈明582023 年第 2 期经济体制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