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普职分流之后:学校到职场的联结强度及其收入效应.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02900 上传时间:2024-02-09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1.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职分流之后:学校到职场的联结强度及其收入效应.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普职分流之后:学校到职场的联结强度及其收入效应.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普职分流之后:学校到职场的联结强度及其收入效应.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研究15普职分流之后:学校到职场的联结强度及其收入效应青年就业的新机会与新挑战主持人:王军(青年探索副主编、哈尔滨工程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专题研究摘要高学历青年的劳动就业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聚焦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毕业生,通过比较学校教育和职场岗位之间的联结强度和匹配状态,探索促进青年就业、提升就业质量的现实路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32018)共计 10 期横截面调查数据分析显示:第一,中等教育类型中,相较于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在职场中的联结强度和收入回报均显著更高。第二,高等教育类型中,相比于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劳动力市场的联结强

2、度和收入回报均显著更低,并且高等职业教育发生教育失配的风险也相对更高。以上发现表明:普职分流之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劳动力市场效应存在明显分化,这对于未来提升青年就业质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政策启示。文章建议:普职分流需要以兴趣为驱动、减少群体差异、规避社会标签;注重通用技能、加强联结强度、减少教育失配;促进产教融合、完善教育体系、提升教育收益率。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匹配;联结强度;教育失配;收入效应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80(2023)04-0015-18DOI:10.13583/ki.issn1004-3780.2023.04.002基

3、金项目:2022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国高学历劳动者的教育职业匹配研究:现状评估、影响机制和优化政策”(项目编号:72204196);2023 年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青年项目“陕西高学历人才的教育失配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3QN0005)。作者简介:李晓光,博士,西安交通大学特聘研究员、副教授;刘无霜,西安交通大学2019级社会学专业学生;冉运涛,西安交通大学 2019 级社会学专业学生。迈向现代化的科教兴国战略正在不断优化着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但劳动力市场中职业教育的矛盾失调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掣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职业教育实现了空前发展:从中等职业教育

4、来看,1998 年的招生规模为 530 万,2010 年增至 870.42 万,2021 年降为 489 万1-2;而 李晓光 刘无霜 冉运涛16青年探索/2023年第4期YOUTH EXPLORATION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持续增长,例如 1998 年仅为 43 万,2021 年增至 523 万。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积累了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但从现实来看,职业教育发展和社会企业需求之间呈现一定脱节或者失调。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职业教育回报不断下降,许多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但另一方面,许多企业普遍反映“招工难”,难以找到理想的技能型人才。这种供需

5、矛盾指向当前劳动力市场正在涌现的一个问题:宏观层次的教育系统和职业系统之间的发展日渐脱节,反映到个体层次就表现为教育文凭和职业岗位之间的失配现象。既往研究已经深入分析了普职分流及其收入效应,但依然存在诸多改进空间。从分流机制来看,职业教育的选择受到城乡分割、家庭背景等因素的深刻影响3;就收入效应而言,大量研究发现职业教育相较于普通教育存在收入劣势4。但是,这些研究存在一定局限。首先,既往学者并未充分考虑和区分职业教育内部的异质性,尤其忽视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差异,由此导致研究结论存在指向不明的问题,难以直接对政策制定发挥精准效应。其次,既往文献主要以工资收入为指标来考察职业教育的劳动

6、力市场效应,而较少考虑毕业生实际进入的职业岗位,尤其是教育文凭和职业岗位之间的匹配状态。大量教育失配的研究文献,聚焦于全体劳动力市场或者高学历劳动力市场5-6,而很少关注职业教育群体的劳动就业和教育匹配问题。事实上,教育和职业之间的匹配过程,深刻暗含着职业教育就业困境的破解之道。本文将聚焦教育和职业岗位之间的联结强度,通过比较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来探索如何提升就业质量。理论分析中,本文将通过区分中等教育阶段(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阶段(普通本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论证教育和职业的联结强度及其理论内涵。实证分析中,本文将基于 2003 年到 2018 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

7、GSS),测量教育和职业的联结强度,并评估其劳动力市场回报。同时,本文将基于 2023 年中国在线联合调查实验数据,检验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毕业生在工作搜寻中的差异,为提高就业质量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路径。一、研究综述与理论分析(一)普职分流研究:谁更易进入职业教育?中国的普职分流政策开始于 1985 年,当时根据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实施普职分流,且坚持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招生比例大体相当的政策7;2022 年新职业教育法对普职分流作出政策调整,要求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8。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普职分流主要发生在两个阶段,一

8、是中等教育阶段,即初中毕业以后在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分化过程;二是高等教育阶段,即高中毕业以后在普通本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分化过程。基于此,我们将分别围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来考察普职分流及其社会效应。普职分流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谁更容易进入职业教育轨道?既往研究围绕个体特征、家庭背景和学校层级等视角开展分析。第一,个体特征层次,性别、民族会影响普职分流过程,在中等专题研究17教育阶段,男性、少数民族群体更可能进入中等职业教育而非普通高中教育9;在高等教育阶段,男性、汉族更有可能进入普通本科教育而非高等职业院校10。第二,家庭背景层次,父母的阶层地位深刻影响着普职分流的过程,

9、无论是在中等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父母的阶层地位越高,其子女进入职业教育学校的几率越小、进入普通教育院校的几率越大11-12。家庭背景的影响主要源于两种社会机制,一方面,社会阶层通过“特价生”“议价生”的就学方式直接地干预学生的中等教育分流13,另一方面,社会阶层可以通过影响教育价值观念和未来职业取向而间接地影响初中生的学业表现和升学目标等14。第三,学校层级方面,初中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情况、教学管理策略会直接作用于实际教学效果,进而对初中生的升学质量产生影响15;高等教育研究表明,相较于非重点中学,重点中学毕业生更有可能选择普通本科院校而非高等职业院校16。以上文献对于理解普职

10、分流具有重要意义,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绝大多数研究的理论视角比较局限,例如部分学者从区域角度来解释中等教育选择的差异,但是其中多数都采用农村和城市二分法,对持有不同性质户口的个体的教育选择进行了差异分析9,或者以调查对象所在地为基本标准,对本地和外地的情况进行比较,但对东中西区域的整体性差异研究却较少,少有的涉及从东中西区域角度解释教育机会获得差异的文献也仅是落脚于高等教育的机会获得,并未对中等教育的情况进行探讨17。除此以外,以出生世代、调查时期等变迁趋势为切入点对中等教育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探析的研究较为缺乏。针对以上局限,本文将通过区分中等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详细考察个体特征、家庭背景、

11、区域特征、出生世代和时期因素在普职分流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二)联结强度研究:职业教育更易失配吗?普职分流之后,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将分别走向何种工作岗位?这一问题指向劳动力市场中的教育匹配或者教育失配现象。所谓教育失配,是指个体受教育程度与其工作所需教育程度不匹配的现象,通常被定义为教育不足与过度教育两种形式。但由于教育不足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并未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本研究聚焦于以过度教育为主的教育失配现象18-19。国内关于教育失配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但针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失配风险比较却是寥若星辰。教育失配的研究脉络中,学者们重点聚焦其发生机制、变迁趋势和收入效应,一个总体性的结论是:教

12、育失配是一种因教育文凭供需失衡而导致、随着个体职业生涯而持续、会造成收入惩罚和低工作满意度的现象520-22。然而,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失配风险是否存在差异?首先,在中等教育阶段,普通高中教育的失配风险高于中等职业教育,刘金菊发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失配率在1990 年、2000 年、2010 年三个时间点接近 80%,并且基本保持稳定,而职业教育的失配率则随着时期呈现大幅递增趋势,到 2010 年已趋近 70%23;刘云波对各阶段的教育失配和技能失配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等教育阶段的教育失配率最高(23.81%),但该研究并未对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教育失配率进行独立的探讨20。其次,在高等

13、教育阶段,既往研究对失配风险的评估存在争议。周鹏和朱小军发现高等职业院校的失配风险更低,具体而言,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毕业生的过度教育率分别为 55.6%、62.8%、78.4%24。而刘扬的研究则得出相反的结论,发现高职专科毕业生的失配风险更高,其中普通本科生的工作匹配比例为 70%,而高职高专毕业生则为18青年探索/2023年第4期YOUTH EXPLORATION59%25。纵观以上研究,学者们对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失配比例评估存在很大差距,甚至存在冲突性的结论。一个根本性的原因是,研究者采用的是不同的测量方法。在教育匹配领域,目前主要存在三种测量方法:主观评估法、工作分析法和现实匹

14、配法。主观评估法是由被访者评估职业岗位所需教育程度,或者直接汇报其教育文凭和职业岗位的匹配状态26;工作分析法是由劳动力市场的专家或者雇主评估每种职业所需的标准教育程度27;现实匹配法是由研究者基于调查样本评估每种职业所需的标准教育程度,例如将众数或者标准差作为评估标准28。尽管以上三种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全世界不同国家的教育失配评估,但是三种方法各有局限:主观评估法的测量特别容易受到被访者主观认知偏差的影响,工作分析法的测量成本过高并且往往存在标准滞后的问题,现实匹配法的测量容易受到样本代表性的影响且会造成因果推断中的内生性问题。此外,三种测量方法还共同面临着一个测量局限:评估标准过于武断,

15、难以反映真实状况。现实世界中许多职业岗位需要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者来共同从事,而以上三种方法将每种职业的所需教育简化为一种教育文凭;同时,测量结果往往以教育不足、教育匹配和过度教育的分类变量来呈现,这种类型化过程往往存在过于武断的局限,很难捕捉或者反映劳动力市场中的真实情况。为了克服以上局限,本文将借助联结强度的概念和方法,来评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工作匹配状况。联结强度是反映教育系统与劳动力市场系统之间的紧密程度的重要指 标29,可以用于测量个体层次教育文凭和职业岗位之间的匹配程度30。作为一个正在兴起的领域,国际教育匹配领域已经对联结强度开展了初步的实证分析。福斯特(Forst

16、er A.G.)等发现在教育系统中联结强度最弱的是普通高中教育31。波尔(Bol T.)等进一步聚焦联结强度和教育匹配对收入的影响,发现在联结强度更高的国家,教育匹配带来的职业收入更高、失业风险更低,而教育失配产生的收入惩罚也更大、失业风险更高29。从国内研究来看,研究者已经敏锐洞察到联结强度的理论价值,但相关实证研究比较缺乏。例如,有学者对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衔接情况进行探析,描绘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实际需求的对接状况32。以上研究表明,联结强度是一个具有丰富社会意涵的概念,可以有效捕捉教育系统和劳动力市场系统之间的联结紧密程度。本文将从联结强度视角出发,考察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

17、联结强度层面的差异,并评估普职分流之后的职业去向和失配风险,这是改善教育与职业两大系统的衔接效果,提升教育质量、就业质量的核心所在。(三)收入效应研究:职业教育的收入回报更低吗?普职分流之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职业发展轨迹、走向不同的职业岗位、呈现出不同的教育匹配状态,这些差异最终将会反映到职场收入水平,乃至职业生涯中持续一生的收入增长轨迹。那么,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劳动力市场回报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这种差异呈现何种模式?关于这一问题,既往研究的结论存在争议或者分歧,我们将其归纳为“职教优势论”“普教优势论”和“普职无异论”。“职教优势论”倾向于认为职业教育的收益率高于普通

18、教育。首先,在中等教育层次,中等职业教育的回报率高于普通高中教育。许多学者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职的教育收益高于、甚至远高专题研究19于普通高中教育33-34。李颖晖从工作收入回报、就业类型和职业声望对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获得者的就业质量进行对比,发现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在收入回报方面处于优势地位35。李强谊等发现,在增加农村劳动力的非农收入、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方面,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更有效的教育投资方式36。此外,也有学者指出中职教育不仅对农村居民有着更高的收入效应,在城市层面乃至全国范围也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37。其次,在高等教育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回报率高于普通本科教育。例如丁小浩等基

19、于国家统计局城镇入户调查数据对各层级教育收益率情况进行估测,发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年收益率高于普通本科教育的年收益率38。李元春对中国城市教育收益率的实证分析指出,专科教育的收益率最高,本科教育次之,研究生教育最低,甚至低于高中教育39。“普教优势论”认为职业教育的收益率低于普通教育。首先,在中等教育类型中,王迎香等按照不同出生队列考察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收入回报,发现出生队列越晚,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收入优势越高,相反,中等职业教育的收入优势逐渐放缓,与普高的收入差距日益缩小,甚至到职业生涯中后期转化为收入劣势40。其次,在高等教育类型中,相比于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大学生更可能进入体制内单位工作、收入回报

20、更高41。闵维方等对 2005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指出,硕士、博士毕业生的起薪最高,本科毕业生次之,专科毕业生最低42。“普职无异论”认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收益率没有明显差异。在中等教育类型中,丁小浩等对不同中等教育类型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等职业毕业生除了比普通高中毕业生具有相对更短的待业时间这一优势以外,在具体收入和就业的职业层级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43。在高等教育类型中,有学者发现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教育这两大体系的教育收益率分别为 15.18%和 15.81%,仅差 0.63%,基本呈持平状态33。纵观以上分析,学者们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市场回报并

21、未达成一致结论。本文认为,普职分流之后的教育回报取决于不同教育阶段培养的人力资本类型。首先,在中等教育阶段,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专用技能,而专用技能为主的人力资本与劳动力市场中的实际技能需求更为契合,更有可能将教育阶段掌握的技能直接转换到劳动生产过程中,由此提高收入回报;相反,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的是通用技能,这种通用技能尽管可以提高个体的认知水平和拓展知识范围,但在劳动力市场中难以直接应用。据此可以推测,在中等教育阶段中,中等职业教育的收入回报将会高于普通高中教育。其次,在高等教育阶段,尽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专用性人才,但是普通本科教育的专业分流也已经相当精细,能够培养出兼具通用技能和专用

22、技能的人才。由此我们推测,相比于高等职业院校,普通本科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中将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更高的生产效率和经济回报。二、数据和变量(一)数据来源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主要使用20青年探索/2023年第4期YOUTH EXPLORATION2003、2005、2006、2008、2010、2012、2013、2015、2017、2018 年共计 10 期横截面调查数据,样本量为 103742 个。由于城乡劳动力市场中的教育供给和就业结构存在很大差异,本文仅关注城镇劳动力市场的教育匹配状况,因此将样本限制为调

23、查时处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个体;同时,由于本文关注的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群体,故将样本限制为教育程度在高中或中职以上;最后,在排除职业和收入等核心变量有缺失值的样本之后,最终进入实证分析模型的样本为21450个。(二)变量测量1.教育和职业的测量。关于教育程度,划分为 5 个教育类别,中等教育类型包括普通高中教育(31.3%)和中等职业教育(19.7%),高等教育类型包括高等职业教育(25.2%)、普通本科教育(21.2%)和研究生教育(2.6%)。关于职业类型,本文按照 CGSS 数据提供的国际标准职业编码(ISCO),将其统一转化为最新的 ISCO 三位职业编码(ISCO08,共计

24、399 种职业类型)。2.联结强度的测量。教育和职业的联结强度分为宏观联结强度和微观联结强度。宏观联结强度反映的是教育系统和职业系统之间的联结紧密程度,它可以应用于评估国家层次或者地区层次教育和职业之间的关联程度。联结强度的实证测量依托于双向信息指数(mutual information index,简称为 M 指数)。M 指数越高,则意味着教育和职业之间的联结强度越高,其现实含义是,特定教育程度的人在职场系统中找到匹配其教育文凭的职业岗位、实现人尽其才的概率越大。具体而言,宏观联结强度的测量可以表达为如下形式:(1)在公式(1)中,e 代表的是教育类别,o 代表的是职业类型,则为整个劳动力市

25、场中各个教育类型的实际分布比例,则代表的是特定职业类型中各个教育类型的实际分布比例。基于公式(1),则代表的是特征职业类型 j 的宏观联结强度,它本质反映的是该职业类型中各个教育类型的分布偏离整体劳动力市场中各个教育类型分布的程度,这种偏离程度越大,则代表着该职业内部特定教育的聚集程度越高,即教育和职业之间的宏观联结强度越高。微观联结强度反映的是个体的教育文凭和职业类别之间的关联程度,它在本质上反映的是教育和职业之间的匹配程度。微观联结强度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反映:条件概率法和联合概率法。条件概率法的测量源自公式(1),其测量方法如下:(2)反映的是特定职业类别中各个教育类别的比例,和整体人口中

26、对应的教育类别的比例 之间的比值。这在本质上是一种条件概率,反映的是特定职业类别 j 的劳动者的教育分布,偏离全体劳动者中整体教育分布的程度。越高,意味着特定职业类别 j 与教育类别 g 之间的联结强度越大。在实证分析中,我们可以通过估计每种职业和各个教育类别之间的联结强度,由此作为微观个体层次教育和职业之间的匹配程度。3.其余变量的测量。人口学层次,女性占 46%,少数民族占 5.2%,已婚者占 79%,党员占 因篇幅所限,本文未能展示描述性统计表格,感兴趣者可联系作者索取。专题研究2141%,样本的平均年龄为 38.6 岁,教育年限均值为 13.97 年,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

27、业教育、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分别占 31%、20%、25%、21%、3%。工作特征层次,职业类型的大类主要用于回归模型中的统计控制,其中管理人员占 12%,专业技术人员占 32%,办事人员占 16%,服务和销售人员占 18.6%,技术工人占 18%,非技术工人占 3.8%;体制内工作人员占 56%;个体年收入的均值为 3.3 万元,本文将其进行自然对数转化之后纳入回归模型。家庭背景是通过父母的最高教育年限来测量,其中小学及以下占 38%,初中占 26%,高中、中专或者技校占27%,大专及以上占 5%;此外,4.6%的样本其父母教育信息缺失,本文为了减少样本损失,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类别纳入回归

28、模型。区域层次,东部样本占 59.5%,中部占 24%,西部占 16.5%。调查时期为 CGSS 实际调查的年份,本文在实证分析中将其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回归模型。三、实证结果(一)普职分流的群体差异分析普职分流过程中,哪些群体更有可能进入职业教育?表 1 为实证分析结果,模型采用的是多分类逻辑回归,其中参照项为普通高中教育。首先,人口学特征对普职分流具有重要影响。性别层面来看,男性和女性在进入中等职业教育的几率上没有显著差异,但进入高等教育的几率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和普通高中教育相比,男性进入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可能性比女性分别高 10%、15%和 30%。学者研究发现,

29、在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过程中,女性已经追赶甚至超越男性,即高等教育获得过程中的性别不平等正在下降44。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两性进入高等教育的质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尽管中等教育阶段的普职分流没有性别差异,但是在高等教育阶段的普职分流中存在显著的性别不平等,其中男性更有可能进入普通高等教育,尤其是在获得研究生教育机会的过程中女性处在显著的劣势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发现是基于 1940 到 2000 年出生世代的分析,而在 1990 年及以后的新生世代中,各类高等教育内部的女生占比均超过男生45,由此呈现出高等教育内部的性别平等化态势。民族层面,尽管中等教育阶段的普职分流中没有显著的民族差异,但是在高

30、等教育阶段的普职分流中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少数民族进入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的可能性显著高于汉族,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高等教育领域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支持政策产生成效。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状况主要存在于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而研究生教育机会的获得没有显著民族差异。其次,家庭背景深刻影响着普职分流过程。总体而言,父母的教育程度越高,则子女在教育获得中的优势越为明显。中等教育阶段的分流显示,家庭背景的作用比较有限,主要存在于父母接受过高中教育的家庭中,子女更有可能进入中等职业教育而非普通高中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分流显示,父母的教育程度越高,则子女越有可能进入普通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相较于普通高中

31、教育,父母为初中教育的子女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可能性,是父母为小学教育的子女的 1.5 倍;父母为大学教育及以上的子女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可能性,是父母为小学教育的子女的 30 倍。由此可见,家庭22青年探索/2023年第4期YOUTH EXPLORATION背景显著影响子女高等教育阶段的分流过程。此外,普职分流过程中也存在显著的区域不平等。具体而言,中等教育阶段的分流中,西部地区成员更有可能进入中等职业教育而非普通高中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分流中,相较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更难进入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由此可见,区域因素的确是影响普职分流和教育不平等的宏观力量。表1 普职分流的多分类

32、逻辑回归分析结果(CGSS20032018)多分类逻辑回归:教育分流(普通高中教育=0)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男性(女=0)0.0170.096*0.140*0.262*(0.041)(0.038)(0.042)(0.094)少数民族(汉族=0)0.1240.291*0.258*0.280(0.097)(0.089)(0.097)(0.219)父母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0)初中教育0.0620.334*0.448*0.418*(0.051)(0.049)(0.056)(0.160)高中教育0.284*0.918*1.306*1.638*(0.057)(0.052)(0.

33、057)(0.143)大学教育及以上0.1501.055*2.096*3.438*(0.133)(0.109)(0.105)(0.169)缺失值0.280*0.336*0.651*0.535(0.105)(0.107)(0.127)(0.383)区域差异(东部地区=0)中部地区-0.183*-0.347*-0.518*-1.289*(0.048)(0.046)(0.052)(0.148)西部地区0.112*-0.034-0.193*-1.074*(0.056)(0.054)(0.061)(0.183)出生世代(1940及以后=0)1950后-1.015*-0.594*-1.082*12.705

34、(0.125)(0.141)(0.196)(606.655)1960后-1.136*-0.361*-0.436*13.573(0.122)(0.137)(0.186)(606.655)1970后0.0090.459*0.663*15.044(0.123)(0.139)(0.186)(606.654)1980后0.1790.709*1.134*15.506(0.129)(0.144)(0.189)(606.655)1990后0.2210.656*0.951*14.606(0.155)(0.163)(0.204)(606.655)专题研究23调查时期(2003=0)2005-0.424*-0.64

35、1*-0.594*-1.039*(0.085)(0.082)(0.110)(0.346)2006-0.246*-0.516*-0.459*-0.477(0.092)(0.091)(0.123)(0.374)2008-0.237*-0.525*-0.095-0.273(0.096)(0.094)(0.116)(0.324)2010-0.027-0.0990.402*0.634*(0.090)(0.085)(0.105)(0.272)2012-0.318*-0.212*0.377*0.053(0.094)(0.087)(0.105)(0.286)2013-0.288*-0.203*0.327*0.

36、298(0.094)(0.087)(0.106)(0.278)2015-0.543*-0.388*0.365*0.700*(0.102)(0.093)(0.109)(0.272)2017-0.564*-0.338*0.510*0.921*(0.095)(0.086)(0.102)(0.260)2018-0.639*-0.473*0.324*0.739*(0.094)(0.086)(0.103)(0.260)截距项0.237-0.294*-1.381*-18.109(0.125)(0.140)(0.188)(606.655)观测值21,45021,45021,45021,450注:双尾检验显著度

37、,*p0.001,*p0.01,*p0.05。最后,普职分流存在明显的世代效应和时期效应。世代效应的分析显示,相比于 1940 年代的出生队列,1950 和 1960 年代的出生队列接受中等或高等教育的几率更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成长时期社会运动的影响;1970 到 1990 年代的队列在中等教育分流没有显著差异,但是更有可能获得高等教育阶段的机会(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和普通本科)。时期效应显示,相较于普通高中教育,越晚调查时期的社会成员越不可能进入中等职业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而越有可能进入普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由此可见,伴随着时期推进,普职分流过程中人们选择普通教育的几率越大,而选择职业教育的可

38、能性在下降,这反映出伴随着高校扩招进程,职业教育的市场竞争力呈现式微趋势。(二)普职分流后的联结强度分析普职分流之后,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结果是否存在差异?我们选择教育和职业之间的联结强度,来考察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毕业生的工作匹配状况。表 2 为各个教育文凭在劳动力市场中相应的联结强度。从宏观联结强度来看,在中等教育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联结强度(0.104)(续上表)24青年探索/2023年第4期YOUTH EXPLORATION是普通高中教育(0.055)的近两倍;在高等教育阶段,研究生教育的宏观联结强度最高(1.24),普通本科教育的联结强度次之(0.594),而高等职业教育的联结

39、强度最低(0.299)。由此可见,普职分流之后的教育文凭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联结强度的确存在差异,并且这种联结强度在中等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呈现出相反的态势。表2 不同教育文凭的宏观和微观联结强度(CGSS20032018)宏观联结强度微观联结强度比例样本量普通高中教育0.0551.36631.3406722中等职业教育0.1041.67819.6704219高等职业教育0.2991.95525.1905404普通本科教育0.5942.70821.2404556研究生教育1.24015.1712.560549表 3 为基于微观联结强度的回归分析结果。我们分别按照中等教育样本(模型 1)和高等教育

40、样本(模型 2)建立回归模型,其中模型中已控制人口学特征、工作特征、区域特征和时期变量。模型1结果显示,纳入控制变量以后,相较于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微观联结强度显著高0.24个测量单位。可见,中等职业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工作联结强度处在相对优势地位。一个根本原因是,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的是通用性技能,尽管这一阶段的教育也有学科分化(例如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但是这种学科分化重点在于培养个体的认知能力,其知识体系难以直接转化为劳动力市场中的生产效率,因此呈现出相对较弱的教育文凭和职业岗位的联结强度。相反,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劳动力市场亟需的专用性技能,其专业设置

41、与劳动技能需求更为紧密(例如质量检测、安全技术等)。因此,中等职业教育文凭的获得者能够更加直接地将劳动技能转化为生产效率,最终产生的职场联结强度要高于普通高中教育文凭。表3 基于微观联结强度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CGSS20032018)模型1中等教育样本微观联结强度模型2高等教育样本微观联结强度系数标准误系数标准误中等教育(普通高中教育=0)中等职业教育0.240*(0.019)高等教育(普通本科教育=0)高等职业教育-0.967*(0.174)研究生教育12.445*(0.377)男性-0.016(0.018)-0.319(0.167)年龄-0.043*(0.007)-0.124(0.070

42、)专题研究25年龄平方0.000*(0.000)0.003*(0.001)已婚-0.040(0.027)0.116(0.229)党员0.074*(0.028)0.467*(0.178)少数民族-0.009(0.043)-0.054(0.353)体制内0.126*(0.020)-0.232(0.184)职业类型(技术工人=0)管理人员-0.280*(0.032)0.483(0.385)专业技术人员0.222*(0.028)1.892*(0.339)办事人员-0.179*(0.031)0.641(0.368)服务销售人员-0.191*(0.025)-0.192(0.388)非技术工人-0.342*

43、(0.040)-0.112(0.799)区域(东部地区=0)中部地区-0.002(0.021)-0.230(0.210)西部地区-0.011(0.025)-0.250(0.237)调查时期(2003=0)20050.007(0.036)-0.500(0.415)20060.115*(0.038)0.870*(0.424)20080.105*(0.042)-0.406(0.445)20100.145*(0.040)-0.862*(0.383)20120.132*(0.041)-1.141*(0.383)20130.108*(0.041)-1.269*(0.382)20150.192*(0.048

44、)-1.512*(0.401)20170.209*(0.045)-2.510*(0.373)20180.166*(0.044)-2.165*(0.375)截距项2.221*(0.130)3.573*(1.350)样本量10,94110,509拟合优度0.0770.136注:双尾检验显著度,*p0.001,*p0.01,*p0.05。模型 2 则聚焦高等教育样本中的微观联结强度。相比于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微观联结强度显著低 0.967 个测量单位,而研究生教育的联结强度显著高 12.445 个测量单位。可见,高等职业教育的联结强度处于相对劣势地位。一个根本原因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专业分化已

45、经相当普遍,尽管高等职业教育着重于培养专用性技能,但是普通本科教育的培养兼具专用性技能和通用性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最终表现为普通本科教育文凭的微观联结强度高于高等职业教育文凭。相较于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则在专业分化和研究方向等维度更为精细,其微观联结(续上表)26青年探索/2023年第4期YOUTH EXPLORATION强度远远高于普通本科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们观察到高等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本科教育的微观联结强度存在劣势,但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的联结强度依然更高(表 2)。为了加强因果推断,本文采用简历投递实验方法分析普通本科教育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求职过程

46、。研究数据来自 2023 年中国在线联合调查实验研究(Conjoint Online Survey Experiment Research,COSER),该项目围绕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设计求职简历,并向在线职位招聘平台投递简历,累计收集的样本量为 22321。表 4 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简历回应率显著更低(模型 1)。调节效应结果显示,随着招聘方的教育年限要求的上升,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简历回应率显著下降(模型 2);随着招聘方的工作经验要求的上升,高等职业院校的简历回应率也显著下降(模型 3)。由此可见,相较于普通本科,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表4 关于

47、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毕业生的简历投递实验分析结果(COSER2023)模型1简历回应模型2简历回应模型3简历回应高等职业院校(普通本科院校=0)-0.585*0.496-0.494*(0.067)(0.465)(0.080)招聘方教育年限要求-0.385*(0.017)高等职业院校招聘方教育年限要求-0.068*(0.031)招聘方工作经验要求-0.244*(0.014)高等职业院校招聘方工作经验要求-0.056(0.029)控制变量已控制已控制已控制样本量22,32122,32122,321注:双尾检验显著度,*p0.001,*p0.01,*p0.05,p0.1。模型中的控制变量包括性别、专业

48、、实验轮次和实验城市。生在职场求职过程中处在显著劣势地位。面对普职分流之后的联结强度之差异,那么,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毕业生最终走向了何种工作岗位?表 5 为我们提供了实证证据,表中模型的因变量为六大职业类型,模型采用的是多分类逻辑回归,并且已控制人口学特征、工作特征、区域特征和时期效应。模型 1 是基于中等教育样本的分析,相比于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更有可能成为专业技术人员,而更不可能成为服务销售、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这一结果为微观联结强度的分析结论提供了更为充分的支持证据,即中等职业教育内部的专业分化和培养的确为毕业生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更为匹配的专用性技能,因此为其通向专业技术

49、人员的职业路径提供了显著优势。模型 2 是基于高等教育样本的分析,相较专题研究27于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更不可能成为专业技术人员,而更有可能成为服务销售、技术工人或者非技术工人,这也有力支撑了表 3 中基于联结强度的研究结论,即普通本科教育兼具通用技能和专用技能的培养模式,可以为毕业生提供技能需求更高、薪资回报更高的专业技术职业岗位。相较于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更胜一筹的专业分化,为毕业生通向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路径提供了显著优势,并且更不可能走向服务销售或技术工人的岗位,由此也进一步支撑了微观联结强度的分析结论,即研究生教育的微观联结强度远远高于普通本科教育。表5 基

50、于职业类型的多分类逻辑回归结果(CGSS20032018)多分类逻辑回归(参照=办事人员)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服务销售人员技术工人非技术工人模型1.中等教育样本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0)-0.1560.589*-0.498*-0.337*-0.535*(0.087)(0.076)(0.073)(0.072)(0.107)样本量10,941模型2.高等教育样本高等教育(普通本科教育=0)高等职业教育-0.111-0.459*0.283*0.859*0.787*(0.077)(0.058)(0.078)(0.102)(0.212)研究生教育0.444*0.703*-0.574*-2.0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