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国美术作品欣赏评述的教学反思 海门市三厂初级中学 吴克勤本节课是我对新教育理念的一次实践,为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中创设了许多教学情境。如格尔尼卡作品的欣赏,学生最大的难题是不能理解其中的怪异形象,而这种风格正是毕加索最主要的创造立体主义。不能理解立体主义风格也就不能体会作品所包涵的深层意义。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本课的难点是立体主义,那么教师就会围绕立体主义进行构图的分析,使学生懂得其原理就算成功了,但这样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并没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利用纸口杯让学生在我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探究,先让学生对口杯进行
2、各角度的表现,再对获得的形状进行组合。这样传统绘画中的立体的口杯造型就在学生快乐的探究中不知不觉地变成毕加索笔下的立体主义风格作品,本课的难点就引刃而解了。当然道具口杯的选择是考虑到全体学生的,中等的难度值会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果我改用复杂的物体做为道具,那么形状再美观也会让大多数同学放弃参与。那么关注全体学生,以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的发展教学理念就不能真正实现。我作如下几点反思:(一)在“欣赏评述”课中融入“造型表现”课的内容的重大作用通过本课教学,我体会到在“欣赏评述”课中融入“造型表现”课的内容的作用,它一改以前欣赏课上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尴尬场面,学生用自己的作品与大师的作品
3、相对比,直观性强,学生感触深,有利于激发兴趣,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的兴趣得以延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学环境的正确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保障教与学质量的主要条件之一。(二)以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尝试性地将造型表现课的绘画内容融入欣赏美术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欣赏课怎样上?是每一位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由被动到主动,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在具体到教学中怎么改变?教师就要考虑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了。我选择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尝试性地将造型表现课的绘画内容融入欣赏课,又设计了参观展览图片、观看短片、讨论、欣赏1812序曲等活动,改变了以往欣赏课教师“一言
4、堂”的局面,使得欣赏课出现了气氛热烈的场面。(三)在探究性学习中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探究性学习不排除教师的指导作用。但这里的指导不是命令式的,而是服务性的。教师通过创造一种学习和研究的氛围,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条件。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我个人认为,欣赏格尔尼卡这幅画,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画家毕加索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基础上,没有对这两点的了解,就不可能对这幅作品有真正的认识。所以,在欣赏格尔尼卡之前,我就为学生布置了有关毕加索的作品和相关的艺术品,为欣赏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从张贴黑人面具艺术品,并突出了亚威农少女,教师对毕加索艺术风格的形成要有深切的了解,这也正是一个教师上好欣
5、赏课的应该具备的知识底蕴。一个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美术史知识,否则,他就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作为“切入点”,将探究性学习引向何方。教师的美术史知识越是丰富,教学上的“切入点”越多,创设的学习情境就越容易使学生感兴趣。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表现在老师为学生出了一些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画想一想、说一说。这些问题都很具体,学生在回答时,必须先要仔细地观摩作品。应当看到,许多学生不知道认真地观摩作品,也不知道探讨作品中的什么问题。但是,欣赏活动的第一步骤就是对作品的看,没有看,也就没有说。看是吸收,是感性的活动;说,是付出,是理性分析的结果。这一进一出就构成了欣赏的活动,它绝不是单纯的感性活动,而是两种活动
6、的综合。把作品中的一些形象和艺术手法进行分解,一个一个地提出问题,这也是促进学生认真欣赏、积极表达的好办法。(四)让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 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此次课改的目标之一。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让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实现这一改革的重要方面;在这节课中,使用了自己制作的课件,加强了视觉效果,引起学生学习的普遍兴趣。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名教师恰如一位导演,教材、教参好似剧本,学生就是演员和观众。”这句话是否值得考虑呢?记得一位专家说过,新课程要求教师既是导演又是一名演员。我认为这种比喻更为恰当,更适合当前的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因为教师以导演自居,势必会把自己凌驾在学生之上,使课堂教学失去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自由、尊重、和谐、信任等关系。把自己看成是导演,也看成是一名演员,就意味着和学生的平等对话、共同参与、相互建构,只有这样做,才能创设出一种理想的教学情境和精神氛围。