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卷(附参考答案)
班级: 姓名: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分
一、读拼音,写词语。(10分)
qī liáng yuán jiù kŏng jù yàn huì
zhà lan xí jī liáo tiān quē fá
二、比一比,再组词。(10分)
缀(_______) 案(_______) 雅(_______) 拙(_______)
境(_______) 按(_______) 鸦(_______) 茁(_______)
三、把成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填空。(15分)
①负(____)请(____) ②同心(_______)力
③无价(____)(____) ④完璧(____)(____)
廉颇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____)。
2.蔺相如与廉颇(____)保卫赵国。
四、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10分)
不是……而是…… 尽管……还是…… 如果……就……
即使……仍然…… 只有……才…… 只要……就……
1. (________)噪音这位“隐身人”难以对付,人们(______)想出了许多制服它的办法。
2.(_______)装上“吃音玻璃”,街上的声音为4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______)只剩下12分贝了。
3.它们在树上做窝、生活,(_______)树被风刮得太厉害,(_______)到地上来。
4.“夹丝玻璃”(_______)被打碎了,碎片(_______)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
5.鲸生活在海洋里,虽然体形像鱼,可它(_______)鱼类,(_______)哺乳动物。
五、按要求写句子。(15分)
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冲我笑了笑:“你看, 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言行不一致的人,是一种极坏的作风。(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把两件新旧毛衣都捐给了灾区人民。(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下列三句话组成一个通顺的单句,意思不能遗漏。
A、明天上午他要去火车站。 B、他要去火车站接爸爸。
C、他爸爸从北京回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20分)
故乡的“水墨画”
故乡那些长满菱角的池塘是散漫的,远眺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零零散散地卧在村边地头,大的有几十亩,小的仅半亩多。‖
每年初春,过了一冬的池塘便渐渐有了生机。起初,细小的菱叶疏疏朗朗地漂浮在碧水间。一过“黄梅”,菱叶们便争先恐后地涨满池塘,把水面挤得密密匝匝。此时,一张张翠绿的菱叶被支棱得翘了起来,菱盘上缀满了一丛丛白色的、淡红色的小花,微风送来缕缕馨香。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还有鼓眼睛的青蛙,在菱盘上尽情地嬉戏。时常有几个心急的孩子,放学后奔到池塘边,拾一根树枝,拨两三块菱盘过来,翻起来看结了菱角没有。
临近中秋节,故乡的采菱女便开始采“头朝菱”了。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有的划一叶扁舟,有的荡一只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里。她们一只手掀起水淋淋的菱盘,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轻轻一掐,一只小小的菱角就采撷下来了。刚出水的菱角,鲜嫩、清甜,剥一只丢进嘴里,脆生生、凉津津的,胜似苹果。站在岸边的孩子们早已等不及了,走进凉冽冽的水里。采菱女见了,忙把“船”靠过去,抓一把菱角塞进孩子们的衣袋,孩子们这才欢天喜地地返回岸上。
每当这个季节,故乡的每一扇窗户里,都会飘出扑鼻的菱香,芬芳浓郁,和着夜雾,弥漫整个村庄。家家灶上煮着菱,大人小孩剥着菱。第二天一早,故乡的街头,摊摊担担,那一堆堆溢着清香的菱角,就一个劲儿诱惑你了。‖
而今剥着菱角( )我又徜徉在故乡的( )水墨画( )中了( )我看到了池塘轻易散不开的浓雾( )荡起木盆( )我也加入了采菱女的行列( )并随手将一只菱角扔进嘴中( )细细咀嚼( )
1.照样子写词语。
(1)疏疏朗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争先恐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 )的水墨画 ( )的菱叶 ( )的菱盘 ( )的菱香
3.在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的( )处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4.品析句子,回答问题。
故乡那些长满菱角的池塘是散漫的,远眺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零零散散地卧在村边地头。
(1)“水墨画”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话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用以上修辞手法仿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她们一只手掀起水淋淋的菱盘,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轻轻一掐,一只小小的菱角就采撷下来了。”句中的“掀”“掐”是写什么动作?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习作。(20分)
亲爱的同学,什么会让你的生活更美好呢?成许是一首音乐或许是一本书,或许是一朵花。也可以是一次旅行,一次和朋友的交谈,一次失败的教训………请以“ 让生活更美好”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凄凉 援救 恐惧 宴会
栅栏 袭击 聊天 缺乏
二
缀满 答案 幽雅 笨拙 环境 按时 乌鸦 茁壮
三
荆 罪 协 之 宝 归 赵 ① ②
四
⑴尽管...还是...⑵如果...就...⑶只有...才...⑷即使...仍然....⑸不是...而是...
五
雨点儿打在头上,难道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吗? 妈妈冲我笑了笑,叫我看, 酱油她下班带回来了。 言行不一致是一种极坏的作风。 我把新旧两件毛衣都捐给了灾区人民。 明天上午他要到火车站接从北京回来的爸爸。
六
1. 红红火火 白白净净 七上八下 起死回生
2.大大小小 细小 水淋淋 扑鼻
3.,“ ” 。 , , , , ……
4. 长满菱角的池塘 比喻 略
5.一只手掀,一只手掐,准确写出了采菱女轻盈熟练的动作
6 / 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